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三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朝实行内阁制,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有 “票拟 ”之权。 A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 ;C 与史实不符,六部对皇帝负责; D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因此选 B. 考点:明朝内阁制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其主要命题方式是依据新课标要求,选取适
2、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启迪考生思维。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等能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及其它政治措施的演变、特点、作用和历史影响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应用性功能。 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说道: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 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这说明( ) A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B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罗马法导致市场经济形成 D罗马
3、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罗马法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 ”这一思想被 “公司 ”所汲取 这体现了罗马法的进步性 但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 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后 ”则从反面揭示出罗马法时代的人并未真正 “解放 ”这又反映出罗马法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选 D项。 考点:罗马法 点评:从高考的角度看,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 “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实质上反映出苏州( ) A劳资矛盾尖锐 B出现资
4、本主义萌芽 C商品经济发达 D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出现了商标侵权案,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选择 C项。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 点评:古代商 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商业也由官府所控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自由商人迅速崛起,并出现了许多大商人;一些农民也开始把家庭手工业的剩余产品拿去出售,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教材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秦汉中外贸易的发展、隋唐长安的繁荣和柜坊、飞钱的出现、宋代坊市界限的打破、夜市、早市的出现、纸币的产生、元代中外贸易的兴盛和明清地域商人群
5、体的兴起等商业现象,来反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帝王们也是 经济人 ,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 选择 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 经济人 在特定资源环境下 理性选择 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 “重农抑商 ”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 “重农抑商 ”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重农抑商 ”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 ”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 “重农抑商 ”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6、“重农抑商 ”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 “重农抑商 ”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 A、B两项说法有误。 “重农抑商 ”政策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为维护自然经济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在自然经济未占主导地位前并未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故 D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的答案:只有 C项。 考点: “重农抑商 ” 点评:重农抑商的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是 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发展;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危及封建政权。 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 “儒学
7、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答案: C 试题分析: “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应是指汉代董仲舒。 A项为孔子观点,敬鬼神而远之,不事鬼神; BD两项和鬼神思想无关。 C项主张君权神授,因此被称为 “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故选 C。 考点:董仲舒 点评: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由先秦儒学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有人认为,西方
8、先哲们在人类社会发现了 “三大定律 ”: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第三大定律强调的是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即政府要保护人民的利益,否则人民有权推翻它,这是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考点:启蒙思想 点评: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李贽说: “商贾亦何鄙之有
9、?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 “工商立国 ”思想的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 “工商皆本 ”的思想 ,但并未占据主流 ,主流思想仍是重农抑商 ,排除 C项 ;这只是思想的萌芽 ,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所以并没有奠定 “工商立国 ”
10、思想的基础 ,排除 B项 ;A项说法与题干无关 ,故选 D。 考点:李贽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 ”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 成熟的表现理
11、解,错误的是 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奋斗目标 B走 “工农武装割据 ”的正确道路 C形成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 ”是指 1927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CD 都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 A 表述错误,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奋斗目标是在 1922年中共二大上,中共此后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大革命,因此选 A。 考点:新民主主 义革命 点评: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合作与两次对抗的历史,特别是两次合作取得
12、的重大成果和历史的进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民主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 70年代晚期中国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进出口贸易总额 比较 1950年 15.1 1959年 43.8 比 1950年增长 2.9倍 1966年 46.1 比 l959年增长 5.3 1969年 40.3 比 1966年下降 12.6 1973年 100 比 1972年增长 74.2 1978年 206.4 比 1972年增长 2.3倍 A中国经济从内向型转为外向型 B政治因素导致 60年代末 70年代初进出口贸易减少 C中美建交推动了 l973年
13、进出口贸易变化 D经济特区建立导致 70年代末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加 答案: B 试题分析: ABC都与题干时间不符,中国经济从内向型转为外向型是在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美建交是在 1979年,经济特区建立是在 1980年; 60年代末 70年代初我国处于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选 B。 考点:新中国经济 点评:本专题 重点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教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联网的普及等。难点有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张传玺教授曾以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
14、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 “公天下 ”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大一统的产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解读材料,材料中要注意两点信息:一是 “公天下 ”的因素,二是 “现代行政 ”的特点。 AB表述错误,具有明显 “公天下 ”的因素不表示就是民主制度,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只能说有某些合理性, D在材料中没有谈及,因此选 C。
15、考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这两个概念出发,注意体会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认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古代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的措施是考试内容的重中之重。注意从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两个方面抓住复习的重点。 有学者认为: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结束美苏 “冷战 ”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 “冷战 ”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
16、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之下的掩盖的地区和民族 纠纷纷纷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再增加;世界正处于向多极化的发展之中,但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因此 “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故选 C。 A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 B项错误,两极格局之下美苏的关系不是联盟而是对抗; D项错误,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稳定世界局势。 考点:当今世界局势 点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主题更是明显,但是世界还
17、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还 威胁这世界的和平,总的来看,多极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下表是 19561964 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 “一五计划 ”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 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 “八字方针 ”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过程中经济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一五计划 ”是在 1953年 1957 年故 A项错误;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
18、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左 ”倾错误故 B项错误; 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是因为纠正大跃进以来农业 “左 ”倾错误,1960年农村制订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经济方针,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D。 考点:新中国经济 点评:本单元复习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注意与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紧密结合,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探索 与现阶段的改革新动向、 “三农 ”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特点等联系。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辩证分析评价。 “民主 ”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demos”,意为人民。在我国先秦经典尚书中曾多次提到 “民主 ”,如 “
19、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意即 “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这说明( ) A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B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源于西方 C商朝政治具有民主特征 D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 答案: D 试题分析:古希腊的 “民主 ”是指 “人民 ”,中国尚书中的 “民主 ”是指 “君主 ”,这说明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 考点:东西方政治制度 点评: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可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
20、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 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苏州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 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过斗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清朝雍正年间苏州的机户勾结官府禁止机匠罢工。结合各选项说法,第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内容;第 项说法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本题选 项,说明当时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行过斗争。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
21、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 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 4个或 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 3 种形式: 1)双序式。即试题有 2 个正确的序号。 2)三序式。即试题有三个正确的序号。 3)不定式。即试题正确的序号不定。命题有以下可能: 1)小切口型。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广,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2)大跨度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 : “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
22、最出色的动物 ”。下列言论与亚里士斯多德思想相近的是: A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B志不强者智不达 C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出自法家,主张严刑峻法; B 出自墨子,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C出自道家庄子,意思是从宇宙本体之道的高度俯观万物,万物没有贵贱; D出自儒家孟子,意思是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要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可以以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 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
23、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 ) A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片二是红楼梦的出现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清朝专制统治走向没落有关;图片一是蒙娜丽莎,出现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进行反教会斗争有关。所以两者都反映了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历史状况。其他选项明显错误。 考点:东西方思想文化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 “最
24、早 ”“最主要 ”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 、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 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C生产资本短缺所致 D周家面临边疆危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最终集权于皇帝一人,皇
25、权至高无上。这种政治体制造成国家军事、行政消费支出很大,奢侈生活消费超过其他消费,是一种畸形病态的社会政治体制,因此,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点评:评价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积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主权的完整;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融合,有利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激化阶级矛盾,是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
26、长 . 湖北江陵凤凰山 10 号汉墓简牍出土了 “中舨共侍约 ”(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 “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 ” 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 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契约内容上看,主要规定了商业贩运的规则和要求,说明西汉商业贩运具有一定规模。从材料看反映不出突破政府的法律法规;重农抑商政策下不会出现商业资本成为社会的主流
27、,更没有反映出商人诚信和职业道德的建立,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 “能力立意 ”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解题时一般采用信 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德国学者韩博天说: “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 试点 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
28、”这种方法体现在: 社会主义工业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 试点 的方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首先在安徽、四川试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首先在广东、福建试点,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改革开放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
29、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 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观察下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图,依据所学知识和图片反映的信息 ,你认为 A点状况反映出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民生主义 ”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 帝国主义忙于 “一战 ”,无暇东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提取信息: A点正处于 19世纪末期,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状况。当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
30、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选 A 项。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要从宏观上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曲折发展 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发展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 ,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C联邦宪法好看而不实用 D联邦宪法没有受到外部思想的影响 答案: B 试
31、题分析:分析材料 “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法国政治思想家在文中明确地认为,美国的联邦宪法与美国的具体的国情吻合,到其他国家并不一定适应。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B项 “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 考点:西方代议制 点评: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复习时应注意:比较四部宪法的内容及影响;比较各国政体的异同及特点;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有同学以 “改变时空的发明 ”为标题,绘制一张表格,列出交通运输、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下表中比较全面反映主题内容的一组是 A 火车 轮船 汽车 相对论 B 蒸汽机 电报 电灯 电车 C 电动机 电影 电视 电
32、脑 D 飞机 电话 电报 互联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交通运输、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分析各选项,不符合的成果予以排除。 A项中相对论可排除,其他三项没有全面反映主题; B项电灯可排除; C项电影、电视可排除,本题选 D项。 考点:三次科技革命 点评:识记三次科技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理解 “蒸汽时代 ”、 “电气时代 ”和 “信息时代 ”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逻辑有时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
33、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全世界人民都反对霸权主义 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第三世界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题目反映的信息是美国主观上想称霸,客观上又做不到, A表述绝对化, D是 B的表现之一,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又取决于世界 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因此选 C。 故选 A。 考点:当今世界局势 点评: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
34、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及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0 年的海地大地震和中国的玉树地震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 两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理应相互帮扶 中美欧日俄在海地地震后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多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两国都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救灾贷款 两国都可以向世界银行 申请救灾贷款 A 正确, 不正确 B 不正确, 正确 C 正确, 不正确 D 不正确, 正确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世界多极化已经形成 ”说法错误,应该是正在形成。由此排除 ;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正好符合灾后重建等需要,而不是国际货币基金
35、组织,因此排除 ,选 A。 考点: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国际政治格局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 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 (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 )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瑞典文学院 2009年 10月 8日宣布,将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 穆勒。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说,穆勒的作品 “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
36、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下列作品中,与穆勒艺术风格相一致的是 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格尔尼卡 C巴黎圣母院 D向日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世界文学艺术。根据 “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与之相符的是 A 项。B项属于立体化派, C项属于浪漫主义, D项属于印象派。 考点:世界文学艺术 点评:识记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探究 19世纪
37、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综合题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 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在某种意义上说, 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 2)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 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 传播 在战后的年
38、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 3)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过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二、三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1)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4分) ( 2)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 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启
39、蒙思想广泛传播。( 4分) ( 3)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威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4分) (本小题采用 SOLO 评分法。第一层次, 04 分,观点不明确,没有结合史实论述,逻辑关系不清楚。第二层次, 58 分,观点较清楚,只结合部分史实论证。第三层次, 912 分,观点明确,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严谨,层次分明。) 试题分析: ( 1)材料观点有欧洲逐渐丧失了中心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 2)实际上是回
40、答欧洲文明在世界的扩展的积极影响,从 “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 ”三个角度论证,做到观点全面、史论结合即可。 ( 3)实际上是回答欧洲文明在世界的扩展的消极影响,如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威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考点:欧洲文明 点评:本题实际考查全球史观和经济全球化。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
41、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 “西欧中心论 ”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 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在近代中国迈出这一步,并把这一步向前推进,却是坎坷的。尽管那些主张学习西方的早先的中国人,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报仇雪恨。 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不要徒以“汉官威仪 ”自诩,而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
42、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 “不剪发不算革命 ”“也不算时髦 ”。在服饰上, “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柬之高阁 ”,人们穿衣 “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的,
43、属于新派人物。 摘编自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 “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飘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 2分) (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 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 3分) ( 3)你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10分) (1)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技
44、,抵抗外来侵略 (或报仇雪恨 );放眼世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分,任答两点即可 ) (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2分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3分,任答两点即可 ) (3)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极力宣传西方启蒙思想,但终因历次运动脱离群众尤其是农村中的广大农民,所以先进的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小。 (3分 )或不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对西方思想的宣传活动持久 、深入,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先进思想观念已经广泛并逐渐深入人心。 (3分 )(任选一种观点回答即可 ) 试题分析:( 1
45、)侧重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注意材料信息 “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报仇雪恨 ”“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 ” “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 (2)让学生分析材料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气象, “不剪发不算 革命 ”“在服饰上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3)考查学生论证、探讨与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46、。解答问题的第一步是要准确理解材料,能够归纳出材料的主要观点,其次是要明确你自己的观点态度,第三步是必须结合相关史实对你自己的观点作出论证。这种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是当前高考中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四步。即审题、读题、链接、答题。审题就是 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作好材料题的前提。审读设问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去解答材料题。读题就是读懂材料这是作好材料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
47、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 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链接就是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首先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答题就是精心作答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一般而言。作答的方法有三:一是直接引用材料中某些词句来回答。这是指材料的语句本身较为明确地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 :二是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后。可根据设问联系教材的相关结论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语句作答:三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既不用教材内容直接作答。也不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与此同时还要表达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