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山东省临沂一中高三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 “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 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通过 “东方小农 ”、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小农经济在维护封建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作用,指出中央集权制度离不开小农经济
2、的存在,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 C点到D点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八字方针 D改革开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时间是在 20世纪 60年代初,农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央提出经济调整方针即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而出现的变化。其他选项时间上都不符合。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3、实践 “八字方针 ”的推行。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大改造完成 B “一五 ”计划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贸易扩 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片中的 “粮票 ”是中国现代史上票证制度的见证之一,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粮票等退出历史舞台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所以原因应该是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实行,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体制改革。 据徐珂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 “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
4、“保辫会 ”“复古会 ”,认为 “剪辫即系投洋 ”,以致 20世纪 20年代 “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 ( ) A社会革命过程曲 折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答案: A 试题分析:社会革命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的,势必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材料表明的正是这一点, A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 C材料体现不出来; D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故选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易服。 “披萨马上诺 ”是一家高档连锁餐厅。 2012年 2月 25日
5、,袁先生和家人去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店用餐,看到店里的宣传广告册上,竟公开印着 “法租界披萨马上诺盛大开业 ”的字样,店里服务员也以 “法租界 ”来自我标榜。对此现象我们应持何态度 ( ) A用 “法租界 ”作广告宣传,无可厚非 B “法租界 ”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必在乎 C “法租界 ”带有殖民主义色彩,会刺伤大家的民族自尊心 D今天是个开放的世界,我们应多多包容 答案: C 试题分析: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国四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于 1849年被迫开辟法租界, 20世 纪 40年代国民政府收回上海法租界,历时近百年。可见, “法租界 ”是带有殖
6、民主义色彩的,会刺伤大家的民族自尊心。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租界的出现。 黄河清在 “洋 ”族词的兴衰中说: “洋人 洋务 洋布 洋行 洋楼 洋炉 等 洋 族词日益增多,在 19世纪中期至 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 有400多个。 ”“洋 ”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 列强侵略的加剧 西方文化的渗透 崇洋风气日盛 政府的大力倡导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所述时间为 “19世纪中期至 20世纪上半期 ”,结合 19世纪中期至 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可知 正确。从 “洋 ”族词日益增多
7、说明崇洋风气日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为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崇洋风气的形成以及原因。 以下是 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 (单位:百万美元 )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 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所给时间段是 1979-199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即开始,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 1991年12月,可以排除 ;因此中日贸易变化主要由中日关系正常化和
8、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推动,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影响。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 年 )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 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
9、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 ”应该是有利于发展外贸, A、 C和 D是针对国内调整生产关系和民生,只有 B是对外贸易,所以应该选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934年 1月 10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 40.94%。导致 20世纪 30年代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 ( ) A经济危机 B政府强制推行工业复兴法 C政治危机 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问题中的限制条件 “直接因素 ”,经济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加
10、强对经济的干预,整顿金融业, D与题意相符。而经济危机则不属于 “直接因素 ”,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 ,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 ,彼此相辅相成 :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下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 “保护人的转移支付 ”是为了消减贫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从缓和社会矛盾等角度出发,提出建立 “
11、福利国家 ”的主张;实施社会福利并不是实现了社会平等;福利制度助长了人的惰性心理;国家福利与保障就业和收入不能划等号, A、 C、 D均不正确。社会福利的核心是为了消减贫困, B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福利制度。 20世纪 20年代,有作家说: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 20世纪 20年代苏俄 (联 )经济建设时期国
12、家经济政策体制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 A是一场政治革命,故应排除; B是公有制禁止商品流通,故应排除; D 形成于 1936 年,故也应排除;而新经济政策是在落后的小农国家里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生产,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 ( ) A罗斯福新政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斯大林模式 D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13、试题分析:斯大林模式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罗斯福新政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减轻了经济危机的打击,在当时是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新经济政 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 “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答案: C
14、试题分析:新经济政策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目的是通过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来解决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最终实现社会 主义的做法。这表面看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 无产阶级的政权是相互矛盾的,故有了俄共元老的话,本题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D 试题
1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意为该领导人的改革活动最终抛弃了苏联的社会制度。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失败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项正确。 A、 B、 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 1962年到 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 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
16、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 “左 ”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项根本性变革是错误的; B项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发生在 1978年后,时间上不符合; D项的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又主要是指对工农业发展比例的调整,所以 D项也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农村中的 “左 ”倾错误的纠正。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曾创造
17、了我国改革史的多个 “第一 ”。 “炒鱿鱼 ”、打破 “铁饭碗 ”就是其中的代表。 “铁饭碗 ”形成于 ( ) A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B “大跃进 ”运动发起时 C建国初土地改革时 D改革开放的初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一题是对我国建国以来经济体制变化的考查。所谓 “铁饭碗 ”,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时的表现,而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的 1956年底。所以 “铁饭碗 ”形成的时间为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计划经济建立。 通俗俚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从不同的侧面
18、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追求。 “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 ,形成这种低层次需求的根本因素是 ( ) A农民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B封建统治残暴,农民不敢有太高的愿望 C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 D农业生产比较容易,没有太大风险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俗俚语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语言中的 “地、牛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一定时期社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那么农妇夜织
19、的主要目的是 ( ) A缴纳田租 B以绢代役 C供应市场 D增加收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 “农妇 ”这一信息。由此可知其 “夜织 ”属于家庭手工业生产的范畴,其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即都是为了增加收入。 A、 C与题目不符, B只是反映了其目的的一个方面。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 )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20、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御街一直南去 ”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 D项排除。材料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 “市 ”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根据所学,北宋时 “市 ”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据此本题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的发展。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 “海禁 ”政策的背景的是 ( ) A “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 B “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 C “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 强悍 ” D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 答
21、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明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海禁;说明是从维护统治的需要出发的,综合四个选项, D中认为西方发展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外来侵略,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 ”政策。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 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哥伦布、达 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 “扫清海路 ” C新航路开辟
22、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开辟新航路以及对外侵略扩张。哥伦布、达 伽马等人仅仅 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已。 A、 D所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B将因果关系倒置了,且不符合材料中的原意,故符合题意的答案:应为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 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 狠狠的打击。 ”材料中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 ”主要
23、指的是 ( ) A西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 C欧洲封建帝国对世界的武装侵略 D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情况。从材料信息 “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 ”,可以排除 B,因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还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据材料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 ”“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 ”,可以排除 D;C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A,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不断地对亚非拉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使其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西方史学界
24、在 20世纪 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 “西欧 中心论 ”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全球史观 ”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根据这一认识,可能会对 15世纪至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 ( )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球史观的理解与认识,并理清题干的时间,抓住重点。首先理清 “15世纪至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故 都符合这一时间。然后理清 “全球史观 ”强 调是一个整体,而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世界联系
25、为一体;早期殖民扩张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联系更为紧密;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 都体现了整体性。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 ”和 “向外 ”。 “向下 ”是指挖煤, “向外 ”是指 (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 “向下 ”
26、是指挖煤,因为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煤的用量; “向外 ”指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和财富,尤其是世界市场的大量需求是促使工业革命开展的重要原因,故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条件。 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 M 奇波拉说: “(18世纪后半期 )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这里的 “大变动 ”主要指 ( )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 资产阶级控制生产和市场 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A
27、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定的要求: “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 ”。而提干中的 都是经济领域的变化,只有 “ 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符合题意,所以应该选择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 “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 ”,而且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 “其势日就增加 ”的原因主要是 (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
28、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 “1845年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出现;中国在 1942年就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在明清时期就已出现解体的势头。故 B、 C、 D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靠近铁矿和煤矿的地方,由图可知汉阳铁厂
29、距离马鞍山和大冶铁矿、王三石煤矿都很远,可见 其选址离武昌很近,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故选择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1931 年,宋裴卿与其弟等人合伙在天津注册 “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 “抵羊牌 ”毛线 (“抵羊 ”含有 “抵制洋货 ”之意 )。一经问世, “抵羊牌 ”毛线逐渐成为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这种现象说明 ( ) A “抵羊牌 ”毛线迎合了当时举国抵洋抗日的心态 B外国洋货价钱太贵 C “抵羊牌 ”毛线物美价廉 D外国洋货质量太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
30、力。 “抵羊 ”含有 “抵制洋货 ”之意,使用效果说明了与全国人民的心态有关,而当时 1931 年正好是中国面临日本的侵略,所以可以迎合当时人们抵洋抗日的心态。从材料中无法获取 B、 C、 D的信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 (辛亥 )革命后 10年,在 (20世纪 )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 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 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辛亥革命促进了 20世纪 20年代初民族资
31、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B “一战 ”是造成 “经济奇迹 ”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从材料中的 “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 ”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正确选项是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下图是陕甘宁边区 19411943 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 ) 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 国民党的腐
32、败统治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所述时间是 1941-1943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这时的对华政策是集中主要力量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所以国民党政府面临来自日本的压力减轻,就开始对国统 区民众加强搜刮和压迫,以对付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和政权,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 “减租减息 ”的政策,也吸引了难民,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相持阶段。 综合题 在探讨 “社会生活变迁 ”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
33、深入探究。 材料一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当时 (宋代 )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 日 )加 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分 )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 “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 ”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4分 ) (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 (6分 ) (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4、 (6分 ) 答案: (1)宋代城市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2分 ) (2)宋代城市突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城市经 济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分 ) (3)趋势: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2分 )实质:文明开化。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造成中国社会的变化;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产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民主趋势加强;文化上,受西方先进思想观念的影响等。(4分 ) (4)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决定作用;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文明的载体,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
35、而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出前后继承、发展的关系,又呈现出不同 文明之间相互补充、交融、促进的关系;开放是文明进步的有力保障,历史的进步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6分 )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的出处东京梦华录和材料二中的 “(宋代 )都市 ”可知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宋代的城市;由材料一的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 ”和材料二中的 “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可以知道这是反映城市里的市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 2)首先要明确材料二中 “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 ”是指在宋代城市里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市一天 24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且 没
36、有固定的地点。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这种种限制的取消,使得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经济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生活的多样化,随之带动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3)趋势:需要结合图片反映的现象来总结和概括。第一幅图片反映的见面礼节为作揖,第二幅反映的新式婚俗,第三幅反映的是大众报业,第四幅反映的是电影这种娱乐方式;综上可以得出其趋势是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实质:根据趋势就不难得出实质。原因: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来思考。国内来说,应该考虑清末民初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 面;外部来讲,应该考虑中外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中国的影响即可。 ( 4)这一题需
37、要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来回答。由材料可知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逐渐往更文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而这背后则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而且对一个国家来讲其进步是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又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同时还应看到文明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根本因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12 191
38、9年的 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 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 “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 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 另一 个资本家写道: “我之廉价工人,彼 (日本,下同 )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
39、,吾将何术而善后。 ” 材料三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人均 ) 中国 (1952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 印度 (1950年产量 )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材料四 1957、 1992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 品 1957年产量 1992年产量 钢 535万吨 8 000万吨 煤 1.3亿吨 11亿吨 粮 食 1.95亿吨 4.42亿吨 棉 花 164万吨 452万吨 (1)根据材料一,指出 l912 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7分 ) (2)根据材料
40、二,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 (不得摘抄原文 )(4分 )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意义。 (4分 ) (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 (5)从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分 ) 答案: (1)特点:发展迅速而短暂。 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2)原因: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41、(3)原因: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意义: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变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5)认识:国家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试题分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的第一自然段可以得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第二自然段可以得出发展时间短暂的特点。主要原因:因为特点是两个,所以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去思考其原因。发展迅速是因为当时正处于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战时期,所以这两件大事直接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由此出发就可以得出其四个原因;而发展时间短暂则是因为列强侵略在一
42、战结束后不久就又卷土重来的缘故。 ( 2)原因:这一题需要结合材料二来回答,而且要求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所以需要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和归纳。由材料二中的 “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 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 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可知原因之一是“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 ”,由 “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 ”可知原因是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 ( 3)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来回答,所以要结合材料三中的表格来概括原因。材料三表格中中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与美国、印度相比都相差甚远,而这两项都属于
43、重工业部门,所以可以看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意义:由此出发去思考,优先发展重工业当然会解决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其意 义就是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4)变化:需要根据材料四回答。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我国钢煤和粮棉产量1992年远远超过 1957年好几倍甚至十好几倍,所以可以得出其变化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于 1957年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不是因为社会制度先进的原因,再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之前,所以与党和政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以及之后的改革开放有关,所以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 5)认识:题目要求根据 “
44、从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 ”来 回答。从材料一、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列强侵略的阻碍的信息可以看得出: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工业基础薄弱和材料四中 1992年与 1957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比较可以得出:国家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 五计划 ”优先发展
45、重工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及其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 ( 美国 )社会保险法 (1935年 8月 ) 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 10,有 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 要求政府、企业主 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 “福利国家 ”过渡为 “福利社
46、会 ”。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四 “十一五 ”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 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 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通过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47、求是 2010年第 24期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 (6分 ) (2)据材料二、三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 (4分 ) (3)据材料四概括 “十一五 ”期 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6分 ) 答案: (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进公共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3分 )影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 ”提供范例。 (3分 ) (2)差异: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前者完全来自政府和企业;后者则由政府、私人 (雇主和工人 )共同承担。 (2分 ) 体制因素:前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