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216.94KB ,
资源ID:341890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418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校联盟】2014—2015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jobexamine33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校联盟】2014—2015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带解析).doc

1、【名校联盟】 20142015 学年湖南邵阳石齐学校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带解析) 选择题 根据下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不合理是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将正常奶粉样液 2mL注入试管,加入 1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再加入 34滴双缩脲试剂 B液摇匀 产生紫色反应 剪取在 4 低温诱导培养 36 h 的洋葱根尖,制成装片,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均加倍 选一盆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先进行饥饿处理,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23 h并用黑色圆形的纸片夹到绿色部分,再摘下该叶片,取下黑纸片,将该叶片脱色、冲洗后,在整张叶片上滴加碘液。 白色边缘和遮光部分不变蓝,其余部分变蓝 在洁净的载玻片

2、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的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染液中涂抹几下,盖上盖玻片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 A实验 B实验 C实验 D实验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入 1mL双缩脲试剂 A液摇匀,再加入 34滴双缩脲试剂 B液摇匀,然后观察紫色反应,故 A正确;剪取在 4 低温诱导培养 36 h 的洋葱根尖,制成装片,在高倍镜下观察,能看到正常的细胞和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故 B错误;由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淀粉用碘液鉴定,因此白色边缘和遮光部分不变蓝,其余部分变蓝,故 C正确;健那绿染液可以染色活细胞中的线粒体,

3、因此实验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教材中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 “生物知识内容表 ”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的能力。 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基因突变引起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D近亲结婚可使各种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故 A正确;由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成镰刀状,在显微镜下可以观

4、察到,因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故 B错误;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故 C错误;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亚硝酸可使胞嘧啶 (C)变成尿嘧啶 (U)。某 DNA分子中的碱基对 G/C中的 C在亚硝酸的作用下转变成 U,转变后的碱基对经过两次正常复制后不可能出现的碱基对是 (只考虑该对碱基 ,且整个过程不发生其他变异 ) A G/C B A/T C U/A D C/U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 DNA分子中的碱基对 G/C中的 C在

5、亚硝酸的作用下变成 U,则以该 DNA为模板进行正常复制,发生的间几乎不配对有 AT 、TA 、 GC 、 C G、 UA ;再进行第二次复制时,发生的间几乎不配对仍然是 AT 、 TA 、 GC 、 CG 、 UA ,不可能出现 CU 的配对,因此不可能出现的碱基对是 C/U,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 DNA复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如图是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 是糖蛋白(如干扰素),则该蛋白中的糖基与蛋白质分子的连接处可以是图中的 B若 是抗体,则 从内质网腔到细胞外共穿过 4层生物膜 C在图中的结构 和 中

6、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 可能是胰岛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中 是核糖体, 是内质网, 是囊泡, 是高尔基体, 是分泌小泡, 是细胞膜, 是分泌蛋白质, 是线粒体,蛋白质糖基化在内质网上完成,故 A正确,分泌蛋白的运输方式是膜泡运输,不穿膜,故 B错误;在核糖体上可以发生 tRNA和 mRNA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能进行 DNA复制和部分蛋白质合成,因此也能发生间几乎不配对,故 C正确;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分泌蛋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下列关于遗传密码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一种

7、氨基酸可能有几种与之相对应的遗传密码 B GTA肯定不是遗传密码子 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信使 RNA上的 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麦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0种,而密码子有 64种,所以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种与之相对应的遗传密码,故 A正确;密码子是 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肯定没有 T碱基,所以 GTA肯定不是遗传密码子,故 B正确;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所以每种密码子并不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种,终止密码子有 3种,故 C错误;由于密码子的通用性,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所以信使 RNA上

8、的 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密码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能催化 DNA分子一条链上两个相邻的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有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 DNA聚合酶 反转录 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能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有限制酶、 DNA连接酶、 DNA聚合酶、逆转录酶和 RNA聚合酶,但 DNA连接酶作用于两个 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酶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随机选取杂合子黄色

9、圆粒豌豆( YyR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花粉若干粒,均用 15N 标记所有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每个 DNA 分子的两条链均被标记),以这些花粉作为亲代,将其培养在不含 15N且适宜的植物组织培养基中先后分裂两次,则第二次分裂后期含 15N的染色体数占染色体总数比、第二次分裂完成时含 yR非等位基因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理论比分别为 A 1/4 1/4 B 1/2 1/4 C 1/4 1/2 D 1 1/4 答案: B 试题分析:用 15N标记所有染色体上的 DNA分子(每个 DNA的两条链均被标记),以这些花粉粒作为亲代,将其培养在普通的植物组织培养液中连续分裂两次, DNA复制一次产生的

10、 2个子 DNA的两条链中都有一条含 15N标记,即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中的 DNA都有一条链含有 15N标记第二次分裂时每个染色体上的 DNA又复制一次,产生的 2个子 DNA中有 1个DNA的两条链都不含有 15N标记,另一个的两条链中则有 1条含有 15N标记,后期时这 2个子 DN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分开,所以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含有 15N标记,即第二次分裂后期含 15N的染色体数占染色体总数比为 1/2杂合子黄色圆粒豌豆( YyR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产生的花粉共有 4种,且比例为1: 1: 1: 1,随机选取花粉若干粒说明选取的花粉为数量相等的 4种,有丝分裂并不改

11、变的数量比例,所以第二次分裂完成时含 yR非等位基因的细胞数 占细胞总数理论比为 1/4 考点:本题考查 DNA分子复制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量性状通常显示出一系列连续的表型。现有控制植物高度的两对等位基Aa和 Bb,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 AABB高 50厘米, aabb高 30厘米,这两个纯合子之间杂交得到 Fl,再自交得到 F2,在 F2中表现 40厘米高度的个体基因型不可能为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 C 试题分析

12、:根据纯合子 AABB高 50厘米, aabb高 30厘米,两个显性基因增加20厘米,可以推断出每个显性基因可以让植株增高 5cm,高 40cm的植株基因型中必须具备 2个显性基因,故 ABD正确, C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假说 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 “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 B孟德尔依据减数

13、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 “演绎推理 ”的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测交后代性状比为 1 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孟德尔的假说内容之一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没有提出基因,故 A错误;孟德尔是根据实验现象,并根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故 B错误;孟德尔验证假说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故 C正确;测交后代性状比为 1 1可以从个体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 的实质,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假说演绎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4、 A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D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故 C正确, D错误;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是研究群体的迁徙行为,故 A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育,故 B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结合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图示,有关叙述正

15、确的是 A图甲只表示转录过程,共有 5种碱基、 4种核苷酸 B组成人体的蛋白质中,化合物乙的 R基的种类都有 20种 C组成丙化合物的单糖是脱氧核糖, T中含有 N元素 D化合物丁若由 1分子葡萄糖和 1分子果糖形成,则其仍具有还原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图中上面一条链是 DNA链,下面一条链是 RNA链,其中有 5种碱基( A、 C、 G、 T、 U)和 8 种核苷酸( 4 种脱氧核苷酸和 4 种核糖核苷酸),故 A错误;乙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种,但人体内的蛋白质并不都是由 20种氨基酸组成的,故 B错误;丙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其中的单糖为脱氧核糖, T为含 N碱基,

16、故 C正确; 1分子葡萄糖和 1分子果糖脱水缩合形成的二糖是蔗糖,蔗糖是非还原性糖,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体内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 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如图为某族甲(基因为 A、 a)、乙(基因为 B、 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的基因型为 BbXAXa B 7和 8如果生男孩,则表现完全正常 C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红绿色盲症 D 11和 12婚配其后代发病率高达 2/3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5和 6号正常生出患病的女儿 10号可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

17、乙病属于红绿色盲(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 C正确;对于甲病而言, 6号正常,但有患病的 孩子,说明控制甲病的基因型是 Aa, 6号没有乙病,但有一个患色盲的父亲,因此 6号中控制乙病的基因型是 XBXb,即 6的基因型为 AaXBXb,故 A 错误;根据系谱图可知, 7 号的基因型是 AaXbY,8号的基因型是 AaXBXb,二者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 3/41/2 3/8,故 B错误; 11号的基因型是 1/3AAXBY或 2/3AaXBY, 12号基因型 1/3AAXBXb或2/3AaXBXb,甲病正常的概率为( 1-2/32/31/4),乙病正常的概率为 3/4,因此正常的孩子概

18、率为 2/3,所以发病率为 1 2/3=1/3,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遗传方式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某线性 DNA分子含有 5000个碱基对( bp),先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完全切割,再把得到的产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完全切割,得到的 DNA片段大小如下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和 b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酶与 b酶切断的化学键相同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和 b切出的 DNA片段不能相互连接 C该 DNA分子中 a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有 3个 D仅用 b酶切割该 DNA分子至少可得

19、到三种 DNA片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酶可以把原有 DNA切成 4段,说明有该 DNA分子上有 3个切口,即 a酶的识别序列有 3个; b酶把大小是 2100的 DNA切成大小分别为 1900和200 两个片段,再把大小是 1400 的 DNA 切成大小分别为 800 和 600 两个片段,说明 b酶在该 DNA分子上有 2个切口,即 b酶的识别序列有 2个,故 C正确。限制酶作用的化学键都是磷酸二脂键,故 A正确。由图可以看出 a酶和 b酶切割后产生的粘性末端相同,它们之间能相互连接,故 B错; b酶的识别序列至少有 2个,仅 用 b酶切割该 DNA分子至少可得到三种 DNA片段,故

20、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限制酶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将雌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 DNA用 15N标记,产生的卵细胞与一个不含 15N的正常精子受精,形成的受精卵连续分裂两次,则产生的子细胞中含 15N的有 A 1或 2个 B 2或 4个 C 4个 D不能确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受精卵中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染色体被标记,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进行 DNA复制,结果是含有标记的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都有放射性,而没有标记的染色体中姐妹染色单体都没有放射性,因此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产

21、生的子细胞中,都含有放射性,但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中 DNA组成是一条链是 15N,一条链是 14N;在第二次有丝分裂间期时,含有标记的染色体中,有 1条姐妹染色单体含有发生性,另一条染色单体没有放射性,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断裂,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和无放射性的染色体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因此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细胞数目不确定,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 DNA复制,意在考查考 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为褐色的基因 (T)位于 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 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如果褐色的雌兔 (性染色

22、体组成为 XO)与正常灰色(t)雄兔交配,预期子代中褐色兔所占比例和雌、雄之比分别为 A 3/4与 1 1 B 2/3与 2 1 C 1/2与 1 2 D 1/3与 1 1 答案: B 试题分析:褐色的雌兔 (染色体组成为: XO)与正常灰色 (t)雄兔交配,基因型组合为: XTOXtY,后代为: 1XTXt(褐色): 1 XTY(褐色): 1 XtO(灰色):1OY(死亡),故后代褐色兔所占比例为 2 3,雌雄之比为 2: 1,故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规律的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

23、结论能力。 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 ,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乙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 AaBbCC,丙产生的细胞基因型为 ABC和 abc B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C甲细胞形成乙细胞和丙细胞的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通常都能遗传到子代个体中 D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知,乙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分裂完成产生的细胞是体细胞,即 AaBbCC,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裂完成产生一种两个相同的子细胞,故 A错误;甲、乙、丙中一种形态的染色体都含有两条,说明都含有两

24、个染色体组,但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故 B正确;基因突变发生在配子中,可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子代,若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 则一般不遗传,故 C错误;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分析下面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三张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 c点时的温度如果对应是乙图的 t1,则当温度变成 t2时, c点向左上方移动 B从乙图可以看出,温度接近 t4时,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因

25、而是该植物能正常生存的极限温度 C如果乙图的光强 度位于光饱和点,那么白天环境温度为 t2时,植物能获得最佳的生长收益 D从丙图可知,用于地膜覆盖、大棚种植等的塑料薄膜的颜色最好为红色或蓝紫色,这样有助于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图中 c点时的温度如果对应是乙图的 t1,则当温度变成 t2时,总光合作用增强,需要的光照强度也应增大,又由于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增大,所以 c点应向右上方移动,故 A错误;温度接近 t4时,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由于植物白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白天植物没有积累 营养物质,晚上一直消耗营养

26、物质,所以 t4温度条件下,植物不能生存,故 B错误;如果乙图的光强度位于光饱和点,那么白天环境温度为 t2时,植物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最大,能获得最佳的生长收益,故 C正确;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红橙黄绿青蓝紫 7种光质,所以白色的塑料薄膜用于地膜覆盖、大棚种植最有助于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的理解。 某同学设计渗透装置如下图所示 (开始时状态 ),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 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

27、现的是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 C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答案: B 试题分析: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由于蔗糖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导致漏斗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很多葡萄糖和果糖,漏斗中分子变多,而单糖分子进入烧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液面应该继续上升后再下降,故 A错误, B正确;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通过,蔗糖分子属于二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伤悲中不可以检测出蔗糖,故 C错误;蔗糖水解的产物只有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是蛋白质,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因此烧杯中

28、不能检测出蔗糖酶,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渗透装置,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 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内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在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 B水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种类减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进化的标志 D细胞衰老意味着细胞内所有酶的活性的下降 答案: C 试题分析: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酶可以反复利用,故 A 错误;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下降,但有机物的种类增多,故 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 C正确;在衰老的细胞中,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如酪氨酸酶等,但不是所有的酶活性都

29、下降,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的重要过程是 A遗传和变异 B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 1、 2、 3、 4代表染色体, a、a、 b、 b代表染

30、色单体。没有基因突变,则 A该细胞中有四分体 4个、 DNA分子 8个 B如果 a上有 E基因, a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 E或 e C由于染色体自由组合,此细胞分裂完成将得到四种子细胞 D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分裂后 a与 b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该细胞中有 2对同源染色体、 8个 DNA分子,因此只能形成 2个四分体,故 A错误; a和 a是经过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两者含有相同的基因,故 B错误;由于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该细胞分裂完成将得到两种子细胞,故 C错误;由于 a和 b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

31、的细胞中,因此 a和 b不能出现在一个细胞中,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如图所示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 组成的 B 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 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 ,再进入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 是淋巴, 是血浆, 是组织液, 是细胞内液,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 A错误;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故 B错误;抗体是分泌蛋白,

32、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不在细胞内液中,故 C错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作用,其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为: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成 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33、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体内环境不仅包括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还有多种指标,如血糖浓度、激素浓度等;稳态也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故 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 1 3,细胞外液约占 2 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淋巴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血浆中蛋白质较少 答案: A 试题分析:血液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故 A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 2/3,故 B错误;组

34、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故 C错误;血浆与淋巴、组织液最大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答案: 试题分析:下图为内环境组成部分相互关系 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图可知,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向血浆和淋巴两个方向扩散,故 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

35、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肌肉细胞是组织细胞,其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故 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 能力。 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的数目 D效应器的兴奋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要借助于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传递的速度比电信号的速度慢,因此据安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神经中枢中突触的数量,

36、故 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 )完成的 A突触 B突触小体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答案: A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故 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产生( ) A电荷 B局部电场 C局部电流 D电势 答案: C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故 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

37、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图所示是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 Y、 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Y中 O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 3层细胞膜结构 B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 X的 pH降低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X和 Y D X、 Y、 Z的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物质交换关系图可判断, X、 Y、 Z分别为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穿过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和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即 3层膜,故 A正确;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 pH略有降低,故 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

38、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故 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如图所示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 b点 (b点为电流表 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 ),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流表 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通过观察 的偏转情况和肌肉的收缩,可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C兴奋由 b传到 c时,发生了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换 D若肌肉收缩但电流 表 不偏转,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答案: C

39、 试题分析:由于 b 点是电流表 的中点,故刺激 b 点时,产生的兴奋双向传导,电流表 的两极同时兴奋,故不偏转,故 A错;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特点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作用与突触后膜,故电流表 指针不偏转,故 B错;b、 c两点位于两个神经元上,通过突触相连接,因此兴奋从 b传到 c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 C正确;电流表 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故 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电突触

40、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前膜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以下关于电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中任何一个产生神经冲动均可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C神经递质阻断剂可以阻断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 D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可使细胞内 ADP的含量增加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电突触的传递依靠电信号,而化学突触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因此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快,故 A 正确;由于电突触的突触前膜没有突触小泡,不借助于神经递质,且突触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

41、的,因此电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任何一个产生的兴奋均可以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故 B正确;由于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需要电信号不需要神经递质,因此神经递质阻断剂对电突触的传递没有作用,故 C错;神经冲动的传递需要 ATP提供能量, ATP水解成 ADP时释放能量,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 K的依赖性 (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 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 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 ( )

42、基因型 rr Rr RR 灭鼠灵 敏感 抗性 抗性 维生素 K依赖性 无 中度 高度 A.基因 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 0 B.抗性个体 RR Rr=1 1 C.RR个体数量增加, rr个体数量减少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Rr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 Rr对维生素 K依赖性是中度,对灭鼠灵有抗性,所以对维生素 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 Rr的个体活着,因此基因 R的频率不可能为 0,故A错误;抗性个体中,由于 Rr对维生素 K依赖性是中度,而 RR对维生素 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 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 Rr的个体

43、,故 B错误, D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RR和 rr个体数量都在减少,故 C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 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存在生殖隔离,但从外貌上几乎无法区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 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C无法判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B 试题分析:判断两类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就是看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为不同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无同一物种,故

44、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殖隔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蜗牛的有条纹 (A)对无条纹 (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 55%,无条纹个体占 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 F1,则 A基因的频率和 F1中 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 A.30%, 21% B.30%, 42% C.70%, 21% D.70%, 42% 答案: D 试题分析:有条纹 (AA)个体占 55,无条纹( aa)个体占 15,则有条纹( Aa)个体占 30%,并且在自由交配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不变 ,因此 A基因的频率 =55 +30

45、/2=70, a基因的频率 =1-70 =30, F1中 Aa基因型的频率 =270 30 =42,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惟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 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 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一个种群 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

46、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 C 试题分析:将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基因突变的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多变的环境条件对个体进行选择作用,加快了进化的速度,故 A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因此不是一个种群,故 B错误;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某些变异个体可能更有利于生存,另外一些变异个体可能不利于生存,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而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因此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故 C正确;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产生的是地理隔离,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从而产生新的物种,故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

47、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稀盐酸 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稀盐酸 静脉 血液 胰液不分泌 稀盐酸 小肠肠腔 (去除神经 ) 胰腺分泌胰液 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 胰腺分泌胰液 A 与 、 与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与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 (由血液运输 )的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与 、 与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故 A错误; 与 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故 B错误, D正确;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故 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促胰液素的发现,意在考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