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届河北冀州中学高三一轮检测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亨廷顿认为,在文明的冲突中,欧洲和美国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世界各伟大文明也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根源于经济格局多极化 B基于单一文明的政治格局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C美国单极化的目标构建带来文明的冲突 D多元文明的对话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世界秩序 答案: D 试题分析:亨廷顿认为,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A、 B、 C均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 考点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点评: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成立,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经济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 “(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 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 “新政 ”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 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 ”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
3、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材料反映了 “新政 ” 和越南战争中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合作,说明了国家政策的制定都是以统治集团与民族国家的利益为先决条件的。 考点:美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美国政府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
4、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 杰斐逊认为: “如果国内外一切政务,事无巨细,均集中在作为一切权力中心的华盛顿的话, 一个政府部门对与另一个政府部门的牵制就成为无力的了,并且变为和我们与之分离的那个政府(指英国政府)同样的腐败和暴虐了。 ”在此杰斐逊意在强调 A三权分立 B中央集权 C地方分权 D民主共和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杰斐逊认为,如果美国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政府,那么政府各部门间就无法相互制衡。据此可以看出,杰斐逊意在强调要想维护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必须给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故选 C。 考点:美国的联邦制 点评: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
5、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 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当进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 有学者认为: “与欧洲文化相比,美国文化完全是山寨(仿造)起家的。 ”其 “山寨 ”性表现在: A效法英国的政党政治 B仿照法国的共和制 C依据德国的联邦制 D受惠于伏尔泰的 “开明君主制 ”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共和制确立是在 1787年,法国 1875年确立共和制、德国 1871年建立君主立宪制,时间都较美国晚, B、 C两项可排除;美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 D项错误。本题选 A项,美国的两党制效法英国的政党政治。
6、考点:美国的联邦共和制。 点评: 1775至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1787年宪法的颁布,使美国确立起联邦共和制的国家政体,体现了制约平衡、三权分立的原则,开创了西方共和政体的先例。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上院(贵族院)和下院之间围绕权力问题多次较量。经过多次改革,权力不断由上院转移到下院。时至今日,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英国政治进程的什么特点? A法制化 B制约化 C民主化 D集权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的主要权力掌握在有贵族组成的上院,而平民、资产阶级组成的下院,却没有相应的权力,随时间推
7、移,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说明民主权利的范围不断扩大,反映英国政治进程的民主化特点。故选 C。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在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由于国情的差异,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例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形式上就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成为以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样本。 有学者评论: “在古代雅典,尽管保证公民最大限度行使权利,但其始终存在一股 违反 民主的潜流 .”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轮番而治的管理方法 D实行陶片放逐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 D 都保障了公民最大限度行使权利,
8、防止专制独裁现象出现。但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成为 “违反 ”民主的潜流。故选 C。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评:公元前 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 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公元前 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 你们要明白
9、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要求人们要心中充满对雅典的热爱,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惜付出生命。故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要有公民意识,维护雅典的国家利益。故选项为 B。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 点评: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2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 15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
10、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 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C国内 “左 ”倾错误所致 D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条约的有效期为三十年。不结盟运动成立于 1961年,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所以当时中国并未加入不结盟运动。故选 A。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2012年 3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
11、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简称 “两会 ”。 “两会 ”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都是 A通过选民选举其成员 B国家权力机关 C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 D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委员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协商推举产生,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故排除A、 B、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是实践 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故选 D。 考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现代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掌握
12、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历程及特点。今后高考命题可能会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从现代化的角度理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复习备考时,应认识民主与法制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能够印证该材料观点的是 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 “热战 ” 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
13、要国际因素 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维新派主张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故应排除 。 符合史实,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考点:中美关系 点评:中美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 20世纪 7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而在这个时期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备考时可以从涉及中美关系的时事入手,回顾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具体史实,强调大国间 “合则双赢,分则互损 ”。 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原理中指出, “立法机关越权之危险性乃与行政机关 越权,
14、流于专制政治之严重性,实不相上下 ”。其意在表明 A当时三权分立流于形式 B立法与行政机关矛盾重重 C三权分立无法防止专制 D权力机关依法行事的重要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 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立法机关越权之危险性乃与行政机关越权 ”反映的是立法机关如果超越宪法赋予它应享有的权利,那么就如同行政机关越权都会出现专制倾向,故议会应在宪法赋予它的权利范围内行使立法权,防止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故选 D。 考点:美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对于美国的政治 体制,考查最多的就是三权分立制度。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
15、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法国大革命旨在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旧势力的阻扰 B反对专制主义是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致的目标 C法国大革命与美国革命性质迥异 D法国大革命直接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 答案: C 试题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要解决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争取民族独立的问题。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一样,是要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A、 B、 D符合史实;法国大革命和
16、美国独立战争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故 C项错误。 考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点评: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比较,一般从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探寻它们的共同规律,如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来看,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障碍;从影响来看,资产阶级革命与改 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等等。同时还要注意从同一个角度的不同方面思考,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如同样从原因来看,尽管其根本原因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具体障碍不同,英法是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独立战争是英国殖民统治,这些具体原因就成为其不同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仅有人全盘否定十月革
17、命,否定列宁,还有人主张把列宁墓从红场迁出,甚至四处寻找沙皇的后裔,企图在俄罗斯恢复帝制。但此事最终因没有多少人响应而告吹。列宁墓仍然留在红场,列宁的铜像依然屹立在十月广场。该事件充分说明了 A列宁作为引导苏俄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人,仍然受到民众的敬仰 B否定十月革命的人带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C俄国民众对苏联解体后的社会状况不满 D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列宁墓仍然留在红场,列宁的铜像依然屹立在十月广场。 ”说明了苏联解体后列宁仍然受到俄国民众的敬仰。故选 A。 考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点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
18、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下列对下图被隔开的东西柏林反映的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直接产物 B根源是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美苏 “冷战 ”造成恶果 D反映了二战后德国的分裂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的图片被隔开的东西柏林反映了二战后德国的分裂,发生在 1949 年。 B、 C、 D 符合史实; 1955 年华约建立,开始与北约形成对峙局面,A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发生在德国分裂之后。故选 A。 考点:冷战的影响
19、 点评: “冷战 ”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消极: “冷战 ”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 积极: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等。 与巴黎公社相比,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是 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 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以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它的指导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两场革命都采用暴力手段、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标, 是其共同点,故
20、选 D。 考点: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 点评: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对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19361947 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各国所占比重表 (各期各国总计 =100) 年份 香港 日本及台湾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苏联 其他 1936 1 9 16 6 19 6 11 7 15 9 1 9 0 1 32 3 1947 1 8 1 7 50 1 6 9
21、 / 1 2 0 3 38 0 (说明: 1936年台湾出入口贸易包括于日本以内, 1947年,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 A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西欧的衰落 B德、日的投降;中美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 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 D德、日的投降;国共内战的爆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为图表型的选择题,注意提取表格反映的信息。 1947年与 1936年相比,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日本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而且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美国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德国降为零;苏联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据此可以判断最重要的原因是 B。 考点: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 点评: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在内战
22、中取得美国更大的支持和援助, 1946年 11月 4日 ,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在南京签订侵害中国经济主权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利用该条约对中国进行了无休止的经济掠夺,加上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战争消耗,国统区的经济危机空前严重,进而引发了更严重的社会危机。 恩格斯 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 “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的这段话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有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欧洲独立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是马克
23、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条件和经济根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显露。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基础, 是其主观条件。故选 B。 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点评: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之一,包括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
24、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钱嵊旦说:大革命后法国 “社会持续动荡 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这说明作者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政体经历了多次反复曲折, 1870年的法国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1 年经普选选出了 675 名议员组成的 国民议会,并承担起制定新宪法的任务。经过议会内部一系列的激烈斗争, 1875年 1月 29日,以一票之差通过了法
25、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用协商手段 ”,可以判断 C项正确。 考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点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玛丽安 ”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 “战斗的玛丽安 ”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 1880 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 20 世纪 40 年代,玛丽安被诬蔑为 “厚颜无耻的妓女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 “玛
26、丽安 ”是 A法国自由民主 B法国民族的象征 C法国贵族的代表 D法国女性的代表 答案: A 试题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民主的斗争,故说是 “战斗的玛丽安 ”; 第二帝国实行帝制,民主政治出现曲折,玛丽安被迫转入地下;1875 年宪法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玛丽安置于巴黎市政厅前; 20世纪 40年代法国被法西斯德国占领,玛丽安被诬蔑为 “厚颜无耻的妓女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共和国时期,人民推崇宣扬 “玛丽安 ”,君主制和专制时期则受到诬蔑和诋毁,因此 A项正确。 考点: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点评:本考点还可以设计如下题目进行考查: 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
27、 “各种政体的实验场 ”称号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 “1997年有 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 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 ”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 “一国两制 ”的保障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些 “回流香港的人 ”本来就是中国人,他们 “回港 ”如同回家,因此与全球化无关,从而排除 C; A、 D暗示 1997年香港回归之初中央政府不支持和投资环境不好因此也应排除。实际上当初 “港人移民出外 ”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一国两制 ”缺乏足够
28、的认识和信心,是对香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走向的误判。如今回流也主要是因为在 “一国两制 ”的保障下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故选B。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的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2012年习近平在访美演讲中说道 ”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 一辈领导人。 ”当年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 B打破了中美的外交僵局 C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D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答案:
29、 A 试题分析: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 D都是其影响。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 1971年,发生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故选 A。 考点: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点评: 20世纪 70年代我国取得的知道外交成就包括: 1971年第 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 松总统访华 , 1979年中美建交; 1972年中日建交。 清徐栋牧全书载: “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 ”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度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30、 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宰相制度。秦朝宰相的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的是太尉,故 A项不正确。 B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发生在隋唐时期,不正确。 C项符合史实,是正确的。秦朝时期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下设县, D项的表述错在 “督责所属各郡 ”。故正确答案: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了宰相制度 点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丞相一职,皇权与相权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至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终结。
31、 福建省漳浦博物馆存有一块明代的青石碑,碑上方正中竖刻 “皇帝敕喻 ”四字楷书,正中间刻着: “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兼管银场, 抚恤兵民,操练兵马,防御贼寇 弘诒十年( 1417 年)正月二十七日。 ”此石碑内容可用于研究明朝 A地方机构的改革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太监与大臣的矛盾 D抗击倭寇的情况 答案: B 试题分析:石碑是研究明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本题根据石碑内容设计问题,因此首先要读懂石碑的内容(皇帝派太监镇守福建),然后理解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太监是皇帝身边的侍者,被皇帝任命为地方官,镇守一方,实际上是代皇帝巡守地方,且直接听命于皇帝,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32、; A、 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为 B。 考点:明代君 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为了确保治国的效率,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内阁依据皇帝的旨意写成诏书,下发相关各部负责执行。与此相关的其他朝代的中枢权力机构知识也需要掌握。 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初,有人建议恢复隋唐时期的中央三省六部制,这是侍御史高鸣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进谏。意思是:现在国家的疆土要大于
33、从前的朝代,其决策于一个机构,还不能把事情办完,何况三省。元世祖采纳高鸣的建议,于中央设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故选 B。 考点:元朝的政治制度 点评:元朝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唐人柳冲说:(隋)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于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以科举取士剥夺了士族特权 B王朝面临庶人僭政
34、危机 C士族与庶族社会地位变迁 D秩序混乱,社会风气破坏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隋代废除乡举里选、迁徙士族离乡。隋朝开始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特权被打破,下层平民可以凭借才学参加考试做官。故选 A。 考点:科举制 点评: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 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高考重点考查科举制度,对后世的人才选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这句儒家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基本信条。这一制度较之西方所进行的依靠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材料中 “这
35、一制度 ”指的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官僚政治 C中央集权制度 D科举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指的是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官员。征召有才能的人管理国家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科举制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故选 D。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同时也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世族手里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长孙无忌等人奉命修撰的唐律疏议曰: “立嫡者本拟承袭。嫡妻之长子为嫡子
36、。 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 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 ,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开始受到法律保护 B唐代宗法观念基本源于周制 C庶出子弟不可能获得继承权 D唐代在地方仍然实行分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律疏议规定: “立嫡者本拟承袭 ”,即立嫡长子继承,否则将会受到法律制裁。正妻无子者 “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 ”,可以立庶子中的长子为嗣。 C与材料不符; D有悖于史实;宗法制度开始受到法律保护是在西周时期, A项错误;唐 代宗法观念基本源于西周的宗法制,故选 B。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
37、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依靠血缘关系划分政治等级确保了统治集团的稳定。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 ”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 “贵族色彩 ” C “共主 ”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地方分权体制 ”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分封制下,周王是
38、名义上的 “天下共主 ”,但是各诸侯有较大的自主权,所以西周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所以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 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 ”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
39、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要辩证的评价,核心和主体体现的是专制和集权的一面,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从奴隶社会的血缘贵族政治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的确体现了一定的 “公天下 ”的特点,与现代政治的某些进步因素是一致的。正是古代用人制度有着超越时代的 “公天下 ”的进步因素,才会产生持久的生命力,影响到现在。 A和 C说法错误
40、; D本身说法无误,但不符合题干论述问题的角度;故选。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 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 当 (英 )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 (炮台时 ), (珠 )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 (英 )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
41、国的堕落 )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 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 ,中国民众对于中英两国的战事非常麻木 ,说明中国民众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故选 D。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 “末世 ”,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42、1856年常住 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 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 503起,其中 630余人次的涉案者为英国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D领事裁判权任其为所欲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领事裁判权的理解能力。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题干中英国人在华的刑事案件增多正是由于领事裁判权造成的。故选 D。 考点:领事裁判权 点评: 1843年英国
43、在香港设立法庭,并在当年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中正式规定在华英国人的涉讼案件由英国自行裁判,由此开始了近代的 “领事裁判权制度 ”。 1853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 “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 ,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材料中的“这次变革 ”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马克思指出: “世界上最古
44、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 ”。注意时间信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国门是在 1842年,八年后是在 1850年。 A发生在 1840年, B开始于 1851年; C是在 1898年, D发生在 1911年,符合时间信息 的只有 B, “平等,自由,博爱 ”正是太平天国借用的基督教的教义。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但它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从而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毛泽东在 1954年说: “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
45、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1954年以后 A全国政协开始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故选 B。 考点:政治
46、协商制度的形成 点评: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中国共 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 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里的 “新的革命策略 ”是指: A武装抗争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井冈山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 “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 ”等关键信息,指的是毛
47、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A项在 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做出, B项在 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做出, C项在 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做出,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D。 考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点评: 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 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分析: “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 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 由北而南 的俯攻之态改变成 由东向西 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该战役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 C该战役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该战役中我军大胜敌军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