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D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说明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而由 “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
2、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说明秦国墓葬突出体现君王的地位,且非君王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综上述分析得出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因此 D的表述符合题意。由已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 A错误; B表述 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 C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理解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中国军队坚决予以反
3、击,爆发了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 1937年 8月 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 A在华东上海, B在山西(华北), C在江苏北部, D在华中武汉。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淞沪会战 一篇发表于 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
4、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金融资本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文章内容可知提到的五个部分主要涉及到所有权问题、财富分配问题、劳动关系问题的变化等,这些都是生产关系变革的表现,因此 A符合题意。 B、 C项在 19111931 年的中国农村,发展变化不明显,更不可能是主线; D项是指官僚资本,在经济上主要控制中国重要的工矿、交通、金融等行业,主要经济利益不在农村。故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
5、业的兴起、曲折发展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费正清在观察中 国中写道: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 “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提高 农民的地位,消除 差别 ”体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当家作主。由此分析可知对接近这两大梦想的是解放战争,也成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因此 D符合题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发生在 19
6、24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发生在 1927年;抗日战争是在 1937年全面爆发。都不接近新中国的成立,均排除 ABC。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 天津义和团遗址 北京故宫 B中共 “一大 ”会址 淮海战役纪念馆 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武昌起义纪念馆 圆明园遗址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遵义会议会址 革命圣地延安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注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即 1919年五四运动到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由此分析备选项
7、, A在时间上不合题意,因为其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 B“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不合题意; C“圆明园遗址 ”不合题意; D均发生在 1919年五四运动到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B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 C “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新情景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要注意 “第一届全
8、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即 1954年之前,排除 A, 1956年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C、 D明显错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届人大的召开及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是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是中国 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
9、动 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 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因此 符合题意。而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因此 均不合题意。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因素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 “深翻二尺五,
10、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 “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 “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由 “革委会 ”得出其发生在文革时期; “麦秸能打鼓 ”“麦秸做扁担 ”是浮夸风的表现,发生在大跃进时期; 反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反映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可得出正确的先后为 。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 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人们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 “二五 ”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 “1958年 ”。结合已学史实可知当时在经济上的 “左 ”倾错误影响下,出现了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中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不是高速发展,而中苏关系和粮食出口
12、都只是次要原因,经济上的 “左 ”倾错误是造成当时中国工农业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得出作者的分析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左 ”倾错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消 灭了个体小农经济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经营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分析选项可得出土地改革实际上
13、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即个体小农经济,因此 A 表述不合史实。三大改造完成,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变为公有, B正确。人民公社化使公有制规模进一步扩大, 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 D正确。故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土地改革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 D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 1985年 “城乡差距最小年
14、 ”原因的分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 1985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农村和城市的差别相对来说就 小,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下列说法体现了 “双百 ”方针内涵的是 A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 B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 ” C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 ” D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双百 “方针是毛泽东在 1956年中共中
15、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即在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和学术问题 “百家争鸣 ”,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由此分析可得出 A、 B、 C选项提法都限制了文化艺术领域里的自由发展。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双百 “方针的理解 20世纪 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论十大关系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 “20世纪50年代
16、 ”的时间限制,由已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符合题意;而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战期间,排除 。故选 B。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20世纪 50年代的理论著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两弹一星 ” 青藏铁路 大庆油田 三峡水利工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 “改革开放后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两弹一星 ”是在
17、文革十年中取得的国防方面的成就,青藏铁路于 1979年建成, 1984年投入运营,后来进行改造, 2007全线通车;大庆油田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十年时期取得的成就;三峡水利工程共分为三期,1994年开工,到 2009年竣工,总工期历史 17年,由此分析可知 在改革开放以后, 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排除。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庆油田 1936年 12月 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
18、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深度理解材料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学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从国家利益出发是制定国家政策的关键点,因此从表面上是 1936年底美国对中国和日本局势都很重视,本质上是担心中日战争的爆发会危害美国在华利益,所以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西安事变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 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 “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
19、多 ” B 20世纪初有人指出 “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 停其半 ” D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注意抓住 “外国商品输入 ”造成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由此联系已学知识直接分析选项, A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瓦解; B强调了商业的扩张引发农田少, “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不合题意;洋布的涌入使 “女工几停其半 ”,
20、直接打击家庭手工业,促使 “男耕女织 ”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符合题意; D说明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仍有抵制作用。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 ”最早找到这把 “钥匙 ”是在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中共二大 D国民党一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中
21、国社会主要矛盾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近代,由 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的主要的敌人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中国的这一国情被正确的认识是在 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解决这一矛盾,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二大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书抓住 “春秋战国
22、”、 “经济发展 ”等关键信息。由已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另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因此 符合题意。而宋元时期是精耕细作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春秋战国只是出现而已,排除 。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朱弁曲淆旧闻 “使京师之 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 ”司马光涑水纪闻 “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下列对唐宋时期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表述
23、不正确的是 A强干弱枝,内外相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对军力部署的基本要求 B唐朝后期这一原则被破坏 C北宋初期将兵权收归中央 D封国是这一时期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由已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在地方上设节度使造成后期的藩镇割据;宋朝将兵权收归中央,又派文臣到各地任知州,因此 ABC 的表述均符合题意。而唐宋两代都没有实行分封,而唐朝是受藩镇的威胁,宋朝主要是受到来自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故 D的表述是不合史实,为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徽宗时期,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大商业用地,导致
24、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政府下令征收 “侵街房廊钱 ”,这说明: 宋政府力求扩大税源 宋代的商业比较发达 “坊市 ”制已经被打破 宋代的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已出现矛盾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宋徽宗时期征收 “侵街房廊钱 ”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狭窄,由此分析可以得出 是正确的。另外从征收的结果可以得出其扩大了政府的税源,因此 也正确。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朝商业经济的发展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 “仁政 ” B
25、董仲舒的 “独尊儒术 ” C王阳明的 “心学 ” D顾炎武的 “经世致用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 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 “万化根源总在心 ”可以得出作者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属于王阳明的 “心学 ”,所以 C 符合题意。而 A属于政治学说; B主张思想领域里以儒学统一思想; D主张治学应该为社会所用。 ABD均不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王阳明的 “心学 ” “(明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政府精心组织机户生产 B机户没
26、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C明朝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 萌芽 D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 “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可知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政府的做法,比如延误时限等,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可以得出 D符合题意,排除 A。 B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未涉及 “雇佣关系 ”这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故 C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受阻原因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
27、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 “明末清初 ”“经世致用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顾炎武所提,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 A不是主要原因;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不符合史实;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也不是最主要原因。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及背景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 “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 “惟
28、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由材料中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 “依样画葫芦 ”反映清代政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治体制的僵化、内阁官员拘泥规制, B的表述符合材料主旨; A、 C、 D在材料中均无反映。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
29、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全面解读提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即在中国古代伴随每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会更加的完善,专制也不断地强化,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
30、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 “活版 ”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 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活版技术从北宋开始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都用手抄,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故 A、B、 C表述均不合史实。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指南针出现于战国,火药在唐末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在四大发明中活版出现最晚。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
31、就 四大发明之印刷术 下列图片直接反映的信息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近代企业在中国的出现 D自然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瓦解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图一属于外商企业,图二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图三与图四都属于民族工业,四张图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近代企业,而且都使用了机器生产。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企业、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
32、从沿海前往首都(北 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对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考查。解题时关键是阅读材料提取有效,由材料可知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联系已学知识可得出与辛丑条约中的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 ”内容想一致,故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
33、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的能力。材料中的传言主要目的是为了斥责教堂胡作非为,结合 “1870年 ”,可以看出由于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导致民众与传教矛盾激化,教案频 发,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CD都不能正确反映题干主旨。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传教士在华的侵略行径 顾维钧回忆录:
34、 “( 1919年) 6月 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 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由此可见 A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嘴脸 B国民党政权迫于国内压力拒签和约 C在拒签合约问题上中国上下认识一致 D国内民众的抗议活动对政府的外交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 ”“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
35、签 ”等信息体现了国内民众的抗议活动对政府的外交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因此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综合题 (13分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
36、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 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
37、,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 7分)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正统 ) ; 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分)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
38、;人才激励机制。(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由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可知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中 “能破朋党之私 ”、 “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可知科举制的进步性,即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通过考试选拔,能有效地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官吏的来源。 第( 2)问,由材料中 “集中于文学 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可知考试内容是文学和儒家的伦理纲常,在思想方面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政治方面,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集权
39、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体现了科举制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第( 3)问,本题属于开放型的问题,可以从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归纳,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 (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 村料一 1952年、 1956年我国国 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40、%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 世纪 60、 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 世纪 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52年到 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 (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 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 4分) 答案: ( 1)变化: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
41、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或者:私有制成份比例逐渐减少,资本主义成份消失,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 2分) 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 分) (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革 ”破坏了社会经济。( 2) 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分) 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数据可以归纳出到 1956年,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超过 90,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可以联系 19521956 的史实,变化的主要
42、原因是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第( 2)问 ,考查理解分析材料,材料二主要突出了当时凤阳的贫穷,结合 “20世纪 60、 70年代 ”的历史背景可知原因与人民公社体制与 “文革 ”对经济的破坏有关。第二小问,结合 “20世纪 80年代 ”的历史背景分析归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80年代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 “人民公社体制 ”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转变说明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43、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 造、人民公社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文革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17分)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编号 人物 人物速写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著有新学伪经考一书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新青年的创办者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
44、的五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分) 编号 _;编号 _; 编号 _。 ( 2)概述编号 、 、 所代表派别在 “西学东渐 ”过程中的主要主张。(分) ( 3)编号 、 、 、 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分) (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4分) 答案: ( 1)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3分) ( 2)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90年代以后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 20世纪初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
45、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分) (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分) ( 4) 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 (师夷长技和洋务运 动 )一制度层次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一文化层次 (新文化运动 )。(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题干中的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新学伪经考、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联系已学知识即可归纳出其分别代表的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第( 2)问,考查学生的
46、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是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主张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 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 3)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代表的实践活动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 4)问,考查归纳整理的能力,结合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围绕救亡图存、反封建反侵略、学习过程的由浅入深以及学习内容的变化等归纳其特点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及其代表人物与实践活动;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主要思想;近代中国的 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实践活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