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 2月联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下图表示近几十年来农业的供求与价格变化的状况(横轴为数量,纵轴为价格;供给曲线从 SS移动到,需求曲线从 DD移动到),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慢于供给的增长导致其价格趋于下降 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慢于需求的增长导致其价格趋于上涨 不考虑其他因素政府如果限制产量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采取农产品购买补贴政策将导致需求曲线 DD向右大幅平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上图图示可以发现农产品的供给的增长大于需求的增长幅度,因此均衡价格在下降,故题肢 正确;题肢 正好与图示相反,故排除
2、;如果不考虑其他的因素,限制产量,减少了需求,价格会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故题肢 正确;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须品,因此购买补贴政策不会导致其需求量大幅增加,故排除题肢 。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的知识。 我们经常用 “失败是成功之母 ”来鼓励遭遇挫折的人,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失败 ”与 “成功 ”作为矛盾双方相互支配 “失败 ”与 “成功 ”作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经历多次 “失败 ”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失败 ”与 “成功 ”作为矛盾双方其同一性制约着斗争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失败是成功之母 ”体现了失败 ”与 “成功 ”作为矛盾双方相互贯
3、通,也能够说明失败和成功的关系,成功离不开失败, “失败 ”与 “成功 ”作为矛盾双方其同一性制约着斗争性,因此题肢 正确;题肢 说法错误,二者不是相互支配;题肢 说法绝对,排除;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的知识。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是近十年来随航天发展涌现的创造新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新技术。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克的特殊环境,会使种子和微生物产生遗传变异。科学家利用空间诱变育成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品系),推动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升级而造福人类。材料表明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意识的能动性突破了客观条件创造出有利于
4、人类的联系 C科学家可以利用太空特殊条件改变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D科技创新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统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科学家利用空间诱变育 成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品系),推动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升级而造福人类体现了科学家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故选项 D正确;选项 A说法错误,科技创新揭示了某一领域的规律和本质;选项 B错误,意识不能突破条件的限制;选项 C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变。故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知识。 学习的书本知识有时可能会 “框住我们的手脚 ”(如下图),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没有认识到 物质的绝对运动性决定书
5、本知识不可能是真理 任何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价值判断与选择作为主观认识正确与否没有客观标准 主观与客观要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漫画中的 “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但不可框住我们的手脚 ”的描述,我们知道学习的书本知识有时可能会 “框住我们的手脚 ”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题肢 符合题意。题肢 说法不正确,过于绝对,故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 针对电脑普及导致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这一 “危机 ”,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中国汉字听
6、写大会。同年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汉字书写氛围。这主要是因为 承载丰富文化信息的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汉字书写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特定文化活动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积极影响 汉字是中华各民族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肢 说法错误,因为文字的 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汉字书写氛围是要传承汉字文化,之所以要传承汉字文化是因为其重要性,故题肢 是表达出汉字的重要性。题肢 说法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查了汉字的相关知识。 美国人有一
7、句玩笑,说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对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这说明 A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增强人的精神世界 D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犹太人对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 ”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答案:选 B。 考点:
8、本题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 近年来, “北极争夺战 ”愈演愈烈。而北极地区、北冰洋不可能只属于几个国家,应该由全人类共享、共建、共治。对这样一个国际区域的和平开发必然需要各国 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建立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以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各自外交活动的立足点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北极地区、北冰洋不可能只属于几个国家,应该由全人类共享、共建、共治 ”可知,对北极地区这一国际区域的和平开发必然需要各国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建立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故题肢 正确;题肢 错误,因为外交活动的立足点是维
9、护国家利益;题肢 错误,因为我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他国家不一定。故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了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养老保障成为群众关注热点。安徽省政协召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界别民主协商座谈会, 通过界别和党政部门的积极协商,向省委省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推动了我省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这表明 A人民政协参与行使社会管理的国家权力 B民主协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党和政府的宗旨 C人民政协围绕民主与团结两大主题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 D人民政协与中共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的主体是安徽省政协,故选项 B说法错误
10、。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协商,向政府提出关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体现,因此选项 C错误;选项 A错误,因为人民政协不行使国家权力; 故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的知识。 与 “国家管理 ”主体单一不同, “国家治理 ”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包括了国家管理者、人民、社会组织在内的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这就意味着必须 A充分保证公民享有对国家管理者的质询权与监督权 B保证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监督执法权力 C不断减少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 D加强法制规范公民与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 答案: B 试题分析: “国家治理 ”包括了
11、国家管理者、人民、社会组织在内的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选项 A说法错误,因为公民不享有质询权;选项 C 说法错误,因为国家治理并没有缩小政府的管辖范围;选项 D与提议无关。保证社会和各种自治组织对执法的监督权力,有利于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故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了加强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知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A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在各领域的分布比例 B有利于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
12、消除国有资产的经营风险 答案: C 试题分析:选项 A说法错误,因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会提高公有制经济在各领域的分布比例;选项 B错误,因为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项 C 正确;选项 D错误,这与消除国有资产的经营风险无关。故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知识。 眼下 “上班路上刷微博,相互沟通用微信 ”已成为相当多时尚达人的生活方式。移动互联网发展正在成为个人信息消费的全新载体,拉动着信息消费的增长。而庞大的用户 群体和稳定的使用习惯,也给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据相关部门统计信息,消费每增加 100亿元
13、,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338亿元。这表明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消费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信息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移动互联网发展正在成为个人信息消费的全新载体,拉动着信息消费的增长 ”体现生产决定消费中的生产决定消费方式,故题肢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故排除题肢 ; “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稳定的使用习惯,也给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据相关部门统计信息,消费每增加 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338亿元 ”体现了信息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题肢 正确;题肢 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 A。 考
14、点:本题考查了生产和消费关系。 综合题 (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 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涉及无公害食品行业、环保生产技术的专业性开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废弃物再循环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当今高科技开发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 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2012年 6月国务院制定了 “十二五 ”节
15、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2013年 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 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 4.5万亿元。 材料二 国务院在规划、意见中对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明确了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若干具体政策措施。 规划、意见所列部分措施 经济学依据 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及环保产业重点工程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 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各类环保工程、服务项目 (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
16、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12分) (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所采取措施的理论依据。并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就我国如何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合理建议。( 16分) 答案: ( 1) 政治生活: 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职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政府的职责。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综合国力。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每点 4分, 12分) ( 2) 财政具有促
17、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财政投入可以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增强环保产业活力。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实施 “走出去 ”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每点 1分,共 4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从我国产业发展和国情实际出发 制定正确产业政策。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要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制定合理政策指导产业发展。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要遵循产业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每点 4分,共 12分) 试题分析: ( 1)考
18、生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开放的,设问指向是分析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应该牢牢扣住主体政府和材料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的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解决节能 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可以从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政府的职责;其次可以从政府的工作原则的角度进行分析;再次根据材料中的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当今高
19、科技开发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 ”我们可以从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的角度进行分析。 ( 2)本题有两小问,考生在回答第一小问经济生活题目的时候,要牢牢扣住材料中的措施,联系教材进行思考。 “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及环保产业重点工程 ”体现了财政的作用;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 ”可以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角度分析; “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可以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优胜劣汰分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各类环保工程、服务项目 ”可以结合坚持对外开放,实施 “走出去 ”战略进行分析。考生在回答第二小问哲学题目的时候,要注意题目的知识限
20、定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指向是就我国如何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合理建议,属于措施类。因此考生可以首先 从从我国产业发展和国情实际出发制定正确产业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角度提措施。其次可以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角度提出制定合理政策指导产业发展的措施。再次可以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角度提出要遵循产业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考点:本题考查了政府的职能、工作原则、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的知识;财政的作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调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知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的知识。 ( 28分)十八大将城镇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发展进程得到全
21、社会密切关注。我省某校高 三( 1)班学生围绕 “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 分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 第一组 热议江淮城市群建设 从 2006年开始,安徽省委省政府针对省情特点,先后实施 “合肥经济圈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等区域发展战略,统一有序配置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功能,加强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市间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对接与产业关联配套,以 “省会合肥经济圈 ”为主,以 “沿江城市群 ”和 “沿淮城市群 ”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实现腾飞。 第二组 关注农村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通过鼓励农 民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信托等
22、形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势头强劲,众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机、病虫害统防统治、工厂化育秧等专业服务。 第三组 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 Y市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特别关注对城镇原有文物古迹、民宅、地方戏剧、传统手工艺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开发当地民俗历史特色旅游线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打造 “智慧城市 ”,实施网络文化 信息内容建设工程,推进宽带、广播电视 “户户通 ”工程以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建成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农村文化
23、站(院)和农家书屋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100多个;广泛开展 “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 ”教育实践活动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说明安徽省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8分) ( 2)分析我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意义。( 8分) (3)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 Y市文化建设的措施对该市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2分) 答案: ( 1) 事 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城市群利于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正确把握认识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分)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
24、立新的具体联系。打造城市群利于功能互补,推动全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分) 坚持系统优化方法,利于有序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全省发展水平。( 2分) ( 2) 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 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每点 2分,共 8分) ( 3) 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镇文化软实力;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依托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路线可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科学技术影响文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文化场所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
25、水平,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益; 主题创建活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谐文明风尚,为城镇化提供正确的方向、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每点 3分,共 12分) 试题分析: ( 1)考生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 “用唯物辩证法联 系的观点 ”,其次是本题的设问限定是分析省政府做法的正确性。分析某种做法正确性,我们只要说明该做法符合相关的理论要求即可。 我们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角度分析;可以从联系的客观性的角度,打造城市群是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我们还可以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说明从整体着眼,立足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还可以从坚
26、持系统优化法,统筹城市发展,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角度进行分析。 ( 2)本题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语言组织时要落脚在 “有利于 ”。考生回答本题时,要明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及到的主体。 根据材料中的 “安徽省政府通过鼓励农民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信托等形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们可以知道有利于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其次我们可以从对农业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再次我们可以从对农民的好处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最后我们可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角度进行说明。 ( 3)考生回答本
27、题时,首先要对材料中该市所采取的的措施进行概括,然后找出其对应的理论,说明对城镇化的作用。该市的做法有保护地方特 色文化遗产、依托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路线、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文化场所建设、开展主题创建活动。对此我们可以从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镇文化软实力、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可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科学技术影响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谐文明风尚,为城镇化提供正确的方向、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的角度进行说明其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系统优化法的知识;集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文化与经济 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影响文化的因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