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89.89KB ,
资源ID:338123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81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ppealoxygen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3届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03年 3月 20日 ,美英绕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说明了 A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B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C联合国在霸权主义面前软弱无力 D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答案: A 试题分析: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对加入和签署的国家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故 B项不正确;美英绕过联合国, C项不正确;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与利益,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

2、要基础;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在,故 D项不正确。美英绕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说明了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 “冷战 ”结束后政治格局形势发展的特点。 点评: “冷战 ”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势发展特点一超多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

3、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式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 “一超多强 ”的局面。美国是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一 超多强 ”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 “全球分裂 ”。这里 “全球分裂 ”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 答案: D 试题

4、分析:新航路开辟以来形成的世界体系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对亚非拉国家的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造成的最终结果是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贫富差距拉大,即所谓的 “全球分裂 ”。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点评: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高考命题重视对运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看待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问题的考查,特别是从不同角度客观评价历史,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客观积极影响。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 “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

5、革 ”、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 政时 D普京执政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 D项,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在发生在巨变前。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关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近几年新课程地区的高考试题看,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不大,备考时主要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

6、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失败原因,由此认识社会 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 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该材料中 “独特实验 ”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有计划经济建设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提取信息:西方经济一团糟而苏联经济发展的事件背景是西方处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在这一时期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有效调动了全国的经济部分,一定程度

7、上避免了经济下滑,故答案:选择 C项。本题容易误选 A项,注意题目 “苏联 ”一词。 考点: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点评: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活动主要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新经济政策无疑是最为成功的,有的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对比三者的异同;( 2)高考试题一般要求辩证地分析 “斯 大林模式 ”的作用,要求学生既要认识到其短期内以工业化的促进作用,又要明确从长期来看其对经济的破坏作用。( 3)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学习 “斯大林模式 ”的产物,高考试题通过对比两者的异同点,要求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重商

8、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重商主义是 18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 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自由主义是古典经济学的政策药方,最早出现于 18世纪的法国,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亚当 斯密,19世纪第一次工业

9、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自由生产、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主义应运而生。由于市场的弊端,导致经济发生波动和混乱,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 济的理论,又称 “凯恩斯主义 ”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 点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经济理论,( 1)高考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基本含义、背景、影响;( 2)还要注意这些理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联系,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演进。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史 实 推 论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 18世纪的 7

10、0%下降到 1841年的 20%。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 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 “血汗工厂 ”。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化程度提高。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的初期,许多工厂通过残酷剥削工人而获取高额利润。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动,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资本家甚至雇用廉价的女工

11、和童工,来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工厂被称为 “血汗工厂 ”。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其产生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经营管理规章,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有力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故第 3项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一 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对其考查非常密集:(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贫富分化的加剧。近几年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能够辩证的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2)从全球的角度,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

12、市场的形成步伐。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直接促进英国 GDP增长的相关因素有 新兴棉纺织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的推动 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故 不正确,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对其考查非常密集:(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贫富分化的加剧。近几年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能够辩证的分析工业革命

13、的影响。( 2)从全球的角度,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步伐。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影响。 历史老师通常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 ”,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答案: B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史观的概念。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

14、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 ”可理解为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故答案:选择 B项,AC两项说法与史学范式无直接联 系, D项应是从文明史观角度得出的结论。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史观。 点评: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

15、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 “西欧中心论 ”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 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的 D资本主义世界

16、市场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巴拿马运河开通 ”说明交通的改善,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 ”是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表现, “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 ”是劳动量市场国际化的表现, “法国向俄 国输出资本 ”则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 A选项不符合 “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 ”“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 B选项不符合 “巴拿马运河开通 ”“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 ”, C选项不符合 “巴拿马运河开通 ”、 “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 ”、 “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高考命题重视对运

17、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看待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问题的考查,特别是从不同角度客观评价历史,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客观积极影响。 中 国在下列哪些国际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合国 欧盟 世界贸易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欧盟是欧洲的组织,中国不是其成员国,中国没有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故 不正确;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是世界贸易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故 、 、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点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结合时政热点,把握国际关系中的中、美、俄的

18、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2)台湾问题、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国际政治领域的焦点问题预计会在高考中体现。( 3)中国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有关 20世纪 30年代法西斯的局部侵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九一八事变是世界上最早的法西斯侵略 B国联成为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C西班牙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D法西斯的侵略野心越来越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36年 7月,在德国、意大利法西斯的策划和指挥下,以西班牙驻摩洛哥殖民军头目佛朗哥为首的西班牙反动势力,发动了武装叛乱。西班牙人民奋起抗击,德国、意大利先后出兵 30

19、余万,进行武装干涉。全世界革命人民和进步人士愤怒谴责法西斯侵略者。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苏联、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 5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了 “国际纵队 ”,奔赴西班牙前线,同西班牙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20世纪 30年代法西斯的局部侵略 点评: 20世纪 30年代法西斯的局部侵略,包括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5年意大利挑起侵占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地处战略位置,而且自然资源丰富,从而早已成为了意大利的侵略对象。), 1936 年德意法西斯国家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6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

20、39 年 3 月,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局部侵略的影响: 20 世纪 30 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纷纷得逞,一方面壮大了法西斯的实力,另外一方面助长了其侵略的气焰,从而使世界大战的危险越加迫近。另外,广大的被侵略地区的人民早于二战爆发就已遭受法西斯的蹂躏,灾难深重。 美国人阿兰 坎彭在第一场信息战争中 写道:海湾战争是一场 “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 ”,这说明 A核武器的破坏作用已消失 B信息技术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根本因素 C现代战争不需要人的参与 D电脑网络技术在战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 ”体现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

21、作用。注意其他三个选项说法本身是不正确的。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海湾战争。 点评: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泛使用了20 世纪 90 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除了把握其海湾战争 爆发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外,还要注意总结分析美国出兵海湾的原因和海湾战争的特点。 在 “十月战争 ”中,由于西方大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尤其是美国情报的帮助,形势向着以色列方面发展。为此阿拉伯人作出的反映是 A武力对抗以色列 B向联合国发出援助请求 C向以色列妥协 D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石油禁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在 “十月战争

22、”中,由于西方大国对以色列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石油禁运,成为引发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故答案:选择 D 项。 考点:本题考查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点评:中东战争,要注意把握其基本概况:( 1)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1949 ):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 “独立战争 ”。 1948年 5月 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2)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1957 ):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 “西奈战役 ”。 1956年 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

23、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3)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又称 “六五战争 ”,阿拉伯国家称 “六月战争 ”,以色列称 “六天战争 ”。 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 6月 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4)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 ,阿拉伯国家称 斋月战争 ,以色列称 赎罪日战争 或 十八天战争 。 1973年 10月至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停战。( 5)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 6月 9 月):又称黎巴嫩战争。 1982年 6月 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

24、叙利亚军队交战。还要注意中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中东的地理位置、资源、历史、民族、宗教及大国的插手等因素。 新全球史中说: “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含义,说明朝鲜战争是美苏两国对抗的表现,虽然停战,但没有签署和平条约,使朝鲜面临 “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 ”,造成南北朝鲜分裂加剧,故答案:选择 D 项。 A 项不

25、符合史实; B 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是 50年代中期开始的,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朝鲜战争。 点评: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课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金日成发动了这场战争,斯大林为北朝鲜开放了绿灯,而毛对此则表示同意和支持。也有一些学 者认为,朝鲜战争是金日成积极策划战、斯大林在 1950年 1月至 4月间决定支持并帮助金日成发动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的。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5周年,下列关于二战的影响,正确的是 战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加速了第

26、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二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职能的改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 1)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3)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4)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二战的影响 点评:关于战争的评价,要注意一些规律启示,如战争的性质主要分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从交战双方的目的和立场等去分析;战争的影响或评价,要学会一分为二 ,并要

27、有侧重;影响战争成败的一般因素:双方实力(主要为经济)、领导者素质、战略战术、群众基础、战争性质、国际环境等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迟到的祝福,而对于当时法西斯侵略的形势来说,它的来到又可谓是姗姗来迟。下列有关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B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 C美苏英中是四大核心国家 D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从而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斯 大林格勒会战,对争得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而不是世界反法西斯同

28、盟的形成是二战的转折点,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点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从其形成背景、建立过程、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 1)背景:德、日、意法西斯侵略扩张,法西斯国家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敌人。( 2)过程:美国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修改 “中立法 ”,并通过租借法案,加强对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 1940年,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抵抗德国;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 首相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意义: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

29、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胜利进程。 下图漫画题为 “不会被传染! ”左边床上的人说: “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 ” 右边床上依次是: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下列各项是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此图反映的时间可能在二战前夕或二战初期 B左边床上的人说的话反映了美国当时的心态 C此图反映了当时欧洲危机重重 D此图揭示了美国对当时形势发展的正确判断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美国在二战爆发前后采取 “中立 ”政策,自认为 “不会被传染 ”,但是美国由于在东亚与日本的矛盾激化,蒙受法西斯流感的消极影响,最终也被卷

30、入反法西斯战争,故 D项分析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美国在二战时期对外政策的转变。 点评: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二战前,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奉行完全中立。二战爆发后,面临法西斯国家的步步进逼,在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之下,美国逐步放弃了中立政策,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援助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美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巨舰大炮时代,海军主力舰艇是战列舰,一战后航空母舰出现,但只是海上辅助的作战舰艇,下列哪一次战役说明航空母舰开始对海上作战起主导

31、作用 A珍珠港事件 B中途岛海战 C瓜岛战役 D西西里登陆作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41年珍珠港一战,日海军航母及其舰载机把昔日巨舰大炮时代的宠儿 美国海军大型战列舰迅速彻底地摆平,痛定思痛的美国人作战思想开始发生重大转变,航母从此当之无愧地跃为新一代 “海上霸主 ”,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二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点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之一,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1)对日本:战术上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

32、力不如美国, 为失败埋下祸根;( 2)对美:损失重大,卷入战争;( 3)对亚太: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4)对整个战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美国的加入),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也可以用史论文的形式进行命题,如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同意,说它是战术上的胜利 : 是因为日本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说它是战略上的失误 : 是因为日综合国力不如美国,珍珠港事件把美国卷入了大战,加强了对手的力量,为日本法西斯失败埋下祸根。 某校举办了一次历史小报展览,有 一位同学在小报中有下列一段叙述,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的叙述

33、中有几处史实性错误? 1939 年 9月 1日,德军突袭苏联, 9月 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 7月,德军进攻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列宁格勒,苏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 1943年 2月,苏军取得战略胜利。 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确定了对德作战的方针;会后英美联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 5月,美军攻占柏林,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A 1处错误 B 2处错误 C 3处错误 D 4处错误 答案: D 试题分析: “突袭苏 联 ”应为 “突袭波兰 ”; “列宁格勒 ”应为 “斯大林格勒 ”; “雅尔塔 ”应为 “德黑兰 ”, “美军 ”应为 “苏军

34、 ”。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二战中的重大战役。 点评:关于二战中的重大事件,除了熟记这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基本概念(时间、地点、内容、结果)外,还重要重点把握这些事件在整个二战的地位和影响。 在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是一组特色标题:“先声夺人称大国 ”、 “手伸五大洲 ”、 “亚洲诸国的梦魇 ”、 “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与上述特色标题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法国,俄国,英国,德国 B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C英国,俄国,美国,德国 D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美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后首先称霸的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在 1

35、8世纪成为头号殖民帝国,故说是 “手伸五大洲 ”; “亚洲诸国的梦魇 ”容易判断是日本;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崛起,逐渐称霸世界,故 “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的是美国;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点评: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殖民扩张开始,从此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历史成为一部统一的历史,但不同十载的国家和人民对此感 受却是不同的,我们要辩证地分析这一问题。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注意从以下几点分析:( 1)对欧洲: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殖民地:给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对世界: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 阅读申报的

36、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年份 记 事 1918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 连续发表题为剿 “匪 ”和造 “匪 ”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 “围剿 ”。 1937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 香港版出刊。 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 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还要了解有关申报的发展历史,材料可以反映出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37、,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据所学,申报创办于 1872年上海,历时 78年,是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以 “无偏无党 ”“独立之精神 ”为办报宗旨,申报所倡导的舆论的 “独立 ”对中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故本题中 是正确的,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传媒方式的变迁。 点评:报刊作为近代的一种传媒方式,对中国大众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注意其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近几年高考多以选择题的命题。 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

38、成熟的标志 整理万隆会议有关 材料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收集 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项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C项 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会议,与上海合作组织无关;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点评:关于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近几年高考中重点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成就等

39、。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 1)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 2)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外交的主题是独立自主,这是建国初期外交原则和政策的主要核心,也是理解中苏关系恶化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高考重视对这一外交原则的考查,要求学生认识独立自主外交原则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到,(中国)新政府 24个部长中的 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 “民主人士 ”, “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 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

40、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 “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 ” 体现了这一制度,可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选 C; A项与题干不符, B项不符合史实, D项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 点评:关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很多高考试题要求考生掌握三大制度形成的过程,认识其源头和发展演变;(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苏联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苏维埃制度,高考重视对两国政治制度比较能

41、力的考查,认识民主集中制是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 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 “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 ”“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由此可知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民心的丧失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C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海关税务司对革命持支持态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到辛亥革命前夜,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和愤怒已发展到十分普遍的地步,辛亥革命的发生到这时是不可避免的。故答案:选择 B项。 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2、 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表明海关税务司对革命持支持态度, D项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点评:关于辛亥革命,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 1)从中国近代化 (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角度,认识其突出地位;( 2)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结合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台湾问题,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现实影响。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 “八年抗战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 “十四年抗战 ”;在日本则被称为 “日中战争 ”。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研究者的历史观和阶级立场不同 B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差异 C近代化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使然 D研究者立足点或对始

43、发时间看法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研究者的立足点,所以对抗日战争始发时间的看法不同。八年抗战是从 1937年 7月 7日 “卢沟桥事变 ”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 7月 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而十四年抗战从日本侵占东三省开始,即从 1931年 9月 18日 “九一八事变 ”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故答案:选择 D项。日本全面侵华是在 1937年 “卢沟桥事变 ”后而不是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后,故 A项不正确;国民政府抗战开始于 1937年,故 B项不正确;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后中国东 北人民开始局

44、部抗战,而不是华北人民,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时间界限。 点评:关于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读史征信 ”: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1938年 3月底到 4月初,他们(日军)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伤亡达三万人之众。这是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 ”这次大捷发生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淞沪会战是 1937年 8月 13日起中

45、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故 A不正确;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 9月 11日至 11月 8日间,中国第二战区与日本军队在山西太原附近地区进行的一场战役,故 B 项不正确;武汉会战是 1938年 6月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故 C项不正确;徐州会战是 1938年 1月至 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 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其中,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台儿庄大捷,故答案:选择

46、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 点评:抗日战争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主要集中在:( 1)对全民族抗战的考查,即重视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的考查,如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对百团大战的考查,也有很多考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如 2011年安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考查,相对而言,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考查也在逐渐减少。( 2)高考试题重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认 识抗日战争的地位和意义。 “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 20世纪 ”。这里的 “礼物 ”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抓住 “进入了 20世纪 ”

47、这一重要信息,可知答案:为 D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为 19世纪的不平等条约。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考查集中在内容、危害及影响方面,主要以图片、观点、概念等切入,多以选择题题的形式出现。 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 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作者呼吁建立的制度较符合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以后英国在科举制影响下建立了文官制度。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科举制。 点评:关于科举制,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从选官制度的发展 演变中,考查科举制实行的背景和影响,如 2012 年江苏高考历史第 21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