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带解析) 选择题 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1949年 9月 7日 )中说道: “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便是同中央人民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一切大政方针,都先要经过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 ”这表明 ( ) A中央政府是全国政协下属机构 B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C全国政协与中央政府分权制衡 D全国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答案: D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农业强调 “以粮为纲 ”;工业强调 “以钢为纲 ”; “三面红旗 ”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
2、全面安排。下列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 “一五 ”计划完成 B从 “左 ”的冒进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从 “文化大革命 ”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答案: B 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为 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51.3%,比 1952年增长 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1.6%。这说明 ( ) 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 C我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D “一五 ”计划得到了有效执行 答案: D 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
3、书的出版时期为 ( ) 二、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 A 1949 1956年 B 1956 1966年 C 1966 1976年 D 1978 1988年 答案: C 对下表中数据变化的解释准确的是 ( ) 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年 21.8 26.1 52.1 1962年 33.3 30.3 36.4 A.三大改造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 “大跃进 ”运动提高了农业和轻工业产值
4、C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二五 ”计划后期我国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 答案: D 下面是 1957年和 1960年的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 “大跃进 ”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答案: D 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同时把原宪法条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修订为 “全国人民
5、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次修宪 ( ) A彻底否定了 “文化大革命 ”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 B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 “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 ,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 ”周总理这里所说的 “文戏中有武戏 ”主要是指 ( ) A就朝鲜南北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宣传和扩大 “求同存异 ”的外交策略 答案: B 1950年 1月 6日
6、,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 “(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 驻兵权 ,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 (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 ” 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 ) A “另起炉灶 ”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 “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B 有评论说, 20世纪 70年代,中国结束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 ”的被动局面,打赢了一场 “隐形的世界大战 ”。这主要是指 ( )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两国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
7、 C赢得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D抵制了西方的和平演变,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 B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 A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并行使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有行政自由权和外交权 答案: B 1953年选举法规定,我国实行 “同票不同权 ”,即城市选民每 10万人可选 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农村选民每 80万人才可以拥有 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说明 ( ) A新中国的农民不是国家的主人 B我国的选举制度已经完善 C选举法结合了我国当时的国情 D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不
8、能当选代表 答案: C 综合题 解放思想是现代化的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 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时务报虽名为 “报 ”,实则是一份每期三十页左右的书本式的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 ”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梁启超等人通过时务报把他们的思想诉诸社会,左右舆论, “以笔舌倾动人主 ”, “借报章鼓簧天下 ”,在各界人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胡思敬在戊戌履霜录中说: “自时务报出,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 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 ” 摘编自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 材料二 一批接触过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使
9、中国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为此,必须要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发起革命性的攻击。先进知识分子把这次斗争看作是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 摘编自郑丽平思想解放与 20世纪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可以说,由于现代化的属性决定,思想解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 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更是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 摘编自杜艳华思想解放助推中国现代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时务报的特点。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
10、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效仿欧洲文艺复兴的,有何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更是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 ”的认识。 答案: (1)特点:虽名为 “报 ”,实为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 “论说 ”和翻译外报为 主要内容。 作用:对传统思想产生了冲击;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的开展做了舆论上的准备;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 (2)效仿:开展新文化运动。 意义: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
11、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打破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崇拜,促成了思想解放;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成了思想解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92年,邓小平 的 “南方谈话 ”,进一步促成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
12、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 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年 3月 ) 材料三 1952 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 1952年 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 郭
13、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 “城市到乡村 ”“城市领导乡村 ”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 “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答案: (1)主张:教育救国。 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 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下降; 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一五 ”计划完成等;“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