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广东省湛江二中高二上学期统测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钱乘旦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 夷务 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答案: B 试题分析:钱乘旦认为理学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具有丰富性与普遍性,但正因为如此,又使国人认为中国 “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 “夷务 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2、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 ”说明理学博大精深; “对中国之外的 夷务 关心 ”,体现了其封闭性,故答案:选择 D项。理学吸收了佛、道的思想, A项错误; C项与题意不符;理学是唯心主义思想, 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特点。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 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对以上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 “尚法尊儒 ”,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 “独尊儒术 ”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3、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 “仁政 ”思想被剔除出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尽管接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实际上依然重视法家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所以 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 D项说法错误,此时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不可能沦为法家的附庸,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家思想的特点。 “道统 ”即为儒者之 “道 ”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 “道统自任 ”。梁启超说: “桐城派 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
4、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 ”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 “知行合一 ”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选择 A 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的观点。 C、 D两项则不是文学创作领域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 “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 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 ”这种 “单纯 ”主要表现在 A理学抛弃了传统儒学 “积极入世 ”
5、的治学态度 B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理学弥补了 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 D理学家们将儒、佛、道思想合而为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是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服务的,从这个角度讲,它的目的明确而简单,故 B项符合题意。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 A项错误。传统儒学也注重对人性的塑造,故 C 项错误。理学以传统儒学为基础,并融合了佛道思想,故 D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黄甲图是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作品,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 水,荷叶墨色淋漓,画
6、蟹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此画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是 A讲究工笔重彩 B强调个性表现 C重视气势雄性 D追求摹写逼真 答案: B 试题分析:徐渭 的黄甲图属于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 B。 ACD项均体现不出文人画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钱穆先生认为: “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 “理 ”有 “科学 ”之含义的是 A “仁 ”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 “格物 ”获得知识 C “三纲五常
7、 ”是道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 ”才能天下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 AC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 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 ”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 ”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的思想。 图为讲史话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元刊本)书影,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A书影中的字体是楷书 B可能采用了活字印刷技术印制 C话本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小说形式 D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8、,元代讲史话本在宋代基础上发展,还产生了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本题 A项 “真书 ”即楷书,判断图片说法正确; B项正确,北宋毕 N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此可能采用了活字印刷术印刷; C项错误,最早的小说形式是唐代的传奇; D项正确,话本的产生重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北宋时期的文学:话本。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 诗 词 曲 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城市经济的繁荣 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9、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中可以发现赋 诗 词 曲 小说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有直接关系,所以文学主流形式的变化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 两项与上述推动文学主流形式的变化原因不符。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 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反映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
10、时代性 C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D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壁画艺术内容的演变,表现了当时时代的发展变化的状况。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故选 B。 AC项错误,材料主要并不是说明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 D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不同的时代艺术的不同的表现,反应的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 书画的发展 古代绘画的特点。 “ 私志不得人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条件)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 ”这段话包含的理念是 A无为而治 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 D致良
11、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道家无为思想。排除了 “私志 ”、 “嗜欲 ”的 “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 ”; “推自然之势 ”,含有因势利导之意。由此可以判断是道家无为思想,故选 A。 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是对人性的束缚; C项是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D项是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王守仁的思想,主张从内心探求理的境界。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思想。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12、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社 会改造在于礼法 ”,可知其主张社会的改造在于强化礼教和法制, “法制 ”思想明显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答案:选 B。 A错,因为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通过借用其他诸子学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完善。 C错,材料中的思想只是荀子的一家之言,并未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直到汉武帝时代实现 “外儒内法 ”(即儒家思想的法制化)才做到了这一点。 D错,材料只是显示儒学和法家思想方面
13、的融合,不涉及利益的结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思想。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 ,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 “雌黄 ”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书证篇有 “以雌黄改 宵 为 苜 ”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 ,轻易下 结论,称之为 “信口雌黄 ”、 “ 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说的是造纸术发明出来了以后,便利了书写,在造纸术发明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成语和文化记载,故选 D
14、。 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印刷术的情况; B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科学技术的传承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造纸术的影响。 综合题 ( 26分)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孟子曰: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15、,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孟子 梁惠王上 材料三: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 . 来重新解说和评价孔子,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6分),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8分 ( 2)结合材料二,总结孟子对治理国家的建议,并指出其经济根源。( 6分) ( 3)朱熹、李贽是怎样 “重新解说 ”孔子的?( 6分) 答案: ( 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 2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16、( 2分) 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分)秦建立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把董仲舒糅合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2分) ( 2)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的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经济根源: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主张存天 理,灭人欲。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权威。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 ” 可以看出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封建国家治
17、理的理论基础。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百家思想结合,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从材料 “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可以看出孟子的经济主张。孟子的这种主张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是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发展的体现。( 3)朱熹和李贽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二者的具体主张 并不一致。朱熹 主张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的首要准则,必须遵守;李贽则是反对孔子的权威为权威,反对 “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中国
18、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的思想。 ( 2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 “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 ”。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 “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 三河(河北今县) “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 ”。饶州帽匠吴翁 “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 ”,他 “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 ”。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 “读书为士人 ”。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
19、乡村的“草市 ”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 “负担之 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宋太宗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 选举)。甚至还出现 “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 ”现象。 为儒家正声 “ 重农抑商 ”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1)根据材料一,
20、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6分) (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10分) (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 10分) 答案: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 ; 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 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 (书院教育 );宋代科 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 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 试题分析: (1
21、)可以根据对材料一 “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 ”、 “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 ”等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 (2)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材料二主要说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家庭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北宋时期科举条件放宽,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 (3)材料五中 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宋代文化的发展普及及其原因。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