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浙江省乐清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其主要职责是 “跪受笔录、承旨尊办 ”,故 A项中 “专管军务 ”、 D项中 “专理刑狱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B项的描述符合军机处
2、的职责,故正确的选项为 B; C项中 “设有官衙 ”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 “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答案: C 试题分析 :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资至百万 ”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闭门成市 ”反映自给自足程
3、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汉书 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 护小农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汉书 食货志对当时商人的政策为切入点 ,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的难点在于读懂材料信息,突破点是 “重农抑商 ”政策知识的应用。材料信息的大意是汉代的商人及其家属有专门的户籍,他们无法得
4、到国家按照一般户籍和爵位发配的田地,以便保护小农经济。如果商人违犯国家对商人的法令,其拥有的田地和财产将被没收。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只有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汉书 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 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 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通过解读材料可知,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选择 D项。 A项明显错误,
5、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政府到民间均通行的思想;B项说法绝对化,在重农抑商政策之下,商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C项明显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 禁 ”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察队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时注意时间范围: 1928 1935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A项是在 1937年后, B项是在一战期间( 1912 1919)
6、 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后),由此排除 ABD。因此正确的选项是 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曲折发展的原因。 1901 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的重点落在对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掌握上。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有限, A、 B不符合题意。 D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甲午 战后
7、,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 “设厂自救 ”“实业救国 ”。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曲折发展的原因。 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 张謇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历史知识的重现,比较简单。尽管民国初年我国实业蓬勃发展,但依然有其不足的地方,主要有:工业体系不 完整,外国资本在主要的工业部门依然超过本国资本,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等,因此 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
8、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曲折发展的表现。 “高产卫星 ”是 “大跃进 ”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 “高产卫星 ”一词, 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 1958年有 85篇, 1959年有 15篇,而 1960年只有 1篇,并且还是 “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 1958年种的 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 不尊重 庄稼生长的规律 了 ”。下列对 “大跃进 ”的准确认识有 “大跃进 ”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高产卫星 ”折射 “大跃进 ”浮夸盛行 1958年 “大跃进 ”快速推进 1960年基层对 “大跃进 ”有所反思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察队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
9、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大跃进,由此可知 错误,排除包含 的选项,掐选项都符合大跃进的实情,故正确的选项为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 ”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察队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材料中可见甲线段的时间 1990
1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在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十二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AB发生在 90年代前, D不属于经济理论,故正确的选项为 C。 考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 “过渡时期 ”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要理解 “过渡时期 ”是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 A符合。 B人民公社是 195
11、8年发动的; C大跃进也是 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 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下图反映的是 1956年 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为材料分析题,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的概括辨析能力。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建国后由于把重工业放在首位,煤炭、钢铁、石油的发展呈上升趋势。粮食生产由于 “左 ”倾错误的影响带来了危害, 1958年的
12、 “三面红旗 ”使农业生产开始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加上苏联因素、自然因素, 1959 1961出 现了三年困难,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开始纠正农村中的 “左 ”倾错误,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依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 1958年开始下降, 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 ”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因此,正确答案:为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
13、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 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易用排除法。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 A,茶经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唐朝,但是并不能说明查起源于唐代,西晋即有了茶赋 。所以排除 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 D。故选 B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
14、史的重现 史学研究。 “一户所领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而有罚 ”。这一规定 A是为了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B对手工业生产进行适当调节 C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 试题分析:实质是限制手工业生产扩大规模,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 ,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 B
15、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因此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做为旧的殖民国家不愿放弃即得的殖民利益,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但在世界非殖民化趋势下的不得不投了弃权票,因此 正确, 不正确。同苏联冷战的国家主要是美国, 也不正确。排除 含有 、 的选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 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 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
16、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了,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 “神圣抗 战 ”指的是 1937 年中国的的抗日战争,四年之后应为 1941年,这时候世界在发生二战,主要是太平洋战争。 A 九一八事变是 1931 年, B 全面抗战开始是在 1937 年, D 国共合作宣言公布第一次是在 1924 年,第二次是在 1937 年,符合材料的时间只有太平洋战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
17、战争,只有和 “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才可能变成 “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 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易误选 C项。从材料语意 “只有 才 ”句式中不难体会出材料强调的重心是 “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即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答案:选 B, A D两项显然与题意不相吻合,当然结合史实可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并不认同各省分散的独立游击战争, C
18、项自然也不会是其真正关注的重点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 1948年 8月到 1949年 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20批,其中有 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 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 B、 C、 D在时间上
19、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72年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 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立外交是在 1979年, A错误。 B项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材料中说美国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说明美国队中国不再是之前的封锁与敌视,因此 B项错误。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
20、同盟,这个说法本身有问题,中美两国社会性质不同不可能成为战略同盟,因此 D项错误。因此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公元前 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 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全体雅典公民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形式将雅典的民主领袖和民族英雄泰米斯托克利放逐海
21、外,反映了雅典民主是一种极端的直接民主。 B项没有看到雅典民主属所有雅典公民的民主;代议制民主始于近代西方,且不符合材料; D项没有看到公民和居民的区别,雅典民主仅属于雅典公民。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 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德国代议制度。根据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2、帝国立法机关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颁布某些行政法令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的批准 ;首相主持政府,但由皇帝任命。故答案: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 “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 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 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 “革命 ”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C 试
23、题分析:由题目中的 “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 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可知,这应为彼得格勒武装 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本题应选 C项。二月革命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政权落入了资产阶级手中与题目中的信息 “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 ”不符,故排除 A选项;“四月提纲 ”发表时,掌握政权的仍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题目中的信息 “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 ”不符,故排除 B选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于 1918年,此时的苏维埃政权早已建立,故与题目中的信息 “苏维埃组织将建立 ”不符,故排除 D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24、十月革命的过程。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 组织说,它 “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 “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 ”: “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些材料信息,符合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宗旨和原则。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 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
25、,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地图提供的关键信息 “1945 1949年 ”、 “东德 ”、 “西德 ”等,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欧洲的冷战和德国的分裂,故选 A项;地图中并未反映局部热战的信息,故排除 B项;地图中也未反映北约和华约,故排除 C项;德国实现统一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D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 “杜鲁门主义 ”)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
26、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对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 “冷战 ”的组成部分。答案: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综合 题 ( 24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 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 ”;盛泽镇
27、“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王江泾镇 “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俗皆织绢 ”; “惟湖以蚕 官赋私负咸取足焉 ”;南浔镇 “烟火万家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 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0分)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28、(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7分) 材料三 马克思在 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 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 “暴力 ”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3)阅读材料三,按照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的思路,概括 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7分) 答案
29、: ( 1)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 发达,( 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 2分)市镇经济繁荣,( 1分),资本主义萌芽。( 2分) (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2分) (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1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 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 2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2分) 试题分析: (1)回归教材,归纳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局限性和男耕
30、女织的特点;根据所学高度概括 “农业经济 ”和 “商品经济 ”的关系,即一段 时间有益,一段时间有害;仔细研读材料,高度提炼其变化即可。 ( 2)材料是通过一首诗歌来反映长三角村镇所受开埠带来的影响 ,阅读材料时应先抓住中心句 (第一句 ),也即开埠通商对中国的影响 ,然后在结合所学分析问题,千万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必须材料、课本双管齐下,并结合时代大背景作答即可。 ( 3)本题考查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而要注意题目给的要求 “按照把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 ”来分析问题,同时还要看清题目的作答点是要求回答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最后从侵略(弊端)和社会变化(益处)来回答。 考
31、点:古代中 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2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 又曰: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绺(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 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 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
32、资料古代部分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10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 “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 从 19世纪 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 1843年的 1300多万斤增加到 1855年的 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 1843年的 1000多包增加到 1855年的 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
33、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4分) 材料三: ( 3)分析材料三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 14分) 答案: ( 1)机构的名称:市舶使 十三行 。( 2分)具体作用: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 轻百姓负担。( 4分)直接后果:清朝前期对外贸因受到严格限制而逐渐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分) ( 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 2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 2分) (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 2分
34、);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2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分)。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 2分);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 2分)。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 动性( 2分);近代外贸在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被动性( 2分)。 试题分析:此题以中国改革开放 30年为背景,考查了我国古代及近、现代的对外开放。 ( 1)外贸机构的名称属于历史常识,依据 “广南市舶 ”“得居停十三行 ”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第二小问 “具体作用 ”和 “直接后果 ”的回答要正确理解作答的角度, “作用 ”强调积极的而
35、 “后果 ”侧重于消极的,然后再结合所学解答即可。 ( 2)首先要弄清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冲击,成为 了资本主义的附庸然后再回归课本、结合课本所学很易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 3)以一组数据为线索,仔细观察数据先明确数据涉及的时间是 1979年以来,也即改革开放后;数据体现的外贸是不断增长,结合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背景很容易得出原因;第二小问需要我们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解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政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