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273.25KB ,
资源ID:339588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95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届湖南岳阳市一中高三第六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visitstep3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届湖南岳阳市一中高三第六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4届湖南岳阳市一中高三第六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纷争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在有的地区设置郡或者县的尝试,后来发展到秦国商鞅变法时完全实行县制,这种尝试和模仿后来在秦朝统一全国后,则将郡县制通行全国,符合材料所述的制度沿革的条件,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春秋

2、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 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英荷战争 B抗日战争 C巴黎条约 D一国两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 “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 ”可以看出 “抗日战争 ”这一概念就明显的表明了作者对日本的态度,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 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

3、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上述文物体现的是儒学在汉代受到重视的情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汉代教育系统在汉武帝时期就比较健全了,而且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合了汉武帝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上述文物的出土恰恰可以证明汉代对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是非常受重视的; A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的地位 20世纪 80年代初期至 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苏两国的探索都是要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最终的结果苏联未能突破而最终走向解体,中国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走向成功,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根本上是看是否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选择适合国情的方式,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苏改革比较

5、1933年 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 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 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紧急救济法令通过了关于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的两个办法来解决当时工人失业问题,社会保障法则是建立失业保险和养老金制度,来进行长期的保障,故选 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 80年代,日本

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 35年。 ”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所谓的 “机遇 ”应该是指 A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家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D在两级格局体系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战后的冷战格局中,日本作为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基地,得到了美国大量的援助和扶植,故选 D。 A错在日本不是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马歇尔计划只适用于西欧; BC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 AB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7、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格局下的美日关系 根据下表中数据判断, 19世纪中后期至 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是 1865年 1905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 时间 进口数(单位:两) 出口数(单位:两) 平衡 1865年 55,715,458 54,103,274 -1,614,184 1875年 67,803,247 68,912,929 1,109,682 1885年 88,200,018 65,005,711 -23,194,307 1895年 171,686,715 143,293,211 -28,402,504 1905年 447,503,943 377

8、,338,166 -94,165,777 A民族企业发展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加 B列强对中国原材料展开疯狂地掠夺 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对外贸易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数据显示的是从 1865年开始到 1905年,进出口数都逐渐增加,且进口数多大于出口数,不能说明列强对中国原材料展开疯狂掠夺,如果 B正确的话,应该是出口数大于进口数;这一时期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对外贸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资本输出成为列强的侵华主要方式应该是在 1895年之后;故排除 BCD,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

9、族工业发展的作用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煤炭替代传统生物质能(木材)、石油替代煤炭以及目前的化石能源为主、多种新能源互补三个阶段。导致 “石油替代煤炭 ”的决定性因素是 A汽车和飞机研制成功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D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内燃机是以汽油或者柴油为燃料的,所以汽油和柴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所以导致了石油替代煤炭,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内

10、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 “欧共体不单单是 冷战 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 B提高国际地位,摆脱美国控制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不单单是 冷战 的产物 ”、 “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说明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不应该是 C,结合欧共体成立的史实,应该是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共体 1949年 9月 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 “中国人民政协制定

11、人民大宪章 ”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 ”的主要依据是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人民大宪 章 ”是指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由人民代表指定的,可以相当于宪法的法律,所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符合上述条件,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共同纲领 魏源曾描述某国政治制度 “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

12、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材料中的 “大酋 ” A选民直选产生,职位不能世袭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C拥有绝对权力,有权解散议会 D代表国家形象,没有实际权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大酋 ”是指美国总统,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故 A错误;总统与议会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故 C不对;美国总统掌握行政权,故 D错误;美国总统是联邦政府的直接领导,且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故B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总统 德尼茨 加亚尔欧洲史: “在 社会战争 中,同盟者为要求成为罗马公民与罗马开战 如果罗马帝国不改变这种政策, 20 世纪的欧洲大

13、概不会感到,罗马曾为形成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欧洲文明作出过贡献。 ”“这种政策 ”受益对象的改变是由 A贵族到平民 B平民到公民 C平民到自由民 D公民到自由民 答案: D 试题分析: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后,法律方面表现为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其中的万民就是自由民,所以上述受益对象就是从公民到自由民的转变,故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万民法 综合题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 2 )领海以外 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 3) 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

14、符合维持国内 安全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 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 “十四点原则 ” 材料二: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 ,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 ,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 ,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

15、,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 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 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 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 6分) 答案:( 1)相同:都承认民族自决权;都主张贸易自由和公海航行自

16、由;都主张国家间应自由平等;都主张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 9分) ( 2)看法:民族自决、自由平等、维护和平与自由贸易的主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世界人民的要求,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动国际关系向健康方向发展。( 6分) 试题分析:( 1)相同:题目要求 “对比材料一、二概括 ”,由材料一中的 “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和材料二中的 “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可以看出去共同点是都承认民族自决权;由材料一中的 “ 尽可能地

17、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 “领海以外 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和材料二中的 “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 料 ” 、 “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 ”都主张贸易自由和公海航行自由;由材料一中的 “公开 ”、“平等 ”、 “大小国家都 ”和材料二中的 “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 ”等信息可以得出都主张国家间应自由平等;由材料一中的 “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和材料二中的 “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 ”等信息可以知道

18、都主张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 ( 2)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两则材料所体现的民族自决、自由平等、维护和平与自由贸易的主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世界人民 的要求,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动国际关系向健康方向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大西洋宪章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在德国的文人以作为世界公民而自豪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这使得德国人对法国的态度以及对民族主义的态度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对法国大革

19、命的态度开始是无所顾忌的狂欢,后来是毫无保留的厌恶和愤慨, 最后是苛刻的否定。拿破仑的征服政策激起了德意志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德国的知识分子再也不高喊世界公民了,文化民族主义在侵略的炮火下升华为具体的政治民族主义,德国人要求结束分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其标志就是费希特 1808年致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录的发表。 杨静德意志民族主义对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影响 材料二:统一使德国的民族意识大为高涨,但是这种民族意识和统一以前那种反对民族分裂、要求民族统一的民族意识已有很大的不同,它产生于普法战争胜利后狂热的民族荣誉感中,因为在人民心目中,帝国的建立几乎完全是三次所向无 敌的战争的结果。特赖切克这时已经完全

20、拜倒在普鲁士的武力下,极力宣扬没有战争,民族和国家就不能生存,军刀建立的帝国,必然保留了许多普鲁士的封建军事残余,第二帝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事部门凌驾于民政部门之上的传统,人民也深受普鲁士崇尚武力的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一的实现使他们更加着迷于民族意识,而这种迟来的民族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容易产生富有侵略性和战斗性的民族主义。 朱志忠十九世纪末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演变历程。( 9分) (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民族主义在普法战争后变化的原因。( 6分) 答案:( 1)演变历程: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再

21、到富有侵略的民族主义。( 9分) ( 2)原因: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国人产生狂热的民族荣誉感;普鲁士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的影响;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德国需要广阔的市场;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推动;( 6分) 试题分析:( 1)演变历程: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 ”,由材料一中的“拿破仑的征服政策激起了德意志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德国的知识分子再也不高喊世界公民了,文化民族主义在侵略的炮火下升华为具体的政治 民族主义 ”和材料二中的 “迟来的民族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容易产生富有侵略性和战斗性的民族主义 ”可以概括出德国民族主义的演变为: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再到富有侵略的民族主义。 ( 2)原因

22、: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由上一题可以知道,德国民族主义在普法战争后变化为富有侵略的民族主义,其原因首先由材料二中的 “普法战争胜利后狂热的民族荣誉感 ”、 “军刀建立的帝国,必然保留了许多普鲁士的封建军事残余 ”、 “深受普鲁士崇尚武力的传统的影响 ”等信息可以得出: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国人产生狂热的民族荣誉感 ;普鲁士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的影响。其次,应该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列强瓜分潮流两个方面去思考作答,即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德国需要广阔的市场;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推动。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美代议制

23、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 ,采取 “一国两制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 了。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

24、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 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 “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 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 “一国两制 ”双轨行政制度 ( 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 “一国两制 ”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指出两种体制的区别 ( 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 答案:( 1)原因:统治版图面积的扩大;不同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差异。 区别:汉人和渤海人等农耕文明区域实

25、行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契丹等游牧民族居住区域实行迁徙游猎和部族制,是游牧文 明的传统体制。 ( 2)评价:考虑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异,缓和了民族矛盾;保留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成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试题分析:( 1)原因: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分析 ”,所以由材料中的 “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 ”和 “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 ”、 “汉人和渤海人 ”等信息可以知道原因是:统治版图面积的扩大;不同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差异。区别:由材料中的 “南面三省

26、 ”、 “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 ”可知汉人和渤海人等农耕文明区域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由材料中的 “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 ”、 “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 ”等信息可知契丹等游牧民族居住区域实行 迁徙游猎和部族制,是游牧文明的传统体制。 ( 2)评价:由材料中的 “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可知这一制度是针对不同民族采取的适应各自民族需要的制度,它考虑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异,缓和了民族矛盾;保留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成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多

27、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以值得肯定这种制度。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辽代的藩汉分治制度 辽代的藩汉分治制度(课标外) ( 12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 依据下列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依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三幅图片中共同主题的历史变迁信息并进行分析说明。 要求:主题必须吻合材料,说明应紧扣主题,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主题: 19世纪 60年代前中国人的天下观念。( 3分) 先秦时期:中国被想象为世界的中心、文明的中心。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工具的落后,对外部世界了解有限。( 3分) 明代后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西学

28、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新航路开辟后先进的世界地理观念,中国传统夷夏观受到冲击,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3分 ) 晚晴时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中国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3分)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图片的分析能力,首先要结合三幅图确定其时间及主题分别是什么,然后再结合三幅图寻找其共性的内容,确定其主题。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主题分析每个时期出现上述图片表现的原因即可。关键是要结合图片分析出主题,由上述图片可以看到,图一是商周时期内外服制度的表现,图二是 1584年(明朝末年)中国人了解到的世界的范围,图三是清朝后期

29、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据此可以推 论出主题是 1863年前中国人心中的世界( 19世纪 60年代前中国人的天下观念)。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 ”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西学东渐 (25分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明末清初 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松江 )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 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

30、出,岁多新事百端 ” 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 “消费社会是指 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 17世纪末至 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 李新宽 17世纪末至 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

31、成的原因。( 4 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 2分)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4分) (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7分) ( 4)据材料四,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分) 答案:( 1)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 4分) ( 2)崇尚奢侈;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或儒学轻商思想影响;致富后主要用于购

32、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6分) ( 3)原因: 世界市场(扩大)逐渐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 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 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 商业宣传。( 7分) ( 4)趋势: 19581978 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 19782008 年:迅速提高。( 4分) 原因: 19581978 : 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 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勤俭节约。 19782008 :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

33、提高。 市场经济体制活跃了经济。 消费者观念变化,追求生活质量。( 4分) 试题分析:( 1)主张: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概括 ”,所以由材料一中的 “当思来处不易 ”、 “恒念物力维艰 ”可知作者是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原因:结合材料所反映的 “明末清初 ”这一时间,当时最主要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处在极低的情况之下,所以导致物资匮乏,供应不足,故应勤俭节约。 消费观: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二 ”回答,所以由材料二中的 “豪门贵室,导奢导淫 ”可以推知其消费观是崇尚奢侈。阐释:明代江南士大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是指江南士大夫的崇尚奢侈的消费观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者是指士大夫受到重

34、农抑商观念的束缚(或儒学轻商思想影响),致富后主要用于买田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因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原因:题目要求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分析 ”,所以由材料三中的 “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 ”和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中叶 ”,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英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角度去思考,就可以知道:在政治上,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以供消费;经济上,外部的世界市场(扩大)逐渐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内部的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渴望消费更多更好的产品;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

35、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商业宣传。以上都是有关英国成为消费社会的原因。 ( 4)趋势 :题目要求 “据材料四概括 ”,所以由材料四中的数据看, 19581978年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 19782008 年则是迅速提高。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分析,主要应该从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国民的消费观念角度对比说明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政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36、革 人文主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的影响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他展开 “小先生 ”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对于 1927 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就好像一颗政治炸弹一样。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推行农村复兴计划 。美国的进步教育推行现成的学校制度,陶行知则发现中国

37、普通群众只能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农村、家庭和车间的所在地受教育。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异常地同情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以我愚见,匪无非是那些自以为正统的人给和他们立场不同或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乱扣的帽子 俺觉得最好笑的事情还是有些人自己明里暗里干着土匪的勾当,却诬蔑善良可爱的人是 “匪 ”,偏要要拿冲锋枪去剿 “匪 ”扮正义! 陶行知剿匪与造匪 ( 1932年发表于申报)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陶行知在教育领域贡献的异同。( 9分) (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陶行知。( 6分) 答

38、案:( 1)同: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都反对传统教育,开创新式教育; 异:孔子开创私学,为百家争鸣奠定文化基础;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促进教育平民化。( 9分) ( 2)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为中国开创平民教育,促进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 陶行知是民主斗士,反抗专制独裁统治,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富强作出贡献。( 6分) 试题分析:( 1)题目要 求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 ”同:由材料一中的“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 ”和所学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可以看到两者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材料一中的 “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

39、他展开 小先生 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 ”和所学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可知两者都反对传统教育,开创新式教育。异:由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开创私学,为百家争鸣奠定文化基础;由材料一中的 “到农村进行教育和推行农村复兴计划 ”和 “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 ”等信息可以知道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促进教育平民 化。 ( 2)由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出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为中国开创平民教育,促进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由材料二的信息可以得出陶行知是民主斗士,反抗专制独裁统治,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富强作出贡献。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亚洲觉醒 ”的先驱 陶行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