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25.76KB ,
资源ID:339749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97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fatcommittee2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根据下面图文资料判断,该建筑特征主要体现出 A多雨的气候特点 B居民的宗法意识 C迷信风水的习俗 D农耕文明的保守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察古代建筑体现的传统思想。根据右边材料中的 “祀文王 ”可以发现 “明堂 ”的功能是祭祀之用,表达对先王的敬仰。而土楼的建筑是参照 “明堂 ”布局的,故也同样体现了宗法意识, 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972年 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1972年5月,尼克松同样成为访问苏联的第一位美国总

2、统,两国元首一致表示 “尽最大努力避免军事对抗 ”。这主要说明 A中美建交推动了美苏关系正常化 B战略平衡与缓和是美国的外交目标 C 20世纪 70年代,苏联居争霸优势 D两极格局中,美国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察中美关系在 70年代的变化。中美建交发生在 1979年, A项错误; C、 D两项材料中未提及,错误;材料中既提到了中美关系缓和,又同时提到了中苏之间 “尽最大努力避免军事对抗 ”,故 B项的表述最合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美关系缓和 2013年 4月,亚太经合组织( APEC)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召开贸易部长会议,会上

3、贸易部长们同意成员经济体国间分享信息,并承诺到 2016年将关税削减到5%或以下。这说明亚太经合组织 A将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市场体系 B把对抗欧盟作为该组织的重要任务 C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部自由贸易 D将会完全消除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认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论坛式、建立在成员 国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相对比较松散的区域合作组织。故A、 B两项表述错误; D项表述也不符合该组织特征,错误;根据题干中的现象,C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声称:要使自己成为文

4、学事业上的拿破仑。这表明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是 A改造法国社会 B宣传反封建思想 C学习法国文风 D支持拿破仑扩张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察对巴尔扎克文学思想的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是 “拿破仑 ”,结合相关史实,拿破仑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内外战 争,既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又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欧洲大陆,改变了欧洲社会,而巴尔扎克生活的法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制度,故 A项正确。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 1956年 5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发表讲话说: “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

5、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这一讲话 A强调多研究历史以服务现实 B有利于 “双百 ”方针的全面贯彻 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 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察建国初期我国学术文化界的 “双百 ”方针。材料的时间是1956年,当时毛泽东提出了 “双百 ”方针,讲话中的 “独立思考的鼓励 ”、 “自由讨论 ”等处可以看出是对该政策的贯彻支持,故 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1922年,俄共中央提出: “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 ”提出这一建议的背景

6、是 A农业集体化政策全面推行 B农业的基础地位急需加强 C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D社会主 义改造提上议事日程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察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进行的积极探索。题中的时间是 1922年,当时已经实施新经济政策了,农业状况也得到好转,但集体化并未全面推行,故 A、 B、 D三项错误;当时俄共想通过集体农庄的积极作用来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中的主体地位,故 C项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1919年 5月 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 “(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

7、论是学界,政客,商人 ,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 ”陈独秀意在 A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B明确五四运动的目标 C呼吁中国各界团结救国 D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题中陈独秀在文章中说 “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 ”、 “民族自卫的精神 ”,显然是站在全民族的整体角度阐述思想的,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英人赫德( 183 -1911)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 “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 大米;最好的饮料 茶;最好的衣物一一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

8、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当时赫德分析的最有可能是 A中国市场的潜力有限 B中国物产的丰富多样 C对华战争的胜率较高 D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察中国的经济特点。通过题中 “最好的 ”、 “无需 ”、 “一文钱的东西 ”等处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的经济特点还是自给自足的,故 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自然经济 特点 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单位:百万 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 3 1600 11 14 10 4 4 1650 10 13 8 9 6 1700 12 10

9、12 8 5 1750 18 20 18 25 12 2 1800 30 23 25 18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通过白银的流动考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题中数据反映了最终流向东方的白银占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总数是在不断的增加,在当时东方主要的贸易对象便是中国,所以 D项正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古罗马法中关于 “排放雨水之诉 ”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

10、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A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D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通过材料考察古罗马法的内容。题中所说的不能擅自改变雨水的流道,是为了避免影响到邻人的家庭利益,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人利益,故 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 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 “(徽郡)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人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人,不能支什之一。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顾炎武在此认微商兴起的原因是 A江南经济发达 B迫于生存的需要 C徼州人善于经商 D安徽物产丰富 答案

11、: B 试题分析:该题考察 学生对史料的阅读能力。题中 “丰年甚少 ”、 “无田可业 ”、“势然也 ”等处可以看出徽商兴起的原因是迫于生存的需要,故 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徽商 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北宋与唐朝录取人数出现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时代 时间(年)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人) 唐朝 290 268 7448 28 宋太祖 17 15 188 13 宋太宗 21 8 1487 186 宋真宗 25 12 1760 147 宋仁宗 41 13 4561 351 A北宋完善了科举制 B北宋增加了科举次数 C

12、北宋强化了君主专制 D国家调整了用人方针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通过考察唐代与北宋科举考试的相关不同。题中表格上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北宋的科举考试在录取人数的比例上明显高于唐朝。 A、 B两项与材料不符,错误;该题找的是录取人数多的原因,而 C项是一种结果性的表述,不符题意;北宋通过增加各个职位的官员数量来分割每个官员的权力,用人方针调整导致用人数量增加,故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条 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第三条 天皇有关国事的一

13、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 第六条 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天皇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担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法官。 第七条 天皇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为国民行使下列有关国事的行为: 一、公布宪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条约 第九条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 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第四十一条 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1947 年日本国宪法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 1947年日本宪法与日本以往宪法的不同

14、。( 6分) ( 2)材料体现了什么原则?并分析其原因。( 9分) 答案: ( 1)不同:以往宪法确定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度, 1947年宪法确立了以议会为中心的民主政体;前者有浓郁的军国主义色彩,后者更多体现了民主和平的特色。( 6分) ( 2)原则:三权分立、国民主权及和平主义。( 3分) 原因: “和平宪法 ”是日本总结战争教训之后向世界作出的承诺;是日本二战后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民主化改造的结果。( 6分) 试题分析:该题通过 1947年日本宪法考查日本近代以来政治的变化。 第 小题:根据宪法摘录中 “必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 ”、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

15、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 ”等处可以看出该宪法与以往宪法的不同是:以往宪法确定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度, 1947年宪法确立了以议会为中心的民主政体;前者有浓郁的军国主义色彩,后者 更多体现了民主和平的特色。 第 小题:依据宪法内容,体现了三权分立、国民主权及和平主义等原则;究其原因,联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历程,则是日本总结战争教训之后向世界作出的承诺;是日本二战后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民主化改造的结果。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今天法国的政体属于民主共和制,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 1789年的

16、法国大革命,自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后,其政体先后采用过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总统制共和 制、议会制共和制、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制等,历经 200多年的演变,是各阶级、各阶层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论近现代法兰西国家的共和之路及政体演变 材料二 法国是欧洲极具特色的国家。从国内政治发展方面看,其国体变化之剧,政体更迭之快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堪称独一无二。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摘编自法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 (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法国政体演变的特点和实质。( 5分) ( 2)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 “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造

17、成这种特性的原因 有哪些?( 10分) 答案: ( 1)特点:曲折反复、变更频繁。( 2分) 实质:是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不断调整。( 3分) ( 2)理解:近代以来,法国尝试过多种政体,现在法国采取的还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制。( 4分) 原因:传统思想及启蒙运动等不同政治学说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变化、大革命激进措施的影响、政局长期动荡、频繁的对外战争等等。(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该题主要考察法国近代以来政坛变化和民主政治确立的相关史实。 第 小题:第一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中 “先后采用 ”、 “ 国体变化之剧,政体更迭之快 ”两处可以概括

18、为曲折反复、变更频繁;第二问的政治实质问题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来,即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不断调整。 第 小题:材料二中的 “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指出了发过政体的特殊性,究其原因,肯定与法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有关系,例如:传统思想及启蒙运动等不同政治学说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变化、大革命激进措施的影响、政局长期动荡、频繁的对外战争等等。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这一生财之道既经开辟,政府就不愿意继续铸造铜钱,以免和法币(大明宝钞)发生竞争。 ”但洪武皇

19、帝一味凭借皇权和利刃大量发行宝钞,其结果是宝钞最后变成废纸。宝钞不能作为承载经济发展的货币, “再度感到铸钱的必要,但许多问题又随之产生。官方没有充分的现金收入,只能少量鼓铸,而所铸成的铜钱又欠美观和整饬,其后果只能为私铸大开方便之门 ”。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1935年 11月 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施行法币布告(节选) 一、自本年 11月 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 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 四、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者,应自 11月 4日起,交由

20、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除银本位币按照面额兑换法币外,其余银类,各依其实含纯银数量兑换。 六、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纸钞发行带来的后果。( 6分) ( 2)根据材料 二,概括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政策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6分)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货币发行的认识。( 3分) 答案: ( 1)后果:明政府纸钞信用降低;为私铸铜钱开了方便之门。( 6分,若答出“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亦可给分) ( 2)政策内容:集中钞票发行

21、权;废除银本位制;法币与外汇挂钩。( 3分) 积极作用:法币改革加速了中国货币体系现代化,有利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有一定积极作用。( 3分) 认识:货币的发行直接关系国计民生,适 时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等。( 3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 该题考察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的历史变化问题。 第 小题:依据材料中 “大量发行宝钞 ”、 “ 宝钞最后变成废纸 ”、 “ 铜钱又欠美观和整饬 ”等处可以看出当时宝钞发行的主要后果是:政府大量发行纸钞,从而导致信用降低;政府所铸铜钱质地不好,又为私铸铜钱开了方便之门。 第 小题:根据材料二中

22、 “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 ”、 “ 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 ”、 “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几处信息将改革内容概括为:集中钞票发行权; 废除银本位制;法币与外汇挂钩。积极作用则可以联系改革前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史实表述为加速了中国货币体系现代化,有利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等方面;第三问谈认识,则属于主观开放性试题,只要紧扣材料,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币制改革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图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

23、城镇分布图 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和明朝的工商城镇发展情况。 答案:示例: 信息一:工商业市镇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的明显增多。( 3分) 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3分) 信息二: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3分)说明:经济重心由 内陆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3分) 试

24、题分析:该题属于利用图片进行不同历史阶段时代发展特征的比较型试题。解决该类题目的关键是另个,一是准确获取图片蕴含的有效信息,二是合理调用教材中对应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论证;图中主要反映了唐代和明朝工商业的地区分布地点和数量上的不同,结合时代背景,从中随意选择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即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朝和明朝工商业的发展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 于政治生活为 “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平等则要求 “数学(数量)平等 ”,就是说 “全体公民人人相等 ”。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

25、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 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 君主立宪制。 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 “统而不治 ”、 “临朝不理政 ”。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三 1787年,美国制宪并创造了联邦制度。 美国之所以拒绝采用雅典城邦制,正是因为小国寡

26、民更容易通过行使他们的 “主权 ”而实现 “多数人的暴政 ”。 张千帆主权与分权 (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9分) (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是如何实现 “议会至上 ”的。( 9分) ( 3)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雅典民主制,美国联邦制的优点。( 7分) 答案: ( 1)实行轮番执政和直接民主制;政事由全体公民集体议决;坚持少数服从多数、自由和平等原则。( 9分) ( 2)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王权;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通过代议制政体确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 9分) ( 3)说明:在雅典城邦制下的直接民主制,由于政事由全体公民集体议决,这就容易出

27、现多数公民针对少数公民做出错误的处罚,从而形成 “多数人的暴政 ”局面,如雅典 “陶片放逐法 ”的实行;( 4分)而美国联邦制下,实现了州权与联邦政府权力间的制衡,避免了地方权力对中央权力的威胁。( 3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 察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与近代发展。 第 小题:根据材料中 “直接 ”、 “ 自由和平等 ”、 “ 轮番 ”、 “ 集体议决 ”、 “ 少数服从多数 ”等处信息即可对应总结出其特点有:轮番执政和直接民主制;政事由全体公民集体议决;坚持少数服从多数、自由和平等原则。 第 小题:依据材料中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 “ 资产阶级代议政体 ”、 “ 一系列法案的颁布 ”等处信息可

28、以将实现方式概括为三个方面,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王权;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通过代议制政体确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 第 小题:该题要求比较美国政体比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的优越性,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可以从材料一中提炼,美国政体内容可 “结合所学知识 ”,主要优势有:在雅典城邦制下的直接民主制,由于政事由全体公民集体议决,这就容易出现多数公民针对少数公民做出错误的处罚,从而形成 “多数人的暴政 ”局面,如雅典 “陶片放逐法 ”的实行;而美国联邦制下,实现了州权与联邦政府权力间的制衡,避免了地方权力对中央权力的威胁。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直接民主制的原则;欧美代议制的确

29、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议会至上;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 法的内容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

30、引起普遍 恐慌。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血腥政变 ”的恶果。 详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透过细节看清朝 ( 1)根据材料概括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态度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7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慈禧太后与戊戌政变。( 8分) 答案: ( 1)变化:由支持变法到发动戊戌政变结束维新变法。( 3分) 原因:支持变法是为了变法图强,发动政变是因为变法主张造成了社会的强烈动荡。( 4分) ( 2)材料认为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是为了纠正戊戌变法带来的社会动荡不 安,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慈禧太后一度支持变法且清末新政发展了戊戌

31、变法,说明她不是盲目排外的顽固派而是主张以学习西方来改造社会,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 8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慈禧太后与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第 小题:依据材料中 “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 吞下 “血腥政变 ”的恶果 ”两处可以看出慈禧的态度由支持变法到发动戊戌政变结束维新变法;变化的原因也需要从之前和后来两方面去谈:支持变法是为了变法图强,发动政变是因为变法主张造成了社会的强烈动荡。 第 小题:该题以材料的形式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戊 戌变法先后的两种态度,改变了我们以往对后党势力对变法的残酷迫害这一单方面的认知,材料认为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是为了纠正戊戌变法带来的社会动荡不安,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慈禧太后也一度支持变法且清末新政发展了戊戌变法,说明她不是盲目排外的顽固派而是主张以学习西方来改造社会,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慈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