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商朝末年,天子与诸侯之间尚未有君臣之分,只是联盟的关系。为了改变这种政治上的松散的状况,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故选 B。 A项错误,无法体现出材料中的君臣关系;
2、 C项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宗法制是为了保障西周分封制的; D项是在秦朝实行的制度。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 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2012年成都旅游形象宣传片主题词: “快城市 慢生活 闲不住的休闲成都 ”。下列关于成都的表述,符合实际的是 A富饶的川西平原孕育了成都人不思进取的闲散心理特征 B成都地处内陆,自古至今交通不便,所以生活节奏很慢 C两汉时期,成都已经出现了繁华
3、的夜市,生活节奏较快 D休闲时可以参观成都境内以水文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误,成都慢生活并非成都人民不思进取; B项错误,说自古至今交通不便明显错误; C 项错误,夜市在宋代出现,并非在汉代; D 项正确。故选 D。 考点:成都的商品经济等 点评: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土地肥腴,再加上都江堰的灌溉作用,自古就是天府之国。成都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休闲时可以领略成都的以水文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尽情享受都市慢生活。 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提出: “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 在此治学思想的指导下,下列史实与得出的结论配搭正确的是 A铁锄的出土 铁农具已
4、在江南广泛使用 B科举制的实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C洋务 企业兴办 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 D论十大关系发表 毛泽东思想成熟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历史研究应该有依据,史论结合。 A项错误,出土了铁器,并不能说明江南已经广泛使用铁器; B项正确,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项错误,洋务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并不能说明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因为近代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外资企业最先在中国出现;D项错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故选 B。 考点:历史研究的方法:史论结合 点评:历史研究结论应该有充分的依据,做到史论结合。这又涉及到历史 研究的史料的问题。史料分为第
5、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 “新华约 ”之类的某种 “反北约 ”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两种观点明显具有冷战的思维,并没有认清当今的国际局势; C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上合组
6、织是中国和俄罗斯发起的由中俄和中亚国家组成的区域集团,是以维护地区和平,加强合作,打击三股势力为主要任务的组织,并不针第三国。因此材料的观点实际上并未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考点:当今国际形势 点评: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总的形势趋向和平,但是国际并不太平,恐怖主义等各种势力依然威胁到地区和世界的安全。中国在于周边国家合作不断地加深的情况下,建立了上合组织,目的是为了维护 地区的和平,促进交流和合作。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 ”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 A使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7、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 D为 “工农武装割据 ”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另一个方面,辛亥革命救国运动的失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寻找救亡之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为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故选 A。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辛亥革命与此无关;为 “工农武装割据 ”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在共产党成立后的 19
8、27年。因此 BCD均错误。 考点:中共成立的条件 点评: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为中共的诞生提供了组织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地传播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此外中共的成立还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在各种因素都具备的条件下,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成立。 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 “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 ”,有的人 “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B对西方文明 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C中西文化的
9、激烈碰撞 D先进中国人探索的艰难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由于外国侵略的不断地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不同的阶层,掀起了不同类型的救亡运动的高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救国思潮的多样性从本质上说明了先进中国人探索的艰难性,故选 D。 ABC都是说的现象而非本质。 考点:近代救亡图存运动 点评: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各个阶层相继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 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每个运动的主张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说这反映了救国之路探索的艰辛。 1912年 5月
10、,袁世凯下达通令说, “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 尚朴素者,多为人嗤 ”;接着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 ”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较为富裕 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强力干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项错误,从材料看,民众的生活还是很艰苦,袁世凯倡导节俭;从材料 “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 ”可以看出,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民众多奢侈,效仿西式生活。因此 正确。故选 C。 错误,政府只是劝导民众节俭
11、,并未强力干预。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思潮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李进同学在学习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时,查阅资料做了如下笔记(见下表)。通过对该笔记的分析,他对申新公司和民族工业得出了一些认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申新纺织公司的变迁:民国 4年,从英国进口 36台纱机,采用股份公司形式的 “上海申新纺织厂 ”(即申新一厂)开工。民国 8年利润达到 100万元。 民国 10年在上海组成茂新
12、、福新、申新总公司( “三新财团 ”),构成荣家资本集团。三新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据民国 21年统计,申新纺织公司共有 9家厂,占全国民族资本(东北除外)纺锭、布机总数的 19.9%和 28.1%。 抗日战 争期间,除汉口分厂内迁重庆、宝鸡外,余均被日军侵占。 抗战胜利后,申新原有各厂规模均未恢复至战前水平。 1951 1955年,各地申新纱厂相继实现公私合营。 D国际因素对民族工业发展影响较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材料并未体现,材料只是说从英国引进了相关机器,故选 A。公司成立后,开用股份制的形式,在一战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企业公司合营后,性质由私有变为了公有。因此 BCD均
13、正确。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 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阅读下列历史材料,从中可以获取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信息是 图 1 金朝 “贞佑宝券 ” (纸币)拓片 (植入铜活字以防伪) 图 2 1490年华隧铜活字 印本宋诸臣奏议 图 3乾隆年间木活字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书页 图 4 1874年王韬创办的 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铅活字排印 的华资中文日报)
14、 活字原料丰富 服务对象广泛 技术逐渐进步 技艺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活字的原料有铜活子、木活字和铅活字等,显示原料丰富;活字印刷服务对象广泛,既有纸币印刷,也有大臣的奏议,还有报刊等,而且活字的制作技术不断地进步。因此 都是正确的。 错误,图四显示的信息是在中国第一家使用铅字排印中文报刊,并未说明第一家使用该技术。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活字印刷书术 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在明清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为中国和西方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发展缓慢下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5、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思想,下列内容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 A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 B “盐铁官营 ” C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 ” D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符合重农抑商的思想,献粮食多的人可以拜爵,可以免罪; B项是政府经营盐铁,不让市场参与; D项是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因此 ABD均符合重农抑商政策。 C项是说的农商均衡,与材料中经济思想不符。故选 C。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
16、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戴震( 17241777 年):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该材料 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尊者和长者大都是以理作为教训地位卑微的人和年幼的人,即使是错误的,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是正确的观点
17、,但是因为不符合理得要求,也被认为是叛逆,会受到惩罚。这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体现了追求自由的观点,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因此 都是正确的。故选 C。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 清代戴震等。解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
18、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 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 1)椐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6分)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 ”。可是, “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
19、 ”,更有甚者,许多人 “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的论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材料三 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 1954年、 1959年、 1964年、1975年、 1978年。 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 1949年、 1954年、 1959年、 1964年、1978年。 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根据中国网资料整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 1982年全面
20、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 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 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 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 3)根据材料三,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6分)并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2分) 答案:( 1)观点: 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民主政治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 6分) (2) 不矛盾。( 1分)孙中山的结论主要是基于人们对民主共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而课本
21、论断是基于民主共和作为一股思想潮流而言的。( 3分) ( 3)成 就: 民主机构有规律地运转(或人大、政协定期召开),切实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 宪法进一步完善; 法律法规更加健全。( 6分) 趋势: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 “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 ”等内容可以得到的答案:。( 2)孙中山先生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是不矛盾的,教材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主要是从政治建设的 深度
22、进行分析的,角度不一样。( 3)根据材料三,可以从人大、政协的定期召开和法律法规的制定等角度进行分析。我国法制民主建设的趋势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抽象的概括。 考点:近代以来民主的进程 点评: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成为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想学习西方的制度,创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是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引进西方的制度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新文化运动对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极端化倾向使得追求民主之路再次经历了挫折。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的建立起民主政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 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
23、报告之一) (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2分)分析说明图中 A到 B、 C到 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 8分)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 1978年达到 17.9%。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 45.7%。 到 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
24、镇人口 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 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6分) 材料三 “民工 ”: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 (图 ) (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 “民工 ”困境建言献策。( 4分) 答案:( 1)态势:曲折发展, 1978年后相对稳定。( 2分) A到 B因素:错误发动 “大跃进 ”和人
25、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分,只答政策,给 2分。) C到 D因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得到较快较稳定发展; 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动对外开放,吸收外资、技术,融入世界。( 4分,两点即可,只答 政策,给 2分。) ( 2)特点: 起点低,基础弱; 发展速度由慢到快;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大;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 6分,三点即可) ( 3) 进一步深化户籍、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减少他们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26、设。( 4分,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1)总的来看,建国后经济发展呈现出曲折的发展的态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对平稳。 A到 B之间经济发展波动大,下滑明显,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造成的; C到 D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促成的。( 2)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起步比较低,但是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也是促成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点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成正比,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左倾错
27、误的干扰,城市化进程也比较缓慢;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城市化也得到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城市群;进入新世纪,做出了走大中 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 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戊戌变法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
28、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4分)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 )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 3分)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 魏策: “秦与戎狄同俗 ”、 “不识礼义德行 ”, “夷狄遇之 ”。 刘歆新序论曰: “秦孝公保 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
29、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 (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6分)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 启超戊戌政变记 (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5分) 答案:( 1)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
30、力。( 2分) 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 2分) ( 2)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为主要考试内容(或考经邦济国之术或选拔实用性人才)。( 3分) ( 3)成效:使秦国 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军事力量明显增强; 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提高,孝公成为 “霸君 ”; 综合国力增强,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6分,三点即可) ( 4) 论者:操之过急。理由: 在短短 103天 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 5分 ) 辩者:对旧制度改
31、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 5分) 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 5分) 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 5分) 综合观点。( 5分) 其他。( 5分) 任一观点均可,但必须与说明的史实一致。观点 2分,史实 2分,逻辑严密 1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等信息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从材料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
32、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可以看出康有为变法的策略。( 2)范仲淹和王安石都认为认为考词赋获得有才之人太难了,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学习有用的知识,治理国家。( 3)从材 料 “东并河西,北收上郡 ”可以看出,通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在诸侯国中实力增强,成为霸主。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4) )“论 ”者 :变法策略过于激进。 “辩 ”者 :制度变革不彻底,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一种观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维新办法等 点评: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和近代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是古代史上的改革,三者改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是为了封建化,实现管理方式的进步;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的局面,近代的维新变 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以实现富强。上述改革成效不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