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重庆区县统考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社稷 ”在我国古代既是国家的代称也是国家的象征, “社 ”指土地之神, “稷 ”指五谷之神。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哪一特点 A以农立国 B土地国有 C精耕细作 D以民为本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土地和粮食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国家统治的根基。把社、稷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的特点,因此选 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不许买卖的信息,因此可排除土地国有。精耕细作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提高,材料中
2、并未反映,可排除 C项。以民为本的突出表现是给人民土地、不夺农时和轻徭薄赋,材料未涉及,因此可排除 D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农业的历史地位 从 1978年到 1992年,历经 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 “方向 ”概括而言是指 A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改革 B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材料关键时间为 1992年。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改革的时间是 1984年,故排除 A项。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
3、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故排除 C项。 199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伟大意义在于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因此 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沿亚非利加南岸,逾好望角,达印度,回 航以归欧洲。 ”下列关于这一航海壮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得到了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开辟了欧亚之间新的海上航路 完成于发现美洲人陆之后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结合材料记述的路线
4、“逾好望角,达印度 ”,可知该航海家是达伽马。这次航海活动得到了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发生于 1497年,比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晚,其意义是开辟了欧亚之间新的海上航路,由此判断 符合史实。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 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故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开辟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 1819年,在一位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赞颂道: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 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伟人的杰出贡献是下列图中的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通过材料中的1819年讣告,可以判断该发明为第
5、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而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因此排除 CD两项。材料强调 “机械动力 ”革命,因此可判断为蒸汽机, B项是蒸汽机的实践应用成果,因此正确答案:为 A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材料叙述的情况开始于 A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大萧条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有 “新能源 ”、 “
6、重工业 ”、 “大型工厂 ”和 “为垄断奠定基础 ”。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和石油作为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推动了电力和石油化工以及汽车制造业等重工业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形成垄断。由此可判断出该现象开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排除 A项。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垄断组织形成,排除CD两项。学生应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时代来临和垄断组织出现 1921年,美国企业家阿曼德 哈默来到苏俄,后来在莫斯科郊外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哈默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苏俄(联)
7、推行的 A重工业优先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概念的准确把握。铅笔厂不属于重工业,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 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时间为19181920 年,一切企业收归国有,这与 “1921年 ”“美国企业家来苏俄建厂 ”矛盾,可以排除 C项。斯大林时期( 1924年以后)开始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因此排除 D 项。新经济政策开始于 1921 年,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因此 B项正确。掌握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调整。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经济政策实
8、行国家资本主义 1951 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8.7%,农业为 3.0%; 1979年与 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 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 27.1倍,轻工业增长了 9.5倍。上述数据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A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缓慢 C改革并未突破既有体制 D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并未出现苏联工业总产值和世界排名,不能说明苏联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苏联成为工业强国是在 193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 A项。一系列增长数据可以排除 B项。斯大林体制的突出特征是高度
9、集中,材料中未涉及指令性计划和高度集中,故排除 C项。从轻工业、重工业、农业增长率对比分析可知,苏联侧重于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 D正确。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战后苏 联的经济改革 战后苏联经济及改革 以下是某同学对罗斯福新政部分重大举措历史作用的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举措 作用 金融政策 美元贬值,提高关税 A争夺国际市场,保护本国市场 工业政策 要求企业遵守公平竞争法规 B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农业政策 减少耕地面积,压缩产量 C降低农产品价格,压缩需求 社会政策 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D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就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10、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产品积压,物价下跌,农场主无利可图,于是停产。为了恢复生产,就必须提高农产品价格,因此减少耕地面积,压缩产量的作用不是降低而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因此 C表述错误,其他几项符合史实。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作用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他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征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二战后西方国家采取的下列措施,直接 体现该主张的是 A扩大政府开支 B建立国营企业 C建立福利制度 D规定最低工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11、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概念的准确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 “福利国家 ”发展起来。这与材料中政府向富人征税,分配给穷人,以解决 “收入分配悬殊 ”问题相符合。因此 C项正确,其他几项均无法直接做到解决 “收入分配悬殊 ”。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建设福利国家 按照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并维持固定比价,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钧并保持固定汇率。在此后的近 30年间,维持这一货币体系的中心机构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银行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本题设问是围绕货币体系展开的,而世贸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属于贸易体系,且世贸组织成立于 1995年,因此排除 AC两项。稳定国际货币汇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因此 D项正确。世界银行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后 来转向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某区域经济组织具有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两大显著特征,该组织的建立开创了存在较大差异的成员国互利共赢、各方获益的成功模式。该组织应是下图所示的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
13、料的能力和对再认再现能力。四个选项分别代表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世贸组织。欧盟成员国为发达国家,不具备南北合作特征,因此排除 A项。亚太经合组织倡导平等互利,协商一致,不具备大国主导显著特征,故排除 B 项。 世贸组织是全球性经济组织,不属于区域经济组织,排除 D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且美国具有主导地位。因此 C 项符合题意。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的特点 根据联合国 1999年的人类发展报告,分别占世界人口 1/5的最富国家与最穷国家的人均 GNP差距从 1960年的 30: 1
14、扩大到 1990年的 60: 1, 1997年又进一步扩大到 74: 1。上述材料可以作为下列哪些研究性学习主题的恰当例证 “科技革命与经济结构 ” “文明发展的 多样性统一 ” “当代和平与发展问题 ”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反思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说明能力。材料中未涉及科技革命和三大产业关系的变化,因此排除 。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统一应该体现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材料并未充分体现,排除 。从题目中 “1999年的人类发展报告 ”这一信息可以说明 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
15、,表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不均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因此 符合题意。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 “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看法评价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乡镇企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材料的关键词语 是 “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 “个人积极性发挥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这与材料中的 “分散经营 ”不符,因此排除 A项。人
16、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B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着眼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材料 “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关系不大,故排除 D项。学生应掌握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影响。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宣传画是历史的形象记录。下边一组画作反映的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斐然 B “大跃进 ”时期的浮夸风 C “文革 ”严重破坏国民经济 D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振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阶段的准确把握。图片描绘的农畜产品带有明显的浮夸色彩,再结合图片一中文字 “全社 ”可判断为195
17、8年大跃进时期,因此 B项正确。一五计划成就突出反映在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与材料描绘农业发展场景无关,可排除 A项。图片反映的是农业高产和人民的喜悦,明显不是文革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可排除 C项。农村改革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而图片文字 “全社 ”即人民公社,两者矛盾,故排除 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探索与失误 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铁器牛耕的使用 土地逐步私有化 租佃经营方式盛行 农业生产家庭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概念及
18、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根据所学,结合材料描述的耕作现象发生的变化可知,生产效率提高直接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因此 符合题意。通过 “一夫挟五口 ”可知战国时期在土地私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个体小农经济,因此 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B。租佃制经营方式盛行始于宋代,因此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 “杭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 市者又开店矣。 ”材料记叙的杭州街景开始出现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阶
19、段特征的准确把握。通过材料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可知此时市的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出现商业街,早市和夜市。根据所学可知是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因此选择 C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气势宏伟的重庆湖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为当时在渝的湖北、湖南商人相互帮扶、聚会联谊之所 。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因素是 A政府对商业控制放松 B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C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D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 “清乾隆
20、 ”“在渝的两湖商人 ”“会馆 ”。根据所学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选择 D项。学生应把握中国古代商业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 徽商与晋商 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现象 C手工业产品开始进入海外市场 D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手工业产品就已经开始进入海外市场,因此
21、 C 项表述错误。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均是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因此 AB两项表述正确。伴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 古代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把发展因此 D项表述正确。学生应掌握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阶段特征。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 “他们 ”中的代表人物有 曾国藩 李鸿章 陈启沅 张謇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
22、概念的准确把握。通过材料“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 ”“ 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 ”可知 “新派 ”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因为洋务派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来谋求富国强兵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洋务派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因此 符合题意,故选择 A项。陈启沅和张謇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学生应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了解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代工业起步 江南 制造总局和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企业的突出代表。下列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立于甲午战争后 B都属于民族资本主
23、义企业 C产品都投入市场销售 D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和比较事物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创立于甲午战争之前,因此排除 A项。江南制造总局虽使用大机器生产,但是从资金来源上来自政府,产品也用于政府军需而非投入市场,因此它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此排除 BC两项。无论洋务企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了大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学生应掌握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代工业起步 下表是 1880 19
24、10年中国部分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变化 (%),对图表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80 24.9 5.5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A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扩大 B近代中国工矿企业有所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通过材料数据可知,除机械进口稍有增长之外, 18801900 年我国对棉布、金属和矿物的进口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自身工矿企业有所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因此 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所
25、列进口商品在三个时间段的总量对比数据,因此无法判断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呈扩大趋势,故排除 A项。一战期间( 19141918 )中国民族工业进入 黄金时代,因此 C 项排除。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的时间是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西方加紧侵华,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D项亦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工业发展的阶段和历史作用 下图是 1909 年民呼日报刊载的一幅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的漫画,它表达的主题是 A帝国主义侵夺中国铁路权益 B清末铁路都由欧美列强兴建 C近代铁路技术装备依赖西方 D晚清时期中国进入铁路时代 答案
26、: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画中的龙灯由火车头和车厢组成,操纵者是英、法、德、美、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前面举着宝珠的是清朝政府,车头上冒出的蒸气由 “中国铁道现状 ”几个字组成。此画以 “耍龙灯 ”作比喻,揭露帝国主义烈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适应帝国主义需要出卖国家主权的对外政策。因此 A项符合题意。通过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可知,民族资产阶级也参与了铁路兴建,并非全由欧美列强兴建,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漫画并未充分体现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对西方的依赖性, C项不是漫画主题。图片的主体是帝国主 义,而 D项表述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 D亦可排除。 考点:近代
27、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命运 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 1922 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 38%集中在上海, 14%集中在天津, 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这表明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重工业极为薄弱 B深受外国资本压制 C经济结构不合理 D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概念的准确把握。通过材料中上海、天津、武汉三地纱锭占全国纱锭总量的 62%,内地所占极少可以判断出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多集中于东部沿江、沿海通商口岸地区,所以 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
28、棉纺为代表的轻工业和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相比较的数据,因此不能反映重工业极为薄弱,排除 AC项。材料也没有关于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排除 B项。学生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的总体特征及其表现。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 代民族工业的历史特征 1937年 11月,金陵兵工厂由南迁重庆; 1938年 4月,广东第二兵工厂迁重庆:上海炼钢厂 1938年 8月由武汉再迁重庆。上述工厂纷纷内迁重庆的历史背景是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国共两党分裂对峙 C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 D官僚资本势力膨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从
29、时间上看工厂内迁均在 1937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为了减少损失和保存抗战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组织工厂内迁。此时国共双方开展第二次合作,排除 B项。政府组织工厂内迁体现了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与题目考查背景要求不符。正是在抗战的背景下,国民政府以国家的名义管理社会经济,结果促使官僚资本势力膨胀,也与与题目考查背景要求不符。结合以上分析,因此 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抗战时期工厂内迁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国民收入中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国营经济 19% 33% 合作社经济 1.5% 56% 公私
30、合营经济 0.7% 8% 个体经济 71.8% 3% 资本主义经济 7% 1% A 1949 1951年 B 1952 1957年 C 1958 1965年 D 1966 1976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从材料所给的经济成分变化来看,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比重上升明显,约占 97%,说明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居主导地位。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从78%下降为 3%,说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上消灭。根据所学可知这一现象的发生与三大改造有关,三大改造的时间为 19531956 年底,因此 B项正确。其他几项均不符合事实。学生应掌握建国后生产关
31、系的变化。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综合题 ( 28分)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美国达到 4.16万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回顾世界贸易发展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 18世纪世界贸易中的 “三角贸易 ” 一是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的大规模三角贸易。欧洲从美洲获取金银,再用金银换取亚洲的香料、瓷器、纺织品等。从明朝后期至清前期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二是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大西洋三角贸易。欧洲奴隶贩子把枪支、铁器等商品运到非洲换取黑奴,再把黑奴运往美洲
32、卖掉,又将美洲生产的原棉、烟草等商品运抵欧洲。英国是大西洋贸易的主角,巨额的财富和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19世纪的世界经济及贸易景象 19 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到 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 1860 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 6倍, 1851 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 12倍。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世界史 近代史编等 材料三以下是
33、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 “二战后的世界贸易发展 ”提出的探究课题 课题序号 课题方向 补充两则史实 问题探讨 美苏冷战对峙与世界贸易 冷战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 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的作用 新时期的中国与世界贸易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 “三角贸易 ”兴起的历史背景( 4分)及其对欧洲经济的影(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同一时期中国逐步丧失贸易中心地位的经济政策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6分)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中任选一
34、个课题补充两则相应的史实,( 2分)并完成所选课题的问题探讨。 (4分 ) 答案: (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分)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2分) 影响: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大了海外市场,( 2分)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分) 原因:推行海禁(闭关)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 2分)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分) ( 2)特点: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2分)英国等先进国家居于中心(主导)地位。( 2分) 条件:欧美工业革命迅猛发展;( 2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加剧(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
35、分)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等。( 2分) ( 3) 课题序号 补充两则材料( 2分 ) 问题探讨( 4分)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苏联与东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造成两个对立的经济贸易体系,客观上推动了区域内贸易联系。 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繁荣。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中的 “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大规模贸易 ”、“贩卖黑奴 ”,可知三角贸易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欧
36、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根据 “巨额的财富和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可以得出三角贸易对欧洲的经济影响是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大了海外市场,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根据所学可知当西方加紧海外贸易和扩张之际,同一时期的明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2)由 “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 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 12倍 ”等信息可以概括 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特点为英国等先进国家居于中心(主导)地位;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通过 “殖民地,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 1860 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
37、止 6倍 ”这些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形成上述两个特点的条件主要有:两次工业革命、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殖民扩张与掠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 3)关于课题 ,根据必修一所学可知,美苏冷战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美国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和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冷战既是美苏的对抗,又是两大阵营的的对抗,其重点是欧洲,因此关于冷战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对抗割裂了全球经济联系,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经济贸易体系。一方面为了在美苏的压力下发展,西欧逐步走向联合,欧共体的成立推动了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关于课题 ,根据所学可知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因此世界
38、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就应该是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和世贸组织的建立。因为世贸组织的精神就是贸易自由化,因此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必然会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关于课题 重点考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趋势 的。根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国适应这两大趋势的表现是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分析影响时既要考虑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又要考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即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繁荣。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和闭
39、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连成为一个整体;当今世界的政治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 成 美苏冷战;当今世界的政治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从欧共体到欧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2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
40、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准时准点成 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 材料二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1898年) 材料三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拔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 。中国
41、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 1)根据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 (4分 )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列出康有为主张 “断发 ”理由。( 4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是哪一政府正式颁令革除结辫陋习的?(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 l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 2分)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6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就社
42、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你的看法。( 2分) 答案: ( 1)变化:养成穿袜子的习惯和准时准点的时间概念。( 2分) 联系:机器的普遍应用推动棉纺织业发展,棉布等生活资料日益丰富;( 2 分)工厂制度形成,细致的分 工、严格的纪律以及对生产效率的追求促使人们时间观念的改变。( 2分) ( 2)理由:结辫不适于机器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 2分)不卫生,又耗费时间。( 2分) 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2分) ( 3)特点:风格、色彩多样 化,求新求变。( 2分) 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解放,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每点 2分,共 6分
43、,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 4)看法:符合题意,概括提炼。例如: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 试题分析:( 1)本则材料分成两部分,均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可根据材料直接得出:人们养成穿袜子的习惯和形成准时准点的时间概念。根据材料中 1831年、机器的成绩、袜子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普遍应用推动棉纺织业发展,棉布等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工业革命后伴随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 ( 2)从 “辫发长垂误缠机器可死 ”、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 ”、 “ 污衣增垢 ”和 “梳刮费时甚多 ”可直接概括得出:结辫不适于机器生产
44、;不利于行军作战;不卫生,又耗费时间。根据所学可知正式颁令革除结辫陋习的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 3)根据材料最后一句可直接得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风格、色彩多样化,求新求变。结合材料 “改革开放 ”、 “ 思想上的拔乱反正 ”、 “ 国民经济发展 ”、“ 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 ”等信息可以归纳为: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解放,审美心理的变化等。 ( 4)本小问要求学生根据上述三材料说明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关系。工业革命英国后人们穿袜准时,中国引进机器后剪辫,改革开放后追求时尚都说明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工场到工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断发易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新中国社会新风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