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始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 “方国联盟 ”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方国联盟 ”应是指夏商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若干个方国联合起来组成方国联盟。西周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即 “封邦建国,以藩凭周 ”。将宗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推广郡县
2、制。故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 “左 ”倾错误领导人把反 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 ”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A 试题分析: “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 ”,可知反对资产阶级尚不是正确的。故选 A。 B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实现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与题意不符; C 在题干中
3、无从体现,这是右倾错误的表现; D 不对,这是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红军长征 。 “工厂死在接收上, 鸟窠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 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 ,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 ,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 ”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后期社会状况。从材料中的 “工厂死在接收上 ”结合课本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 “接收 ”可知为抗战后, “发行发到天文上 ”可知为国民政
4、府后期的滥发纸币,选择 C项。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曲折的发展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 1949年的 23 9%降至 1952年的 10 9%。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这种调整 A是对旧教育所进行的彻底改造 B体现了向工农及其子女 “开门 ”的教育政策 C适应工业化建设对人才之需求 D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说法过于绝对化, 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根据材料信息 “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
5、的综合性大学 被改为工科院校。 ”说明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人民教育的奠基 。 毛泽东提出: “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 “左 ”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C “大跃进 ”运动的全面推进 D “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可知这是毛泽东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此时经过
6、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需要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 B不对,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正确探索; C是在在 1958年发动; D是在 1966年发动,时间都不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的日记。按相关记录的事件先后排序应该是 生产队在我家门口召开社员会 ,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 “大包干 ” 当看到合作社成员名单有自己时,禁不住热泪满面 回家后,看见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 家里的锅都归了公社,说是要炼钢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产队在我家门口召开
7、社员会 ,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 “大包干 ”是指 1978年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看到合作社成员名单有自己时,禁不住热泪满面,是指 19531956 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回家后,看见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 ,是指 1966年文革发动; 家里的锅都归了公社,说是要炼钢铁是指 1958 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发动。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探索与失误、国民经济的劫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
8、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 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种 “新 的社会组织 ”出现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 “左 ”倾思想的指导 C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 ”首先根据材料判断材料所述是处于 “人民公社 ”时期,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探索与失误 。 图片反映一
9、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A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 B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 19531956 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图二反映的是 1958年发动 “人民公社化 ”运动,片面追求片面化程度。ABC三项都适合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而不符合 “人民公社化 ”,都可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探索与失误 。 人口的变化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10、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是 19501990 年中国城镇人口变化趋势图。其中影响图中 C点到 D点城镇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的贯彻 B “文化大革命 ”大动乱的影响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影响 D改革开放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图中 C点到 D点是从上世纪 60年代初到 1965年, B是在 1966年发动, C是在文化大革命发动以后, D是在 1978年开始,只有 A符合题意,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内容之一就是减少城镇人口,缓解经济压力。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
11、和曲折 探索与失误 。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邓小平发表上述讲话的主要历史背景是当时我国 A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凸显 C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D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出自邓小平 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A错在 “开始 ”的说法, B错
12、在腐败问题此时还没有凸显, D项错在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 “ 这份文件(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紧接 着一连串好 消息之后推出的。因此,洋溢着对未来成功的自信。这些好消息有:创纪录的粮食产量 ( 407亿吨),前所未有的外汇储备( 200亿美元),中国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出乎意料的良 好表现( 32块金、银、铜牌)。 ” 以下也属于这一年的 “好消息 ”是: 海南建省 中英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国将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对外开放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
13、通信卫星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这份文件(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 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那么发生在 1984年这一年的 “好消息 ”可排除 ,海南建省是在 1988年。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 下面日记最可能写于 A 1861年 B 1895年 C 1907年 D 1913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立宪也 ”“屡见诸诏旨 ”可知这是指清末下诏 “预备立宪 ”, A不对,此时正值洋
14、务运动开展,并没有涉及政治变革; B不对,甲午战后维新派主张立宪,但在戊戌变法中没有明确提出; D不对, 1913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民国已经成立。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预备立宪 ”。 1941年 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 “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
15、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 “国共纠纷 ”的解决,联系 1941年 2月这一时代背景,由于美日矛盾的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故 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 “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 “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 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16、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苏区 ”可判断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而材料中多次出现 “全中国 ”可判断出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项符合题意。 A项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D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开始创立于 1927年,而“苏区 ”建立于 1931年,排除 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 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
17、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B不对,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标志是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C不对,这是在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中国后; D符合题意, “田氏代齐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变动频繁,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康熙三十年( 1691年), “多伦会盟 ”举行。康熙帝在会上答应了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除保留
18、其原来汗号外,对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一律改为清王朝的亲王、郡王、贝勒等封爵。其目的包括 解决平定三藩之乱的后顾之忧 政治上进一步孤立噶尔丹势力 加强内外蒙古和清中央政府联系 防止俄军入侵尼布楚和雅克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 “康熙三十年( 1691年) “,三藩之乱已经于 1681年被平定,排除 ; 1689 年,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签订条约边界争端暂告段落,排除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 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19、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 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 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 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可知, A项不正确; B、 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坚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取文凭,反映了学子的价值取向,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 。 史载明代内阁 “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清代军机处 “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
20、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扩大了统治基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军机处导致 “有庸臣 ”、 “不至有权臣 ”来看, 是符合题意的。 不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至于扩大统治基础,不仅史料尚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实,因此带 或带 的选项都应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的设立。 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宋朝时期 “创造 ”的是 改革选官制度,
21、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 放宽设 “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是指隋唐时期创立科举考试制度; 说法过于绝对化,宋朝时期政府放宽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但不能据此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因此排除。 属于宋朝时期思想、科技的表现,表述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四大发明 。 下图中方框所示地区有关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秦朝开辟五尺道,纳入统一政权版图 B
22、与唐朝和亲后正式纳入中央政权 C元朝时归属中书省管辖 D清朝册封活佛以分而治之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片中可以看到 “京师(北京) “的文字,因此可以排除 AB,秦朝定都咸阳,唐朝定都长安,都不在北京; C不对,根据地理位置判断,该地区应是指西藏地区,但是元朝时这里是归宣政院管辖,因此排除后只能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 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
23、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 “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可知是允许英商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 A不对,这应是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D 不对,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已经不再是外贸 中心;只有 B符合题意,中国的国门已经洞开。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
24、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 “1895年 ”,可知 A正确,甲午战后中国 人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而且学习西方更加深入;根据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 ”可知 CD正确; B中 “全体国人要求变革 ”过于夸大,比如还有封建顽固势力的存在。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思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有学者认为 “中
25、国近代史话语模式 ”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模式 将中国近代史看作 “冲击 反应 ”模式 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 “侵略 革命 ”模式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早期启蒙 ”模式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答案: A 试题分析: 和 有相似之处,都认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或革命是受到西方的冲击或影响,但是 认识中国近代化是受到自身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 认为近代化是受到外力的作用, 认为近代化是内因的结果,因此根本对立。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26、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迁移运用能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被破坏的首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选项 D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属于原因,但是与 D项相比,属于次要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综合题 ( 17分)与时俱进、变革创新
27、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 771-256 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 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 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材料一中 “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 ”发生了怎样的重
28、大的政治变革?( 2分) 材料二 16至 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 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 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l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 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层面概括当时中国思想家提不出 “新的社会方案 ”的因素。( 2分) 材料三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 “癸卯学制 ”),其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 到1922
29、年 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 “壬戌学制 ”),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 3)概括材料三中 “癸卯学制 ”的特点。( 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壬戌学制 ”颁布的背景以及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9分) 答案: ( 1)根本原因: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 2分) 政治变革:分封制走向崩溃, 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出现;各国纷纷推行变法。( 2分) ( 2)
30、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高度强化;( 1分)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1分) ( 3)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分)颁布的背景:北洋政府的重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受 “西学 ”的影响。( 6分)(答出 3点即可) 进步性:重视教育的普及;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注重培养经济人才;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关注地方教育的差异。( 3分)(答出 3点即可 ) 试题分析: ( 1)注意材料时间 “东周时期(公元前 771-256年) ”,根据所学知识,这是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
31、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分封制走向崩溃,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出现;各国纷纷推行变法。 ( 2)注意题干要求 “从政治、经济层面 ”,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明清时期的思想家虽然也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但是政治上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势力强大,不像西方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开始;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迅速。 ( 3)第一问注意材料信息 “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 ”说明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问注意材料信息 ”1922年 11月,中华民
32、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 “壬戌学制 ”) ”,结合时间、政府 等信息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第三问注意材料信息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概括进步性。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23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 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
33、之外,还拿到了中国 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 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 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 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 “没有赢家 ”?( 6 分)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诸条约构成的华盛顿体 系标志着美日在远东角逐均势的形成,美国通过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使 “门户开放 ”原则在东亚在此
34、得以遵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改善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日本虽然吐出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防御上做出了让步,同时列强也承认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上的一些权益。 马龙论华盛顿体系下的美日和平与冲突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各自获得的利益。( 6分) 材料三 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右图)。该漫画刊登于 1937年 10月 23日战时画刊上 。 ( 3)下图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事实,并分析该事件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7分) 材料四 二战以后,日本在战败和被美军占领的特殊条件下,选择了一条作为“
35、通商国家 ”而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 “经济立国 ”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在外交上,战后日本实施的是 “典型的小国外交 ”。 1983 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发表了关于争当政治大国的言论,他在一次演说中说: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 金熙德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理念与论争 ( 4)用一句话说明材料四中 “典型的小国外交 ”的含义,并分析日本从 “小国外交 ”转变为 “大国战略 ”的原因。( 4分) 答案: ( 1)对中国而言: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6、( 3 分)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3分)说明:如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求答项比如 “中国 ”“日本 ”,而未写出内容的,可以给思路分 2分。 ( 2)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遏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使 “门户开放 ”政策重新得以实现;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 3 分,答出 3 点即可)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承认;第一次取得了与英美列强平等的地位;还保留了在中国山东的一些特权。( 3分) ( 3)事件:淞沪会战。( 2分) 历史事实: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发动八一三事
37、变,试图占领上海直逼南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2 分)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重创了侵华日军,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2分)影响: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 立。( 1分) ( 4)含义:二战后初期,日本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分) 原因: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综合国力提高,外交上也逐步转变为大国战略(或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也可)。( 2分,如只答出 “日本经济的发展 ”或类似表述,而未提及 “转变为大国战略 ”的,给 1分) 试题分析: (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再结合
38、材料一信息 “日本 用来扩军, 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 2)根据材料信息 “日本虽然吐出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防御上做出了让步,同时列强也承认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上的一些权益 ” 概括指出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得的利益; “美国通过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使 “门户开放 ”原则在东亚在此得以遵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改善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 ”概括指出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得的利益。 ( 3)根据图片上
39、“上海 ”的文字,可知是指淞沪会战,在上海及其周边 地区进行。可从背景、经过和结果等方面概述其历史事实。根据历史背景分析,淞沪会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实现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 4)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来 “冷战 ”局面促使美国扶植和保护日本,日本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至于日本从 “小国外交 ”转变为 “大国战略 ”的原因,可以从战后日本的崛起,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回答。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近代中国 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
40、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 12分)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但昔之督抚为君主任命,后此当由民间选举。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 变,则效果不同矣。 孙中山与 记者的谈话( 1911年 11月 21至 23日间)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当时孙
41、中山为什么主张在中国实行联邦制?( 4 分) 材料二 以下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二 中国政治经济现状与受压迫的劳苦群众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 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民没有丝毫利益。 三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
42、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 (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主张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材料三中的联邦制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 8分) ( 3)后来中共的民族政策有何变化?试举两例说明。( 6分) 答案: ( 1)孙中山认为实行联邦制吸收了美国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之长,有利于建立民主制度;( 2分)同时又有利于联合宣布独立各省共同推翻清政府。( 2分) ( 2)少数民族经济比汉族落后,无法实行汉族地区的政治制度;( 1分)实行少数民族自治自决有利于反对军阀统治(
43、1分);中共吸收了苏俄民族政策的理论。( 1分) 不同:中共主张只在局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联邦制;美国是全国都实行联邦制。( 2分) ( 3)中共不再提民族自决自治而主张民族区域自治。( 1分)共同纲领 和1954年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 1分)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1分)(例子合适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材料时间 “1911年 11月 21至 23日间 ”,此时正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不久,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 ”说明孙中山认为联合宣布独立各省有利于共同推翻清政府,再结合 “此新政府之
44、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 ”分析。 ( 2)注意材料信息 “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 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 ”“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 ”,再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深受苏俄的影响。 ( 3)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方面不再提民族自决自治而主张民族区域自治。例如共同纲领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