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 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材料中 “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 20 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 ”,故选 B。此题最大干扰项为 A,国家统一并非秦朝的创新措施,且中国的统一的局面也不能说是 “印记 ”。 C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古希腊语中的 dem
2、okratia一词,由 “demos和 kratos两部分构成, “demos的意思是 “人民 ”、 “地区 ”, “kratos的意思是 “统治 ”、 “管理 ”,因此所谓 “民主 ”是指 “人民的统治 ”或者 “人民的管理 ”。与该词汇的形成无关的是 A古希腊先哲突出人的地位和价值 B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 C多山少耕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D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传统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希腊民主政治。希腊民主政治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基础上,故选择 B项。 通过材料中的词语的翻译,涉及到了雅典民主产生的地理位置,管理方面和民主的传统,但是希腊民主政治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基础上并没有统治范围的扩张,故 B
3、项与材料无关。 A项正确,人的价值的提高是形成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多山少耕地的环境使希腊人较多的进行工商业活动,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形成; D项正确,希腊原始社会保留下来的民主政治的传统也是形成民主制的原因之一。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 政治形成的原因。 据邓小平年谱记载:苏联 “8 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和党中央的行动是: A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B决定拨乱反正 C召开十一届
4、三中全会 D南巡谈话和召开十四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819”事件发生于 1991 年, A、 B、 C 三项发生在 1978 年,故可排除。从材料看,邓小平认为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此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指导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 从图 1到图 2的变化中可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从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人民公社 从小农经济过渡到农业经济现代化 生产关系从基本适应到严重超越生产力水平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
5、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从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变化。两者都是公有制,故 错误;两者都是集体所有制,不是小农经济,后者也不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故 错误。从图示直接可以反映出 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的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带来了严重的生产破坏。因此 正确。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三大改造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中国民间有一首典型民谣: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 吸袋烟。 ”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 “文革 ”时期 B这
6、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大跃进的理解。关键信息是: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极具夸张的色彩,由此可知应是大跃进。故选 D项。 A项错误,大跃进是在 1958年之后; B项明显错误,杂交水稻是在 1973 年研制成功的; C 项错误,材料并非对农业生产的真实的写照。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大跃进。 柱状图 (Histogram),也称条图(英文: bar graph
7、),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表达图形的统计报告图,右边柱状图反映的是 1949 1990年间我国 A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B受教育人口的基本状况 C人民公社入社人数基本状况 D个体工商业户数量基本状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粮食产量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所以选 A。中国的受教育人口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B项错误。 C项不正确 ,人民公社 1983年已经废除。 1978年以前个体户很少 ,D项也不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9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 农业的发展。 从中国历史看, 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
8、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 具有时代精神 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具有科学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三大理论成果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正确;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错误;三民主义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毛泽东思想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并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则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正确;三民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
9、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比较。 陶渊明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 ”,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从材料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陶渊明等人是持有的道家的出世的思想,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 ”, 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 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符合庄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采取的是逍遥的人生态度。故选 B。A项是主张
10、积极地入仕,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C项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D项是主张兼爱、非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思想。 下列近代报刊中,将 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 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 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近代报刊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报刊的功能。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通过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报纸之一,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二者都是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因此 B项错误,故选 C。 A
11、项错误,不是简单的报刊,因此并非最恰当的理由; D项错误,二者均不是政府创办的舆论宣传工具,而是变革的舆论阵地。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时务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民报。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爱 国 ”却 “不爱 ”中国旧文化, “反帝 ”却崇拜帝国主义 “文化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这场运动主要是在文化领域,且具有爱国、反帝、否定中国旧文化的特点,在提供的选项中只有 C符合这些特点,新文化运动具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弊端。 A 项在学
12、习西方制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了其宣传的工具; B项并未在思想领域里进行彻底的反封建斗争; D项是在新文化运动后,并非仅仅是在文化领域。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 ”;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 “夜市 ”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 “夜市 ”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因
13、此两者一点也不矛盾 D反映了当时 “市 ”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误,两则材料地点不同,难说矛盾。材料未体现那一则材料更权威的问题;材料一地点是在长安,坊市界限分明。材料二反应的地方是扬州,是在南方。两则材料地点不同,但是经济政策是一样的。材料中有关夜市的 “矛盾 ”记载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现象,在唐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夜市出现。反映了当时 “市 ”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的夜市。 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14、 牛耕 和铁农具使用 土地私有制确立 县制出现 重农抑商政策提出 商业中心出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进步。 与农业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无关。 是城镇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 ,古代农业的发展主要成就可以从生产工具和土地制度的的变革与政策的调整等角度进行分析, 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史实,答案:为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 综合题 ( 2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
15、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 “天子 ”统治的区域称 “天下 ”,诸侯的领地称 “国 ”,卿大夫的采邑称 “家 ”。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 “国家 ”。 一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 “国家政权 ”的?( 2分)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 6分) 材料二 “近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 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 ”仿行宪政可以 “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从而 “解散乱党 ”。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2)材料二的 “秘
16、密会 ”是指什么?( 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清政府 “仿行宪政 ”的主要目的。( 4分) 材料三 “宪法 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清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 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 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7、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清政府 “预备立宪 ”的态度,( 2 分)并概括其理由。( 6分) 材料四 选自白海军著作 2049 相信中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外部影响、探索阶级、改革内容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 6分) 答案: ( 1)地域。( 1分)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结成一种松散联盟。( 2分)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分) ( 2)中国同盟会。( 1分) 主要目的:分化瓦解革命党,遏制革命,维护统治。( 2分) ( 3)态度:坚决抵制和反对。( 1分) 理由:清政府预备
18、立宪是欺骗人民的;国民追求自由、平等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容;只有实行民主共和,才能消除争当皇帝而引起的内乱;实行民主共和,建立国民政府是革命的根本目的。( 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 4)主要特点: 西方政治文明逐渐传人,受欧洲文明影响较大; 资产阶级率先进行政治变革的实践活动; 历经了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政治的转变; 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天子 ”统治的区域称 “天下 ”,诸侯的领地称 “国 ”,卿大夫的采邑称 “家 ”。 ”可以看出材料一是从地域的角度分析政权的。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
19、看,西周时期的政权和秦朝的政权不同之处主要是在于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秦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则相当的紧密。( 2)从材料 “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 ”可以看出清政府此时所说的秘密会指的是同盟会。清政府仿行立宪的目的从材料 “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从而 “解散乱党 ”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3)从材料 “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 ”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仿行立宪的态度。从材料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
20、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 ”可以分析的出孙中山反对预备立宪的理由。( 4)此题比较难,需要对材料进行图片细致的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救国道路上探索的过程。其主要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可以从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的率先行动、政治制度的变革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商周时期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与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同盟会;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
21、亩。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 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 -五蚕桑广类 木棉 (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6分) 材料二 (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
22、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 1919年,仅常熟、 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 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 “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 6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2分)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
23、统计,从 1912到 1932年, 20年问,仅 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 2家增至 21家,工人数也从 1334人增至 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 “中国工人多 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2分) 答案: ( 1)特点: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或棉花)为主(或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4、;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 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趋势:逐渐形成 “中心 边缘 ”的经济格局(或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非工业国家生产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 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 3)现象:流入城市做工。 因素: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 ( 4)地位:领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通过新的情境材料考查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江浙一带经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变化。第 (1)题关键是要读懂
25、材料,提炼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材料主要说的是江浙地区主要是种植经济作物,同时“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手工业占据了相当的地位。第 (2)题要从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的角度回答,体现了历史考查中外关联的能力要求。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外国商品大量的涌入中国市场,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第 (3)题直接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从材料 “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 ”可进行分析。、对原因的分析可从城市化进程、民族工业的发展及近代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角度进行作答。第 (4)题要注意把江浙地区经济的变化放在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城市化的发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