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陕西咸阳市高三模拟 03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 ”厉于小吏一类, “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 ”“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这种状况说明了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C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的信息说明传统贵族制度进一步瓦解,故本题选择 B。 考
2、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政治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 “欧共体不单单是 冷战 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 B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 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说明欧洲联合主要是想促进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故本题选择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共
3、体。 下图是苏联 19761990 的经济增长情况,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苏联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 B国民收入的下降幅度最大 C从 1 976年开始经济体制发生急剧变革 D 1990年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图表中中 “从 1 976年经济开始发生急剧变革 ”说明此时经济下滑趋势明显,但并不能说经济体制改变,苏联经济体制改变在 20世纪 90年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择 C。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弊端。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 一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 只要从参与
4、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作者此番话的意图是 A参与政治不能 给农民带来名誉 B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农民因忙于生产不愿参与政治 D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极少参加公民大会 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 ”说明国家的管理与大多数农民关系不大,言外之意就是少数人的管理。故本题选择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
5、治特点。 习近平指出: “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下列属于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的 “社会历史原因 ”的是 A他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经验不足 B在建设时期照搬战争年代的成功做法 C一系列胜利使他晚年产生了骄傲情绪 D马克思的设想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 ”说明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的与国外和国内原因有关,建设社会主义设想与现实矛盾所致,故本题选择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6、文化大革命。 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美国学者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 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 农村 国家为伍,反对 城市 国家。 ”该论断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C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 D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 ”说明与建国初期新中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有关联,故本题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外
7、交活动 一边倒。 1962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 2万个,加上 1961年减少的 2 4万个,共计减少了 4 4万个,相当于 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 45%。 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 1960 年下降了 47%,重工业下降了 57%,轻工业下降了 26%。同时,还切实整顿了所保留工业企业的管理。这些政策在当时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D纠正了党内 “左 ”的错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 1960年下降了 47%,重工业下降了 57%,轻工业下降了 26%”
8、说明当时是中央八字方针调整的结果,明显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故本题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业。 在 1930年 6月 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 “会师武汉 ”、 “饮马长江 ”,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 “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 ”。这表明 A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重大失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 等地
9、暴动 ”“提出 “会师武汉 ”、 “饮马长江 ”等信息说明李立三主张走俄国城市暴动道路,与毛泽东主张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故本题选择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明确表示: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随后,蒋介石在其发表的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中也明确宣布: “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义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现。 ”由此可见 A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中 国共产党实现了民主革命纲领 C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理论依据 D承认中国共
10、产党的合法地位,实行党内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 ”“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义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现 ”说明国共两党以三民主义作为合作的基础,故本题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 12座大型寺庙。乾隆帝为此写出了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的诗句。清王朝尊重各族宗教信仰的做法 A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安定 B清政府与各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加强 C使中央政府对各族的管辖大大加强 D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答案:
11、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说明尊重宗教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 A; B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清朝民族政策。 明清时期, “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没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
12、搀夺 ”体现出手工业的技术垄断的信息,故本题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D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孝经注 ”“御注道德经 ”以及 “金刚经 ”等信息说明唐玄宗注重儒家思想的建设,故本题选择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唐朝尊儒措施。 综合题 (
13、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 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1898 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 “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 私之分 ”。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
14、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 9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 6分) 答案: ( 1)变化:由甲午战前很少了解宪法到战后明确提出立宪。( 3分) 原因:甲午战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 2分)由于清政府严格限制等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很难发展;( 2分)由于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而
15、宪法约束君主权力,不易被人们接受,宪法较抽象也不易被人们理解。( 2分) ( 2)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为中国实行民主宪政提供了政治理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分)孙中山等颁布临时约法,以立法形式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 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 “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 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 ”,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概括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晚清时期政治统治、经济发展
16、以及思想僵化等角度去归结答案:。第( 2)中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第一小问内容从戊戌变法以及临时约法对反封建以及思想解放角度综合归纳,戊戌变法视角君主立宪的提出对民主宪政作用,辛亥革命从临时约法对民主共和作用角度作答。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 中国民主宪政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规定条目分明,内容琐碎,如 “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 ”; “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 ”;提倡 “冷水洗浴 ”、节约运动、升降旗礼、清除垃圾和污水、灭蝇竞赛、禁毒等。 “礼义廉耻 ”是其理论基础
17、,着力服务当前工作一直是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目标。 1939 年 2 月,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 “礼义廉耻 ”,如 “义 ”应该由原来 “正正当当的行为 ”发展成为 “慷慷慨慨的牺牲 ”。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 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如果用蒋介石集团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 “五四 ”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 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 “挽救危亡,复兴民族 ”。事实上,到 1937年 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已基本走向衰落,归于失败。 摘编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
18、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 6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 生活运动失败的原因。( 9分) 答案: ( 1)特征:条目分明,内容琐碎;继承儒家文化传统;与国家政治生活紧密结合。( 6分) ( 2)原因:回避社会问题;宣扬封建文化糟粕,背离时代潮流;缺乏民众的支持;推行者言行不一。( 9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中从材料一中 “规定条目分明,内容琐碎, “礼义廉耻 ”是其理论基础,着力服务当前工作一直是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目标。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 “礼义廉耻 ”
19、,如“义 ”应该由原来 “正正当当的行为 ”发展成为 “慷慷慨慨的牺牲 ”概括答案:。第( 2)中从材料二中 “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 “五四 ”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 ”并结合所学从新生活倡导内容以及群众基础等角度概括原因。 考点:国民政府统治 新生活运动 内容及影响。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但丁在论俗语中倡导与教会所用的 新青年第 2卷第 5号发表胡适的文章 官方语言 拉丁语相对立的地方语言 图 1 图 2 分别概括图 1和图 2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案: 信息:图 1:民族语言
20、取代教会官方语言拉丁语。( 2分,答文艺复兴亦可)图2: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分,答新文化运动亦可) 同:封建思想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够充分等。( 2分) 异:文艺复兴: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世俗知识分子队伍壮大的结果;欧洲天主教禁欲主义的制约;意大利四分五裂,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任答三点, 3分)新文化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资产阶 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中国封建传统道德的阻碍;袁世凯掀起复古尊孔的逆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任答三点, 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本题获取信息可以从语言和文化角度区概括信息,第二小问比较异
21、同,现依据图片信息比较相同点,从思想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不同点从文艺复兴以及新文化运动所处的各自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程度和思想启蒙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影响和特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影响和特点。 ( 25分)社会 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萧功秦指出: “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 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
22、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 材料二: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 16世纪 “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 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 ”“在 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 大约在 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 材料三: 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这时期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到了 19世纪的最后 20年,美洲和印度
23、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竞争下失败了。 摘引自张新光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 “普鲁 士式道路 ”历史终结及其启示 ( 1)材料一提到的唐宋之变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请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 8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618 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8分) (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 9分) 答案: ( 1)原因: 实行科举制; 商品经济发展。 ( 4分) 表现: 科举制推动平民参政;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
24、层扩大。( 4分) ( 2)表现: 封建 贵族日趋没落;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崛起;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自耕农消失。(任答两点, 4分) 原因: 新航路开辟; 圈地运动开展; 工业革命发展; 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任答两点, 4分) ( 3)因素:政府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工业革命的扩展;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任答三点 6分) 认识:社会流动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3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中第一 小问从经济以及文化视角分析,文化
25、从唐朝科举制推动回答,经济从商品经济繁荣角度思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平民进入官僚的角度以及经济推动市民化角度思考作答。第( 2)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 “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 ”“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自耕农消灭了 ”等关键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以及思想角度概括原因即可。第( 3)问依据材料三中 “,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到了 19世纪的最后 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 欧洲市场 ”以及所学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从社会流动对社会发展影响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6、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圈地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世界市场扩大。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9年 1月 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 1月 28日上午,顾维钧代表中国在 “十人会 ”上就山东问题发言。他从历史、文化、经济、战略诸方面有力地阐明了山东 是中国不可分割也不容争辩的领土,并直截了当地提出 “根据和会承认的民族主义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 ”,“中国代表团相信,和会在考虑处置胶州租借地及
27、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时,会充分重视中国的根本和崇高的权利,即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真诚愿望 ”。 从 5月上旬起,顾维钧与美国、法国等代表团积极交涉,力求中国能在不承认山东问题条款的前提下签订和约。 5月底,中国代表团因内部意见不一而呈停顿状态后,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代表中国的重任,成为代表团实际上的主持人。 6月 28日,对德 和约举行签字仪式,在列强拒绝中国保留签字的要求,而北京政府又无指示的情况下 顾维钧果断做出拒签和约的决定。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 “始争终让 ”的惯例,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块醒目的界标。 摘编自朱汉国
28、、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册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力争山东主权的背景。( 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韵外交立场作出简要评价。( 6分) 答案: ( 1)背景: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占领山东;一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国因对德宣战成为战胜国;巴黎和会召开;日本要求和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主权转让给日本。( 9分) ( 2)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予以肯定。( 6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依据材料中 “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 ”以及 “顾维钧与美国、法国等代表团积极交涉,力求中国能在不承认山东问题条款的前提下签订和约。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日本侵占中国山东过程以 及一战等角度思考作答。第( 2)中从材料二中 “。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 “始争终让 ”的惯例,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块醒目的界标。 ”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利益角度归结答案:。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顾维钧 巴黎和会的外交。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