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 ”该体制是 A宗法分封体制 B “丞相 ”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和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材料中描述该体制的主要特征信息可以简要概括为 “从中央到地方的、与行政机构分离的政府管理体系 ”,与此含义相符合的只有答案: C监察体制,宗法分封制并不符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的特征。关于中国古代的监
2、察制度,教材相关内容比较单薄,根据目前政治形势的需要,教师应适当的补充和介绍,给予重点关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与谏议(岳麓版) 自 1500年至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发生在 A欧洲人口向美洲的移民 B非洲黑人 被掠卖到美洲 C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D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黑人被掠卖只是发生在 1519 世纪这一时期的非洲和美洲之间,属于局部的有时限的历史事实;而工业革命发生后,从 18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工业化浪潮逐次席卷全球各大洲和各个国家,农村人口也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基
3、本没有间断的流动迁移,它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移动现象。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城市化 美国政治家基辛格在 1973年指出: “(世界)在经济方面,至少已出现五个主要集团。从政治上看,更多的势力中心已经出现 ” 材料表明,基辛格认为 A “两极 ”格局即政治、经济两极 B美苏国际政治、经济竞争局势激烈 C世界出现多级化趋势 D基辛格反对美苏两强霸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基辛格指出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都出现了多个集团和力量中心,这表明在 1973年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已出现多极化趋势。 考点:第
4、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某国际组织通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争端解决机制、补贴纪律、可持续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把协调管理的触角从边境措施延伸到国内决策与立法领域,监督职能空前强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 “经济联合国 ”。该组织是 A联合国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欧盟 D世贸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题干对该国际组织的描述,可知该组织的特征有:规范化(审议机制、争端解决机制、补贴纪律等),法制化(立法领域),以及 “经济联合国 ”,综上可知符合该特征的只有世贸组织,欧盟只
5、是区域经济联合体,与 “经济联合国 ”的称号和国际地位相去甚远。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在苏联历史上,首次有力度地向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发动冲击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两极格局下 “冷战 ”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中的“首次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调整国内政策,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巴尔戈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孟德斯鸠曾断言,共和国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式国家,一旦国
6、土面积扩大、统治疆域过广,要实施有效治理,国家形态必然从共和走向帝制 。能够证明其 “断言 ”存在缺陷的史实是 A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历史 B战国争雄到秦帝国的历史 C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D美国建国及其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历史实物、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阅读题干材料可以概括出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共和国(制)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式国家。分析题目要求是让考生结合历史事例来论证孟德斯鸠观点的不完全正确性,即:共和国(制)可以在统治区域更广阔的国家实现。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在汉语中 “城
7、市 ”是 “城 ”与 “市 ”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 “城 ”与 “市 ”的关系经历了 5个演 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坊市制度废除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D工业革命推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知道 “市 ”是古代商业贸易的场所,然后根据题干中描述的“城 ”与 “市 ”的关系演变可以看出先有 “城 ”,然后在 “城 ”中出现 “市 ”,并且相对于“城 ”来说, “市 ”存在的区域与范围在不断扩大,结合 “市 ”的概念和功
8、能来看,可知这种演变的主导因素就 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费正清( John Fairbank)说: “(中国)一场伟大的革命,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在于它将人类最广大的一群带入到一种新秩序之中 ” 。费正清所言 “新秩序 ”指的是 A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多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959年是解题的一个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时间前后,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化,从而进入到 “一种新秩序 ”中的历史事
9、件应该是三大改造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二十世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A工农红军面临王明 “左 ”倾错误破坏 B国民政府推行蒋介石个人独裁 C 1923年世界经济危机横扫中国 D抗击日本灭亡中国的系列侵略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题干中的时间和 “中华民族 ”是解题的关键点,由此可知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对于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讲,为近代民主而
10、抗争,实际上始于 A鸦片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注意题干中 “近代民主 ”的含义,侧重在政治方面反封建专制、独裁统治,实现民主政治;鸦片战争是封建政府领导的反 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封建王朝统治的正义战争,义和团运动高举 “扶清灭洋 “的旗号,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也没有将封建制度作为斗争的对象而争取近代民主,辛亥革命虽然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农民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为近代民主而抗争的革命中去,国民大革命中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农民比较广泛地参与
11、到以推翻封建独裁的北洋政府为对象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的作者应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完整、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 “良知 ”。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 ”之说,他认为 “良知 ”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 “良知 ”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蒙蔽,故要加强道德修养,通过 “为善去恶 ”这种认识
12、上的不断反思,最终恢复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达到 “致良知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的新发展 陆王心学 下列政策措施中,具有 “抑商 ”作用的是 A秦朝向农民征收实物税赋、劳役、兵役 B汉朝开通陆上丝绸之路 C隋唐时期鼓励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D明清时期,采用白银收税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辨别和理解能力。首先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用词 “具有 ”,也就是政策措施中带有一定的 “抑商 ”作用, B 和 C是加强海内外贸易,有助于商业的发展;以银纳 税促使农民必须将粮食实物出售于市场换成货币才能完成纳税任务,这种征税政策客观上为市场提供了农业商品,
13、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反之征收实物赋税的政策,使农民完税不必和市场发生关联,致使农业产品成为商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商业的发展表现;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一条鞭法(课标外) 综合题 ( 2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马克思之前,所有重大革命 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 都发生在西方。但在 20世纪,所有重大革命都发生在第三世界(落后国家): 1917年 俄国、 1949年 中国 。 20世纪 90年代 由于计划经济的失败, 1917年以来在第三世界建立的新的革命政权相继垮台。 以
14、上材料均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的 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 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 ( 1)材料一所指 “美国革命 ”与 “法国革命 ”,其共同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是自古希腊以来哪一思想的发展?( 4分) ( 2)材料一所述 20世纪 “重大革 命 ”与 “马克思之前的革命 ”有何不同?你是否同意 “20世纪 90年代 1917 年以来在第三世界建立的新的革命政权相继垮台 ”的观点?陈述理由。( 8分) ( 3)据材料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 30 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 ”,这个 “形象
15、”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概述民国成立后的前十年之间,为 “扭转这一形象 ”所做的主要努力。( 8分) ( 4)综合上述,指出 “中国最近 30年的发展 ”的突出表现,并阐释该发展的原因。 ( 7分) 答案: ( 1)( 4分)启蒙思想;人文思想; ( 2)不同:之前: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20世纪:社会 主义革命。( 4分) 答案:一: 同意。( 2分);理由: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瓦解。( 1分) 答案:二: 不同意。( 2分);理由: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政权依然存在。或越南、朝鲜等都可以。( 2分。) ( 3)形象:弱小国家( 2 分);努力: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措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16、、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等。(注意时间:民国成立后的前十年:19121922 ) ( 4)( 7分) 政治:恢复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提出一国两制。收回香港、澳门等 经济: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加入世贸组织等; 科技:确立 “科教兴国 ”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双百方针,促进科技文化繁荣,增强中国软实力。 (注意时间: 1978年以来;表现和原因不可颠倒的。) 上述三个角度,每个角度 2 分,任答一项即可。其它属于各自分类范围的答案:经阅卷组长同意,亦可得分。每个角度 2分,不超过 6分。 试题分析:( 1) “在马克思之前
17、 ”隐含着时间概念,即 19世纪中期之前,这个时间段之前的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所学教材知识知道法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就是 “启蒙思想 ”,该 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它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 2)本问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并结合史实论证的能力。 20世纪发生在俄国的和中国的革命基本上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工作, 1949 年中国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掌握政权,带有社会主义的特征,革命后的前途也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此意义上而言,二者可以说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第二小问关键要注意三个问题,一、 1917年以来
18、在第三世界建立的新的革命政权指的就是像俄国和中国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政权;二、 20世纪 90年代相继 垮台,史实的列举要定格在 90年代这个时间点以后;三、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关键在于所列举的史实能比较充分地证实自己的观点。 ( 3)本问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第一小问,中国的 “形象 ”含义隐含在材料中,考生简要转移过来即可;第二小问,在审题时要注意,不要被材料二中的内容误导自己答题的方向,误答为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史实,问题是让我们结合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前十年间为扭转弱国形象做的努力。一个国家的弱小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和军事科技等方面
19、,结合教材 191219 22年间中国的主要历史事件知识,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 ( 4)本问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中国最近三十年的发展表现首先注意答题时间范围是 1978年以来,其次是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及相对应的原因。实际上参考答案:关于发展的原因有不足的地方,从总体来考虑应该有以下几个仅供参考: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此乃三十年以来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二、 20世纪 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三、吸取建国以来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另外在回答 “双百方针 ”前面加上 “继续贯
20、彻 ”几个字更符合问题时间的限制 1978 年以后。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理性(人文)主义;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时期的政治建设;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一国两制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南京临时 政府的政策举措;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短暂的春天;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现代中
21、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文艺的春天 科技文化的发展; ( 25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以世界市场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是人类历史主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步入世界市场的问题上,存在两个观点: 观点 1:在 16世纪和 17世纪,中国是早期世界 市场体系构建的 “引擎 ”(发动机)之一。由于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并推动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铜币和其他商品进入世界市场。 观点 2: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至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此时期,中国被迫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并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材料
22、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至七十年代初,一直被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隔绝在外。进入七、八十年代,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市场,至本世纪,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 1)据材料一的观点 1,结合所学,概括 16世纪和 17世纪, “中国对国外白银大量需求 ”的原因,指出中国此阶段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6分) ( 2)据材料一的观点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清朝后期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概述中国社会为改变这一局面(在此阶段)所做的努力。( 9分) (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政府为反击美国封锁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概述七、八十年代中国得以重新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因素。( 10分) 答案: ( 1)( 6分
23、)商品经济繁荣;政府收税用白银;白银货币流通;中国白银矿产稀少;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海外贸易的发展。(任答 2点得 4分,不超过 4分)。 主导地位。或主导国之一。 2分。 ( 2)( 9分)原因:鸦片走私及贸易;各类战争赔款;外国商品倾销;中国传统外销产品滞销。(任答 2点得 4分,不超过 4分)。 努力:林则徐广州禁烟;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 “商战 ”、实业救国、提倡国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开展清末 “新政 ”鼓励民族企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条件;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任答 1点得 1分,答出 2点得 3分; 答出 3点
24、及以上得 5分。不超过 5分。) ( 3)措施:( 4分)一边倒(观点),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解释);抗美援朝;积极与第三世界国 家建交;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五项和平原则;(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任答 1点得 2分, 4分。不超过 4分。) 国际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和权益;国际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和平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任答 1点得 2分,不超过 6分。) 试题分析:( 1)本问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第一小问时间上, 16、 17 世纪是中国的明清时期,白银是市场商品流通交易的媒介,中国对白银的
25、大量需求应和此时期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有关,特别是商品经济 和资本主义萌芽,其次和张居正改革后政府的税收政策调整有关,至于中国白银矿产稀少,这个答案:个人认为到不如概括为 “白银矿产开采和供应量有限 ”更严谨科学,这个答案:要点可以从材料 “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 ”中反向求证可得。第二小问,从材料中 “中国是发动机之一 ”可以得知,是世界市场的主要推动国之一。 ( 2)本问主要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首先关注提问的时间段,是鸦片战争前到 20世纪初,分析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考生可以以时间为轴逐一总结与白银外流有关的史实即可;在思考 第二
26、小问时,考生应注意把题干中的问题具体转化为 “鸦片战争前到 20世纪中国社会为遏制白银外流做出了哪些努力? ”,然后仍然以时间为轴,针对第一问中导致白银外流的原因,来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中国社会做出的反应和努力,如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逐一对应思考作答;这类正反式提问的设计和答题思路技巧,考生要认真体会。 ( 3)本问主要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概括 1949至 60年代在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就即可;第二小问,注意审题是 “国际因素 ”,然后把着眼点放在 70、 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总结概括。 考点:中国古代的
27、经济 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一条鞭法 ”(课标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与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题;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兴起于发展;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抗美援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多极化趋势;当今国际局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