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法国史学家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 “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商王的子孙又重新建立了国家 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周朝时代不但分封了同姓家族,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分封对象主体为通行亲族,此外还有功臣、姻亲、殷商降族等,所以 C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 B正确, A项明显错误,因为商王的子孙是被分封的诸侯王,并不是自己建立
2、的独立的国家。故选 A。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载: “远东是世界最后受 到欧洲扩张影响的地区 由于推行强硬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这里也没有潜在第五纵队 (注:内奸 )。 ”以下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 B闭关自守的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 C欧洲的扩张遭到了殖民地人民顽强的抵抗 D列强的扩张
3、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闭关自守的政策使得欧洲很难在远东地区扩张,即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但闭关锁国的政策到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排除 B 项,材料信息与 C、 D 两项无关。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扰,明清以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但是也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4、 1860年,法国还与英国签订一项白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这些政策 ( )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深受工业革命影响 C加速 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促进了资本输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法国等工业国家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商品输出,法国拿破仑三世的做法就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故选 B。 A项是由于工业革命推动的,而不是自由贸易政策; C项是在 20世纪 50年代以后; D项是在 19世纪 70年代以后。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等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5、,工厂制度建立,工厂之间需要自由的竞争,国家实力的增强也要求实现自由贸 易,让自己有竞争力的工业品能够进入到世界各国,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实行自由主义政策。 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 9030万公顷,只及 1913年的 85%。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 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 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 112%。出现 1921年和 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 ) 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1925年现象
6、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21年之前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的内容便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无法获得自己的多余的粮食,因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1921年以后逐渐地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农民的负担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 正确。故选 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是在 1936年以后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是在 1928年后实行的。因而 错误。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局面的情况下进行的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探索,后来被新经济政
7、策所代替。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把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交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其实质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如英国扩大了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法国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 16%。以上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 ( ) 缓和社会矛盾, 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扩大财政支出,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 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新变化 增加了政府收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主要是想着通过政府扩大财政开支,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福利制度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确实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另一个方面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的积极性。因此 均正确。故选 B。 项说法与史实相反。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效仿罗斯福新政的经验,以凯恩斯主义作为指导,扩大政府开支,扩大内需,纷纷对经济进行了干预和调节。在 20世纪 50到 60年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到了 7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 “滞涨 ”的时期,各国普遍减少国家的干预,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 : 自然经济出现瓦解 外国
9、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始出现 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把握时间信息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即可, 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早在汉唐时期已经出现, 白银开始大量外流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走私鸦片的恶劣影响之一,故排除 , 都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领域里的新现象。故选 B。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点评: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
10、。民族 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也需要掌握。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本题用排除法。海禁政策表明清政府的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和策略,排除 A;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未能完成自救,排除 B;护国运动发生时清政府已经灭亡,排除 D。 C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表述正确。故选 C
11、。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维新变法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 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
12、“断发易服 ”,采用汉人装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衣服独异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 ”“ 诚非所宜 ”等信息,可知与 B项符合; AC 项进行政治体制变革和经济变革材料未体现; D项主张断发易服是在辛亥革命后。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思潮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
13、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 “一五 ”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并逐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 C。 A 项明显错误, B 项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D 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 化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14、。 德国学者韩博天说: “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 试点 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 ”这种方法体现在: 社会主义工业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 “出口特区 ”,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其他地 区设立。 1980年将 “出口特区 ”改名为 “经济特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在安徽局部地区实行,然后推广到全国, 符合题意。 项均不是采用局部推广的方法进行的
15、。 考点: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方法。 点评: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做出的伟大的决策,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中央采取了试点的方法。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取得经验后再逐步的推广,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符合中国的国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16、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随着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密切的发展,人们对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及全人类的角度重新进行分析和评判。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不仅要站在本国家或者本民族利益的角度,更要站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分析。材料突出了史学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视文明传承。答案:选 D项。 考点:史学研究的意义 点评:史学研究的罪大的价值不是告诉人们历史是什么,而是历史为现实服务的问题。古希腊的民主制、罗马的法治思想和理念、中国古 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等都是古人留给后世的宝贵的遗
17、产,有巨大的借鉴价值。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关于史料的问题、关于史识、史实等基本的概念也需要了解。 梦溪笔谈记载道: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 “以工代赈 ”相结合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是时范文正(仲淹)领浙西发粟 及募民存饷(粮食) ”可以看出,范仲淹采取的救灾措施是直接的救济;从材料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可以看出救灾措施是以工代赈。
18、故选 B。 ACD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古代的救灾措施 点评:范仲淹的救灾措施是我国古代救灾措施的典型的代表。我国疆域广阔,气候条件多样,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古代救灾一方面体现的是政府的主导,包括救济和 “以工代赈 ”等;另一个方面还有民间自救,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的救灾体系。古代的救灾体系给我们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 如果将成语 “朝秦暮楚 ”用在商业上,你认为该成语不能从侧面反映出中 国古代 ( ) A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B商人为获利往来奔波 C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D商业交通相对较发达 答案: A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商业的形成时期,秦国地处西北地区,楚国位于秦国的东南, “朝
19、秦暮楚 ”这个成语可以反映出两地商业交通较发达,商人活动区域扩大,长途贩运现象出现。因此 BCD均正确。但根据战国时期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及题干提示可知,此成语并不能反映秦楚两地的商业最发达。故选 A。 考点:战国时期的商业 点评: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相应的我国的商业得到很大的发展,长途贩运等现象出现,商人在全国各地奔波。在一些诸侯国,出现了著名的都市,如齐国的临淄等。但是,重农抑商政策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958年 7月 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 “反攻大陆 ”。 7月 18日
20、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 8月底,美国撕下了 “盟友 ”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 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指出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由此可见当时 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中共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美国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台独 ”势力开始猖獗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结合材料中 “美国进攻黎巴嫩 ”可以体现 ;结合美国撕下了 “盟友 ”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可知 符合题意; “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可以体现出 ;材料未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出现了 “台独 ”
21、倾向,排除 。故选 A 考点:祖国统一的潮流 点评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祖国统一成了海峡两岸的共同的心愿。在 50年代,逐渐地发展起来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到了 80年代,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20世纪 90年代后期,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
22、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各项 A。 B项是从经济的角度说的,与材料不符; C项说法错误,西周时期并未实行分权政治; D项的军功政治虽然在秦汉以后比重降低,但是并非是材料中说的这一转向的最主要的意义。 考点: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西周时期实行世卿 世禄制,官员世代相袭,是贵族政治,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制度
23、和选拔考核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打破了原来的世袭的局面,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到了汉代,包括皇帝在内,都出自布衣百姓。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 “记注官泄密 ”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编著起居注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皇权的不断加强。汉时,皇帝无权观看起居注,但是在后代朝代不但 允许看,甚至下令停止编撰,反映了皇帝的控制明显加强。故选 B
24、。 A项明显与材料不符; C项材料未体现; D项说法有误,皇帝的态度的转变并不是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而是有可能侵犯到皇帝的权威。 考点:专制皇权的加强 点评:皇权的不断加强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的发展趋势,此外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还有一个趋势即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与之相关的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措施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措施也需要把握。 某学者在分析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时这样论述: “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 自由 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 ”该历史事件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光荣革命 C颁布航海条例 D责任内阁制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显示这件事发生在
25、克伦威尔( 15991658 )之后且结果是限制了王权。 1688 年光荣革命后的第二年英国议会颁布了限制国王权利的权利法案,答案:为 B 。 A项在克伦威尔执政之前; C项在克伦威尔执政之时; D项是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后。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点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推翻封建统治为目标的,但是在革命的过程中,主要领导着克伦威尔在 1653年建立护国政体,建立了专制统治。 1688年光荣革命实现了国家主权的转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英国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法治取代了人治,民主取代了专制。 恩格斯指出: “最先承认人权的美
26、国宪法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黑人奴隶制,阶级的特权受到了指斥,而人种的特权,则为法律所神圣化。 ”这说明 A 1787年美国宪法存在致命错误 B美国黑人奴隶没有得到基本的人权 C美国资产阶级享有法律特权 D美国宪法也有悖于人权理念的地方 答案: D 试题分析:恩格斯看到了美国宪法在承认人权的同时,也有种族歧视的规定,说明美国 1787年宪法也有悖于人权理念的地方。故选 D。 A项错误, 1787年宪法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步成文宪法,具有极大的进步性; B项说的是现象; C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 1787年宪法 点评: 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政体。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
27、则和民主的原则。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这部宪法在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同时,对黑人、妇女等并没有赋予同等的自由权利,体现了有悖于人权理论的地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英国、法国、德国确立的政体和通过的法律性文件也需要掌握。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 “国民自觉 ”应包括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和 “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这两层含义。以下事件中最能体现这种 “国民自觉 ”的是: A太平 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之一是正确理解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的真正含义,这句话实际上是指外国人无权
28、干涉中国内部事务;解答本题的关键之二是 “国民自觉 ”,说明国民救国救民的觉悟提高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帝国主义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主权转交给日本,体现了这两层含义。故选 D。 AB项是农民阶级的运动,对外国侵略者看法存在偏激的一面;C项则对外国侵略者存在幻想。三项均无法体现这两层含义。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 封的群众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运动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但是并没有盲目的排外运动,因此与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相比,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
29、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四月提纲的内容和材料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可知 “国家政权问题 ”就是要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建立新政权,列宁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选 B项。 A项说法错误,此时是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C项错误,四月提纲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D项明显错误。 考点:
30、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点评:四月提纲是十月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 会主义有理想转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背景、意义需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 “日本新词 ”来自中国,而在 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 “日本新词 ”,如 “组织 ”、 “纪律 ”、 “政治 ”、 “革命 ”、 “申请 ”、“解决 ”、 “理论 ”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就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 19世纪六七
31、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 西学有关的 “日本新词 ”迅速传入中国。故选 C。 ABD仅是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 考点:明治维新的影响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学习日本的自强的经验,成为当时国人的主要思潮之一,因此到日本留学的人员明显增多,和日本有关的一些新词都被引进来。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
32、而来的失序 与混乱。 ”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 A 试题分析:捕捉关键信息:革命和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秩序等等,联系对辛亥革命评价及民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军阀割据,文化复古,社会动荡等现象,可判断 A的说法符合题干材料的言外之意。 C, D歪曲了史实, C无法体现。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发生一些变化:推翻了帝制。但是新政权建立后,社会状况却还是那样,说明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人民还对此不了解,旧的思想、传统礼教等相关的封建的东西还存在。 美国作家
33、哈里森 李尔兹伯说 “(长征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 ( 长征 )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 为安 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项错误,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1945 年中共七大上,长征是在 1934年到 1936年;两年的长征行程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长征的胜利
34、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因此 均正确。故选 D。 考点:长征 点评:由于王明、李德等错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 战略大转移,总的行程两万五千里,是历史上最大的转移。在长征中,革命的精干力量得到保存,同时在沿线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存在,给我军发薪饷,并供给部分子弹,允许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和发行书刊,释放了许多政治犯,修改了一些反动法令和颁布了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新法令,召集国防会议、国民参政会,并成立国民参政会常务机构,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
35、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甚至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的所谓 “共同防共 ”谬论。这表明 A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国民政府一度放弃 “反共灭共 ”立场 C日本全面侵华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多元合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项符合材料中当时民主、团结新局面的史实。 B 项错在 “放弃 ”的表述上,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由 “剿共灭共 ”向 “和平统一 ”转变。 C 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与材料中反映的内容不一致。 D 项的表述也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6、中华民族危急时刻,国共合作 ,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业的发展使得种植葡萄和橄榄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结果产生了新的富户,但又使那些不能投资葡萄园或橄榄园的农民陷入贫困。贫困的农民由于还不清债务而沦为半奴隶状态,显然几乎就要反叛。贵族统治者为制止这场阶级间的战事,便宣布紧急将权力交给一个名叫梭伦的商人。 罗伯特 E 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法令出一 ”“别黑白而定一尊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 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史记
37、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政治制度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著名学者约瑟夫 奈这样评价: “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 某学者也感慨: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 摘选自人民日 报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 2分)上述状况导致古希腊产生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1分) ( 2)材料二描述的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与古希腊有何
38、不同?指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产生的经济根源。( 3分) ( 3)材料三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例加以说明。( 3分) ( 4)材料四中中国 “特殊的民主方式 ”有何具体表现?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分) (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何认识?( 2分) 答案:( 1)社会状况:商业发展导致贫富差距加 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局动荡。( 2分) 政治体制:民主政治。( 1分) ( 2)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分); 原因:小农经济。( 1分) ( 3)主要观点:引进外国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传统
39、)相结合。( 1 分); 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没有成功。(或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 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没有成功。)( 2分) ( 4)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 区别:人民当家作主(或社会主义民主)。( 1分) ( 5)政治体制受经济形态的制约;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 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答2点 2 分)(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从材料中 “新的富户 ”、 “农民陷入贫困 ”、 “显然几乎就要反叛 ”等关键语
40、句概括社会状况;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第 (2)问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体现了君主专制政体;经济根源是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第(3)问主要观点很容易结合材料得出;可以从维新派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或者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 方的民主共和制举例子。第 (4)问从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思考;与西方民主政治最本质的区别是 “人民当家作主 ”。第 (5)问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今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古希腊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制的源头,但是中国古代却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者体制的不同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进行救国探索
41、,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实践表明,学习别国的经验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 位。古今民族政治的发展变迁,为我们今后的民主之路,依然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 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1912 年至 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13.4%,1923年至 1936年为 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 1957 1960年工
42、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 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 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材料五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 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 3倍,相应地从 16世纪 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到 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 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 4 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 16世纪初高2 2倍,英国高 2 6倍,荷 兰的主
43、要城市高 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 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 2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121920 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2分)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分),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2分 ) (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分)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2分
44、) (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 16 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2分)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3分) 答案: (1)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分)重农抑商( 1分) (2)特点 :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2分 )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发展实业 ;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4分 ) (3)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 ,工业增幅大 ,农业生产下降 ;农轻重比例失调。 (2分 ) 原因 :“大跃进 ”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2分
45、,答 “左倾 ”错误、苏联模式影响亦可给分 ) (4)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2分 )变化 :农轻重协调发展。 (2分 ) (5)因素 :通过开辟新航路 ,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导致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 (3分 ) 影响 :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或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 );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或加 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5分 ) 试题分析:( 1)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常考的知识点,主要有小农经济的产生的原因、时间
46、和特点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政策。( 2) 1912年到 1920年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发展的短暂的春天。主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的侵略,此外。辛亥革命的推动、民国的建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3)根据图示,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当时掀起了大跃进运动,此外,我们 建立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也是重要的原因。(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原因可以结合该政策的特点进行回答;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5)西欧当时商品价格的波动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
47、对外殖民扩张造成的,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考点:古今中外经济结构的变化 点评:我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主要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制度都是应该从经济特点分析;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到了一战期间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主要还是以轻工业为主;建国后,我们经济建设因为没有 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经济建设在探索中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后,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西方近代的经济产生和发展应该从新航路开辟时进行分析。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人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它延续着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 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