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 20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人对特定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而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列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而立 弱冠 期颐 耄耋 不惑 花甲 豆蔻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 ,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 ,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初夏还不是盛夏 ,比喻人还未成年 ,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 “豆蔻年华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已经成人 ,因为还没有到壮
2、年 ,故称 “弱冠 ”)。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立 ,“立身、立志 ”之意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不惑 ,“不迷惑、不糊涂 ”之意 )。花甲指六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 “(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 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 ”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3、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学生对材料正确理解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 “诱导了他的门人 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 ”体现色诺芬认识到了苏格拉底为挽救社会道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苏格拉底 “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是一句西方名言,与这句名言有同样价值取向的是( ) A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 B “人为善,人恒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 C “人的命运主要由他自己创造的 ” D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
4、的正确解读能力。材料 “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体现了人文主义,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推崇;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强调对个人的认识; “人为善,人恒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强调目标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 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这句话所
5、能印证的名言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 B “美德即知识 ”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 “人生而平等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 “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强调了人类就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这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美德即知识 ”是苏格拉底的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的思想; “人生而平等 ”是启蒙思想。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智者学派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
6、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据此可以的出( ) A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B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C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 D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 “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强调人的自由要受到道德的制约,人的自由是有限的;启蒙运动是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康德的思想 明清时期, “士工商贾虽然同,各务营生不辞倦 ”,社会经济和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反映在小说中,商人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对象。其典型作品是( ) A红楼梦
7、 B “三言二拍 ” C聊斋志异 D水浒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明清时期小说蓬勃发展,通俗的、内容丰富的小说在城乡流行。在 “三言二拍 ”的作品中,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明清时期小说 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个的新剧种 京剧。 200 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
8、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 “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 京剧 ”可以看出京剧在产生过程中吸收 了其他剧种的优秀合理的因素,从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京剧的产生 文艺复兴的本质意义是( ) A复兴了西方古典学术和艺术 B打破了中世纪教会权威和封建愚昧的禁锢 C为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建立制造舆论 D创造了新的学术和艺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文艺复
9、兴运动,其本质意义就是打破了中世纪教会权威和封建愚昧的禁锢。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意义 马丁 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 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 ”强调世俗权力应当高于教皇的权力。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
10、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思想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这一主张属于( ) A三权分立说 B天赋人权说 C人民主权说 D社会契约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结合的形式 ”、 “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 “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 ”等信息,可以分析出人们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寻求一种结合形式,这反映了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西方
11、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的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 发展了人文主义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比较能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历史作用上的共性是发展了人文主义;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是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三次运动的历史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
12、(公元前 426年一公元前 373年 )说: “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 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 ”。在他看来( ) A人应该无条件服从自然法律 B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 C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 D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是平等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材料中 “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 ”体现了法律是人类按照一定的约定制定出来的,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政
13、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制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 “意境 ”,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 “意境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 “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宋代的风俗画是以写实为主的,反映世俗的审美情趣, B项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绘画 据
14、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 “活版 ”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突出强调了 “邸报 ”“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 ”这一信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代,最早的活版是泥活字,所以 A和 C项是错误的;活 版印刷之前有雕版印刷,排除 B项;战国有司南,指南针出现最早;造纸术发明于西汉;火药发明于隋唐;活版发明于宋。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
15、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取名 “长安花 ”,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 “百花吉印 ”,其构思源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 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比较简单。材料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是老子的思想,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老子的思想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
16、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 )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 ”说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美术和音乐对伦理道德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特点 “夜半 ”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 “姑苏
17、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古人把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 “夜半 ”。据此可知, “夜半 ”指 ( ) A卯时 B子时 C寅时 D丑时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五点至七点为卯时,依次递推。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 “(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 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18、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 “天人合一 ”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 “君权神授 ”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善出性中 ”是性善论,是孟子的人性论;材料中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 “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
19、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体现了( ) 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朱熹对贝壳的探究,反映了其格物致知的理念;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发明本心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朱熹的思想 焚书 答耿中丞说: “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 愿学孔子 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 ”此
20、话( ) A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主张人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C批判孟子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D提倡学以致用和亲身实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材料 “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认为不要把孔学神化,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是否定儒学的地位;提倡学以致用和亲身实践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 (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 ),宋代有4人,明代有 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 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
21、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 )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能力。材料中 “贞节牌坊 ”由宋的 4人,到明增到 95人,到清中叶激增到 203人,说明人们对妇女 “贞节 ”的越来越重视,而贞节 “是古代女子道德要求的一个体现,其主要要求来自于儒家封建理学思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的影响 李贽以 “童心 ”或 “真心 ”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
22、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B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C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D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正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童心 ”“真心 ”体现了唯心主义思想, A 项说法正确;材料中 “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 ”表明其反传统思想的特点,要求个性解放, B项说法正确。李贽生活在明末清初,此时商品经济发达,少数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项正确;李贽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新的发展,不是与儒学相对。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
23、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盖自唐宋以来,十之竟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 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 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 系 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能力。材料中 “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说明元代废除科举,知识分子仕途无望,大批知识分子转向戏曲创作,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创作队伍,故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有关。
24、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元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不同的文学形式是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 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
25、但不能说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 综合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普通百姓)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孟子 梁惠王 材料二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
26、;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天论 ( 1)试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8分) ( 2)材料二 “故人之命在天 ”与荀子 “人能胜天 ”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4分) (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 致的方面?( 4分) 答案: ( 1)孟子:先义后利,仁政治国;君主言利,会造成臣子百姓互相争利,最后国家不断削弱,直至国家灭亡。( 4分) 荀子:重利,更重义;人的命运由天命决定,国家
27、前途由教化程度来决定;王道霸道兼用;礼教法律并施;反对唯利是图。( 4分) ( 2)表面上存在矛盾,但他将礼义置于与天命同等的地位,仍然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境界。( 4分) ( 3)孟子主张先义后利。荀子主张重利的同时更重义,荀子只是反对唯利是图。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政的同时也强调霸道和法制的有利作用。(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一中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强调了仁义的作用,要求君主要仁政治国;材料二中 “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说明人类要重礼义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反映
28、了荀子反对唯利是图的思想。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材料二 “故人之命在天 ”即人的生命受之于自然,表面上与 “人能胜天 ”是矛盾的,但是荀子主张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把礼义和天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最终还有 “人能胜天 ”的思想。 ( 3)本题主要 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孟子主张先义后利,荀子主张重利的同时更重义;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强调王道。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
29、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 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於是,上从其计。 史记 平津侯列传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
30、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 4分) (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 6分) (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 角
31、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 4分) (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 1)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 2 分)影响: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 2分) ( 2)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2分)措施:实行 “推恩令 ”,分割诸侯领地;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 4分) ( 3)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4分) ( 4)继承:承认君主的权力。( 2分)发展: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和 “众治 ”。 (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
32、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思想,也反映出这一思想把君权和神权结合在一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采取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二可知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材料三反映出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材料二中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反映了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来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三中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体现了明太祖废除
33、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反映出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出现这种思想的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信息能力。材料一中 “一国则受命于君 ”体现了董仲舒承认君主的权力,材料 四中 “权乃归之于天子 ”可以得出顾炎武也承认君主的权力,这是两人共同的地方。材料四中 “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强调了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的思想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 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 ”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
35、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 提出要使 “义 ”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 1617 世纪的中国,新的 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 “三权分立 ”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4分) ( 2)根据材料二
36、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4分) ( 3) 17世纪的中国和 18世纪的 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 10分) 答案: ( 1)核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分)。 社会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分) ( 2)根本原则: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4分)(说明:每一个答案:要点 2分,打出两点即可得分) ( 3)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原因:
37、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使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6分)。(说明:只要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思考归纳作答,符合史实即可得分) 启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材料的能力。从材料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 ”可知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 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决定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人文精神产生的根源与古希腊
38、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有关。 (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况能力。材料 “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体现了保持和谐关系的原则;材料 “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 ”要提倡礼治;材料 “提出要使 义 成为第一追求 ”强调要重视道义;材料 “应该真诚待人 ”反映了诚信的原则。 (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材料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 “三权分立 ”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体现启蒙思想家 也反对君主专制,所以两者的共同的主张就可以得到了。根据材料 “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和所学知识 “黄宗羲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从而归纳出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的原因的答案:。通过这两者不同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