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四川省古蔺县中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中法马尾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B 试题分析: “卅年 ”指 19世纪 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三十年,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筹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失败。虽然马尾海战中国也是惨败,但是只是福建水师覆没,三支海军尚余大半,与题中 “总归虚牝掷金黄 ”不吻合,故答案:选择
2、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 1)以材料式的选择题从洋务企业的性质、管理方式和影响等角度进行命题;( 2)从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比较角度进行命题;( 3)用现代化史观评价洋务运动及其影响。 第一次工业 革命前,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其主要影响不包括( ) A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加剧了殖民地贫困与落后 C促进了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D确立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殖民扩张中,大量财富流人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
3、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A、 B、 C项是正确的。自由贸易原则的确立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不是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点评:关于殖民扩张,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 1)正确看待殖民扩张的影响:。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一方面给亚、非、拉等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西欧国家采取殖民扩张政策;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是
4、建立在西方 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鲁迅说,近代中国 “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 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上述现象反映的了( ) A中国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近代中国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外来侵略,西方的先进事物也随之传到中国,使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故答案:选择 B项。材料中没有 反映中国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故 A不正确;材料不仅反映近代中国新旧风俗杂陈,而
5、且兵器的变迁,故 C项不正确;材料不仅说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而且说明西方的科技对中国的影响,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高考试题往往从纵向上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重点关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等五个历史阶段。同时,高考非选择题往往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 中寻找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复习备考应重视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在重视专题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通史意识。 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
6、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 A为戊戌变法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B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C为清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D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运用横向联系的方式,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虑。 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故答案:选择 A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并不能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B项说法不正确;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但这是民族工
7、业的初步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故 C项不正确;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变化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关于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高考考查的角度主要集中在:( 1)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各个阶段有所不同,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区分不同阶段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如本题;( 2)本考点的非选择题多属于综合性试题,从纵向上看,要求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等阶段特征;从横向上看,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民主革命形势、社会进步思想、社会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考查经济与政治、文化与
8、社会生活的联系。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所以, A、 B、 D项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点评:古代手工业成就是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主要表现,在历年高考题常有涉及。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对古代手工业的成就熟记,不能混淆出现的年代及手工业
9、的类 别。本考点容易结合文物图片进行考查,解答时要注意观察文物图片隐含的有价值的解题信息。 先秦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个体农业的转变。推动这个转变的因素有( ) 铁器牛耕的使用 城市商业的发展 各国的变法运动 水利设施的兴修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分析能力。此题用排除法较好好,依据先秦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情况可知,先秦时期商业城市的发展源于农业的发展,故 不正确,应排除,所以答案:选择 D 项。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考
10、查的角度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农业的发展状况;(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表现,如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 3)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以及小农经济与古代政 治制度、古代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20世纪 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 “韬光养晦 ”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 ”, “有所作为 ”。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 “决不当头 ”、
11、“有所作为 ”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故答案:选择 B 项。苏联解体是在 1991年底,故 A项不正 确;中美关系好转发生在 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故 C项不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 60、 70年代,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点评: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与成就,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 1)结合时政热点,把握国际关系中的中、美、俄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观察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2)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地区性的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这也是
12、考查的重点内容。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 “马克 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 ”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促使工人阶级发展、壮大,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工人运动由原来自发的斗争转变为有组织有意识的斗争,当空想社会主义无法给予工人运动科学的指导时,时代迫切需要指导新的工人运动的思想诞生,故答案:选择 A项。 B、 C、 D项分别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理论
13、基础、主观条件,但不是其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要准确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头暴露,阶级矛盾激化,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提供了社会条件;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借鉴;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 指导。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
14、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国家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或者机构手中,而是受到其他权力的制约,从而说明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答案:选择 B。 A、 C、 D项与材料表述的内容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 1)阅读理解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如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 2)要对知识点需有较好掌握,即要准确把握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5、。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以下各项正确的是 英国的政治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 美国是总统制联邦共和国 法国的共和政体正式确立于大革命期间 代议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结果,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 (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英国的政治实行责任内阁制,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 不正确;法国的共和政体确立于 1875年,而大革命结束于 1794年 “热月政变 ”, 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世界政治文明的演进是新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特别注意对政治文明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与政治文明的多样
16、性角度考查。同时也要注意从文明史观角度考查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认识。 中国的 “民主 ”,最早在尚书中有: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伯里克利曾骄傲的说: “我们的制 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可见,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着多元化特点。以下有关民主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近代民主在地域上突破了古希腊的小国寡民 B近代民主在形式上突破了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实行间接民主 C古希腊民主是全民民主,近代西方选举实质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民主 D古代中国的 “民主 ”指有德行的君主为民做主,近代民主指人民主权 答案:
17、 C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归根到底是特权公民的民主政治,民主权利只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内部,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力,所以 C项中 “古希腊民主是全民民主 ”说法错误,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点评:雅典民主制度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高考对其考查多采取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如下的角度:( 1)原因:要求学生从地理、城邦、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等角度分析雅典民主制形成的原因;( 2)特点: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很多高考试题将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政体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 3)评价:要求学生既要看到雅典民主制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直接民主
18、制的不足。 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 )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都是攻打中心城市,走 “城市中心 ”道路,但起义的失败,这表明 “城市中心 ”道路并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
19、 点评:中俄不同革命道路形成原因分析:这是由于两国的国情和实际形势决定的。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全部人口的绝大多数,无产阶级人数尽管增加了不少但仍很薄弱,在大城市中,敌人的力量 占有绝对的优势。俄国在十月革命前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在城市中比较强大。另一方面,中国在奉系 “东北易帜 ”后,形势相对稳定。俄国却正在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集中于西部前线,大城市中比较空虚,给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综合题 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20、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 术也。置诸侯不便。 ” ( 1)秦统一后,在采用什么制度对地方实行管辖的问题上引起了争论。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张。这种制度是怎样使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的?( 4分) 材料二:(武帝时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 ( 2)汉初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制度的后果。( 4分) 材料三: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
21、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 “奉行 ”而已。 ( 3)唐朝实行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特点?( 4分)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 4)材料四中作者对北宋 “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的看法如何?( 4分) 材料五:(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 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 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 5)材料五表明元朝在地方行政设置发
22、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材料六: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 6)材料六中表明清朝实行怎样的制度?简述军机大臣的职能( 4分) 答案: ( 1)废分封制,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4分) ( 2)郡国并行 。削弱了中央集权。( 4分) ( 3)三省六部制度。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4 分) ( 4)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失败。( 4分) ( 5)实行行省制度。( 2分)
23、( 6)实行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分) 试题分析:第( 1)小问中第一问可从李斯的言论中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皆为郡县 ”判断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引起了争论,而李斯认为分封制下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实行郡县制 “甚足易制 ”,从中概括得出其主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 的官员任免和官员任期方面来分析。第( 2)小问中第一问从材料中 “诸侯或连城数十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问依据材料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 ”,可以判断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第( 3)小问中第一问依据材料中的 “中书
24、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可以判断,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点是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第( 4)小问从材料中 “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 ”可以判断这些措施的实行加强的中央集权,同时从材料中 “州郡逐 日就困弱 ”、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可知判断这些措施的实行也存在其消极影响: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失败。答题时要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第( 5)小问从材料中 “镇之以行中书省 ”可以判断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第( 6)小问中的第一问从材料中 “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 ”、 “ 后名军
25、机处 ”可知清朝设置军机处;第二问从材料中 “入直缮写 ”、“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加强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1)从题型上看,该考点的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 2)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发展演变、基本概念、历史阶段特征;( 3)从考点分布上看,分布广泛,但重点突出,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近几年高考中均有考查,但考查的角度并不相同,如 2012年各个省份较少涉及君主专制这一主干知识,代之以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地方行政区划等处
26、入手。对于 2013年高考,本专题内容应重点掌握,要继续关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趋势与线索,注意考查角度新颖多变,尤其要关 注地方行政沿革史及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发达,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文明,但在近代与工业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稳定小农 ”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 1)在 “稳定小农 ”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 6分)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 “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 从 1
27、9世纪 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 口由 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 1855午的 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 1843年的 1000多包增加到 1855年的 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 2)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6分) 材料三 (1893 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3)材料三反映了中 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
28、现象 (4分 )“机器之利 ”显而易见,为什么 “名卿巨公 ”还 “以为非者亦半 ”, (4分 ) 材料四 下表是我国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98 2 商品零售额 95.8 4.2 ( 4)材料四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4分) ( 5)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6分) 答案: ( 1)政策:重农抑商( 2分) 表现:重农:统治者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奖励耕织等( 2分) 抑商:
29、降低商人社会地位,课以重税,专卖制度( 2分) ( 2)现象: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4分) 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分) ( 3)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 );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 )。( 4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 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4分) ( 4)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2分) 原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2
30、分) ( 5)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分) 试题分析:第( 1)小问中的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问在回答其表现要注意分别从重农和抑商两个方面来分析。第( 2)小问中的第一问依据材料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 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 “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 “ 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第二问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经济角色的变化角度
31、回答其影响。第( 3)小问中第一问从材料信息, “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可见南方对 “机器之利 ”认识较深,由此可知,机器工业影响中国的区域由南向北在逐渐减小;第二问从工公大臣的态度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中国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以为非者亦半 ”。第 ( 4)小问中第一问结合时间 “1956年 ”,说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同时结合表格中公有制成分占绝对优势可以判断出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时间 “1956年 ”可知其是原因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 5)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初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两个阶段,回答时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近代中国走向现 代化艰难曲折的历程。 点评:解答材料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理解材料和试题设问。( 2)明确答题依据:需要用材料作答的应找出材料中能获取的信息并对其作出概括归纳处理;需应要用课本知识作答的则应将课本典型史实概要列出作答。( 3)答案:语言表述专业化、要点化。( 4)答案:书面要求段落化、序列化。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