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福建省霞浦一中高三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提及刘邦称帝之后与其父的两种关系,一是父子关系,也即宗法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从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可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应以君臣关系处之,说明在强化君权面前,宗法关系应服从君臣关系,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树立君主权威。故本题选 B。
2、材料并非突出 A项, C、 D项说法材料未反应出来。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问题。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歌谣中的 “剪掉辫子 ”“ 鞑子 ”易得出是反对满清统治, “ 鞑子 ”更是对满清贵族的蔑称,体现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仇恨,和大汉族主义思想,符合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思想,故选 B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
3、民主义 民族主义 阅读下列简表 名 称 建立时间 地 点 汉奸头目 “满洲国 ” 1932年 3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 1939年 9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 1940年 3月 南京 汪精卫 从该表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 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 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 中日亲善友好、共存共荣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近代从未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是侵略行为,目的是灭亡中国,而并不是什么共存共荣,易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和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的野心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
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日本全面侵华 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 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目标是推翻清王朝,实现农民平均的大同思想,从后来领导者的腐败来看,仍没有摆脱改朝换代的局限
5、,资产阶级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两者目标不同, A错。农民阶级不是先进阶级的代表,不是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的, B错。太平天国运的矛头并非直接指向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也是具有软弱妥协的一面,D错。从时间来看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发生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救亡图存运动 1914 年 7 月,孙中山在东京筹建中华革命党,该党要求党员要按手模宣誓,“凡入党各员,必自问甘愿服务文一人,毫不犹豫而后可。 ”此项要求 利于改变资产阶级革命
6、派组织涣散状况 一定程度上加强孙中山的权威 违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原则 可能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分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孙中山的这一做法意在加强其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权威,有利于加强革命派内部的团结。但带有浓厚的黑社会帮派色彩,专制色彩较浓,违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原则, 也有可能引内部其他同志的不满和争权夺利,故四点都对,选 A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
7、命派对我国 “民主性 ”的贡献有( )。 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即封建政治制度,封建制度还包括经济、文化等制度,故排除 ,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到孔家店,彻底批判孔子及儒家思想,排除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 “民主性 ”的贡献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 侵略战争的相似之处有 都是日本力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 都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发动的 都
8、对中国的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比较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并未爆发经济危机,排除 ,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全面的侵华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败,不可能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排除 故选 D。两者都是日本的既定侵略方针,力图称霸世界,都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前者有旅顺大屠杀,后者有南京大屠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1935年清明节前夕,国民政府规定每年清明日为 “民族扫墓节
9、 ”,由中央政府派要员前往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祭扫。这一做法旨在( ) A东北沦陷,誓师抗日 B表彰先贤先圣功绩,鞭策民族自信心 C向中共表达合作抗日的意愿 D消弭国民党内派系纷争 答案: B 试题 分析:国民政府此规定旨在增强作为炎黄子孙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团结,结合当时( 1935年)的背景,日本侵华逐步加剧,意在团结抵制日本侵略。 A 项时间是在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此时国共仍是敌对状态, C 错, 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日本的局部侵华 某学者评价说: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消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
10、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 ”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在于改变了日军侵华的路线,避免了国民政府的迅速灭亡,为持久抗日赢得了时间,符合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路线,结果证明抗日战争是一场长时间的消耗战。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淞沪会战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 “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 咱们边区满地红。 ”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 A九一八事变前 B西安事变前 C八一
11、三事变后 D重庆谈判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出现了 “陕甘宁、边区 ”的信息,陕甘宁边区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国共已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对中共中央所在的陕北根据地的特称。结合选项应是在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出现的,故选 C。 A是在 1931年前, B是在 1936年前, D是在 1945年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敌后战场(陕甘宁边区) 20世纪 40年代解放日报社论: “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材料中的 “大事 ”取得胜利的决定性
12、因素是 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B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和援助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 “报仇雪耻 ”“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等信息确定该 “大事 ”是指抗日战争的胜利,胜利的决定因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 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从下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国民党军队一直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 答案: D 试题分析:
1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故 A、 C错, B项是材料表格无法反映的信息,从抗战前后国民党军队阵亡的数字比较可看出前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后期逐渐消极抗日,故本题选 D 考点:近代中国反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正面战场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 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
14、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易得出没有否定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也没有描述全国所有省份独 立的概况,所以 A、 D明显错误。清朝灭亡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材料也未揭示,故 C错误。结合辛亥革命的史实,武昌起义后各省旧官僚、立宪派相继宣布独立,其多为假革命者,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 ”说明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妥协性的一面,故B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这句话反映了 A鸦片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列强的
15、侵略激化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 矛盾 C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前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 D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了列强扩大侵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背景有两点,一是阶级矛盾,一是民族矛盾,民族矛盾及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太平天国爆发的根源,而鸦片战争则是激化了阶级矛盾,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北非太平天国爆发的直接原因。故选 B, A错。 C、 D项没有正确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
16、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秦国墓葬规模不在遵循分封制的等级规定,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仍在遵守周代的分封制。说明同一时期的秦国旨在强化君权和中央集权,消除分封体制。 A项 “关键 ”之说无法反应, B项说法明显错误,分封制不利于集权, D项仅从墓葬规模无法得出结论,材料也并非强调这一含义。 考点:古代中国的的政治制度 商
17、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 “政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 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也即分封制,本题旨在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都是地方制度,但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不对。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血缘关系,是贵族世袭,属于贵族政治,而郡县制下官员皇帝任免调遣,不在世袭,属于官僚政治,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
18、纽带的,故 B对, C错。两者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分封制在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但后来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故 D错。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分封制、郡县制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 “中间路线 ”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 “中朝 ”制度 C皇帝制度 D察举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周朝松散政治联盟显然指的是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因为分封制下,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周实
19、际上是一个分权的国家,即天子与诸侯分权。秦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加强了中央专制。题干 “中间路线 ”的意思是汉初在地方制度上统治者共同吸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势,取长补短,联系教材内容可知汉初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度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 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旧唐书、藩臣 ”可看出明显是指唐代在地方上设藩镇,置节度使,带来藩镇割据的问题。联系史实可
20、知,唐代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应属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之间的矛盾,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代藩镇割据 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从材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动 路和府是元朝行省 以下的行政区划 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十个行省,江浙行省是其中之一 元朝的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用排除法来解,从材料无法得出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多少个行省,材料无法反应出这一信息,排除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
21、的演变 行省制度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是 “不符合 ”,丞相制度的存在有助于限制皇权,丞相参与决策,有助于减少皇帝独裁下的决策失误,丞相专权不利于社会稳定,但制度本身并不是一定带来社会动乱, B项必然说法太过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故选 B。 A、 C、 D说法都没有问题
22、。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1895 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对此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言论符合史实的有( ) 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在北京驻军了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选题,选项中的 指的是日本割占台湾岛, 指的是列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符合条约内容,故选 B。 中的减免税率的权利是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 中在北京驻军的 特权是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获得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3、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 1901年,美国公使承认说: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恶棍、流氓 ”。他们用来庇护的依据是 A开放通商口岸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对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恶棍、流氓 ”的理解可知外国人在中国犯法得到列强的保护,这一特权即领事裁判权,其内容为外国公民在中国犯法使用该国法律,而非中国法律审判,意在保护列强人民在中国的横行,此特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领事裁判权 某同学
24、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记载了下面一段文字,他记载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 19世纪 40 60年代 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 19世纪 90年代中期 D 20世纪初期至 1919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时间不长、成本昂贵、阻碍近代化,索要战争赔款 ”,可知这场战争的一些特点,应是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后,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时间是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 A不对,这场战争付出代价昂贵,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且是列强遏制中国发展,结果是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结合史实,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的失败,更是支付赔款 2亿多两白银,打断了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故选 C
25、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 日战争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 洋气 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 洋气 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 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 A戊戌变法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中 “故意和这 洋气 反一调 ”可知因中国近代长时期受列强侵略,民众激起对洋人的仇恨,出现了盲目统统排外的情绪,这是不理智的思想。结合
26、史实,比较符合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憎恨洋人的情形。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1900年 6月 21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 ”。 6月 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 “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 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 B 试题分析: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
27、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此事件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也使清政府威信扫地,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 B。 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 C项地方实力派旨在维护地方利益,进而维护国家利益,并非列强走狗, D项夸大了当时地方实力派的实力。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东南互保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
28、一关键。据司马光说: “淳化中 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6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 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6分) 答案:( 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不足。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 2)宋代蛇参知
29、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人事权和司法权。 ( 3)一方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中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可知唐太宗主张设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参与决策,有助于减少皇帝独断失误。根据所学内容得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既让宰相参与政务,又能保证皇权。作为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在保证皇权稳固的同时,希望在宰相的协助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 2)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既然是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的话,就要从宋代相权消 弱的
30、史实情况来回答,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即可。宋代中央中书门下的长官是宰相,官名为同平章事,又分别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者实际上都在行使宰相之权。宋代开始形成一堆宰相,相劝不仅分解,而且互相牵制。宋以前相劝一直很大,宋以后相劝不能逼皇帝让步了,而到明代彻底废除丞相制度,所以才会有本题关键之说。 ( 3)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回答,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有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带来的是政治的腐败,思想的 禁锢,不仅难以形成民主制度,而且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31、。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度、宋代二府三司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义和团对于 “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 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 2:甲午一役之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 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 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 蔡锷军国民篇 材料 3: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
32、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 4:庚子年间流传的一件揭帖,把怨恨 “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 ”列为 “上帝今有七怒 ”之一。 义和团杂记 材料 5: “(义和拳)酿成大祸难收拾,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 ” 秋瑾精 卫石填词 ( 1)根据材料 1、 2、 3,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6分) ( 2)根据材料 4回答,义和团对维新派态度如何?原因何在?( 6分) ( 3)根据材料 5 回答,秋瑾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秋瑾的评价有何不足?( 6分) 答案:( 1)经济:外国的经济侵略
33、导致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大量手工业工人失业。 政治: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文化:中西文化的冲突;反洋教斗争。 ( 2)态度:义和团仇视维新派。原因:义和团的口号是 “扶清灭洋 ”,盲目排外,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 ( 3)秋瑾的评价:义和团酿成大祸,导致八国联军侵华。不足:义和团是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兴起的,带有爱国性质,是正义的,义和团反映出中国人的反抗精神,打破了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企图。 试题分析:( 1)注意设问方式, “根据材料 ”要求严格按照材料作答。根据材料一中 “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得出义和团的兴起与列强工业
34、革命后对外侵略扩张有关。材料二提及甲午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中 “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 ” “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 ”得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旨在灭亡中国,列强的侵略压榨激化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仇恨与爱国主义情绪,可归纳为政治方面。材料三中主要讲的是东西方在文化信仰方面的差异与矛盾,西方信基督,一神信仰,中国多神且信奉儒学,在中国人眼中西方宗教信仰实是伤风败俗之举,中国人掀起反洋教斗争。 ( 2)材料中 “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 ”的贼子即义和团眼中的维新派,骂维新派是通敌的贼子,可知义和团是仇视维新派的。原因要从义和团和维新派的
35、基本主张的不同来作答,义和团笼 统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3)如何评价根据材料作答,因义和团运动激起列强仇视,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秋瑾仅仅看到义和团运动引起列强更大规模侵略,对中国造成的灾难,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看到义和团的积极意义,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具有积极的爱国主义性质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
36、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序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之一。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 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
37、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一,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 “国外移来 ”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 “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的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约法实行什么制 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4分) (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 “最坏的时期 ”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之一 ”?( 6分) 答案:( 1)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
38、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 ( 2)制度:责任内阁制。意义:制约专制。 ( 3)袁世凯(或:北洋军阀)。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中国不注重学习外国事务。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根据所学史实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该制度没能 “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的原因也即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转换一下即可。根据所学从主观上看是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客观上可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力量强大和及其破坏阻挠方面
39、作答。 ( 2)根据材料内容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可知设置总理是为了限制总统的权力,防止总统大权独揽,破坏民主制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责任内阁制。此规定的 背景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制度在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专制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3)民国初期若干年根据史实可知是处于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因素要从材料中归纳,注意材料中的 “首先 、句号将材料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归纳每一层次中心即可。从材料中 “中国幅员辽阔 ”、 “、文官候选人、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 ”、 “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概括出三点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责任制内阁;近代 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北洋军阀政府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