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 ”钱穆所指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汉朝 C隋唐 D宋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中 “地方行政有了政绩 ”、 “长官察选到中央 ”、 “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 ”信息可得出是从下而上的选官,且是通过察举的方式,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是汉朝
2、的察举制,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 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每年结账后,均在申报和北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信息;开平煤矿章程规定, “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上述材料折射出洋务派民用企业与军事工业的 主要不同点是 A产品投放面向社会市场 B建立起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 C注重降低成本以追求利润 D吸纳了部分民间资本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 “每年有总结,(股东 )可以随时查核 ”和所学史实说明民用企业与军事工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民间资本的进入,因
3、此 D 符合题意,而 ABC 的表述均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军、民用工业的特点 清政府在 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 “海禁 ”;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 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 C清朝解除 “海禁 ”,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681年康熙三藩之乱平定, 1684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
4、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康熙年间的开海,是全方位的开海,不但东西两洋,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较之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范围和作用都要大的多,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 “海寇 ”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 1716年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禁海,由此分析可表明清朝政局变化影响了外贸政策调整。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 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政策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 10万匹。 ”
5、这说明洋务运动 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 10万匹 ”可得知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抵制了 一些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所以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历史作用 火车出现后,在不到 30年的时间里,就修建了近万公里的铁路,把各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了
6、。这个现象说明: A人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修建铁路 B实现了 “要致富先修路 ”的目标 C广阔的市场是交通发展的驱动力 D激烈的市场竞争驱使财阀投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材料从表象陈述了火车在出现后不到 30年的时间里,把各个城市给连接起来,说明了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由已学知识可知其发展的驱动力是广阔市场的形成,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运输产品到各地市场销售的需要,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两个世纪前, 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 500个人当中没
7、有一个穿袜子,现在 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引自 1831年机械的成绩),这段通俗的话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工业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以人们在不同时期是否有穿袜子的习惯一次强调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的巨大变化,而又据材料中的时间 “1831年 ”可排除 A,而 B的表述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
8、业革命的影响 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发现,那些应该穿皂农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 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这现象表明 A宋代经济繁荣人民富庶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所得信息,结合已学宋代政治制度分析可知,宋朝不仅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科举考试范围,而且还增加了录取名额,使得身份不高的庶族地主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靠世族门阀做官制度的冲击,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科举制的影响 钱乘
9、旦教授指出 “反现代化 ”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 “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信息 “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 ”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中体西用 ”的思想观念相符合,即用西方现在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 C的表述不合材料中的 “用现代化的手段,现代化的形式 ”, D不符合 “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抵抗现代化的实质 ”,故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
10、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体西用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为: “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 ”“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 ”等等。汽车进入上海后,工部局于 1906年又颁发一则布告: “租界车辆,不下千万;各走马路,靠近左边;切莫乱走,小心为先;十字路口,不要随便;左右前后,看清道点;照此走法,碰撞可免;尚有不 遵,重罚银钱。 ”这主要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中国的近代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C近代中国的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
11、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公共租界第一张交通告示 ”到 “工部局于 1906年又颁发一则布告 ”,体现了向西方习的特点和逐步确立的过程。 “公共租界第一张交通告示 ”没有体现是由地方当局制定的,也没有体现中西对比。近代的交通规则显然是有西方传入的,并没有中西合璧的特征。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 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 “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 ”
12、或 “传谕某官开拆 ”。 19世纪末 “廷寄 ”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D电报的广泛使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知识可知 19世纪 70年代电报在上海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络,而电话在中国的发展缓慢。清朝统治被推翻发生在 20世纪初,因此 D表述了起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电报业的发展 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 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
13、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 ”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兴汉灭清 ”,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重新建立汉族政权,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了,因此选 A。而 B、 C、 D三项从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1960年,美国举行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
14、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A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 B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C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日显突出 D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电视与广播的功能,即作为竞选宣传的手段,而且各有优劣,因此 C符合题意,A夸大了影视对政治的作用, B的表述不合题意,因为两种手段对不同人优势各不一样, D的 “激烈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电视、广播的功能 明代张居正说
15、: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 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体现了农业和商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的思想,由已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思想是是重农抑商,此时作者开始重视商业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导致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 “东汉
16、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 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 ” 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A国家税源枯竭 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解读、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 ”、 “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 ”主要阐述了东汉时期农民的比较的贫穷,而 “国家税源 ”、 “政府救济 ”、 “经济结构 ”在材料没有体现,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7、 东汉时期农民经济状 况 隋唐均规定: “工商不得入仕。 ” 宋太宗在淳化三年( 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 选举)。甚至还出现 “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 ”现象。由材料可知 A宋代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科举考试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宋代科举取士条件相对放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在隋唐 “工商不得入仕 ”,而宋太宗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甚至还 “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 ”,由此可得出隋唐到宋代科
18、举取士的条件已经在发生变化,且相对宽松,因此 D 符合题意,而 ABC 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理发。有人在附近玩球,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伤了奴隶的耳朵。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广场理发是 错误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B保障平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已学基础知识的准确了解。由材料中 “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
19、 ”说明了无论奴隶还是奴隶主都得遵循法律的规定,因此A符合题意。古罗马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但在一定能够程度上调和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维护了正义,因此 AC不合题意; D从材料上没有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和作用 从下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美国联邦政府 州政府 权力 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统一联邦宪法,全国范围适用;国际交往主体;不能任命、监督、考核州官员或其施政行为 有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本州宪法、法律,与联邦宪法相抵触时无效。不干涉联邦事务 A美国的国家结构是邦联制 B美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 C涉及全国性事务的权力都赋予联邦
20、政府 D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分享的政治权力相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政体的准确理解,由已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A 的表述不合史实,因为材料中 “美国联邦政府 ”、 “与联邦宪法相抵触时无效 ”;B的表述不合史实,美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所以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联邦政府权利高于各州的权利,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 C符合史实,而 D表述不合史实。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 “我实际上
21、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成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重要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材料几个重要信息:内阁成员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对外内阁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一个人辞职,联系已学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是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成,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责任制内阁 “议会
22、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 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 传统的管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 ,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 ”这里评论的 “宪法 ”最有可能是 A 1787年美国宪法 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国没有内阁,排除 A,德国行政权属于皇帝,排除 B,法国众议院由成年男子直
23、接选出,与材料中 “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 ”不符。结合材料中 “识字率一般认为只 5 ”以及所描 述的农村社会状况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 “民族丰碑 ”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
24、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解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因此 A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昙花一现,排除 B;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C;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 D。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毛泽东曾说 “农民在乡里造反 乃是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
25、吏的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据此判断当时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工农武装割据 ”的开展 C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开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解读,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毛泽东对国民大革命人物的阐述,地主阶级是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存在 的基础,推翻封建势力和国民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另由材料中 “国民革命 ”可知毛泽东所说的背景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期,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北伐战争 据 1938年 4月 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说: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天津至江苏南京的浦口)之战局
26、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上述报道的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 的最大胜利 D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1938年 4月 9日 ”、 “津浦线 ”、 “中国军获胜 ”,结合已学史实可以判断材料是对抗战防御阶段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的胜利,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台儿庄
27、战役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依据材料中的 “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 ”分析,说明了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作用。联系已学可知1954年 4月 26日到 7月 21日,苏美英法美中 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际联大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回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因此
28、C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1964 年中共中央在有关决定中指出 “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 ”(注:按今天的区域来划分,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异常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B中央着力发展落后地区教育 C中国对世界局势判断是着眼备战 D适应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需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1964年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知 20世纪
29、 60年代,中国的周边国际环境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北面,随着中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也越来越大。东面,面对的是美国的战略包围(从韩国、日本到台湾一线),而蒋介石集团也时刻准备反攻大陆。尤其是南面,自 1961年开始的美国侵越战争步步升级,后来一直发展到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构成对中国的直接威胁,由此分析可知当时是中国对世界局势判断为着眼点进行备战的,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60年代经济建设的背景 史记 货值列传云: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
30、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西汉初期 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开关梁 ”“弛山泽之禁 ”可知指的是政府政策松动的表现,而不是重商政策,因此 A的表述符合题意; B的表述错误在 “重商政策 ”“民营手工业 ”上; C的 “交通便利 ”表述片面; D在材料未有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汉朝商业的发展 综合题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
31、、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 ”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 “瓜分 ”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 1928年 “改订新约 ”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取消英美两个国家在华治外法权处理有关问题
32、之条约与换文;同时取消 1901年 9月 7日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的议定书(即辛丑条约)。 1943年 中英美签署开罗宣言 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 ,中美双方同意 :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 ,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
33、。 1950年 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 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 ,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1979 年)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11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分) 答案
34、: (1)趋势 :1919年之前,以不平等条约为主流; 1919年以 后,逐步修改或收回平等权利,但因中国弱小等原因,没有实现平等权利; 1949年 9月,针对近代签订的不同条约制定了不同对策。( 3分,如按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分别概述,可酌情给分) 主要影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3分 )近代后期收回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新中国完全摆脱不
35、 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2分) (2)主要特点:分别审查 .根据条约内容 (平等、不平等 )确定灵活的政策;对于不同国家 .采取不同对策。( 2分 )原因:对美国 .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 .废除美国对华不平等条约及特权;对苏联,鉴于苏联是新中国盟友,采取积极谈判,订立新的平等条约,逐步收回国家权利。 (2 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第一小问主要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并结合表格分析即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从巴黎和会开始到 “改订新约 ”的运动、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
36、减少了 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 ,但又很不彻底 ”而到共同纲领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对于不同的条约采取不同的政策。第二小问,影响的回答需要按阶段论述,可以以巴黎和会为界线,巴黎和会前后签订的条约的影响来作答即可。第( 2)问,主要特点从材料中归纳,抓住有效信息, “在具体实践中, 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从材料中可知原因 “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 ”;而对于
37、苏联,因为 “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 ”,所以 “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影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外交方针 ( 17 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古代庶人 “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 ”。传入棉业之后, “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
38、: “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 ”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 “江淮贾 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 ”, 形成 “吉贝(木棉)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 “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直 ”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少,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要从江南购入
39、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 印度 中国三角贸易的路线图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 印度 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9分) 答案: ( 1)变化:棉花种植区域扩大,总面积增加;主要(优势)产区发生区域转移。( 2分) 影响:棉布普及改善人民衣用状况:密切小农与市场联系,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生产区域性加强,跨省区经济交流发展,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0、。 ( 6分) ( 2)影响:对中国:白银外流,造成财政困难;毒品直接摧残危害人民的体质和精神;造成银贵钱贱,金融体系紊乱,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 3分) 对英国:扩大了英国商品在印度的市场;鸦片走私扭转了对华正常贸易的逆差;茶叶的高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分) 对印度: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破产倒闭,加深印度经济殖民地化;客观上也有利于印度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近代化。(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变化主要是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从棉花的种植区域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的影响需要抓住与棉花种植有关的棉花的买卖、生产的棉布等方面进
41、行分析归纳即可;第( 2)问,解题时需要考生分别从中国、英国、印度三国归纳 分析,结合已学可知从鸦片战争前的三角贸易看,中国出口茶叶给英国,英国把棉织品输往应属殖民地印度,印度把鸦片偷运到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鸦片贸易;对英国从中国茶叶高关税、棉制品输往印度扩大市场方面分析;对印度主要是棉织品对印度的双重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 18分)阅读
42、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 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 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
43、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 “资本家 ”。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4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6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
44、分析形成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分) 答案: ( 1)特点: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4分) ( 2)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于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 6分) ( 3)新气象: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 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2分) 主要原因:近代小农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变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准确的概括材料的内容:从材料“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 ”可以看出分散经营,劳动效
45、率低下;从材料 “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可以看出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能力不高。第( 2)问,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 “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 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 ”、 “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 资本家 ”可以归纳出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第( 3)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出现了近代企业,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