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9.98KB ,
资源ID:338869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88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ostpastor18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 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清史编年载:甲午年 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 ) A英国调停推动马关条约签订 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能力。材料中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英使说 “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 ”;李鸿章 “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

2、难依允 ”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李鸿章对英使的议和条件持反对的态度。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中日战争 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 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 “真意味 ”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

3、查学生正确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交通工具不对,同时还怀念旧有的生活方式。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进步带来的影响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 “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 “价值重建 ”指的是( ) 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这个题目实际上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所以答案: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周积明

4、的最初的世纪写道: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 至 1911年,共建铁路 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铁路 为总率的 14%。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发展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 都正确,并且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

5、近代铁路的发展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 B、 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 B爱国人士 “实业救国 ”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准确提取能力。 B、 C两个时期分别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时期。 A项只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C 、 D两项只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只有 B项的 “实业救国 ”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两个时期发展的共同原因。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

6、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912 年 4 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 “以南皮(注:南皮即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首义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张之洞 “造成楚材,颠覆满祚 ”体现出从洋务运动开始的社会变革对推翻满清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 ABD三项本身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

7、中国问题一书中说: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 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 “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从这句话中可看出,有识之士的主张是要推翻帝制,应该为革命派的主张,即实行民主共和。 A项维护的是封建制度; B项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保留

8、清政府; D项主张通过兴办实业挽救国家。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 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能力。 “1895年 ”甲午战争后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选择三条不同的救国之路

9、,表明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救国成为甲午战争后的共识,也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同时还折射出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所以 是错误的,答案: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 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 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 A契约立国 B人民主权 C以法治国 D君主立宪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0、。材料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 ”体现了契约立国的思想;材料 “人民当有无限之权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材料 “能确立法治之主格 ”体现了以法治国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君主立宪。所以答案: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的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 “华夷之辨 ”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 “中体西用 ”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 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A项是革命派的思想; B项是激进派的思想; C项是洋务派的思想; D项是维新派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洋务运动、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近代思想潮流的比较 有学者认为: “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 价值 与 理性 、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 ”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

12、题考查的是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 ”、 “价值 与 理性 ”、 “善与恶 ”、 “纠结 ”等关键词,体现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文明冲突的复杂多样。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下列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 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 “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 20世纪 初有人指出: “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

13、也。 ” 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D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洋布的涌入使 “女工几停其半 ”,直接使家庭手工业遭受打击,促使 “男耕女织 ”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A项 19世纪末用土布逐渐增多与题意不符; B项反映厦门虽对西方 棉织品有较大需求,但受到限制与题意不符; D项反映了自然经济瓦解的现象但没有表明是因为外国商品输入。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14、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的影响 综合题 (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 “官守学业,皆出于一 ”, “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就造成了 “学在官府 ”。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 “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毛诗 郑风 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 一是与 “士 ”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 “学在官府 ”转变为 “学在四夷 ”。 摘编自孙培

15、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下表是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 讲经中国 文学 外国 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一一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 ( 1901年)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

16、 “西学篇 ”,到 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 原因。( 10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 “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 ”?( 8分) (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6分) 答案: ( 1)变化:私学取代官学;( 4分) 原因: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破坏,争霸局面出现,战争频繁;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6分) (2)特点:增设了近代西方教育内容;经学在全部课程中占

17、居首位。( 4分) 原因:所培养人才仍立足于做官,封建教育根深蒂固。(答到第一层次 “做官 ”给 2分,能答 到第二层次 “封建教育 ”给 4分,总分不能超过 4分。) ( 3)称呼演变:夷学 西学 新学。心理演变: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正确分析材料的能力,比较简单。材料 “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体现了春秋时期教育领域由 “学在官府 ”到私学取代官学的变化。要分析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化的原因,必须注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中贵族 “无暇顾及教育 ”和 “私学出现重要

18、的原因之一是与 “士 ”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等 信息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春秋时教育领域变化的原因。 (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清政府新式学堂出现前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表中读经讲经安排的课程较多,且出现了外国语、体操等近代课程。根据材料中 “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回答。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代对西学称呼的演变就是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材料中 “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 “西学篇 ”再到新学书目提要,表现了 中国人对西学的称呼由

19、夷学 西学 新学,也折射出中国逐渐接受西学的过程。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的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向西方学习 (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 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 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

20、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 “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

21、、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 (表示反问 )沪电谣传 京陷帝崩 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材料 四 20世纪 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 ”,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 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2、6分) (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 “报馆所应尽之义务 ”有哪些?( 3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6分) ( 4)从现代化的特征分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8951919 年)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试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主要表现。( 13分) 答案: (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地影响。(任答三点得 3分)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要(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23、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分) (2) 传递国内外信息; 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分 ) (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6分) ( 4)经济: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出现 “短暂春天 ”。( 4分) 政治: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掀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分) 思想文化: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提倡 “民主与科学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实业救国思潮。(

24、任答四点得 4分) 试题分析:( 1)本考查学生对 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中我国报纸多产于产生于汉口、上海和广州等通商口岸或大城市中;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 “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可以总结出中国人办报刊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外国人办报的影响。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能力。材料中 “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 ”、 “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 ”、 “茶余酒后之资料 ”等关健语句可以归纳出梁启超所认为的 “报馆所应尽之义务 ”: 传递国内外信息; 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 引导舆论。 (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 ”、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等关健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 4)做好本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从 “现代化的特征 ”来分析;一是注意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8951919 年) ”这个时间界限。结合所学知识和这两个关键点,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来概括归纳 1895年到 1919年中国的现代化的表现。 考 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刊的发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