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二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 ”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的四个选项中 A项内容只是材料内容中的一部分,并且是用来比较诸侯国间 “相灭 ”的,是少数,所以 A项错误。材料
2、中的 “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 ”表明此时的分封制还没有走向崩溃,所以 C 项错误。 “三纲五常 ”的伦理观念形成于西汉时期,所以 D 项错误。故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与苏联等社会 主义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中国建立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3、,中国采取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思想,排除含 的选项。故答案:为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 “有些批评家所以要责备梭伦也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 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 ”这样的批评是因为雅典( ) A司法权被梭伦操纵 B民主制度的弊端显现 C德才之人遭到排斥 D陪审法庭垄断行政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为希腊城邦带
4、来新的统治制度 ,为平民争取了部分的权益 ,使贵族阶级相比从前少了特权 ,但同时因为民主是有限制性的 ,而且是以财产为权力的大小分布所以贵族特权没落而商人 贵族兴起 ,在大体上没有完全推动民主 ,只是贵族和商人间的权力交替而已。其所谓的民主也不见得民主 ,因为是公民大会决定的所以会有私怨渗透其中 ,如苏格拉底之死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材料“ 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 ”,体现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答案: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政治制度 .公民大会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
5、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中 A项说法与罗马法的实质不相符合,十二铜表法公开的维护贵族的私有制,所以排除 A项。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平民不懈的斗争是法律制定的关键,所以排除 C项。 D项本身就是错误的,故答案:选 B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政治制度 十二铜表法 “这个新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国家采用一套新的原则立国,即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力
6、平衡,它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 不仅解决了独立和统一的问题,而且使源于英国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8-19世纪时能填入上述方框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长期以来,美国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实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一些话语体系也往往是由美国发明、主导与垄断的。但是源于英国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质上,自由、平等、博爱 ,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自由贸易、等价交换原则在政治领域中的反映。马克思在指出自由、平等、博爱这一口号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的同时,总是不断地指出这一口号的极大欺骗性,指
7、出这一口号的实质是资产阶级追求自身的利益,保护和扩大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巩固资产阶级所赖以生存的政治和经济制 度。因此答案:选 D项。 考点: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于发展 .美国民主政治精髓 .自由、民主、博爱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中 A项内容表明议会在国家居于中心地位,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 B项内容反映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责任
8、内阁形成前的特点。 C项与法国相似,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970年 4月,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中国政府宣布的 “四项贸易原则 ”; 1973年 3月,日本外务大臣福田赳夫表示,我们必须对九一八事变和 1937 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所犯的一切错误 “进行反省并向中国道歉 ”。这些行为 A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B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 C表明中日两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 分析:依据题意中日间经济贸易往来加强,同时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
9、了反思和道歉,正视历史,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所以答案: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日关系缓和 1912年,高尔基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 :“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在志向上是同志 ” 。高尔基希望 “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 ”的目标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政府 C实现民族完全独立 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 “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 ”的目标指
10、的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故答案:选 A。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这表明 A “一超多强 ”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经被中国赶超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建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来自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的挑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政治多极化
11、趋势加强的表现,故 C项表述准确,答案:选 C。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 “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 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为 “解决好这个问题 ”,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史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时间 1953年以及材料中 “驻缅甸 ”
12、“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 ”等信息可知,新中国为了解决边界问题同周边国家搞好友好关系实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下图是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示意图。在这次战役中,蒋介石给前方下达的命令是( ) A “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 B “对朱、毛与贺龙合股之企图,务必随时洞察其奸,在战略上要经常注意,加以防范 ” C “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务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 D “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的关键,必须团结奋斗,期在
13、必胜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图中 “上海 ”“四行仓库 ”“宝山 ”等信息可知是抗战时期松沪会战,当时蒋介石为了保护南京下令死守上海,故 C符合题意; A属于国民大革民时期的北伐; B和 D均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的胜利 松沪会战 1940年 9月 7日,蒋介石下令 “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 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反映出 A防御 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
14、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 1938年 10月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D不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差异;题干中蒋介石下令 “加强敌后游击战 ”说明 B不对,因此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的胜利 九 一八事变 宋书卷九十四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
15、正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题文中的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建立初期时的情况,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 “依据人才的优劣而不是依据门第选择人才 ”,也就是说 “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不再是依据品第来用人,这一改变从魏一直延续到晋都没有改变过,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九品中正制 清史稿中记载: “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 ) A大臣
16、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 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 A项错误;军机大臣 只是 “跪受笔录 ”,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军机大臣主要并不是为皇帝提供建议,故 D项错误;根据材料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和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 C选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英国当代评论刊载: “大
17、沽口有三百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 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 通州已是死亡之城 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 ”上述事件发 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的题文材料中 “ 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 ”。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主要是英法联军,没有俄国军队,故 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侵略中国的是日本,也没有俄国军队,故 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八国联军 ”包括俄国,故 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军,故 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
18、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 “转折点 ”相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 “转折点 ”发生在 “西太后 ”时期, “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答案:选 D。南京条约北京条 约马关条约并没有真正磨灭掉当时中国人及满清政府的抵抗意识
19、,所以排除 A、 B、 C三个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答案: A 试题分析: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再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奴颜媚骨、德军控制区域民族上层资产阶级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的前后态度等信息分析可知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民族意识的淡漠和沦丧,
20、人们对清政府的幻想逐步破灭,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成为时代的主流, A项符合题意;近代史上中国逐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项表述错误; C项虽然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之一,但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相悖; D项是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的进一步觉醒的表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21、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注意时间提示是 “民国二十六年 ”,公元纪年是 1937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陷入困境,排除 D;民主共和制度是 1912年确立,时间隔太远,排除 C;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是1928年,时间不对,排除 B; 1937年是抗日战争开始,当时号召全民族统一抗战,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七七事变 “1926年 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 1928年 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 ”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中国
22、政局变化是指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 “围剿 ”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时间和内容看,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是国共两党联合发起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A发生在 1912-1916年;北伐战争不是针对日本的侵略, C项错误; D发生在 1933年;这样 A、 C、 D三项都可以排除。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国民大革命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 “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但 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
23、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共关系开始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D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因此国民党政权反对农民阶级,进而反对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C项正确。 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 1937年建立的; B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 1934年建立的, 1
24、927年破裂; D项是在 1929年发生的,但是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五次 “反围剿 ” 综合题 摇摇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郡举贤良 ,对策百余人 ,武帝善助对 ,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 ,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 (平民 ),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 ,延贤人与谋议 ,朝觐奏事 ,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 , 大臣数诎。 汉书 严 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 ,或诬告 (宰相 )之 ,( 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审问 )其事。本立宣敕示
25、 之 ,之曰 :“ 不经凤阁 (中书省 )鸾台 (门下省 ), 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 ,以为拒捍制使 ,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刘 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 )掌献替可否 (意即对君劝善规过 ,议论兴革 ), 凡上之达下 ,曰诏 ,曰诰 皆起草进画 ,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 ,曰题 ,曰奏 皆审署申覆 (意即审查签收 ,上报或发回 )而修画焉 ,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 ,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 ,则按典制 ,相机宜 ,裁量其可否 ,斟酌入告。 明史 职官一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 ,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 ) (2) 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刘 之为何不
26、认可王本立宣读的 “敕书 ”。 (3分 ) (3) 据材料三 ,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5分 ) (4) 综合上述材料 ,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分 ) 答案: ) 举措 :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3分 ) (2) 说明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 省审议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分) (3) 职责 :劝谏皇帝 ,匡正过失 ,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3分) 说明 :内阁始终
27、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2分) (4) 策略 :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2分)原则 :皇权至上。( 1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1)根据材料中 “郡举贤良 ,对策百余人,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开东阁 ,延贤人与谋议 ,朝觐奏事,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 , 大臣数诎 ”等 信息,从贤良文学之士的地位及作用角度答题。当然,首先必须将材料读清、读懂,再根据材料反应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切记盲目性、杂乱行的作答。 ( 2)首先材料中 “不经凤阁 (中书省 )鸾台 (门下省 ), 何名为敕 ”,这表明了 “三省六部制 ”的政治制度; “垂拱三年
28、 ,或诬告 (宰相 )之 ,( 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审问 )其事 ”,这表明是唐朝的政治制度。然后,根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程序来概括答案:,唐朝中央机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 “掌献替可否,皆起草进画,皆审署申覆 ,则按典制 ,相机宜 ,裁量其可否 ,斟酌入告 ”等文字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阁的职责与职权不对称以及官职不明确等角度归纳答案:。本小题在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材料,紧扣材料信息点作答,另外概括要全面、精炼。 ( 4)本小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的时候围绕上述三则材
29、料,概括作答即可。第一小问围绕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关系来回答 “策略 ”;第二小问从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主要出发点从分权就是最终为了集权的角度来思考回答。本小题作答时,概括是关键,一定要语句精炼,不 能模棱两可,长篇大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治制度 “推恩令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九品中正制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图 2、图 3分别在 1858年 4月、 1860年 12月、 1900年 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 Punch。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
30、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 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6分) ( 2)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4分) 答案:( 1)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2分)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
31、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2分)外部原因:列 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分) ( 2)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2分)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2分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材料、尊重材料是正确解答历史题目的秘诀所在。 ( 1)根据材料一:图 1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图 2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3“中国就要崩溃了 ”三幅漫画回答问题。漫画题作答时,首先要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再看漫画反映的内容是什么?最后看漫画反映的问题怎么解决?材料一的大主题是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 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
32、 ”,所以运用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结合没每一副漫画的小主题就得出了问题答案:。 ( 2)从材料二中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 这充分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 ”。但是当时的列强虎视眈眈,再加上内部矛盾重重,从阶级局限性 、政治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出现不足也是必然的。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
33、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 “九 一八 ”事变,当代国人仍需要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 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 1931 年 9月 18日夜,关东军自己炸毁了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铁路路轨,硬说这是中国军干的,立即攻击中国的兵营。同时,按照预定计划向满铁全线展开进攻,次日,已经占领了沿线全部城市。 井上清,铃木正四 著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 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34、 大阪朝日新闻 1931年 4月 19日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 1931年 9月 17日社论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 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 1931年 10月 15日布告 材料三 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1931 年 9月 23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词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 年 9月
35、 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四 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 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
36、战争的原因。( 3分) ( 2)据材料二,分 析日本国内舆论有何变化?( 2分) ( 3)据材料三、四,归纳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 (或行动 )。( 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后果?( 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和中国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两个视角谈谈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的启示?( 2分) 答案:( 1)原因: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经济危机影响。( 3分) ( 2)变化:由主张反战裁军,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变为支持战争,为侵略辩护。( 2分) ( 3)政府:不抵抗;依赖国联解决。( 2分) 民众:积极抗日;组织罢课、罢工;抵制日货; 成立抗日救国
37、联合会等。(任三点得 3分) 后果:国土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2分) ( 4)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理性处置争端,政府应承担起保土安民责任,对法西斯势力的退让和纵容必将自食其果。(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从材料一中 “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 ” 可以概括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既定国策;由材料 “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 都有同样的要求 ” ,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国内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可知:日本军国主义膨胀
38、,经济危机影响,是其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 ( 2)从材料二中 “ 要求实行裁军 ”“ 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可归结出日本政府前期的试探性态度,从 “ 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的信息去概括政府态度转变的表现:由主张反战裁军,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变为支持战争,为侵略辩护。作答时,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找出答案:。 ( 3)从材料三中 “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希望全 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的信息概括出政府的态度,从材料四中 “罢课,大罢工,反日大集会 ,全国各地,参加了抵抗日货,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
39、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等信息中归结出民众的态度;第二小问 “后果 ”联系所学知识不难回答出东三省的国土沦丧,民族危机的加深。 ( 4)本小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时联系所学知识从日本的侵略和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两个视角去分析作答,日本侵华视角可以从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抬头:中国必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中国政府视角可以从纵容将会自食其果 角度分析:理性处置争端,政府应承担起保土安民责任,对法西斯势力决不能退让和纵容,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
40、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 l972年 2月 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 “根本性分歧 ”的方案。 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
41、拿大 罗伯特 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 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材料四 2012年 2月 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 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 “跟随俄罗斯 ”,也不是 “同情巴沙尔 ”,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 叙利亚
42、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3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世纪 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 4分) (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 3分) (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上,在 “坚持自己的原则 ”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2分) 答案:( 1)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2分)国内: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1分) ( 2)主要原因 :中美
43、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 2分)美国变化的自身原因:经济 “滞胀 ”;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任任意答对两点得 2分) ( 3)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推行单边主义,例如企图干预叙利亚内政,造成中东地区的动荡。( 3分) ( 4)国内: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国际: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维护世界 和平;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努力承担国际义务。( 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4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依据材料一中的内容 “ 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 ”等文字信息来概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再由 “原因 ”分析形势: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国内:大力发展民族经济。通过阅读提炼、精要概括 ,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
45、用于共同关系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双方利益关系角度思考:中美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第二小问从美国在 20世纪 70年代政治、经济以及军事角度分析原因:政治,深陷美苏争霸的深渊;经济:经济危机导致经济的萎缩不前;军事,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所以,美国不得不考虑对华态度发生转变: “l972年 2月 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 方解决 “根本性分歧 ”的方案 ”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材料四中 “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以及材料五中 “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 ”来分析挑战。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为代表的
46、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推行单边主义,例如企图干预叙利亚内政,造成中东地区的动荡。 ( 4)本小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时围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政治、经济、以及国际义务等视角分析该政策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所以,中国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 民主法制建设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努力承担国际义务。作答时,一定要紧扣问题的关键点:在 “坚持自己的原则 ”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还要做到语句精炼,不能答非所问。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
47、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国 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永远不能再左右国家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 :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本国法律和法令的确认: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英国王位继承法( 1701) 材 料三( 18 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 1760 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