1、2013-201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一中高一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片中的 “石器 ”“耜 ”“铁农具 ”“曲辕犁 ”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并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故本题应选 B项;图片的 “石器 ”“耜 ”“铁农具 ”“曲辕犁 ”为耕作方式,故排除 A项; C项的表述无法体现 “石器 ”“耜 ”,故排除;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晚于 “石器 ”和
2、 “耜 ”,故排除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早期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 A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 B为欧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C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黄金 D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香料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掠夺金银、贩卖黑奴等手段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故本题应选 A项; B、 C、 D三项的表述均包含在 A项中,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 “最大影响 ”不符。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 “G”来概
3、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 Cod)、荣誉( Glory)、黄金( 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开发土地资源 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 、 、 三项分别体现了黄金( Gold)、上帝( God)和荣誉( Glory),而 第 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本题应选 C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近代 “帽业专家 ”盛锡福帽店的发展历程。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 “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
4、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由题目中的信息 “失去辫子 ”可知这应为辛亥革命后, “剪辫易服 ”的现象。故本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风尚的变革 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轮船
5、、火车等交通工具于 19世纪末传入中国,此时的中国先后经历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的过程。故 D项的表述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变迁 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 “无媒婚嫁始文明 ”可知 A项的表述正确、 “奠雁牵羊礼早更 ”可知 B项的表述正确、 “申报 ”可知 D项的
6、表述正确;上海并不能代表全中国,故 B项中 “普遍 ”的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 B美国是头号经济强国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主义矛盾的普遍存在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国家。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黄梅戏天仙配
7、里有一段经典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 )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由题目中的信息 “你耕田来我织布 ”可知这应为 “男耕女织 ”式的小农经济。故本题应选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 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D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8、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均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 D两项的表述错误;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以资本主义萌芽为代表的商品经济缓慢发展,故排除 B项;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本题应选 A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B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C沿海地区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企业 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思想比较开放
9、答案: B 试题分析:民族工业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其发展的土壤应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或较彻底的地区。沿海地区在近代以来,大都先后成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故民族工业在此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张謇( ) 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 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 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 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 “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 ”可知第 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挂冠从商 ”可知第
10、 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张謇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阶级属性决定其不可能批判科举制度,也不可能从制度层面来学习西方,故排除第 两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应当是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B两项分别为民族工业 “短暂的春天 ”和 “短暂的发展 ”时期,故与题目中的信息 “毁灭性打击 ”不符;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新二十一条 ”的签订和官僚资本的压榨等,民族
11、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故本题应选 D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 “转折 ”主要是指( )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 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逐渐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 C项应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D项应为工业革命后,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 “新航路开辟后 ”,故排除; A项是对欧洲的影响,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 “人类历史 重大的转折 ”不符;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由隔绝走向一体,故本题应
12、选 B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一战 ”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答案: C 试题分析: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了 “短暂的春天 ”,故本题应选 C项; A项应为 19世纪 60、 70年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项应为 19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项应为一战结束后,民族工业陷入萧条,均与题目中的时间 “一战期间 ”不符。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
13、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战期间的 “短暂的春天 ” 古书说: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信息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的大意为:国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和军事。故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祭祀)和兵器(军事)。本题应选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中国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主要有( )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手工业经营形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
14、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故第 项与题意相符;第 项出现于明朝中后期,并非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故排除。本题应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经营形态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土地私有制度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 B 试题分析: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应选 B项; A、 D 两项的表述均由 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 “根本原因 ”不符;面对
15、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 C 项的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落后于世界潮流 C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D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存在是其深层原因 答案: A 试题分析:自明太祖起,中国政府逐渐确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即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故 A 项中 “一概禁绝 ”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 A项; B项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项为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直接原因、 D项为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均与史实相符。
16、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 ”政策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冬至、小寒、大寒 ”等名称。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国家的 “重农抑商 ”政策 B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 C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中的 “重农抑商 ”政策由战国时期的商鞅首倡,晚于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时间(春秋时期),故本题应选 A项;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规则制定的指导农事的历法,它正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故 B、 C、 D三项的表述与其相
17、符。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二十四节气 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诗中涉及易服和不缠足等社会现象 因为维新人士的倡导,断发和不缠足均得以实现( ) A 都正确 B 都不正确 C 正确, 不正确 D 不正确, 正确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 “旗装改汉装 ”“脚 融化 ”可知第 项的表述正确;断发和废止缠足均实现于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提倡,故第 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风尚的变革 下图是
18、民国时期火柴工业留下的商标 火花。火花中的信息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发展民族工业的动力之一是( ) A政府放宽限制 B爱国心的驱使 C列强放松侵略 D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片中的信息 “中国兴 ”“还我河山 ”可知这应为 “实业救国 ”的思潮,故本题应选 B项;其他三项的表述图片中均未涉及,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实业救国 ” 下图是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其中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进行航海探险所到达的地区是(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片中第 、 、 、 项分别为哥伦布、迪亚士、达 伽马和麦哲伦的航海
19、路线图。故本题应选 A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下列重要事件中其推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5世纪末 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B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形成垄断大企业 D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战期间的战败国德国与战胜国英法等国的矛盾以及 1929年以来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困扰等,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无关。故本题
20、应选 D项。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等手段来转嫁危机,故排除 A项,选择 C项; B、 D两项应为 1932年后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晚于题目中的时间 “1930年 ”,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193
21、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933年 5月 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缓和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减少农产品出口,稳定国内市场 C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D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期间,为解决农业危机,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减耕减产、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的举措。故本题应选 D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恢复农业生产的举措 综合题 ( 12分)有人认为: “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
22、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 罗斯福 材料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 邓 小平 ( 1)据材料一中 “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 3分)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23、 ”具体指发生了什么事件 ( 2分)罗斯福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有什么特点 ( 2分) ( 2)材料二中 “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是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 2分) ( 3)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 2分)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2分) 答案: ( 1)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分)事件: 19291933 经济危机。( 2分)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干 预。( 2分) (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 3)共同之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2分)。启示:经济发展模式 必须因时而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24、义可以相互借鉴( 2分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的能力。第( 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 “拒绝 革命 ”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作答;第三小问可与新政前自由放任政策的特点进行比较。第( 2)题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 “吸收和借鉴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作答。第( 3)题的第一小问可从罗斯福和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态度来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和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5、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南方谈话 (10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 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 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
26、”显而易见,为什么 “名卿巨公 ”还 “以为非者亦半 ”? ( 6分) (2)材料二中大量带 “洋 ”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 4分) 答案: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 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的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6分)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4 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旨在考
27、查学生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的能力。第( 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粤人、两江、河洛以北等地对 “机器之利 ”的认识程度及名卿巨公对其的不同态度作答;第二小问可从名卿巨公的阶级属性来作答。第( 2)题可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来作答。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的影响 ( 28分)近现代以来,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 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8、 材料一 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 “先进 ”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直到 18 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过英国产品。但是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688年的 “光荣革命 ”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 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一直到 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 71.7%的进口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
29、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摘自左大培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 1)根据材料一说明 1819 世纪初英国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4分)指出该经济政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 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
30、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洲殖民地与欧洲的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6分)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 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 ,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 “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
31、国的棉织品。 ” 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摘编自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 70年代英国棉织品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10分)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 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解放前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 100) 年份 产量 1949年 1952年 1983年 棉花 1936 84 9万吨 52 4 153 6 546 2 棉纱 1933 44 5万吨 73 5 147 4 734 8 棉布 1936 27 9
32、亿米 67 7 137 3 533 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 18401987 国情手册 (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 1952年和 1983年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时间 主要原因 1952年 1983年 答案: (1)经济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 (2分 )目的:加快本国传统的纺织业发展。 (2分 )影响 :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工业革命。 (2分 ) (2) 关系 :殖民地为英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 (2分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欧洲的生态环境保护或预示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2分 )但是造成了殖民地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殖民地经济发展落后。 (2
33、分 ) (3)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棉织品产量大量增长 ;(2 分 )经济危机导致棉纱价格下降。(2分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 (2分 )影响 :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促使 “男耕女织 ”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分 )客观上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2分 ) ( 4)(共 6分) 时间 原因 1952年 国内的和平环境 (1分 );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分 ) 1983年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 (2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亦可) (2分 )。
34、 试题分析:第( 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 “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 “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 ”作答;第三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 “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作答。第( 2)题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 “欧洲 依赖殖民地的棉田 ”“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 是万幸 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亚洲 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作答。第( 3)题的 “原因 ”可根据工业革命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作答; “影响 ”可从危害性和客观进步性这两个方面作答。 第( 4)题根据时间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