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宗 ”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依据所学可知,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关系,故排除 A项;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 B项错误;甲骨文中 “ ”像宫室屋宇之形,则 “ ”表示祖先牌位,故 C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故 D项不合题意。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和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
2、制 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的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A、 B、 C与题意不相符合。故应选 D。 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的经济政策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
3、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投机商人都知道附近各单位的发薪日期,所以经常乘机抬高银元价格。去得越晚,亏就吃得越大。换了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 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先生回忆的这一情景发生于 A民国初期 B国民政府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解答时注意材料中的时期提示 “南京解放前夕 ”,再结合这一时期经济经济状况的恶化,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金融掠夺情况下,因为银元币值更稳定,商品市场上只认银元不认纸币。故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故应选 D。 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民国时
4、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的经济掠夺政策 20世纪 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 ,饭后水果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 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 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是 “左 ”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依据所学, 20世纪 50年的代中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故题干中的口号只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与现实情况不符,是 “左 ”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5、,故 、 正确, 错误; 说法错误。 故应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1993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表明我国出现了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所学可知,材料 “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反映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应选 C。 考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 经济体制改革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 “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较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B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据所学,荷兰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盛行,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为摆脱经济危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
7、断资本主义模式。故应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 自由资本主义的确立 俄国(苏联) 19131926 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工业总产量 100 19.5 39.1 75.5 108.1 比重 生产资料能力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能力 59.3% 56.3% 51.9% 56.6% 56.1% 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 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 1913年水平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8、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依据所学可知,直到 1937年苏联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故 C项不正确。故应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 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 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材料反映的是欧元对欧洲及国际金融的
9、影响。 B项表述过于绝对;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错在 “领导地位 ”。故应选 A。 考 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一体化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题干反映的是美国通过布林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美国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霸主地位,故答案:为 A 项。 C 项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B项不是金融组织; D
10、项是军事组织。故应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美国经济地位的确立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依据所学可知, “存天理 ”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灭人欲 ”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理学家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 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故应选 D
11、。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程朱理学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 ,五代后唐时 ,在宰相冯道主持下 ,开始将儒家 “九经 ”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 ,至真宗景德二年 ,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 ”、“真宗 剧增至十万 ”、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
12、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 C。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 N 发明的; 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马丁 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宗教改革。依据所学,宗教改革是宗教内部的改革,没有否定宗教和上帝, A、
13、C项错误;宗教改革坚持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项错误,且与材料无关。故应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 “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 ”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 “双方一 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 ”。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德关系。从材料 “大部分争议问题达
14、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 ”、 “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 ”可知,强调的是历史共识需要有批评思维,故 C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应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法德关系的发展变化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下列选项中,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 “发现新大陆 ”,也被称为 “文明的相遇 ” B魏晋南北朝被称为 “分裂的时代 ”,也被视为 “思想的自由时代 ” C欧洲中世纪被称作 “黑暗的时代 ”,也被视为 “
15、田园牧歌的时代 ” D商朝一度被认为是 “传说中的时代 ”,也被认为是 “信史时代 ”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依据所学可知,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明确划分了夏商周发展历程及世系,使夏商周由传说变为信史。故应选 D。 考点: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的意义 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 半佃农( %) 自耕农( %) 1935 29 24 47 1936 30 24 46 1937 37 26 37 1938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
16、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时期经济的变化。从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佃农和半佃农逐年增加,而自耕农则日益减少,体现了更多农民丧失土地,土地兼并不断扩大。故应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土地兼并 从 1885到 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 38.5%下降到 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 36.7%上升到 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 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
17、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材料 “厘金 ”的增加说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说法错误; C与题干无关。故应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唐前期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 ,置市令一人、史二人 ,其不满三千户以 上者 ,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 ,旧来交易繁者 ,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18、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材料 “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 ,置市令一人、史二人 ,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 ,并不得置市官 ”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置市,后期可以设市,从而说明唐朝市的设置有所变化。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
19、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的主要意思是,立贤能者为君胜于立长者,量才干任用胜于凭资格,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实行,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团结大多数和社 会的稳定;嫡长子继承制虽有弊端,但是历史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即历史必然性。故应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
20、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 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反映的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允许诸侯对子弟进行分封,彰显孝道,名义上是皇帝的恩宠,实际上是借此分割王国,以此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分析选项, 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
21、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 “国家政体 ”是指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平定三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熙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22、施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了 官场的一些场景,他认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文官结成小集团。有学者认为,形成许多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多种 “谊 ”存在,如 “姻谊 ”“乡谊 ”“年谊 ”等。其中的 “年谊 ”是指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各种官员 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官场习惯。依据所学,所谓 “年谊 ”是指由于同年登科而形成的关系。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分析选项, 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代官场习惯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 “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 ”,
23、“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全面赞扬与肯定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从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虽然排斥一切外洋文明,但其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可消灭的民族精神。故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既批判又赞扬。故应选 D。 考点:近代中国 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义和团运动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
24、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革命的历程趋势。依据所学可知, 1921-1927年是力量逐步发展壮大的时期,故可排除 A、 D;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革命党人致使革命力量极具下降; 1928年到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前,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到 1936年长征结束,这是革命力量受挫的时期;抗 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故 1927年至 1949年,革命力量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所以排除 C。故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
25、的成长与壮大 吕正操(原东北军将领,后为八路军高级将领)回忆录记载: “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 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陈云、刘伯承、李富春、叶剑英等 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 ”文中的 “大会 ”是指 A中共瓦窑堡会议 B中共洛川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从材料 “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可知应是中共七大。故应
26、选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中共七大 下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从图中晋冀鲁豫解放军越过黄河,挺进大别山的示意可知是解放战争的反攻开始。故应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
27、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视为犯罪行为,其实际上是为了限制自杀,尊重生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应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特点 海国图志中记载: “(某国 )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造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议会制 B法国的 共和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德国的立宪君主制 答案
28、: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政治制度。从 “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可知国家大事的决定权即不在爵房,也不在国王,而在于乡绅房,这说明这是一种近代民主政治。美国和法国是民主共和制,不存在国王,排除 B、C;德国皇帝享有大权,不合题意。所以答案:为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 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 “关键词 ”,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 确的一组 A欧洲共同体两极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欧洲
29、联盟两极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政治格局的发展历程。依据所学可知,欧洲共同体建立于 1965 年,后来演变成欧盟;两极格局结束后,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华约解体,北约乘虚而进;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年;亚太经合自 1989年建立后不断发展。分析选项, C项最为准确。故应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重大事件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 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 300 余件,其中农具范占 60%以上,出土铁农具 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
30、 63 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依据所学可知,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题干材料中铁农具的大量应用反映了这一现象。故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的进步 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 27题: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反映了 A实行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
31、地位重要 D对 “市 ”严格直接管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从材料中文字记述可知,政府对商品通关要征很高的通关关税,反映了对盛业的限制,是抑商政策的体现。 B只是表象; C项材料并未体现; D项与材料无关。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综合题 ( 12分) 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迫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 “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
32、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 2014年 3月 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一 ( 1)结合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 20世纪 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6分) (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两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
33、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分) 答案:( 1)意义: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一边倒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 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6分) ( 2)任举两例。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司汤达。红与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
34、。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罗曼 罗兰。约翰 克里斯多夫。现实主义作家。 “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解答此题要注意问题的具体要求 “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 20世纪 60年 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 ”两方面分析意义,即一是建国初独立自主与和平,二是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世界事务的影响,然后联系相关史实具体分析解答。 第( 2)问,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法国在文学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的是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回答时,注意联系近代以来法国在文学艺术艺术领域所取得成就,选取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且注意各种流派要均衡,不可集中于一
35、种流派。 考点: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法关系;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法国的成就 13 分 )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 ,以圈地运动为发 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 ,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 ;再者 ,这些土地 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 ,如将上述 (土地 ) 加以分开、圈围 ,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 ,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 ,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 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36、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 ,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 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 ,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18 世纪 ,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 ,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 ,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 ,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 ,他们破产之后 ,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 ,他们建立起大农场 ( 那些小自耕农 ) 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 ,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 随着铁工 业和机器
37、制造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 ,归纳 “圈地者 ”圈地的理由 ,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4分 ) (2)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4分 ) (3)据材料三 ,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3分 )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 ,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 ,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2分 ) 答案:( 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因素:议会立法。( 4分) (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
38、、劳动力等条件。( 4分) (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3分) (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圈地运动的认识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时 要从材料一中 “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 ,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 ”提取信息:圈地运动是暴力使农民离开土地,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英国议会立法的视角去分析原因。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
39、对英国工业革命条件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结合材料 “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 ”、 “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 ”、 “促进乡村银行的发展,为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所提示的信息并联系所学内容从原料、资本、市场以及劳动力等角度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中农业革命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结合材料 “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 ,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大农场,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从生产关系变革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生产力的进步等方面加以分析概括。 第( 4)问,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本题属于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
40、时要依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围绕 “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 ”的信息,还要注意 “横向 ”是指不同行业的关系; “纵向 ”是指不同时期的联系及主线,依据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作答即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 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 1587 约 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 “致富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 “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成
41、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 “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世纪传入欧洲后 ,被誉为 “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 16431722 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
42、把牛顿 “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 格雷克牛顿传 等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9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6分) 答案:( 1)特点:宋应星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者;多总结,少创造。 牛顿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4分) 背景:
43、宋应星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牛顿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5分) ( 2)原因:宋应星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 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牛顿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外科技成就不同及原因的分析认识。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从材料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回答。如 “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 “ 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西科技发展命运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注意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科技工作者的身份,西方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及科技的特点、发展前途等方面归纳总结,同时注意当时的社会环境对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明代科技;近代世界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典力学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