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 “领地国家 ”的概念,其中 “领地国家 ”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 ,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 ,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 “领地国家 ”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释了 “领地国家 ”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
2、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回顾已学知识可以直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这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952年至 1956年 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 100项, 1956年至 1957年有 400项。 1958年 8月 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 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 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科技领域出现 “大跃进 ” B “双百 ”方针推动科技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 “向科学进军 ”热潮初显成效 答案: A 试题分
3、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抓住关键信息时间限制 “19521956 年 ”“19561957 年 ”“1958年 8月 1日开始算起 ”,这三个月内科技成果变化过大,结合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 “大跃进 ”现象。故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美国学者达林 麦马虹在总结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 ;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材料空白处应是 A权利与金钱 B上帝和法律 C民主与科学 D智慧与德行
4、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 “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 ”,联系古希腊时期的时代背景内容,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内容与特点,可以直接得出当时的幸福等同于智慧与德行,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 源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思想内容的特点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前言中说: “我敢说,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 ”。下列说法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 “平等 ”比 “自由 ”更重要 B寻求 “平等
5、 ”,更要捍卫 “自由 ” C没有 “平等 ”就没有 “自由 ” D “自由 ”与 “平等 ”必须紧密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材料中 “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 ”“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 ”体现了作者寻求 “平等 ”及捍卫自由的思想,并没有突出平等与自由谁的重要性及关系,因此排除 ACD。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自由、平等 英国的 “圈地运动 ”始于 12世纪,是指地主强行圈占公有地,剥夺公薄持有农土地,或强买
6、自由持有农土地办牧场和农场。对 “圈地运动 ”理解正确的 是 “圈地运动 ”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 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 造就了广大的国际市场 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两大新的对立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圈地运动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了,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与国家市场无关,因此 符合题意,而 不合史实, 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果之一,排除 ,故选
7、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 国的国民教育 = 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依据题意在公式中,放在第一位的是 “苏维埃政权 ”,其它的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说明了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合理的因素来发展和完善社
8、会主义主权,这和马克思的建设理论是相通的,由此 B符合题意,而 ACD不和题意,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下图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税率,这反映 国家 1926年 1931年 英国 4 10( 1932年) 法国 12 38 德国 12 40 7 美国 20 53 日本 16 24 摘自全球大变革 A资本主义发展增快 B各国为克服经济危机而提高关税 C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最小 D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表的时间来看,各国大幅度提高税率正是发生在 1929-1933年世
9、界经济危机期间,此次危机从美国开始,对美国影响最严重,各国为了刺激内需和国家企业的发展,扩大出口,大幅度提高关税,实行关税保护主义,也导致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故选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影响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 “(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 “冷战 ”)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美国支持 “共同市场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 “冷战 ”的威胁
10、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D “冷战 ”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欧洲走向联合原因主要是欧洲实力衰落,为了摆脱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因此 B表述不正确; “冷战 ”形成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D表述不正确; C不能说明美国支持 “共同市场 ”的实质。美国支持 “共同市场 ”是从其自身利益考虑,故 A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走向联合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 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 8642 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经济
11、体将年均增长 8%,新兴市场 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 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 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 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 “火车头 ”。 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 ”“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 ”“世界经济 ”“发达国家 ”可知 ,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B项符合题意; A、 D两项表述错误, C形成于 20世纪 40年代。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
12、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不时地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与材料所述风格类似的作品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B大卫 .科波菲尔 C老人与海 D百年孤独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 深入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同时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 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体现了现实主义。而 A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B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C属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 D属于魔幻现实主义
13、,故选 B。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 约翰 古斯塔夫 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 “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 ”。这也就是说 A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 C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与认识,从材料 “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 ”可以得出历史的价值在于对现实服务,否则无任何用处,据此 C符合题意。 A表述有误,历史的过去性材料认为没有价值; B表述有误,理论指导问题材料并未体现; D表述
14、不合史实,横向联系说的是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材料并未体现。故选 C。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研究 历史的价值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 1969年 4月林彪向 “九大 ”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 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 1965年的讲话 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 B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国外交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而中美关系在
15、这个时候有改善的可能,因为在尼克松上台后,开始调整在亚洲的政策,包括对中国的政策,认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发展,没有中国的联合国事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中 国也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据此出现题干中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 41437个, 1962年为 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 D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16、学生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再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等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失衡和困境,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制定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因此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八字方针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 1922年一位民族资本家言 :“我之廉价工人 ,彼 (日本 )亦得而使用 ;我之丰富原料 ,彼 (日本 )亦得而购买 ,就地制造 ,就地卖出 ,运费既省 ,关税无多 ,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 ,资本较吾雄厚 ,技
17、术较吾高深 ,对工厂之管理经营 ,亦皆养之有素 ,吾更何恃而不恐 ,吾将何术以善后。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倡导创办实业 ,进行实业救国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抵制洋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多种因素,其中帝国主义是最主要的因素,材料主要 反映的是日本向中国资本输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制造产品,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与在中国享受的优惠条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挤压、打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
18、只有完成翻地反封建的任务,即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才会从根本上改变,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观点 找到明太祖颁布的几道圣旨作证据 乙 提出皇权有所限制的观点 找到张居正的相关政治活动作证据 丙 查阅到明太祖封了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等九王的相关史料 得出分封制在明朝仍然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结论 丁 查阅到大明律的具体内容 得出明代法律至上
19、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制的出现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之一,因此甲的思维逻辑不严谨;张居正明代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由此乙的逻辑关系符合史实,丙的表述前后形成不了逻辑关系,因此不合史实,丁的表述不合史实,在古代封建社会,是人治,而大明律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 ,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 “封驳 ”和 “谏议 ”
20、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 “封驳 ”和 “谏议 ”制度的机构是 A隋朝中书省 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的准确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的 “封驳 ”和 “谏议 ”的准确理解, “封驳 ”和 “谏议 ”即对皇帝的决策的审议。回顾所学史实可知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唐朝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明朝的内阁与军机处均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此题正确选项是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三省六部制 在 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 “名片 ”: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
21、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由此分析可知 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 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 错误。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
22、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 ,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时间信息 “1601年 ”可知发生在明朝, 由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可得出当时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
23、系。最早出现在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 。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归纳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 “孝经注、御注道德经、注释的金刚经 ”可得出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唐朝时不断颁布对儒家经典的释文作品,唐玄宗这一做法有利于弘扬
24、儒学,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唐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庶民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繁荣有关 B庶民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C庶民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小说、京剧和文人画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经济与文化联系紧密,一
25、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由此可知 A符合题意与史实,而庶民文化仍属于我国的民众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主流仍然是儒家文化,同样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文人画不是明清庶民文化的典型代表。经济与文化联系紧密。所以 BCD说法错误, A说法正确。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时期庶民文化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 “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 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 ”,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的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的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
26、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依据材料可得出通商口岸促进了城市的 “繁荣 ”,据此 B的表述不合题意; C、 D的表述偏离材料主题,可以直接排除。材料主要阐述了通商口岸在繁荣城市的同时,造成了乡村的衰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更加突出,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通商口岸开放的影响 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 “REPUB
27、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 ”,“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准确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认为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可以建立中华共和国,实现自由、平等、博爱,即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政体形式,实现民主权利,这是与当时中国实际情况不符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受农民阶级本阶级局限性所限,不可能实现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马克思所期望的那
28、样的社会只有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可能实现,因此 D符合题意。 A、 B两项一是农民阶级政权,一是农民革命纲领,不符合材料主旨; C项是在 1856年,排除。所以选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1902年 7月 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 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 C恋爱自由,
29、追求男女平等 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 ”“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悉照文明通例 ”可知当时可以通过报刊征婚,并提出征婚对象须有近代文明素质和婚礼遵循近代文明方式。据此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婚姻习俗的变化 英国记者杰克 贝尔登在中国震憾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 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 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 贝尔登的
30、看法 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 “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可以得出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建立属于人民自己的政权,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政局的变动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有关国际协议都
31、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材料二 1951年 9月 4日,美国召集了许多同盟国在旧金山召开了与日媾和会议,朝鲜、中国没有受到邀请。南斯拉夫、印度、缅甸受到邀请但拒绝参加会议。与会的 48个同盟国于 8日签署了与日媾和条约,即旧金山和约。和约主要内容: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 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32、在和约签订的当天,美国与日本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参加会议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条约的内容,拒绝签字;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也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政府不承认旧 金山和约合法性的理由。( 6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影响。( 9分) 答案: ( 1)媾和条约是美国等国家一方面发起召开的,违背了二战期间签订的国际协定关于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的规定;主要受害国家中国、朝鲜没有收到邀请;一些相关国家拒绝参加会议、拒绝签字或者拒绝承认该条
33、约;条约中的一些内容如领土问题违背了二战期间签订的国际协定的相关规定。( 6分) ( 2)改变了二战期间签订的国际协定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使美国得以单独控制日本,使日美由对抗走向结盟;加剧了战后两 大阵营的对抗和国际紧张局势;引发了日本和被侵略国的新矛盾;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祸根;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为中日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9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新信息,论证结论的能力。由材料中 “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朝鲜、中国没有受到邀请 ”“拒绝签字 ”“宣布不承认该条约 ”“不承认 ”等信
34、息可以归纳出准确答案:。 第( 2)问,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可以结合第一问及时代背景分析,由此可以归纳为改变了二战期间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促使了美日同盟的形成;家具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为中日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旧金山和约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材料一 1946年 6月出版的再生第 118期上,发表了张东荪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一文,这是这一时期正式提出中间路线的较早的 一篇文章。张文说: “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
35、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 ”这个中间性的政治制度就是调和美苏二者。 “亦就是:在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关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从消极方面来说,即采取民主主义而不要资本主义,同时采取社会主义而不要无产专政的革命。我们要自由而不要放任,要合作而不要斗争。不要放任故不要资本家垄断,不要斗争故不要阶级斗争。 ” 材料二 施复亮提出: “中国中间阶层的历史,是要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的方 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且是改良的。 ”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 1)依据材料概括 “中间路线 ”的主张。( 6分)
36、(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中间路线 ”的主张?( 9分) 答案: ( l)政治上主张英美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经济上主张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调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建立 “中间性的政制 ”。( 6分) ( 2)在保留国民党政权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办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和平民主建国有积极作用;他们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实际,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中间道路 ”最终破产。( 9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提取材料信息 “在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关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
37、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 ”“中间性的政治制度就是调和美苏二者 ”,因此可得出其主张是政治上主张英美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经 济上主张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调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建立 “中间性的政制 ”。 第( 2)问,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第一问的分析归纳,首先由其在政治上的主张可以得出其是想通过改良的办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次由 “不要放任故不要资本家垄断,不要斗争故不要阶级斗争 ”可看出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再次其主张不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随着全面内容的爆发,两者调和的制度在中国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38、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抗 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59年 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为了巩固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 “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 进行。
39、 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并把这些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6分) ( 2)依据材料二说明,西藏民主改革方式有何特点?其作用何在?( 9分) 答案: (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确立;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武装叛乱被平息;西藏人民强烈要求进行民主改革。( 6分) ( 2)特点: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 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没收和赎买的手段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 6分) 作用:
40、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进行,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 3分) 试题分析: (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问的关键是抓住西藏改革的时间,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归纳, 1959年时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大部确立,由材料平叛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武装叛乱为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而且西藏人民也渴望早日进行民主改革,由此 1959年 3月 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获得了解放。 ( 2)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41、,第一小问特点可以结合材料归纳,由 “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 ”“没收政策 ”“赎买政策 ”可以得出其特点为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没收和赎买的手段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第二小问,作用可以结合材料及已学知识归纳即可,如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 西藏民主改革 ( 13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
42、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 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 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
43、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 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7分) 答案: ( 1)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2分) 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 (王阳明 )认为心是万物本原 。( 2分) 关于认识论,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守仁 (王阳明 )强调
44、内心自省。( 2分) ( 2)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反宗教神权与专制暴政;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 3分) 原因: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随着对中国现实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现实的停滞与落后。( 4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 1)问,第一小问解答时要依据材料结合已学知识归纳分析,一定要答出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即哲学化、思辨化。第二小问关于两派的不同观点,要从 “本原论 ”和 “认识论 ”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即可。 第( 2)问,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深层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把握分析的角度,分析背景时注意从西方的政治、经济、
45、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经济: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反宗教神权与专制暴政;思想文化: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争论的结果对中国的形象不利的原因应该从中国、西方两方面考虑。西方: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中国:中国现实的停滞与落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 18世纪相当晚 的时候才出现。 ”他认为, 19世纪以
46、前中国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中国的江南地区)与欧洲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英国)在发展水平上并没有大的差别,欧洲的现代性是偶然的结果,其关键性的促成因素是获得海外的资源和在利用地下能源方面取得了成就。下面是其对利用地下能源方面的一些论述: 中国煤矿业者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特别是在西北,与他们在英格兰的同行面临的问题有根本的不同。英国的煤矿经常渗水,为了把水抽干就需要有一台大功率的水泵。中国煤矿中水的问题要少得多,相反,它们非常干燥, 专业技术对欧洲煤业的突破是至关重要的, 蒸 汽机代表了一项更为重要的突破。 只有在采煤业中蒸汽机的优势才明显到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迅速推广,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业。 欧洲
47、技术革新的浪潮当然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 我们应该记住,地理位置和并列的偶然性在使英国的煤和蒸汽机成为工业化的前锋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大分流 ”的相关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分三个等级:一等( 108 分),二等( 73 分),三等( 20 分),满分 10分。 1观点部分:观点明确、解读准确, 2分; 2论证部分:要求材料全面,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论证 6分; 3结论部分:要求总结提升,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观点, 2分。 附参考: 1观点部分: 19世纪以前,欧洲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别不大;进入 19世纪之时,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注: 对该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者综合考虑。 如果只回答出上述观点的一部分,酌情给 12 分) 2论证部分: 赞同: ( 1)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