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安徽合肥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 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 于闺之内 ”,可知以父兄、宗子治之,可以是不善化于闺内,使刑措,即稳定社会秩 序,缓和社会矛盾。
2、而父兄、宗子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 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极大刺激了列强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张謇主张实业救国,
3、其共同的目标是挽救民族危亡。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著名学者萧功秦指出: “从清末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 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 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清末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传统君主体制创新能力减弱 B顽固派势力远远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项改革措施体现了
4、学习西方的时代发展潮流;故 C说法错误。 B项说法不符合清末新政; C项说法对于三项改革都不符合; D项说法不符合洋务运动。故选 A,在传统君主体制创新能力减弱。 考点: 下图是 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 。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 ,最恰当的是( ) A灵活的策略 B洋人的朝廷 C无奈的选择 D末日的徘徊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1909年清政府对内怒容、对外笑容的信息;依据所学,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这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 “洋人的朝廷 ”。故选 B。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
5、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下列图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党员数量和成分构成变化的情况,导 致 a年到 b年变化的 原因( ) a年 b年 a年上半年 a年下半年 b年 6月 图一 党员成份构成变化 图二 党员数量变化 国民革命失败 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共党员成份构成由以工人为主到以农民为主;党员数量从急剧减少到急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 1927年 4月,由于国民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 人,党员数量急剧减少; 1927年 9月,毛泽东带领部队来到了井冈
6、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党员的数量急剧上升且党员成份以农民为主。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011年 7月,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60年的讲话中指出, “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 导、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白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 好的明天。 ”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 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C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D 1954年宪
7、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故 A、 B说法错误; D项说法太过绝对,与含义不符。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92年 7月 31日,台湾当局颁布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条例第一条指出, “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之往来,并处理衍生之法律事件
8、,特制定本条例。 ”这反映出( ) A台湾当局力图阻碍两岸人民的交往 B台湾当局认同两岸是一个国家 C随着两岸交往台湾对大陆敌意增加 D两岸人民交往面临着严峻考验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台湾当局颁布的条例的目的是在 “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 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的往来 ”。从中可以看出,台湾当局认同两岸是一个国家,要规范台湾与大陆人民的来往。故 A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 C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只是台湾当局颁布的关系条例, D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960年 1月 28
9、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 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 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 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 A中国开始放弃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 ”,可知这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准
10、则。故选 D。 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B项错在 “开始重视 ”, D项错在 “首次打开 ”。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50年代联苏抗美, 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70年代联 美抗苏, 80年代不结盟。 1994年中俄签署联合声明,形成了一种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 为主要原则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 2011年中美确定致力于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表明( ) 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根据国际形势和自身利益的变化进行调整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中国坚持反
11、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合作取代 对抗是中国与美苏(俄)关系发展的方向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新中国外交的曲折发展过程,从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外交政策在不断调整中,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中可以看出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及 2011年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确定,看出合作取代对抗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 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调整 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
12、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罗曼诺夫王朝完蛋啦 ”,可以得出是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十月 革命胜利后建立的的苏维埃政权宣布推出一站。故 A说法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全球通史称: “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 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
13、锐的冲突。 ”这种 “冲突 ”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C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 D欧共体的出现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二战后期,苏联稳固扩大其在东欧的势力,与西方列强产生了直接的冲突;这 种冲突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由于这种矛盾,最终导致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国际格局形成美苏两级格局。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 “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 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
14、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 ”二战后日本的 “价 值 ”主要体现在(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提 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妄图称霸世界,为遏制苏联及中国,美国大力扶植日本,使其成为在亚洲遏制苏联和中国的前哨。故选 B。 A、 C项说法与现实不符; D项说法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无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资政新篇提出: “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 ”。它所 “资取 ”的主旨是 “因时制宜, 审
15、势而行 ”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 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洪仁 为振兴太平听而提出的,是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因而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16、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 “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 ”, “(太平天国胜利后)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 害人之物为禁。今后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 ”。这表明太平天国政权( ) 反对西方国家支持清政府 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 反对外国人侵略中国 希望西方各国与太平天国结成同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 ”,可以得出 说法正确; “不惟英国通商, 万国皆通商 ”,可以得出 说法正确; “害人之物为禁 ”,可以得出 说法正确; “今后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 ”,表明太平天国希望和西方各国友好通商,而非结盟
17、。故选 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2011年 8月 22日,安徽正式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早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在今合肥、巢湖分设合肥县和 居巢县,同属九江郡。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九江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B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C郡守、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D郡、县长官不得世袭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在春秋战国时
18、期,列国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为地方行政制度。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故 B、 C、 D三项说法正确。故选 A。分封制下的诸侯需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元代的行中书省 ,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元代的行中书省
19、,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 ”、 “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由此可以得出,元代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选 A。 B项说法与材料观点相反; C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项是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 “一己之私 ”,却成就了 “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满足君主 “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人所处时代不
20、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以郡县取代封建 ”, “成就了 “天下之公 ”可以看出柳宗元肯定了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故 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故选 、 ,即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 “万世一系 ”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
21、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下列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依据所学知识, A项是宗法制的核心,故排除;察举制是一种以品德、才能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第、血缘;科举制是一种以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的选官制度。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人之后,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 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 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 “俘虏 ”是指(
22、 ) A商业征服 B宗教皈依 C财富侵蚀 D文明同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罗马最终被希腊灿烂的文明同化。故选 D。其他三个选项均与希腊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灿烂的希腊文明 雅典民主政治 同属海洋文明,古希腊有法律但倚重民主,古罗马有自由选举但更崇尚法律,之所以产生如此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治家的执政理念不同 B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邦体制与帝国的政治需要不同 D人文主义的弘扬程度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同属海洋文明,希腊和罗马却形成不同的政治文明。产生其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决
23、定一个国家形成不同的政治文明方式的是经济因素,故本题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义务中指出 “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 他的部分。 ”罗马法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西塞罗的观点评价古罗马法律,正确的是( ) A习惯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 B十二铜表法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的表现 C由公民发到万民法体现了维护国家整体的精神 D经过不断发展,罗马法基本实现了国民平等 答案: C
24、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认为,国家领导人应维护公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依据所学,习惯法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压迫平民。经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颁布的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故 A、 B说法错误。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上,故 D说法错误。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马克思、思格斯指出: “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由此可得出 ( ) A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源泉 B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 C自古至今西方国家一直崇尚民主 D罗马帝国
25、曾扩展到英国版图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近代英国有关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定参照了罗马法的原则。由此可见 ,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渊源和先驱。 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C、 D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影响 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旺盛而著称,到 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 “国王之友 ”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 ) 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新制度的确立、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
26、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 为虚,君主为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 1689年权力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确立了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初步确立。到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典型的代议制国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材料中乔治三世表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观察漫画,站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肩头的山姆大叔说: “大家可以慢慢挪到中间吗? ”为防止出现税收增加和开支削减的 “财政悬崖 ”,美国共和党和民 主党必须尽快达成妥协方案,但目前双方仍然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27、。材料直接表明了( ) A美国两党本质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两党对垒轮流执政是美国政治的特色 C美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内耗 D美国的政党制度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保障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对于必须尽快达成妥协方案的财政问题,却互不相让,僵持不下。这直接表明了美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严重的内耗。故选 C。 A、B、 D三项说法都符合美国政治,但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故排除三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 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1880年 7月法国政府规定: “凡 1880年 7月 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
28、刑者,一律赦免。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 )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国民议会中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宪法规定议会有立法、缔结条约和特赦权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875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故排除 A。依据材料中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 ”,可以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法国政府的行为,而非议会,故 D项排除。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宪法
29、 综合题 (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 1)材料一反映了 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4分) 材料二 祖 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 并跨州连邑 ,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 “有土之爵 ”,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 “自置吏 ”,二是 “得赋敛 ”。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 “矫秦县之失策 ”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
30、的后果。( 3分) 材料三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 反, “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6分) 材料四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
31、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 4)怎样理解材料四中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5分) 答案: ( 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分)渊源:承袭秦制。( 1分) (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1分)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1分)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1分) (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
32、;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 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3 分)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3分) ( 4)理解: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2分)进步作用: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 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 “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 “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 ”,可见汉初的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依据所学知识,这三项制度是承袭秦创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2)依据材料中 “祖 矫秦县之失策,封建 王侯 , 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
33、吏 ”,二是 “得赋敛 ”,由此可知,汉初实行分封诸侯国的措施,诸侯在其封国内拥有创制官职、收取赋税的权利。依据所学知识,到后来诸侯割据势力过大,形成地方对抗中央的后果。 ( 3)依据材料中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为列侯 ”、 “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 ”、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 ”,由此可见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第二小问可根据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及所学郡县制的影响总结 答案:。 (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权威的根基 ”指的是贵族垄断政权;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对
34、政权的垄断的措施是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并分配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意义总结回答问题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 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 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
35、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 “避亲法 ”、 “避嫌法 ”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 “素 望浅 ”,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7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
36、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 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 “第三院 ”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 “一人一票 ”制度 (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说明
37、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8分) (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 明。( 3分) 答案: ( 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3分,每点 1分,任答 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2分) ( 2)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4分)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
38、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 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4分) (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 3分)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3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中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
39、典 ”、 “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 ”、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 ”。由此可以总结权力监督的特点:时间早、建立法规并不断完善、行政制度体现了监督理念。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权力监督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权力监督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 2)结合所学知识,英国通过权力法案限制王权,从皇权至上到法律至上,到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典型的代议制国家,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故 第一小问应该从权力法案颁布之后到 18世纪中叶的重大事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英国政治体制中的势力
40、组成有:议会、内阁、政党。结合所学,总结回答问题即可。 ( 3)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近性、灵活性,体现在制度机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中,根据时代发展而不断做出调整。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可知,如英国国王的权利由限制王权到统而不治;下议院的权利的不断加强;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完善;选举权的不断扩大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与谏议;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代议制形成过程 (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 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
41、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数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 新唐书 狄仁杰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 “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 ”;南京临时政 府将象征 “五族共和 ”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 “中华民族 ”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 “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 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
42、武装自己。 ”此后进一步指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于是 “中华民族 ”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 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 “感悟 ”的历史因素。(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6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
43、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6分) 答案: ( 1)父系血缘关系或 “家天下 ”政治等;礼乐制度等。( 2分) ( 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 “五族共和 ”;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2分)进步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 “中华民族 ”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 “国民 ”;中国共产党完善了 “中华民族 ”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4分) (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3分)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
44、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 华文化。( 3分。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中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由此可见武则天感悟的制度因素是宗法制、礼乐制度。 ( 2)材料二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的不同主张;根据材料中 “象征 “五族共和 ”的五色旗作为国旗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 “五族共和 ”;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分析其 民族主张的进步意义
45、。孙中山的主张有利于中华民国的建成和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共的主张则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民族抗日。 ( 3)依据材料中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 ”、 “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我国各民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 文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