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据宋史 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记载: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 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此现象直接导致了 A中央集权削弱 B行政效率降低 C腐败现象丛生 D积贫积弱局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官、职、差遣分离制度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的 “官 ”仅用于确定待遇,而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因此 “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
2、即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毫无实权,因此官员们看重的是登台阁、升禁从,以及要紧的差遣,至于其他,有没有都不在乎,从而直接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的政治制度 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 “自然 ”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 “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 “动 物都是人类的朋友 ”, “自然发怒 ”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B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C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 “地球(或自然)
3、是人类的母亲 ”, “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 ”,“自然发怒 ”关注的是对自然界的影响,旨在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18-19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题干作品也揭示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 D符合题意, ABC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
4、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 “长时期的和平 ”的准确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对冷战政策影响的准确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因为美苏两者势均力敌,谁都不敢发动世界大战,这种均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所以可以重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 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政策的影响 与传统殖民帝国不同,二战后的美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即金融殖民帝国,从而达到 “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 ”的目的。这一新型帝国模式赖以建立的基础是 A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答
5、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 “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44年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C符合题意,而 A是世界货币体系, B是国际贸易体系, D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体现,均不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 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 苏格拉底说: “你们不能
6、只追求荣誉和享乐,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下列不能反映材料中苏格拉底意图的是 A抨击日下世风 B美德是万物尺度 C教育育人兴邦 D天赋是教育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中 “只追求荣誉和享乐 ”“ 老想着人身和财产 ”是对世风日下的批判, A符合题意; “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强调了教育对人、国家的重要性, B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说明天赋与教育的关系,故选 D。 考
7、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 思想主张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 “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 ”方针,一度还确立了 “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 ”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 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造成 60年代反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B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 C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D大跃进,忽视消费而强调积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的准确认识,题干中 “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 ”“主要原因 ”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出
8、现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发展的困难,为了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困难,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计划经济体制 美国黑人路易 惠吞在 1953 年的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在中国 看到的情况。在东北的工业区,我看到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各个少数民族。这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B新中国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 C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差别消失 D少数民族地区实现
9、了工业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 “1953年 ”,而且并不是出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在东北工业区,切可以担任着经理、管 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于1954年,时间上不合题意, C“差别消失 ”的表述过于绝对不合史实, D与材料主旨不合,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政策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
10、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地爱国 B要彻底地不 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爱国救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对学生火烧赵家楼,梁漱溟指出为了 “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 ”要对学生提起公诉,为了“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需要 “当庭特赦 ”,据此可以看出梁漱溟支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赞同学生表达爱国热情,但对于使用暴力破坏法治的做法表示反对。联系各选项, A项符合题意; 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C、 D两项说法错误。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法规定 “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 ”。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 “所有公私交易 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 ”。这些措施 A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推动国内贸易的发展 C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便利 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准确理解,材料中主要强调了民国政府统一度量衡的活动,改变了当时中国度量衡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旨 在通过经济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交流,推动国内贸易的
12、发展,故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 “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指的是 A经济近代化 B政治民主化 C军事科技化 D文化大众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由 “甲午一战 ”、 “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可知, “中国知识精英 ”是指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说明其学习的着眼点,由
13、器物层次进步到制度层次,据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 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 “枉直乖错 ”;张载在本乡 “以礼化俗 ”;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 “乡约 ”;范仲淹创立 “义庄 ”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题干中欧阳修能够注意政府的腐败与冤假错案,张载的 “以礼化俗 ”即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以
14、及 “乡约 ”“义庄 ”等等都表示士大夫已明确地认识到, 治天下 必须从建立稳定的地方制度开始,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理学的社会功能 (清)陶煦在租核 推原 中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B宗法、乡土观念的影响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社会地产财富主流意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大意为金银财宝,遇到火灾等灾害马上会失去,只有土地,
15、不管怎样的灾害不会有意外。所以有钱的如士绅、富户,一般的手工业者、商人、官府胥吏有钱了以后,都会马上置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的社会风气,据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发展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一是小国的民 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哈布斯堡帝国占据的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
16、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例如,引发一战的 “萨拉热窝事件 ”,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以恐怖手段刺杀奥国皇储。二是大国的民族主义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 “地缘政治学 ”、 “生存空间论 ”、 “人种优劣论 ”、 “武力决定论 ”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 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材料二: 1894年法俄缔结同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抗三国同盟。 1904年英法缔结协定,意在共同对抗德国。 1907年英俄缔约,也是为了对付德国。英俄协定,标志着三国协约
17、的建立,和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这种军事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互相绑架,一旦有事便骑虎难下。同盟国有了举动或者争端,不管是不是正义,不管是否与本国有切身利益关系,都要挺身而出,甚至进行军事动员和出兵作战。可悲的是,这种由训练有素的外交官使出浑身解数搞出的外交安排,成为导致 战争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普遍来说,外交活动的宗旨不是为了维护和平,而是为了本国的最大利益,甚至是为了以邻为壑和规划战争。事实证明,这种错误理念主导下的外交,注定造就灾难。 摘自王江雨狂热民族主义的悲剧 (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6分) ( 2)材料一、二所反映的问题对当今世界有何
18、启示。( 9分) 答案: ( 1)原因: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错误的外交理念;军事同盟的绑架。( 6 分) ( 2)启示:不可放任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外交行为的根本宗旨应当是维护和平;理性处理国家同盟 关系;要珍爱和平的价值,不可轻易言战。( 9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原因的归纳可以依据材料中 “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 ”“军事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互相绑架 ”“错误理念主导下的外交,注定造就灾难 ”分别从极端民族主义、外交理念以及军事同盟的绑架等方面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问可以从第( 1)问
19、所得原因去逐一分析,如不可放任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外交行为的根本宗旨应当是维护和平;理性处理国家同盟关系;要珍爱和平的价值,不可 轻易言战。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希世界大战 一战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颇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欣然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
20、,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 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就是著名的 “窑洞对话 ”。 摘自凤凰博报 材料二: 1953年颁布的 “人大选举法 ”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万人选代表 1人,一般省份每 80万人选 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 ”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 8年之久。 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 1979 年, “选举法 ”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
21、代表 的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 8: 1,这一比例在 2010年春修改为 1: 1。 张永桃摘自当代中国政治史 ( 1)材料一中的 “窑洞对话 ”反映了毛泽东的哪些意识?( 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并分析变化所反映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9分) 答案: ( 1)意识:民主意识;忧患意识;重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6分) ( 2)变化:由选举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为城乡平等。( 6分) 特点:民主制度不断创新、健全和完善;尊重人民意 愿,逐步体现人民参政的平等性。( 3分答对一点得 1分,两
22、点得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可得出其阐述了毛泽东的民主意识、忧患意识以及重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罗列材料信息的能力,变化可以从材料中 1953年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等额选举, 1979年, “选举法 ”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差额选举,以及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为城乡平等,反映了中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健全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平
23、等性。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 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书 画策云: “能制天下者 ,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 ,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 ”。 “强国知十三数:竟(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 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稿之数。 ” 商鞅赋予了户籍特殊的意义,他主张上有通名,下有田宅,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罪。民有二男以
24、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J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 “按比户口 ,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 摘自陈小葵论古代户籍制度与中国古代王权政治 材料二: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1958年以前,那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迁徙。这在 1954年的宪法 有关条文中有明确规定。 19581978 年的二十年间。由于 1958年前的迁徙自由,农民由于各种原因竞相涌向城市,导致城市面临各方面的严重压力。 1958年 1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从法律上对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进行限制。1978年以后逐步开放户籍管理,家庭承包经营的形式,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也解放了农村
25、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外流动,在流动中 “自我解放 ”,终于一次次给户籍制度撕开了口子。 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开始允许那些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 民进集镇落户。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正走向深入。 摘自汤玉权论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9分) (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影响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因素。( 6分) 答案: ( 1)作用:通过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了解国力;维护社会秩序;劝课农桑;保证 兵役、徭役和赋税来源。( 9分) ( 2)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土地制度或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6、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分析归纳材料信息及知识点饿运用能力, 材料一中的第一、 二句强调了对人口的管制,便于了解国力;材料中还提到了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即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按比户口 ,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即劝课农桑,保证 兵役、徭役和赋税来源。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对新中国的户籍制度的准确分析与认识,材料中主要从城镇与乡村两种不同的经济结构以及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因素。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户籍制度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中包
27、含很多历史信息。 图片 1:李大钊与孙中山合影 图片 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唯一照片(右起:朱德、周恩来、黄琪翔、郭秀仪、叶剑英、张群 ) 阅读图片一、二,请从国共关系角度加以说明。 答案:举例参考: 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离则两伤。孙中山和李大钊的第一次握手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不到半年,国民革命军就从珠江打到长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但国民党右派叛变,国民大革命顷刻瓦解。国共开始了十年对峙,这让日本人有机可乘,不断扩大对华战争。随着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开启了第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浴 血奋战,打败日本。日本投降后,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8、爆发了内战,使得台湾至今与大陆不能一统。我们期待着国共第三次合作,我们期待着祖国早日统一。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及简要说明归纳的能力,图 10“李大钊与孙中山合影 ”反映的是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但国民党右派叛变,国民大革命顷刻瓦解; 19271937 年的十年是国共两党对峙的十年,给日本可乘之机,到后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图 11“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唯一照片 ”反映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携手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取得了抗战的完全胜利;在抗战胜利后,受美帝国主义的
29、支持,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内战,结果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台湾至今与大陆不能统一,由此分析可知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期待着国共第三次合作,我们期待着祖国早日统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北伐战争、日本侵华、解放战争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认为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
30、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 ” 摘自冯兵荀子的义利观辨析 材料二:朱熹认为 “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仁义根于人心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义与利,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 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 摘自袁冬梅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贫问题 材料三:拥有一个强大而权力有限的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国家过于软弱,无法保证契约的实施与产权的安全,交换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将非常有限。但是随着国家权力的增强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强大的政府虽然能够保护产权,但是也会因
31、为国家权力的强大对契约与产权造成威胁。所以,自由市场制度的发展必须伴随制约政府行为的制度的建立。绝对主义国家只能从道德上尊重和保障产权,但在制度上却无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产权。 1688年英国 “光荣革命 ”之后建立的议会主权和普通法院司法独立都限制了王权对私人财产的随意侵犯,确保国家制度内部存在制约与平衡,使国家在积极有效地发挥它应起的作用的同时,无法滥用权力。通过三权分立宪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近代英国形成了一个权力强大而又有限的政府,并为 1765年工业革命提供了产权保护这一关键性基础。可以说。近代英国是伴随着对私人财产权利保护而崛起的。 摘自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 ( 1)依据
32、材料一、二比较荀子与朱熹义利观的异同点。( 8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国家与产权之间关系的演变,并依据材料和所学 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 12分) ( 3)根据上述信息谈谈你对利权观的认识。( 5分) 答案: ( 1)同:都重义轻利;都认为求利无度会导致争端和动荡,强调以义制利。( 4分) 异:荀子认为君主不能干预人民的义利,肯定人民对利的正当追求;但朱熹提倡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公利,否定私利。( 4分) ( 2)演变:从强调国家对产权的保障作用到强调限制国家对产权的干预,产权保障制度化。( 4分) 原因:强大的国家权力威胁产权;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三权分立宪政
33、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工业革命的呼唤和推动。( 8分) ( 3)认识:要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既要尊重个人正当的利欲,又要摒弃 “以利弃义 ”;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利权保障要制度化、法律化。( 5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学生既要依据材料找到两者的相同点,还要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两者都重义轻利,都认为求利无度会导致争端和动荡,强调以义制利;但是荀子认为君主不能干预人民的义利,肯定人民对利的正当追求;但朱熹提倡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公利,否定私利。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知识的能
34、力,从 “政府保护产权 ”到 “限制了王权对私人财产的随意侵犯 ”,原因可以结合材料及时代背景分析,如依据材料中 “国家权力的强大对契约与产权造成威胁 ”“英国形成了一个权力强大而又有限的政府 ”“三权分立宪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工业革命提供了产权保护 ”等信息即可得出准确答案:。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学生紧扣材料主旨,结合上述问题的作答分析归纳,可以从正确的义利观、国家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以及法律制度的建设等方面分析归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荀子与朱熹的思想主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35、立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戴高乐任命第一任驻华大使时,中国不仅在与美国领导的西方世界进行意识形态斗争,而且也与印度和苏联这两大邻国发生争执。在上世纪 60年代,孤立于国际的中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危机。正是在这种悲观的环境下,戴高乐展示了他的果敢。 1964年,他在爱丽舍宫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了他承认北京的决定。戴高乐提到他对中国的基本看法 ,即中国根本上是一种文明,一种 十分独特、十分深厚的文明 。戴高乐想要法国政府与另一个外国政府合作,更重要的是,他想要法国与一个更永久的中国文明合作。 摘自拉古杜尔戴高乐 材料二:如果欧洲不包括
36、法国人的法国,德国人的德国以及意大利人的意大利,我不相信这个欧洲还能有什么存在的现实性。 但丁、歌德和夏多布里昂是欧洲人,也正因为他们是杰出的意大利人、德国人和法国人。如果他们是无国籍者,如果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是用的某种统一的 “世界语 ”,那他们对欧洲就不会有多大贡献。 所以说,祖国是一个有情感的名词,而建 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有权力、负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具有这种因素的基础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国家!因为只有国家在这方面才是有效的,合法的,而且有能力去实施欧洲建设。 摘自戴高乐言论集 材料三: 1951年 12月 21日,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就说过: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
37、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而实际上是,或者欧洲由自己建成,或者就根本建不成。 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 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 ” 摘自拉古杜尔戴高乐 ( 1)三则材料从什么角度评述戴高乐, 并依据材料指出戴高乐的贡献或主张。( 8分) ( 2)依据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戴高乐哪些优秀品质?( 7分) 答案: ( 1)角度:国际关系或外交。( 2分) 贡献或主张:奉行独立自主地外交政策,促成中法建交,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在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上,反对超国家的欧洲;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对西欧的控制,主张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 6分) ( 2)品质:睿智、果敢、爱国主义、现实主义。( 7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及评述的能力,三则材料分别从与中国、欧洲国家、美国的关系,据此 可知是从国际关系或外界方面评述戴高乐;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归纳,依据已学知识可从中法建交、欧洲一体化等方面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获取信息的归纳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围绕材料内容,可以得出戴高乐的优秀品质有:睿智、果敢、爱国主义、现实主义。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戴高乐 外交贡献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