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和 D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哲学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D说法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正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不一定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说法错误;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总和 ”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真理往前再跨
2、一步就会成为谬误,这主要说明 A凡是真理都会变成谬误 B谬误的出现是真理造成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与谬误是难以区分开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正确; A“都会 ”过于绝对,明显错误; B说法错误; D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本质是不同的。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 “矮行星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B真理是由
3、权威决定的 C客观世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人的意志是可以改变真理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认识不断提高,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对行星的认识体现了这一点,A正确;真理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BD说法错误;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城市,是让人居住的。今天,人们在选择宜居城市时,会综合考虑经济、气候、生活、环境等因素。这是因为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们的
4、居住和经济、气候、环境、生活条件等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 A正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BD违背了联系的条件性,说法错误;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计算机网络使全球 “网民 ”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 “地球村 ”。这表明() 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B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也是无能为力的 C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D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
5、主观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互联网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A正确;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 B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也是有条件的, C错误;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是客观的。 “只要你对着飞弛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
6、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的愿望能否实现,不是由流星所决定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着流星许个愿,人的愿望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这是客观的,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 D正确; ABC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是客观的。 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框架。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要求的理论依据主要是 A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 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C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D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对各个部分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规划
7、总体框架,这是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实现各个部分的最优组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B正确;各个部分以有序的方式排列,整体会大于部分功能,而各个部分以无序的方式排列,整体的功能会小于部分, A说法错误; 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事物的对立统一 D事物的质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A正确;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既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 B错误; CD与发展的实质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
8、 回顾中国入世以来的历程,我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付出了昂贵的门票,也经历了成长的烦恼。这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联系具有多样性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发展具有普遍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我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付出了昂贵的门票,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烦恼,这是前进过程中的曲折,我国最终加入了世贸组织,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C正确; AB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C前途
9、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 。只要一步一步地走,再长的路也能走完,体现的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 B正确;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本身说法错误; AC 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C正确; AB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
10、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 B矛盾双方存在相互分离的倾向 C矛盾双方是相互包含和转化的 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平凡与不平凡、普通与不普通,在做好的前提下相互转化,这体现了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正确; AB只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没有体现同一,与题意不符; 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总是相伴而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下列对哲学与文化和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解正确
11、的是 ( )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 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哲学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正确反映,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哲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识记与理解,需要学生准确区分 哲学与真正的哲学的区别。 是对哲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准确理解,真正的哲学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正确反映,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说法错误。该题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现了三个统一,其实现的基础和关键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12、 C实践性 D科学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C正确; AB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科学发展观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 正确; 与题意不符。该题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3年 “两会 ”召开之前,各地
13、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民意,听取群众呼声,积极酝酿建议、提案。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了解民意,听取群众呼声,从实际出发提出建议和提案,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 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苏东坡的 “把酒问月 ”到今天的 “嫦娥探月 ”,以及未来中国的 “载人登月 ”。千年之前,人们只能望月惆怅,今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目的性计划
14、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今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正确; AB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 漫画启示我们要 A坚持实事求是 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要使客观符合主观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 A 试题分析: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撰写科研成果要尊重事实,坚持实事求是, A正确; BD与
15、题意不符;C说法错误,应该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所成就,需要哲学思维。这说明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发展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正确的,故 D说法错误,首先排除;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需要哲学思维,体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C正确; AB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
16、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答案: C 试题分析: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正确; AB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源问题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
17、的关系问题。 D说法正确;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说法错误; BC 说法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王夫之提出 “气者,理之依也 ”。下列与他哲学思想有相同之处的观点是: A朱熹: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 B柏拉图: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 C荀子: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D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 答案: C 试题分析: “气是世界的本原 ”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 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 C认为
18、阴阳二气是世界的本原,与题干所属派别一致; ABD是唯心主义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A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B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C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D物质与意识是两个独立的本原 答案: A 试题分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A 正确; B是唯心主义根本观点,与题意不符; 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答案: A 试题分析:哲学上的两大基
19、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正确;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有从属性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D与题意不符; B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与题意不符; C是根据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的,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 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 “客观实在 ”是 (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
20、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D正确; ABC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可知性 B主观性 C规律性 D物质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D正确; AB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是物质的。 我国科学家已破译水稻遗传密码,完成水稻基因组的 “工作框架图 ”和数据库,并将公布数据,供全球无偿共享,这一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农田生产的发展
21、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材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反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D意识可以直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国科学家已破译水稻遗传密码,完成水稻基因组的 “工作框架图 ”和数据库,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者意识的产物,这一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农田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B正确; A与题意不符; C说法错误;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将头脑中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存在,故 D“直接 ”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第六届东亚运动会于 2013年 10月 6到 15号在天津举行。本届运动会的吉祥物
22、(右图)借鉴了享誉中外的天津杨柳青木 板年画的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天津地域文化风格与特色。吉祥物的创作设计说明 A艺术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B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束缚 C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答案: C 试题分析:艺术创作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来源于客观存在, A说法错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B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反映,故 D说法错误;吉祥物的创作设计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说法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
23、民总结出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的农谚。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规律具有条件性 D规律具有主观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自然界和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农民总结农谚,根据这些规律种植农作物就体现了这点。 A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B说法错误;规律是客 观的, D说法错误; C与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论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朋友说: “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
24、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去讨吧! ”在这里,欧布里德 A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B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 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欧布里德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正确; A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 B 试
25、题分析: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这句话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B正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说法错误; 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中的诗句。据此回答题。 【小题 1】作者感到 “战地黄花分外香 ”和 “不似春光 ”却 “胜似春光 ”,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B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 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
26、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小题 2】 “人生易老天难老 ”和 “一年一度秋风劲 ”的哲学寓意是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1】试题分析:材料中作者的感悟、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人的意识,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可能会不同,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故 A 正确;C说法与题意不符; B说法错误,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都来源于客观存在; D强调的是意识的反作用,与题意不符。 【小题 2】试题分
27、析:四季轮回、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B正确; A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但 “固定的模式 ”说法错误; C说法错误; 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规律是客观的。 综合题 材料一 贝克莱认为, “存在就是被感知 ”,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 “绝对观念 ”的 “外化 ”和产物。 材料二 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 “气 ”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 “气 ”组成的。 (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8、( 4 分) (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4分) ( 3)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解释的?( 4分) 答案: ( 1)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黑格尔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其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4分) ( 2)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 “气 ”是万物之源,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 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4分) (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世界
29、本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4分) 试题分析: ( 1)该题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和理解,能对题中观点准确解读,抓住关键字眼进行分析。 “存在就是被感知 ”,人的感知决定一切,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再总结二者的 共同点。 ( 2)该题首先要判断题目观点属于哪一派别,根据 “气 ”进行判断,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做世界本原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该观点的局限性要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
30、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论述,主要回答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 考点:本题考查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论述。 材料一 2013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92周年。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阅读材料一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你有何感悟? (6分 ) 材料二 回顾九十二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
31、人民争取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在 92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洗礼,已经成为伟大的党、光荣 的党、成熟的党。 (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6分) 答案: (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
32、理。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 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分) ( 2)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体现了这一点。( 2分) 意识反作用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争取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2分)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曲折已经成为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成熟的党。( 2分) 发展具有普
33、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经历了 90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成熟的党。( 2分) (注: 两点任意一点得 2分,不重复给分) 试题分析: ( 1)该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背景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该题的原理范围大致固定,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完善。 ( 2)该题需要学生对所学的原理熟练掌握,并能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合适的原理进行分析。抓住材料中 的关键字句加以概括总结, “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34、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 ”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本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013年 4月 22日是第 4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确定为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呼吁社会公众及产业界共同承担绿色责任,用共同的绿色行动,向世界 展示正在绿色发展的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
35、全。在此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模式。(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如今,低碳经济早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流行 词汇,但真正能理解低碳含义和意义的人并不多,很多人甚至是一些地方官员对低碳有着错误的理解,很多 “伪低碳 ”的行为发生并仍在发生,目前很多低碳的方式也并不科学,加上复杂的本国国情,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耐心。中国低碳经济问题不少 任重
36、道远 。 ( 1)结合材料,请运用发展观相关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 “低碳经济 ”的发展前景( 6分) 材料二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多数公众已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也有少数 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 13亿多人中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 “不差我一个 ”。 ( 2)发展低碳经济,我们中学生也责无旁贷。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 6分) 答案: (1)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要用
37、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提出了新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3分)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低碳经济问题不少,任重道远。( 3分) (2)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 3分)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同时要重视部分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资源、环境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为了人类的生存环
38、境和健康,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 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3分)(答联系的观点得 2分) 试题分析: ( 1)该题以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综合认识和理解。根据对材料内容的解读和分析,选择合适的原理进行分析。低碳经济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2)中学生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些什么,运用的原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从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重
39、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 关系;每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大力量,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的亮点之一是提出 “五位一体 ”的理念,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理念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材料二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界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重大的影响。实践证明 : 黄 化:荒漠化 -生产资源枯竭 贫困化是一
40、种循环, 绿 化:环境美化 生态资源富足 - 小康化也是一种循环。 阅读材料,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中所蕴涵的唯物论哲学道理。( 6分) ( 2)用联系观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两种不同循环。( 6分) ( 3)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哲学启示?( 6分) 答案: (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面对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2分)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五位一体 ”的理念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将有力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41、( 2 分)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和人有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分) ( 2) 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材料中的 黄 化、 绿 化的两种循环都说明普遍联系的( 2分)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荒漠化必然导致生产资源枯竭和人类贫困化。( 2分) 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黄 化、 绿 化的两种不同的循环体现了不同条件下的联系是不一样的。我们应充分利用事物的有
42、利联系,避开不利联系,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植树造林,将荒漠 绿 化。( 2分)(任意 3点给 6分) (3)启示: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改造世界的活动。( 2分) 在发挥意识能动性时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客观规律办事。( 2分) 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分) 试题分析: ( 1)该题以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理念为材料,考查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对辩证唯物主义包括的具体原理要熟
43、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该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该理念的提出是在尊 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学生可以从以上角度具体分析。 ( 2)该题的原理范围固定,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相关原理要熟练掌握和理解,从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等方面回答,从这些角度分析对两种循环的认识;组织答案:时,可按照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的步骤进行。 ( 3)该题是从唯物论角度进行回答,原来的范围大致固定,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只需要回答相应的方法论即可。可以从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角度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世界与追求真 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