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6.35KB ,
资源ID:337939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79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广西省兴安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rainfellow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广西省兴安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3届广西省兴安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典制史 ”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体例之一,是以记载各种制度、政策、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史书。 “典制史 ”又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门目。汉武帝盐铁酒专营政策应归入下列哪一门目 A选举 B食货 C州郡 D礼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审题的关键是最后一句:盐铁酒专营政策应归入下列哪一门目,盐铁酒专营政策即为经济政策,那么只有题支中的 B符合题意, A,C,D均不符合题意。另外:食货的含义 (1).古代用以称国家财政经济。语出书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 (2).食和货。粮食等食物和钱

2、财、货物。汉书 叙传下: “厥初生民,食货惟先。 ”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盐铁专营 苏联解体以后有一个民意调查。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全俄进行了有代表性的问卷调查,让受询者对俄罗斯五个时代 1917 年以前的俄罗斯,斯大林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叶利钦时代,普京时代进行评价。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时期有 4项正面指标得分最高,其中最不可能的是 A有社会保障 B科学与技术有成就 C工业强大 D有公民和政治自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苏联各阶段历史特征的把握,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奉行斯大林模式,政治上,缺乏民主与法治,经济上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

3、的指令性计划 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由此可见 D最不可能。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美国 1787年宪法第 3条第 3款规定: “国会有权宣布对于叛国罪的惩处,但叛国罪犯公民权的剥夺,不得影响其继承人的权益,除剥夺公民权利终 身者外,不得包括没收财产。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和执法权 B宪法不注意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C美国公民的财产权可因叛国罪而被没收 D宪法内容体现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在严格地规范私人财产被剥夺的法律要求,故 D正确。 A观点

4、错误,国会无执法权; B观点错误,且与材料不符合;关于 C,美国公民的财产权可以在剥夺公民权利终身的前提下被剥夺,而叛国罪会不会剥夺公民权利终身,则材料没有交待。 考点: 1787年宪法 财产权 “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并没有完全依照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成为雇佣工人)发展,城市的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1789年法国大革命正是在经济裂变与社会矛盾加剧这一基础上发生的 ”。上述材料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A城市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B城市化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C对城市化处理不当,会加剧社会矛盾 D法国城市化开始过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含义为当局、资本

5、所设计的路径并不完善,无法解决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社会矛盾由此尖锐 起来,动荡日益加剧。故选 C。 A 观点错误, B 错误的解读了材料,城市化不是错误,没有处理好城市化才是错误。 D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提到法国城市化的时间问题。 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城市化 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在历史有什么用?中引用了比利时历史学家皮雷纳的一句话: “如果我是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只盯着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 ”由此可知布洛赫认为研究历史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 A具有感悟生活的欲望 B关注原始文物的价值 C局限于历史的情境中 D只注目现实世界即可 答案:

6、 A 试题分析:阅读材料,可知 皮雷纳在强调 “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 ”故选 A, B, C明显把材料的上半句当做了重点,错误。 D注目现实世界本身无错误,但命题人为了对 A, D有所区别,采取了增加三个字 “就 xx即可 ”的方式,一般来说这在哲学逻辑上即为错误,故排除。 考点:学科方法类型题 据下表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1950 1993年中国外贸交易额统计表 (部分 )(单位为百万美元) 时间 1950 1955 1965 1970 1980 1993 日本 47 83 454 807 9201 39066 美国 238 4813 27660 苏联 337 1790

7、 406 45 492 A在 1970年之前,中国只与建交国家进行外贸 B因对峙造成中国与美、苏外贸均出现空白年份 C外贸额的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外交关系的变化 D在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对美日出口额激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为数据表格题,数据表格题的做题技巧是依据材料与题支来比较数据的变化。 A错误在于在 1970年之前,日本未与中国建交。 B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1993年,与苏联的贸易数据空白的原因是苏联解体。 C正确反映了材料信息,如中日建交后的数据变化,中美正常化后的贸易数据变化等。 D的错误在于没有注意到题目偷换了概念,表格是 1950 1993年中国外贸交易额统计表,而非出口统

8、计表 考点:中美日关系正常化 对外贸易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 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是邓不同于毛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故选 B,A的错误在于后者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 C错误地认为邓的改革违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的观点同样错误: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集约化经营,故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近年来,出版了大量与蒋介石有关的书籍:蒋介石传、蒋介石与汪精卫、蒋介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蒋介石日记揭秘等等,蒋介石的形象 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其反映的实质是 A学术研究逐渐走向客观 B革命史观的消失 C对曾经的政治领袖好奇 D两岸关系缓和、国共两党关系改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历史学科方法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实质。 A 是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实质, B中的 “消失 ”错误, C,D 均不是实质。 考点:学科方法类型题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

10、说道: “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言材料翻译如下: “熟读经书的目的应该是用来治理国家,但现在的读书人,书籍熟读,诗文精通,但让他做官,正常人应明白的常识,问之都不能答,这样的人做官,怎么能造福百姓? ”很明显, D符合题意。 A, C不符合材料主旨;如若选 B,则题中的最后一问或可改为:赫德实质上建议近代中国应该如何? 考点:科举制度 近代教育

11、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 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依然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英国商人来华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与被清朝政府指定的行商进行贸易,而是可以“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这就打破了以前的闭关锁国政策,故选 B。 A, C,D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海禁政策 闭关锁国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

12、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 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 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晚清经济的衰败 D坊市制度被打破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 工商业市镇兴起,这导致了大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的下降,A项正确。 请注意,本题有个陷阱,即大部分考生认为小农经济阻碍商业发展,而且很多考生审题时会不注意 “大城市 ”中的 “大 ”字,所以会轻率的选择 B,要注意的是明清的国内商业比唐宋的国内商业更发达,故 B错误。 C观点错误。而 D坊市制度被打破更应该造成城市人口的增加,逻辑错误。 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市镇经济的发展 晋书 卫

13、 传载卫 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的上疏说: “魏氏承颠覆之运 ,起丧乱之后 ,人士流移 ,考详无地 ,故立九品之制 ,盖以论人才优劣 ,非为士族高卑 ”。可见 “九品中正制 ”实施的初期 A维护了士族特权 B以打击官僚门阀势力为主要目的 C有利于下层社会人员向上层社会流动 D更加重视道德标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的好题。对题中上疏内容的理解应该是: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是由于战乱,士人流动,使过去乡举里选的人才评定方法成为不可能,旧有的人才档案已经失去作用,要想选拔出好的人才,必须建立新的人才档案,最初将人才分为九品也只是为了辨人才之优劣,而不是为了定士族的

14、高低。故选 C, A.B.D均理解有误 考点: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全球通史 材料二:钱穆说: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 材料三: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

15、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 221年,第二次发生在 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 1949年。 ”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近 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 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 15世纪,在 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 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 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 起的时代。 ” 法里德 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阅后请回答: ( 1)材料一中的 “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 ”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4分)这

16、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 “中国发展进程 ”?( 4分) ( 2)材料二中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分析引起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在 1911年的大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8分 )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6分 )并且列举 “群雄竞起 ”的表现 。( 2分) 答案: (1)表现 :生产力发展;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允许土地买卖,出现土地私有制;阶级关系的变化:各国奖励耕战,促

17、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的局面。( 4分) (答对任意二点即可得 4分 ) 趋势 :政治上:从分裂到统一;从 “封邦建国 ”体制到中央集权体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等。思想上:儒法道成为此后影响中国政治的主流思想。经济上:小农经济和重农思想影响久远。民族关系上: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融合发展。( 4分) (答对任意二点即可得 4分 ) ( 2)指的是中国社会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 2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演变为社会各阶层共同掌握。( 2分)原因:科举制的实行;( 2分)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 2分)文化教育的发展。(

18、此点不作要求,可酌情给份)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还移风易俗,使得社会风尚发生变化。(答到四点可得 8分) (4)西欧崛起: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 ( 4分,列出其中 4点即可)美国崛起: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三次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2分,列出其中 2 点即可) “群雄竞起 ”表现: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的崛起。( 2分) 试题

19、分析: (1) “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 ”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此问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来回答,通常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 第二问: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 “中国发展进程 ”?先思 考 此后的 “中国发展进程是什么,判断一个社会的概况依然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但需要注意当时,回答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也很重要。 本题结合所学即可。 ( 2)注意材料中的: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 ”,故本题答案:不再是传统的宋朝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等。 第二问分析引起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类题型的做

20、法需要从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角度思考。 ( 3)据所学知识,多角度回答辛亥革命的意义即可,注意现在较热门的新史 观的提法 (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原因类题型,考查的是阶段特征,需要学生结合所学找出特定时代有利于西方主导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原因 第二问考查的多极化趋势,列举几个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材料一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一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但是它在许多难以预料的方面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早在 1915年, 以工代兵 计划就已经在酝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大量华工在欧洲与协约国并肩战斗。

21、在此意义上,正是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为 中国致力于创建新的国家认同的前驱。他们的血汗、牺牲和生命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国际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 中国最终正式参战时,自然怀有许多参战目标:短期目标是获得协约国的财政援助、收复山东主权以及德奥利益范围;长期目标就是中国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尽管参战所得没有完全达到中国领导人最初的参战期望,但是中国至少能够出席战后和平会议,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引起世界的关注,并且在战后和平会议上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创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1919年的中国与 1914年的中国有着天壤之 别,其不同之处体现在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

22、态等方面。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 材料二 以下为有关中国参战 以工代兵 的相关资料 1918年晨报的一篇文章所言, “大战即终,十九世纪文明告一段落,而二十世纪文明方从兹发展。换言之,即世界由旧时代而移入新时代。 ”“故我国民果欲为适应时势之国民,第一须求得有方针之教育,第二须其方针无背于世界之新潮,否则惟有自归淘汰而已。此则吾人所应大觉悟者也 ”。 1917年 8月,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中国甫一宣战,即宣布中国同德奥两国所订的一切不平等 条约随之废除,并收复德奥在中国的租界,终止支付德奥庚子赔款。更重要的是,德奥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也被中国一概取消。 蔡元培写道, “中国

23、有幸吸收欧洲文明。在欧华人就是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前驱。 ” 1919年 1月,李石曾和吴稚晖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该会帮助了许多中国未来的领导人到欧洲勤工俭学 . 李大钊宣称, “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一战的胜利, “是庶民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胜利 ” 根据李永昌先生的研究,一战后风靡国人的两大口号 “公理战胜强权 ”和 “劳工神圣 ”实乃源于中国参战及派出华工。 回答: ( 1)根据上述材料 指出一战 “以工代兵 ”的华工对近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12分) ( 2)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参加一战的影响 .( 8分) 答案:( 1)中国对一战的反应及包括 “以工代兵 ”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政

24、策是其奉行国际化的开端。一战华工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甚至参与重建西方文明扮演了使者的角色。一战华工因此成为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行军。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楷模。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劳工的力量的同时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每点 3分,回答任意 4点即可得 12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 2)中国领导者慎重地利用时势主动地参战。 中国通过参战得以挽回部分国家主权,并废除德奥庚子赔款,从而部分地洗刷掉中华民族的耻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不平等条约体系; 中国在近代史上首次表达了要求平等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虽然没能全部实现目标 ,这一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的行动促进了中国的复兴。(每点 2分,

25、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中 “正是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为中国致力于创建新的国家认同的前驱 ”, “他们的血汗、牺牲和生命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国际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 ”“但是中国至少能够出 席战后和平会议,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引起世界的关注,并且在战后和平会议上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创建 ”等语得出答案: 1.中国对一战的反应及包括 “以工代兵 ”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是其奉行国际化的开端。 2.一战华工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甚至参与重建西方文明扮演了使者的角色。 由 “中国有幸吸收欧洲文明。在欧华人就是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前驱。 ”得出答案

26、: 3. 一战华工因此成为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行军。 由材料 “李石曾和吴稚晖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该会帮助了许多中国未来的领导人到欧洲勤工俭学 .”得出答案: 4.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楷模。 由 “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一战的胜利, “是庶民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胜利 ” 根据李永昌先生的研究,一战后风靡国人的两大口号 “公理战胜强权 ”和“劳工神圣 ”实乃源于中国参战及派出华工。得出答案: 5. 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劳工的力量的同时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2)由材料中 “短期目标是获得协约国的财政援助、收复山东主权以及德奥利益范围;长期目标就是中国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 “更重要的是,德奥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也被中国一概取消 ”得出答案:中国领导者慎重地利用时势主动地参战。 中国通过参战得以挽回部分国 家主权,并废除德奥庚子赔款,从而部分地洗刷掉中华民族的耻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不平等条约体系; 由材料中 “但是中国至少能够出席战后和平会议,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引起世界的关注,并且在战后和平会议上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创建 ” 得出中国在近代史上首次表达了要求平等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虽然没能全部实现目标 ,这一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的行动促进了中国的复兴。 考点:中国近代外交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