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一)(带解析) 选择题 吕氏春秋 上农载: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后稷曰: 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 ”古先圣王倡导 “先务於农 ”主要是为了 A安边境 B尽地利 C稳秩序 D抑商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古先圣王教导百姓以农为本,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可见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 ”主要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
2、农抑商政策 下图所示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世界政治全球化 B世界格局多极化 C “冷战 ”愈演愈烈 D大国控制力削弱 答案: D 试题分析:对比两幅欧洲政治版图可以发现,德国实现了统一,捷克斯洛伐克则分裂为两个国家,联系史实可知这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有关。 A、B材料不能体现;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C项不正确;材料中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是苏联对东欧控制力削弱的体现,故选 D。 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 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
3、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如此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 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以下对材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了汇率保持稳定,要求国际货币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 B世界贸易需要更多国际货币,所以国际货币国要保持贸易逆差 C贸易逆差,是导致国际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 D特里芬难题道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材料中
4、罗伯特 特里芬指出了这一体系的弊端, D项正确;根据材料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 ”可知 B 项正确; “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 ”说明 A项正确。 C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曾经这样评价爱因斯坦: “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最有光辉的巨星之一 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 ”以下对 “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 ”的理解正 确的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
5、论发展了牛顿力学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C爱因斯坦丰富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D爱因斯坦比牛顿更受人们尊敬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7世纪牛顿成立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材料认为爱因斯坦也许比牛顿更伟大。 A项正确。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和量子论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美国学 者斯科特 戈登认为: “美国的政治发展 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6、 ”以下对于“政治遗产 ”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英两国政治上都实行代议制 B政党政治是美英政治的核心 C美国三权分立直接来自英国 D美国学习英国实行联邦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美国保持并完善了英国开创的政治制度。两国政治的核心是代议制度, B项不对;美国三权分立源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学说, C项错误; D项对材料的理解有误。两国政治体制最大的相同点是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
7、的 “优越性 ”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其实,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下面属于其局限性的是 A是上层公民的民主 B削弱公民的政治责任感 C是贵族腐败的根源 D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雅典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能享有政治权利,国家鼓励公民参 政,加强了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民主政治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A、 B、 C均布符合史实;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会导致民主权利的滥用,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项是其局限性。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下面是全国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委员名册变化图表。图表反映
8、了 A中共在政协中的领导地位 B政协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民主监督是政协的主要职能 D政协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全国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的非中共委员有 1341 名,中共委员有 895名, A项明显错误; C项 “民主监督 ”材料不能体现;政协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其职能主要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并非国家的权力机关,D项错误、 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30年李立三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
9、量。 想 以乡村来包围城市 , 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 ,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李立三路线产生的根源是 A受 共产国际的影响 B对苏俄模式的迷信 C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D基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对革命道路的争论。从材料可以看出,李立三认为 “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思想路线产生的根源是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 间 厂数
10、(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 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 824, 000 270, 717 1920年 1759 500, 620, 000 557, 622 A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B抵制了外资经济的入侵 C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 D促使近代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短暂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人数迅速增加,力量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 D。 A、 B、 C表述正确,但都不是最大的影响。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1、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有史家评论道: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 “中体西用 ” A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当时的国情 D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能提出更好的救国方案。这一观点强调了 “中体西用 ”符合当时的国情,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体西用思想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明末清初文人叶梦得在阅世编中记载,苏、淞地区 “地产木棉,
12、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 C区域间长途贩运较为发达 D农业经济形成区域特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的记载, “苏、淞地区地产木棉,纺绩成布 ”,说明农业经济形成区域特色; “衣被天下 ”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区域间长途贩运较为发达; A、 C、 D正确;材料指出 “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 ”,苏、淞地区缴纳赋税、生活开支依赖种植木棉,但并未涉及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的信息,故 B项不能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
13、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荀子的思想在西汉时期大受推崇,而朱熹却认为: “荀卿(荀子)全是申、韩(法家) ”, “只一句 性恶 ,大本已失 ”。荀子思想在宋代如 此待遇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奉理学为官方哲学 B程朱理学主张人性本善 C儒家思想排斥法家理论 D与 “存天理,灭人欲 ”相悖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朱熹认为荀子 “只一句 性恶 ,大本已失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主张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程朱理学则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宋代理学与荀子对人性论的看法相背离,所以荀子的
14、思想在宋代不被重视。 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综合题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12年 3月 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叙利亚问题联合特使的 “主席声明 ”。该声明内容主要是在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基础上,欢迎安南被任命为联合特使。声明表示,安理会将全面支持安南的斡旋工作,并呼吁叙利亚各方面积极配合安南的和平行动。 主席声明在内容上较西方提出的决议草案具有以下几点主 要变动:第一,强调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
15、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第二,没有包含或者暗示涉及政权更迭的内容;第三,没有涉及武力干预、制裁或威胁使用制裁的内容;第四,没有片面地向叙利亚政府施压或者使用强烈谴责叙利亚当局暴力镇压等内容。 ( 1)根据材料归纳联合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6分) ( 2)与国联相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联合国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9分) 答案: ( 15分) ( 1)作用: 派遣特使斡旋,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 利用联合国宪章原则,维护公平与正义; 为解决国际纷争提供一个谈判的平台。( 6分) ( 2)原因: 建立的基础不同:国联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16、争的产物; 运行机制不同:国联是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是大国一致原则; 成员国构成不同:国联缺乏广泛性,苏联和美国没有参与,被英、法少数大国操纵,联合国覆盖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改变了少数大国操纵的局面; 所处时代不同: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利益趋向一致,大大降低了战争的可能性,为联合国发挥协商作用 提供了基础。( 9分。答出 3点即可)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归纳联合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安南被任命为联合特使 ”,派遣特使斡旋。 “强调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 ”,维护公平与正义;为解决国际纷争提供一个谈判的
17、平台。 ( 2)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联系所学知识,从建立的基础、运行机制、成员国构成、所处时代等方面比较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不同之处,通过这些差异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联合国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原因。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国没有 “宪法 ”,严格地说,是没有写成文字的宪法。英国 “宪政 ”建筑在传统基础之上,因此 “成文的 ”宪法更牢固 英国 “宪政 ”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中 “习惯 ”起决定的作用。英国宪法有些部分写成文字 (
18、如历年的案例 ),有些部分则不成文,而仅仅是以前发生过的事。先例在英国政治制度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英国政府的权力、上下院的职能、首相产生的办法、政府更替的规则等,所有这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至关重 要的方面,都是由 “习惯 ”确定其原则的,并没有写成文字。英国的 “君主立宪制 ”主要就建立在传统所规定的约定俗成之上,似乎并不需要一部成文的 “宪法 ”。 钱乘旦日落斜阳: 20世纪英国 材料二 我们的结论是,党争的原因不能排除,只有用控制其结果的方法才能求得解决。这样来看问题,可以得出结论:一种纯粹的民主政体 这里我指的是由少数公民亲自组织和管理政府的社会 不能制止派别斗争的危害。 共和政体
19、,我是指采用代议制的政体而言,情形就不同了,它能保证我们正在寻求的矫正工作。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它和纯粹的民主政体的差别 ,我们就能理解矫正的性质以及它必然会从联邦得到的功效。 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两大区别是:第一,后者的政府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第二,后者所能管辖的公民人数较多,国土范围也较大。 因此,很清楚,共和政体在控制党争影响方面优于民主政体之处,同样也是大共和国胜于小共和国之处,也就是联邦优于组成联邦的各州之处。 美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 1)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宪政制度发展的突出特点。( 7分) ( 2)材料二中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分)作者选择共和
20、政体的理由是什么?( 4分) 答案: ( 1)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成文宪法,多为习惯法;尊重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依靠宪政惯性渐次推进等。( 7分) ( 2)含义:民主政体指的是直接民主制;共和政体指的是间接民主制。 理由:能在较大范围内保证自由民主制度的实行;能把党争的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8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宪政制度发展的突出特点: “英国没有 “宪法 ”,英国“宪政 ”建筑在传统基础之上 ”; “由 习惯 确定其原则 ”, “建立在传统所规定的约定俗成之上 ”,渐次推进。 ( 2)根据材料二可知,作者所说的 “民主政体 ”指的是直接 民主制;共和政体即“采
21、用代议制的政体 ”, “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 ”管理国家,实行间接的民主。作者认为共和政体 “管辖的公民人数较多,国土范围也较大 ”,而且 “在控制党争影响方面优于民主政体 ”,所以他选择共和政体。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民主政体、共和政体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 赋,盐、铁之利,二十倍 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 40亩、桑田 20亩;妇
22、女授露田 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 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 10 亩、女子 5 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特征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8分) ( 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 ,贫者无立锥之地 ”的认识。( 7分) 答案: ( 1)特征: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 3 分) 北魏均田制: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
23、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3分) 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2分) (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 2分) 认识: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 5分。前两句各一分,后一句 3分) 试题分析: ( 1)该问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材料一指出: “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材料二中北魏实行均田制
24、,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 2)北魏的均田制规定授田不得买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第二小问从土地兼并的根源、危害、封建政府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谈谈对封建社会 “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种现象的认识。 考 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老照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照片 1 八国联军镜头下的中国人 照片 2 民国时期的老照片 比较照片 1、照片 2,提取两项相关社会生活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5、 答案: 示例一: 信息:晚清男装为长袍,民国出现西装或中山装。 说明: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的开放,西方的服饰文化影响中国。 示例二: 信息:妇女不再缠足;女装变成了改良的紧身旗袍,展现出女子的曲线美。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律废除了妇女缠足;平等、自由思想下的妇女追求个性解放。 示例三:信息:断发。 说明:略。( 12分。谈出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对比两幅图片,从男女服饰、妇女缠足、男子断发等角度概述民国时期与清末相比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结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分析变化的原因。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
26、习俗的变化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 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元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明改御史台
27、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 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材料二 20世纪初年,清朝宣布 “预备立宪 ”,对传统的监察制度改革。一、都察院的改革。新政对地方监督制度做了重大修正,朝廷责成各御史于掌各道 “访求利病 ”,专司纠察。 “令各省于州县以上之补署,内外各局所之增减以及兵制、财政、学务、农业、路矿、警察诸 大纲,按年列表,咨送都察院,以凭考察等 ”
28、。二、地方各省设咨议局。咨议局仿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相当于各省准议会机关,有建议权、咨询权和监督权。咨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并多次迫使政府撤办一些违法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和民主。是中国有史以来民间力量首次对无限官权的压制。三、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依照 “三权分立 ”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并彼此制约。为保证司法公正,实行司法内部和外部的专门监督,相互约束。 据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的变革(南华大学 肖宗志) 整理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12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29、析指出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3分) 答案: ( 1)特点: 监察渐与行政分离 ,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监察组织体制健全,分工明确; 职权范围逐步扩大; 极端重视地方监察 ; 监察法规日趋完善; 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 以官僚制度监察为主,鲜有民间、社会的参与; 虽然追求监察的独立发展,但并没有摆脱行政干预和人治体制; 监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和避 免行政失误,保障民生,但核心和本质是服务皇权专制。( 12分。答出 6点即可) ( 2)主要变化: 监察内容变化,强调对新事务的监督; 监察制度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监察制度体系除了传统的官制内监督,还增加了代表民意、社会
30、的体制外监督; 监察制度呈现近代西方权力制衡和法治体制的色彩; 它带有主权在民的倾向性,但并未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 8分。答出 4点即可) 启示:必须加强对公权的约束和监督(或应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借鉴他国监察制度,取长补短;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监察内容和方向;发挥制度和社会作用,建立完备的监察网络。( 5分。至少写 3点) 试题分析: ( 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一中春秋战国至清朝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概况,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监察渐与行政分离;监察组织体制健全,分工明确;职权范围逐步扩大;极端重视地方监察;监察法规日趋完善;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等等。 ( 2)
31、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取材料三的关键信息 “对地方监督 制度做了重大修正 ”、 “咨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 ”、“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并彼此制约 ”,分析概括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与谏议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惟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 “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 择暴力
32、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 ”“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 1)材料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实际原因又是什么?并请说明之。( 7分) ( 2)有人认为: “非暴力 ”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8分) 答案: ( 1)非暴力比暴 力高明得多,认为印度民族力量强大。( 3分) 实际原因:印度国力衰弱,表现在印度经济落
33、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屡遭失败。( 4分) ( 2)不同意。( 2分) “非暴力 ”抵抗方式是由印度经济落后和国力决定的;但它仍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正义性质;是一种特殊的且最好的斗争形式,而不是逃避斗争;并在效果上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6分) 同意。( 2分) “非暴力 ”抵抗运动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范 围和方式;暴露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客观上有利于维护英国殖民统治。印度人民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突破了 “非暴力 ”斗争方式的局限。( 6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中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惟一正确方法; “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 ”; “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实际原因。 ( 2)该问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时考生 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必须依据材料,调动和运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的相关史实进行评述。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亚洲觉醒 ”的先驱 甘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