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湖南长沙市高三 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通史载 “秦始皇为 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 ,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 行同伦 的巨大任务。 ”这表明 “行同伦 ”的目的是 A彰显皇帝无上权威 B抑制儒学倡导法家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防止人民反抗斗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措施, A项是无关项,统一的问题并不涉及皇帝无上权威。 B项不准确,它是 “行同伦 ”的内容,不是目的。 D项不全面,
2、它只是 “行同伦 ”的部分目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始皇实施的统一措施 2013年在瑞士举行的第 43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中,与会者多次提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拉加德更是表示: “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危机时刻,经济发展具有传染性,往往会传染其他国家,不存在经济孤岛,也没有地方躲避。 ”这表明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全球化 B金融危机促进全球化的进程 C加强合作来克 服危机已成共识 D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正确的理解与整合。材料中的 “与会者多次提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是整个材料的核心思想,后边的内
3、容是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故 C项为正确的答案:。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 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42 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 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答案: 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研究历史的视角问题,材料内容涉及的研究视角是全球化的视角。 A项内容研究的视角是现代化史观,所以排除 A项。 C项是革命史观的视角,项也是从生产力的视角来研究史实。 D项内容明显是从全 球局面来研究历史的。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前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特点 深圳市于 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
5、式 B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并未涉及到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问题,所以排除 A项。 BC 两项与史实不符合,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年,而材料中的时间是 1987年,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深圳的对外开放 1953 年 12 月,中国政府同印度两国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印两国由此结成同
6、盟关系 B中国外交政策实现 了明显转变 C “一边倒 ”战略的重大胜利 D大力推行 “不结盟 ”的外交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是错误项,与史实不符。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建国初期倒向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当时的印度不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国家,所以 C项错误。中国开始推行 “不结盟 ”政策是在上个世纪的 70年代以后,所以 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部门 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550 5430
7、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说法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趋于激化,因为工业革命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工人的生活条件提高缓慢,所以阶级矛盾趋于激化。 B项错误项,英国的王权早在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就已经逐渐的 “统而不治 ”。英国责任内阁出现在 1721年,所以 C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8、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 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 “高明 ”的共同之处是 A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是借助古罗马、古希腊的传统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中国的维新思想是借助中国传统的儒学来减少变法的阻力,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特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影响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
9、就。 ”该科学成就是 ( ) A “日心说 ” B经典力学体系 C进化论 D相对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发 展对资本主义进步思想的推动作用。解决本题可以从时上来排除筛选出正确的答案:。 CD两项都是出现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运动的之后,所以排除这两项。 A项的 “日心说 ”只是颠覆了天主教会的 “地心说 ”,并没有对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起到作用。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进化论 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雅典 “法律的格式均以 会议与民众决定 的字样开头 ”。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宣
10、誓 “保护法律,忠于法律 ”。 若新法有害于民主,任何公民可依 “不法申述权 ”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若控告成立,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法律成为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 B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庄重且具有神圣地位 C法律存在朝令夕改的随意性 D国家权力的运行中存在着君主权力的制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雅典法律的神圣性与威严地位,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对统治阶级的作用,所以 A项错误。 C项为错误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法律时时修改的内容。 D项为无关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法律的特点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
11、宋临安城: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表明城市中各种行业都有官府的管理,并不是民间的城市行会组织,所以 B项错误。 C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地域性的商帮出现在明清之际,所以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 明代王守仁提出: “良知良能,愚夫愚
12、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 A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C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 D张载:以爱己之心爱 人,则尽仁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王守仁是宋明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理学家,他的思想核心“理 ”, A项中的李贽与 C项中的王夫之是明清时代批判儒学的代表人物,所以排除 A项。张载的思想反映的是儒学的 “仁 ”学说,与王阳明的理学实质是不相同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宋明理学 有人评述秦朝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
13、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 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B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从诸侯割据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郡县制是 “公天下 ”的开端,它打破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彻底的否定了贵族分封制,使血缘政治被官僚政治所代替。 A项只是一材料反映内容的一个部分,所以排除 A项。 C项不准确,应该是从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D项为错误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14、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的影响 综合题 ( 15分)材料一 在绝对意义上, 20世纪发生的集体暴力比过去十个世纪发生的还要多。在 1900 1999年之间,世界上爆发了 250场国际的和国内的新战争。大约 1亿人直接死于由政府支持的、由军事单位组织的集体暴力,故而蒂利称 20世纪为 “暴力的世纪 ”,霍布斯鲍姆则将 1914 1991年人类的历史称之为 “极端的年代 ”。 摘编自闾小波从对抗到和解 材料二 二战结束 60年了。虽然这 60年中世界并不太平,各种暴力冲突和战争依然在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文明,但大国战争已然远去。 二战的战争规模和破坏能力达到了人类战争 史上空前的规模,二战
15、期间人类军事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例如核武器的产生和发展,已然揭示了战争前所未有的文明悖论:如果新的世界大战再度爆发,人类将可能无法从战争的摧残中恢复。 中国日报网二战启示:世界和平依然任重道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被称为 “暴力的世纪 ”、 “极端的年代 ”的原因。 (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大国战争已然远去 ”。 ( 11分) 答案:原因: (1)20世纪前半期,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20世纪后半期,美苏争夺世界霸 权,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升级; 20世纪战争频发,集体暴力远超过去。( 4分) (2)有一定
16、的道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惨痛教训;战后和平运动高涨;军事技术变革的制约;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间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相互制约。( 7分) 但世界并不太平,大国战争风险依然存在。 ( 4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 20世纪被称为 “暴力的世纪 ”、 “极端的年代 ”的原因需要依据 20世纪的重大史实来分析。暴力的世纪应该是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争霸战争,所以可以称为暴力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侵略整个世界及要建立法西斯统治事件,也可以被称为暴力世纪。二战后的美苏争霸使世界成为极端对抗的两个世界,局部战争不断,可以称为极端的世纪。 ( 2)第二问,首
17、先要理解 “大国战争已然远去 ”的含义,这个词的含义是大国主导世界格局的时代已经过去,尤其是大国为了各自的殖民利益而利用战争达到目的的时代已经过去,世界政治局势正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是这个词的含义的合理性 的方面。这个词也不合理的地方,当今这个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整个世界并不太平,大国间的力量平衡关系变化很微妙,国家根本利益冲突下的大国之争仍然存在。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二战的影响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其中如有尊崇满清
18、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 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 。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如何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临时约法颁布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法律的作用,力求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 (2)如何理解政权和法律的关系。法律是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一个其有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法律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从属于政权的。 (3)资产阶级宪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难以实施。 摘编自张晋落中国法制史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教育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19、析这一原则对当时 社会变革 产生的深远影响。( 6分) (2) 你是否同意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的说法?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9分) 答案: (1)原则:民主共和。( 2分)影响: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礼仪的变革;有利于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 4分) (2)观点一:同意。理由:用法律手段巩固革命成果;袁世凯独裁专制过程中始终不敢完全抛弃法律,复辟帝制失败;新文化运动兴起,从思想根源反对专制。( 9分) 观点二:不同意。理由: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说明传统君主专制势力依然强大 ;法律从属于政权;临时约法没有真正实施; 尊孔复古说
20、明传统专制思想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9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有关于教育原则问题,需要依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民国政府出台的教育政策也是符合国民革命与民主发展需要。其影响应该从一般教育所起的作用来分析,教育的作用都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其具体作用。 ( 2)第二问,有关于是否同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问题,可以依据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来分析归纳,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辛亥革命是否是成功的问题分析,所以是否同意就可以有两种观点,同意观点的可以提供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来佐证,不同意这个观点的,需要提供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社会问
21、题来佐证。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 20世纪 80年代起,拉美多数国家开始实施以贸易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外向型发展战略,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 拉美的经济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 1贸易自由化。拉美地区的平均关税已从 改革前的 44.6降低到 13.1。 2国有企业私有化。国有企业或直接出售,或公开上市,或由管理人员和雇员购买,或由国家与私人合资。 3稳定宏观经济,降低通货膨胀率,减少财政赤字。 4税制改革。多征国内税,少征外贸税;
22、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低公司的利润税率; 5劳工制度改革。减少解雇雇员的成本和简化招聘临时工的程序,使雇员和雇主的关系更加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经过十年的改革,拉美多数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结构确实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从内向到外向的转换。基本上适应了世界经济全 球化的趋势。增强了拉美各国国民经济的活力,经济有一定的增长,通货膨胀率显著降低,财政赤字减少。但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许多竞争力弱的民族企业陷入了困境。在降低贸易壁垒后,进口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处于不利的地位。国有企业私有化使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
23、生产集中不断加强。私有化使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摘自徐世澄拉丁美洲国家发展战略的经验与教训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 80年代拉美经济改革的背景。( 6分) (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拉美经济改 革带来的问题,并谈谈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9分) 答案:背景:( 1)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 “中间道路 ”的出现;原来拉美国家对经济干预太多,经济活力不足,政府财政赤字大,不少国有企业管理不善,亏损严重。( 6分) ( 2)问题:收入分配两极化进一步扩大,贫困化程度加剧;失业人口增加、社会矛盾更加突出;降低贸易壁垒使国际收支处于不利的地位;国有企业私有化过度。(
24、 4分) 启示: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 前提;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机制两者 之间的关系,不能忽视政府的调节和指导作用。( 5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拉美经济改革的背景可依据教材内容分析归纳,也可依据材料中的 “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从内向到外向的转换。基本上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这些内容来分析,重点是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来分析,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及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都是拉美改革的背景。 ( 2)第二问,首先要分析出拉美经济改革带来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依据材料中的 “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国内市
25、场的开放,许多竞争力弱的民族企业陷入了困境。在降低贸易壁垒后,进 口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处于不利的地位。国有企业私有化使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生产集中不断加强。私有化使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来分析归纳。有关启示的问题依据出现的问题分析出解决的策略问题即是启示。 考点:二战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区域经济的发展 拉美的经济改革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表二 1946
2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 (共 38人 ) 党派 代表人数 国民党 孙科、陈立夫等 8人 共产党 周恩来、王若飞等 7人 青年党 陈启天、余家菊等 5人 民主同盟 张澜、黄炎培等 9人 无党派人士 郭沫若、傅斯年等 9人 阅读表一和表二,提取两项 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政党政治的活跃局面。 (2分 )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大趋势;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将组阁政府;旧官僚投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控制政局。 (4分,任答 2点即可 ) 信息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平等协
27、商。( 2分)说明:国际舆论呼吁中国实行和平民主;双十协定规定要召开由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协会议;代表们平等协商和平建国大计;政协会议是三种政治力量的较量;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4分,任答 2点即可) 信息三: 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 2分)说明:孙中山、宋教仁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影响巨大;同盟会(国民党)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 4分) (注:提取其他信息,能够予以说明,亦可得分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提取信息主要依据图表中的时间及各项数据来完成,本题可以从两个表格的时间及事件内容来分别提取相关信息,依据这些信息然后加以说明。
28、图表一是 1912年至 1913年的数据信息,回答时要注意这个时间段中国的社会状况,不要超越这个时间段。图表二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政协会议,分析归纳时要注意这个社会背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民国时期的民 主政治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6年政协会议 ( 25分)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 “前工业革命 ”的资本主义,这些东
29、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 “资本主义萌芽 ”。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二 无论是汤因比的 “突变论 ”,还是克拉潘的 “渐进论 ”,至少有两大共同的“漏洞 ”,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 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例如 “渐进论 ”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的重大变革,把工业革命的内涵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杨杰英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革命 材料三 中国所承袭的巨
30、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 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 “资本主义萌芽 ”,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 “前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的特点。( 5分) ( 2)材料二作者认为在研究工业革命时应采取怎样的观点?( 2分)请依据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内涵的理解。( 8分) (3)论述材料三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的观点。( 10分) 答案: (1)特点:手工工场得到发展;商业资本得到迅猛发展;雇佣劳动;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在社
31、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5分) (2)观点:全面的观点或现代化的观点。( 2分) 内涵:经济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2分) 政治上,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变革,资产阶级代 议制民主制度建立或完善;工业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等;( 2分) 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等;( 2 分) 社会生活上,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人们应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生活日渐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革新等。( 2分) (3)观点:中国本身存在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但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才实现社会转型
32、的。( 2分) 论证:明中叶以后,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分)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中国开始采用近代机器生产,如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 3 分)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 “中体西用 ”以及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主张,并为之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一切都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3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整合的能力。材料中关 键的词句有“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 ”“商业资本也因
33、此得到了迅猛发展 ”、 “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从这些内容中整合出正确的答案:。 ( 2)第一问,材料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他认为汤因比的 “突变论 ”与克拉潘的 “渐进论 ”都有漏洞,所以体现作者的全面观点。有关于工业革命的内涵学生可依据教材的观点来分析归纳,工业革命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不是仅指生产力方面的内容,所以回答时要至少从三个方面回答。 ( 3)第三问,材 料作者认为中国前代的遗产中,具有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但这些积极因素只有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如果没有外
34、来刺激,中国是不会产生近代化的。可依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归纳,即结合殖民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产生的影响来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归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萌芽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 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 摘编自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材料二 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 “圣 ”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
35、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 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认知价值,朱熹发展了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 摘编子束景南朱子大传 ( 1)据材料一回答, 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 2分)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 4分) ( 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9分) 答案:( 1)高度赞扬并神化。( 2分)朱熹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故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
36、扬。( 4分) ( 2)对朱熹的评价:仅从文化角度对朱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3分)对其主张的评价:认为朱熹传承了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朱熹继承了孔子主张中的部分弱点,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6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有关材料作者对朱熹的观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的翻译并理解材料原文的含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作者对朱熹的观点。通观材料一,尤其是材料中的 “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 ”突出的表明了作者对朱熹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的崇拜。有关原因的问题,需要依据作者的观点与立场分析,并结合朱熹思想的作用来分析。 ( 2)第二问,首先作者对朱熹本人的评价,依据材料中的 “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 “圣 ”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 ”这个内容来分析,把朱熹从圣人还原成 “人 ”,去掉了他身上神圣的光环,客观的评价了 他;对朱熹思想的评价材料内容的观点是一分为二的,既肯定了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也阐明了朱熹思想的消极影响,是客观正确的。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东西方的先哲 朱熹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