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 “宋 ”姓源于 ( ) A君主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族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代姓氏的由来: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 -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 以国别地名为姓 -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 -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施 商 ; 4以动植物为姓 -牛 马 龙 熊(可能是氏族图腾) 杨 柳;
2、 5 以数字为姓 -伍 陆 万; 6少数民族的姓 -金 翦 萨 慕容。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 点评: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为三种人: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功臣有:姜尚,封齐等。 王族:伯禽,封鲁;叔虞,(成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公爽,封燕等。 古代帝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等。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 “考虑到 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 团, 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D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3、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 ”可知是指北约的建立,从而推动苏联建立华约,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C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D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点评: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下表反映出 20世纪下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表:各文明政治控制的总领土估算(单位:万平方英里) 年份 西方文明 中
4、华文明 伊斯兰文明 东正教文明 1971 1280 6 393 6 918 3 1034 6 1993 1271 1 392 3 1105 4 716 9 摘自萨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注: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B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C西方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 D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进,变化微弱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东正教文明控制的领土减少很多,变化最大,联系题干时间 “1993年 ”以及材料注解 (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
5、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因此与苏东剧变 有关。 BCD都与题干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国际关系。 点评: 2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两级格局随之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班固汉书: “(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6、是在明清时期; C不对,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 “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说明产品投放市场以求利,与官营手工业不符; D不对,政府鼓励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 点评: 分类 特点 概况 地位 成就 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铜: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等)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青瓷(东汉) 白瓷(北朝) 青花瓷(元) 五彩瓷(明) 珐琅瓷(清)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
7、全国的 “瓷都 ” 丝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4、 5千年前) 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唐时期丝绸技术高,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 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 ,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 “妆花缎 ”,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民间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 产品供民间消费 元朝 黄道婆 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 产
8、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1802年出版了圣西门的日内瓦书信; 1808年出版了傅立叶的第一部著作 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上述材料表明 A空想社会主义只适合未来社会 B空想社会主义已经超越当时经济发展阶段 C思想的进步受经济发展的限制 D随着经济进步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定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 ”说明空想社会主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
9、 AD不对,揭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B不对, “不成熟的理论 ”说明它不具有超前性。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学说。 点评:此题还可以从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出题。 共产党宣言说: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 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 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为 B 1877年 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 “香榭丽舍宫从
10、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 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 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 ”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D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 “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 ”可知共和制得以巩固, A不对,材料反映出法国君主派力量的强大; B不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共和制建立,但与题干无关; C不对,人民不断斗争是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基础角度考虑;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 点评:近年高考中历史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是考查重点
11、 ,此类试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二、从阶级本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 ,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 ,而且起决定性作用。三、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直到 1820 年 ,中国的总产出( 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 32 9%, 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
12、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 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 1 8%)日本( 3 0%)。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不对,中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是在近代洋务运动开展后; C 不对,此时已经是 19世纪前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完成, D不对,分析历史不应带有偏见,而应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鸦片战争前中国虽然没有向近代社会转型,但毕竟地大物博,传统封建经济仍然发展。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经济。 点
13、评:历史选择题题干提供文字性材料(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艺作品等)或者图表材料(历史地图、图画、照片、统计数据、函数曲线等),这些材料大多在教材中未出现,但其材料中心信息必然显性或隐性蕴含于教材中,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核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它实际上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 右图是万国宇宙志中的一幅 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 A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B对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C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D世界各 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从图中看出是畸形人、怪物,结合所学分析, AB不对,这是主观原因
14、,与题干不符; C不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人们的视野开阔,不可能还有这种认识,因此 D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 点评:原因类试题中主观原因是指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起或参与者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因素。一般表现为目的( “根本目的 ”放在 “根本原因 ”中)、动机、决策、意愿、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经验等具体的历史因素。在各选项中,看看是否存在有符合这些因素的选项,首先锁定,作重分析。客观原因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原因。在历史学习中,客观原因一般表现为自然或社会环
15、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科技、生产工具、生产力等方面。 1882 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 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 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 ”“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 ”可知上海人对电灯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因此 AD表述错误; B不对, 19世纪末甲午战败表明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电灯为第二次工
16、业革命的成果,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 点评:历史材料型选择题,学生的错因多是在于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甚至不懂材料字面意思,也就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如本题不能联系到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中国近代化的发
17、展沿海早于内地 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表格的时间,上海应用近代科技明显早于重庆,所以 正确;从表格列举的技术门类,说明 正确; 错在 “充分吸收 ”的说法,以偏概全; 错在 “民族资本主导 ” 的说法,民族资本在近代中国力量弱小, 19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应是洋务派主导。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 点评: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 19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
18、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可追溯到新航路开辟; B不对,从纽约运往英国不能体现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D不对,英国已经在 17世纪后期完成; 19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初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推动世界各地联系加强,而且使得产品的运费大为降低,便利了商品流通。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
19、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 “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 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会是考试的重点、重点戏。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1981年 9月 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 “国家实现统一后
20、,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这一主张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 “三通 ”的达成 D蕴涵了 “一国两制 ”的精髓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是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不对,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的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过; C不对,海峡两岸 “三通 ”的达成是在 2008年;根据题干 “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可知与 “一国两制 ”的内涵相符。 考点:本题考查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是具
21、有独创性的伟大创举,它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中国的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途径。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 “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个新的开始。 ”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B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C共同点主要指双方的共同利益 D新的开始指中美两国全面合作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 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中美处于对抗状态。 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22、,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因此 ABC表述正确, D错在 “全面合作 ”,1978年中美才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考点:本题考查中美关系。 点评:、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 (1)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 :台湾问题。 (2)中国的基本立场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在 中美联合公报中表示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仍然与台湾保持着 “外交 ”关系,美国在台湾还驻有军队并
23、与台湾维持着 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 “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在 “万隆会议 ”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说 “中国代表团 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 “求同存异 ”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 C 试
24、题分析: 根据题干 “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 “求同存异 ”可见是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不对,错在 “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B 不对,抵抗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是综合国力的强大; D不对,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 点评: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外交工作新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 “干德三年( 96
25、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是指宋朝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政大部上交中央,因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AC 不对,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B不对,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主要是就军权而言,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点评:北宋初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原因、目的:一是为了结束和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君弱臣强的局面重新出现;二是为了防止兵变的历史重演。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26、,以求长治久安。基本方针:最大限度集中军权、财权、政权于中央。具体措施: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 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 ”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设立三省 B宋朝设参知政事 C明朝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 A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
27、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在强化君权的同时也有利于集思广益。因此 A符合题意。 B不对,是为了分割宰相行政权; CD不对,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都没有实权,与题干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在唐朝,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 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式如下:中书省(政令草拟) 门下省(政令审批) 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全球通史中写道: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
28、央负责的官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 ”等可知是指秦始皇, A不对,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C不对,秦废除分封行郡县,地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贵族以血缘垄断政治的局面; D不对,说法刚好相反,应该是废除分封制,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郡县制的设立是为了取代周王朝以来的分封制,分封是按照等级门第来进
29、行的,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而郡县的行政长官有很多凭借政绩或才干得到任命,所以新兴的地主官僚逐步 取代世袭的王公贵族。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因此不是指宦官专权, A不对; C不对,明初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而非掌握实权; D不对,军机处的设置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辅助处理政事,后明成祖时期
30、内阁正式形成,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 “票拟 ”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亚里士多德曾就雅典的民主政治如是说: “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 ”,他们所执掌的权威为 “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 ”。由此可以看出 A雅典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社会 B雅典公民享有不少民主权利 C雅典是一个高度自治、轮番而治的 D雅典是
31、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 国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公民主要是成年男性公民,不是人人平等; 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 “高度自治、轮番而治 ”; D不对,雅典处于奴隶社会,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进步性:( 1)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 ( 2)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3)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 了最初的基础;( 4)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局限性: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
32、可及。雅典民主只是 “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 ”的政治制度。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采用排除法最佳, AD不对,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或实现了选贤任能 ,符合隋唐科举制,而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不属于选官 制度的范畴; C不对,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产物,而非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只有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东西方古代政治。 点评: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 1)求同存异法。比较型选择题涉及两个
33、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 “共(相 )同点 ”“相似点 ”“相似之处 ”时,要求我们对各个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 2)求异存同法。比较型选择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或事件的 “不同点 ”“不同之处 ”“最大的不同点 ”“最根本的不同 ”时,要求我们在同 中求异。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较强的比较能力,并且要会从量上、质上、程度上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分析。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 “反思 ”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34、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中日甲午战争 ”,此战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说明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富强,因此促使进步人士把学习西学的重点转移到 “制度 ”上来,掀起了为维新变法运动。 A不对,这与题干无关; B不对,是在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时期; D不对,是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斗争。 点评: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经历了由 “器物 ”到 “制度 ”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 器物: 19世纪 60至 90年代,洋务派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 制度: 19世纪末 20
35、世 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 思想: 20世纪前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 “公民 ”一词是泊来品,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 ”取代了 “臣民 ”,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答案: C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 A正确,这一时期维新变法与辛亥
36、革命开展; B正确,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不断在中国传播; D正确,洋务运动以来,教育近代化发展,改变人们思想观念; C错在 “普及 ”,因为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斗争。 点评:从题干中的 答题项 不包括 ,可以判断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 (题干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词如 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 等即可判定该题为逆向型选择题。 )因此采用逆向思维, C项存在表述绝对化的错误,符合题意。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37、。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结合所学,实际上是指西方科技,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不能单纯引进西方技术, A不对;“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说明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不成功的; C排除; 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可见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 20世纪中国社会存在两大问题:
38、其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所以要 “民主 ”;唯有民主才能实现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进步。另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 奴役。目的是企图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 “斗争 ”,甘愿为其所统治。因此需要科学。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 因此,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可以讲切中时弊,深入人心。民主科学的思想很快就会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深入人心的主流思
39、潮。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 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 “可知是指马歇尔计划,苏联相应的在经济上成立经互会, AD不对,成立共产党情报局、支持民主德国成立属于政治措施; C不对,成立华约组织属于军事措施。 考点: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点评: “冷战 ”的表现政治上: 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40、,标志着 “冷战 ”的正式开始。 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 “冷战 ”的第一高潮。 1947年,苏联等成立共产党和工 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 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叫 “欧洲复兴计划 ”。 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军事上: 1949 年,美、英等 12 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实行集体防御,建立北约组织。 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建立华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综合题 ( 24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唐律疏议卷一 “十恶 ”条一曰谋
41、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宗庙、 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 “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 自 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 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
42、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 2010年 3月 14日第十 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分) (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 治思想。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0分) (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43、( 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条件。( 4分) 答案:( 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2)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4分) 背景:近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传入及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 6分) (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试题
44、分析:( 1)根据题干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 可以得出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根据所学,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可以得出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2)根据题干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 ”可以得出 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 “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 等书而广译之。 ”可以得出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再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背景。 ( 3)对比材料三 “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与材料四 “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
45、则 ”可以得出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再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分析时代背景。 (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全面分析,可以得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考点:本题考查古今政 治文明。 点评: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一读:读题是解题基础。如何去读却有讲究。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二想:读题环节清楚后,就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大脑中所记忆的相关知识信息,对
46、号入座,对问思答。这是答题的关键点。三答: “问什么回答什么 ”,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在回答时,一定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意识的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语言精练、准确 表达。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 15731619 年)弃儒经商,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 “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
47、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 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 “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 12分) 答案:参考答案:一: ( 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 2分) 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 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对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4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的质量与良好的服务的商业文化氛围。 ( 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参考答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