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54.53KB ,
资源ID:338784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87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4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战国以前, “百姓 ”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 “百姓 ”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 B 试题分析:百姓,战国以前,多为贵族的总称(当时贫民无姓)。商代贵族总称 “百姓 ”。战国以后, “百姓 ”多为贫民的通称,与 “民 ”同义。百姓由贵族专称到贫民的通称,反映贵族势力的衰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战争、井田制的崩溃、王室衰落,特别是商鞅变法的种种措施,如军功爵制,尤其是后来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的官僚政治,这一

2、切都极大地消弱了贵族势力。同时平民地位有所上升。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贵族宗法势力的衰落。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 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唐初规定丁户如不愿意服徭役,可以纳绢纳布代役,此规定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和发展家庭手工业,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3、式和土地制度 唐代赋税制度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 “状态 ”,英国在政治上 (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 D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但在政治上贵族、地主仍把持权力,为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下院中的席位。故

4、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 下表是 19121915 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 (家 )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121915 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越来越少,一方面是一战的影响,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另一方面是中国国内掀起了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的运动,冲击了洋货市场。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

5、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 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 18世纪,其产量约为 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黄金的大量流入导致欧洲金银贬值,其结果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一现象称为价格革命。这一过程中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大增,而依靠货币地租为生的地主日益衰落。故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6、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价格革命 下图是 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 “NRA”是 “全国复兴管理局 ”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 )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画面中间是 NRA代表美国政府,左右两人是雇主和雇工,代表资本家和工人,说明成立 “全国复兴管理局 ”的职责之一是调整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也即调整劳资关系。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下表是 19131973 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 GDP 的百分比表

7、。由此可见 ( )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经济复苏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上表中 19131973 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 GDP 的百分比都在不断上升,说明国家在行使政府职能,通过增加预算,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故选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著名史学家汤因

8、比指出: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统一的 “世界国家 ”中,这种一体化能让整个人类协调一致,统一行动。这个 “世界国家 ”的建立必须与以往的 “统一帝国 ”的建立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以往 “统一帝国 ”建立采用武力的方式,而 “今天这个世界上,武力统一世界的尝试,只能自取灭亡 ”。由此看来,汤因比认为 ( ) “世界国家 ”的建立依赖于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 克服全球性危机只能依靠和平而非武力方式 “世界国家 ”的建立使世界各国能获得均衡利益 “世界国家 ”从本质上和传统民族国家没有区 别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来看,汤因比认为世界国家的建立依赖于技术与经

9、济的一体化,世界国家的 建立与以往是不同的,必须与以往的 “统一帝国 ”的建立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不能通过武力方式解决。 正确, “世界国家 ”的建立使世界各国能获得均衡利益的说法材料中未体现, “世界国家 ”从本质上和传统民族国家是有区别,是经济技术一体化的结果, 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 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中没有跨

10、国公司的信息, 错误,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发达国家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错误;从网球鞋、电视机、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说明各国货物充斥科威特市场,这是经济全球华的结果,也包含了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

11、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标着美国主导下的世界贸易体系确立,三大组织都是在美国的主导下。表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 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 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12、 B 试题分析:从考古挖掘来看,秦魏墓葬出土了成套的铁制农具,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在当时普遍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A、 C、 D三项仅从墓葬出土本身无法得出。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 “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 ”,应以“扩展战略 ”,取代 “遏制战略 ”;布什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建立 “一个政治和经济自由、人权和民主制度健康发展的稳定而安全的世界 ”,为此 “美国的领导是必不可少的 ”。这说明( ) A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为主导

13、的单极世界 B布什否定了克林顿的对外战略 C美国完全放弃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思维 D美国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以 “扩展战略 ”取 代 “遏制战略 ”,希图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世界。但从美国各领导人的表述来看,这一战略的前提是在美国的领导下。表明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超多强 进入 20世纪 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 “政治大国 ”迈进的步伐。 1991年 4月借 “海湾危机 ”,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 12月提出 “争取在 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出现这种情况

14、的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答案: B 试题分析:日本谋求成为 “政治大国 ”的前提是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高速发展, 20世纪 80年代超过苏联,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成为美国政治扩张的资本。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

15、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答案: A 试题分析:内阁不是监察机构,没有对百官监察的权力, B错误;内阁不可能限制皇权,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D错误;宰相的废除,加强了皇权,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无法起宰相的作用,也就无法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C错误。内阁成员往往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得罪其他文官,实际上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伯利克里

16、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 “持 不同见解者 ” 答案: C 试题分析: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意指必须相信宗教和神明,决不能有不同见解,否则治罪。表明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限制。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汉密尔顿解释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 “推行正当之措施 ”,应该对参议员

17、 “予以较长之任期 ”。其主张对参议员 “予以较长之任期 ”主要是考虑到( )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 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 “权力制衡 ”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 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汉密尔顿的话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未提及行政机构,也未反映出权力的制衡, A、 B、 C表述错误。主张对参议员 “予以较长之任期 ”目的是使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从而使政府能够 “推行正当之措施 ”。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国会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 “10月 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

18、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汉族士兵听信谣言,害怕自己会在清政府的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说明士兵的反叛是因谣言害怕清政府的清洗,怕丧命,表明武昌起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考点:近代 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 “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

19、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 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 “分歧 ”主要是围绕 ( ) A “四月提纲 ”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列宁在 “四月提纲 ”中主张应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分歧在于要不要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故选 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 1949年以后

20、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 A “分离 ”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 “相逢 ”最早应该在 20世纪 80年代 C “太痛 ”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 “太美 ”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 “一国 两制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造成两岸分离的是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20世纪 80年代后,大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两岸实现停火,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一国两制 ”是大陆提出的,台湾当局是否接受有待观察。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台湾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时引述了毛泽

21、东的一段话: “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信息 “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 平等态度对待我们 ”,因为帝国主义在中国有大量的特权,毛泽东指出同帝国主义建立平等外交的前提是取缔外国的特权。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

22、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俄罗斯学者说: “在长达 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 ”此核心观点认为美国 ( ) A面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B遭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严重威胁 C面临欧洲联盟成立后竞争的压力 D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 ”说的是美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意在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而这种意

23、图遭到各国的反对和反抗,造成世界的不稳定,认为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超多强 一位西方的的外交官说: “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 ,因此不会消失。 ”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 “独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信息 “不结盟运动 ”“ 敢于直言 ”,结合所学指的是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不结盟运动没有也无法改变超级

24、大国控制世界局面, A错误; C项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与材料无关, D项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 “独立 ”不是不结盟运动的任务和职责,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不结盟运动 综合题 必做题(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 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 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

25、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 材料三:英国通过 “光荣革命 ”克服了专制 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了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回答: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 “大变动 ”分别指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观点。 (8分 ) ( 2)试分析 “拆卸 ”时期的国内背景。材料二中旧体制 “已拆卸 ”和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 ”分别指什么?( 6分) ( 3)结合史实概述 “光荣革命 ”后至 19世纪中期,英国是

26、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 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并以英国自身情况为例试分析这种方式对英国的积极影响。( 10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1分) 答案: ( 1) “大变动 ”: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形成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2分)唐朝: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分) 明清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2分)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分)

27、( 2)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4分,言之有理任答 2点即可) 旧体制 “已拆卸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1分) “新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1分) ( 3)过程: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君主权力;确立君主立宪制;( 2分) 18世纪上半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处于 “统而不治 ”地位;( 2分)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 2分)积极影响:英国采取这种方式避免了社会动荡, 既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也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受影响,因而在民主制度确立之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28、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 4)趋势: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1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指的是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进一步加强。唐朝政治制度变动体现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第二问:具体内容包括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后世沿袭,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进一步消弱相权,加强皇权,地方上通过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监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同时相互牵制

29、。第三问: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说明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可由 明代废宰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来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 2)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结合史实分析可知这里的旧体制 “已拆卸 ”应该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新制度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背景可分析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思考。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 3)第 一问,结合

30、史实,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归纳: 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 18世纪上半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处于 “统而不治 ”地位;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第二问对英国的影响,可从对社会秩序、权力和平转移,经济发展方面来总结,通过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权力的和平交接,稳定了社会秩序,保障经济发展,特别是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 4)本问依据三段材料共同反映的历史趋势回答,从中国来看,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尽管艰难,但反映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大趋 势,从英国来看,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带来了英国的强大。

31、综合中外历史来看,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推恩令、内阁、军机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化的历程。 必做题( 12分) 2013 年 4 月 8 日早晨,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 撒切尔因中风去世 ,享年八十七 岁。撒切尔夫人 1979年任英国首相 ,1983年 6月和 1987年 6月连任首相, 1990年11月辞去首相职务,是英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女性首相, 1992

32、年 6月被封为终身贵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 20世纪 80年代)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 “新右派 ”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 “新自由主义 ”与 “保守主义的混血儿 ”。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 “共识政治 ”,是更 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 ,提出 “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 ”这一观点,是 “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 ”,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

33、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 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英国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并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当然英国也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以至于几年前英国一家电视台在做 “你最痛恨的 100个最坏英国人 ”的民意调查时,撒切尔夫人以高票荣膺探花。 撒切尔主义自出 现以来,对它功过的评价争议很大,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的功过。(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评分标准: 一等( 12 10 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且史实详备;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9 5

34、 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但史实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 三等( 4 0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1、 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功大于过。 20世纪 70年代初,英国等欧美国家出现 “滞胀 ”现象,一方面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严重,这标志着欧美国家信奉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调节的失灵。 20世纪 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经济上减少国家的干预,增加市场调节,并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 “福利国家 ”的规模;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尽管英国

35、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但英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或 2、 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过大于功。 撒切尔主义尽管缓解了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经济 “滞胀 ”现象,使英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是从长远看,它却种下一系列恶果。 因为撒切尔主义是站在右翼资产阶级敌视人民的立场,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而且还不惜缩小 “福利国家 ”的规模,无视社会的不平等,最终使英国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主观题。评价功过,基本上有两种答案:,一种是功大于过,一种是过大于功,选择那种答案:都可,但要给出论据结合史实充分论证,注意语句通顺,观点明

36、确。如选择功大于过,可结合撒切尔上台的背景来思考, 20世纪 70年代初,英国等欧美国家 出现 “滞胀 ”现象,表明凯恩斯主义对经济调节的失灵,再结合撒切尔上台后的政策对英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使英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如回答过大于功,主要是从撒切尔主义对英国社会的负面影响来思考,无视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带来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凯恩斯主义与撒切尔主义 选做题(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

37、却竭力 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 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 “平等 ”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 苏联 )塔尔列拿破仑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 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 “平等 ”的理解。

38、材料二认为 “平等 ”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 “巩固 ”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9分) 答案: (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 (或主张贫富有别 )原因: 前因:建立新模范军 (推翻封建王权 ),以 “平等 ”激励革命; 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 ”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6分) (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 (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 )。影响: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确立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9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论功

39、行赏体现平等,后来又反对平等派提出的普选权,认为穷人是坏人,就应当贫富有别,主张不平等。第二问,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克伦威尔处于不同时期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内战时期,要打败王党军队,必须激励士气,提出平等主张。掌握权力后,为维护独裁统治,故反对普选,他需要以 “不平等 ”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 2)第一问:从材料二来看,拿破仑心中的平等首先是法国大革命实现的目标,其次这种平等应 指的是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同样的公民权,而不是社会财富的绝对平均,允许财产上的差距和不平等,第三拿破仑希望以他的法典把这种平等固定下来。第二问影响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40、;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拿破仑 选做题(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 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 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

41、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从 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 业化 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 “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拒绝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 6分)

42、(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 何不同?以你所学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 9分) 答案: (1)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到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全面工业化。( 2分)原因: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力量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4分) (2)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同:苏联

43、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了 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中国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协调发展。( 4分)合理性: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与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没有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重工业会后劲不足;而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核心,没有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也不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国防也会没有保障。( 5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考虑给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材料一和二中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都积极主张发展本国的工业,渴望迅速实现工业化。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以来所走的工业化模式,从发展 轻工业开始,到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走的是渐进的

44、逐步实现全面工业化的道路,需要的时间要长。第二问,苏维埃政权拒绝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力求快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结合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分析,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所以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需要强大的国防保护苏联。 ( 2)第一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的设想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可知,就是要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从材料中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又主张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第二问不同之处在于苏联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中国计划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协调发展。第三问的分析要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的关系入手,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与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没有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重工业会后劲不足;而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核心,没有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也不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国防也会没有保障。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苏联 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建国初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