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生物(选修)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气 D氨基酸 答案: A 为了探究三种物质 IAA、 ACC 和 SNP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右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5.0mol L-1IAA、 0.1mol L-1SNP都能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 0.1mol L-1ACC抑制生根 B.IAA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 5.0mol L-1 C. 5.0mol L-1的 IAA和 0.1mol L-1的 SN
2、P具有协同效应 D. 0.1mol L-1的 ACC和 0.1mol L-1的 SNP联合使用会抑制生根 答案: C 如上图,若茎的 a侧生长素浓度在 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 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A在 BD范围内 B在 OA范围内 C在 BC 范围内 D在 BA范围内 答案: A 图甲、图乙为某两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稳定型和衰退型 C增长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 C 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 t0-t1时间内,种
3、群数量呈 “J”型增长 B若在 t2时种群的数量为 N,则在 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 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2时 D在 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 B 种群的研究中往往要调查种群的密度,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正确的是 A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标记重捕法 B森林中鸟类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样方法 C采用样方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在该种生物分布密集的地区取样 D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 答案: D 关于胰岛素的作用正确的是 A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B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或转变成脂肪 C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4、D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答案: BCD 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下图中的哪些区域 A H 区 B S 区 C W 区 D V 区 答案: CD 右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 3个完整的突触, A可能是感受器 B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上传导的速度与突触数量多少有关 C在 f点施加一强刺激,可在 b点测到膜电位变化 D当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后,会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 答案: ABD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 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
5、 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答案: ABC 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正确的分析是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若图中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加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 ACD 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茎杆伸长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遗传学研究表明,赤霉素对矮生玉米的作用效果明显,而对正常株高玉米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图中的 a过程表示促进, b过程表示抑制 B图中的 c过程
6、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抑制 C赤霉素缺乏的植物体无法完成生长素的合成 D控制玉米茎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关 答案: C 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 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向性实验,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在单侧光照射下,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
7、光源生长。实验四证明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但不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的微量有机物 B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 答案: B 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 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8、 A B C D 答案: D 为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甲、乙两人同时空腹做尿液检验。所采尿样标号分别为 1号和 2号,经斐林试剂测定发现, 1号试管混合液煮沸冷却后呈现砖红色,2号试管呈蓝色。下列说法最为严谨的 A甲出现尿糖,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B乙不可能是低血糖病患者 C甲健康异常,但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D这种结果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答案: C 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最可能因下列何种方式感染艾滋病 A与病毒携带者握手 B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D洗牙或补牙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答案: D
9、有一种疾病称为 “重症肌无力 ”,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低下,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哪种病最相似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C过敏反应 D感染引起的关节炎 答案: A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溶菌酶等杀菌物质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的 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
10、免疫反应 B细胞免疫中,效应 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D淋巴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答案: D 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作用于大脑皮层,使痛觉中枢失去功能 答案: B 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 A、 B、 C、 D四个点,且 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表面: AB, BD, AD之
11、间,若在 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A B C D 答案: B 植物在下列现象中,与顶端优势现象中生长素作用相同的是 A茎的向光性 B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 C根的向地性 D扦插的枝条生根 答案: C 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答案: D 综合题 回答下列与生物学实验有关的问题: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
12、趣小组设 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 ;生长素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 性。 根据科学实验原 则,上图中 X处应放置 ,则乙、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 。 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若 ,则假设成立; 若 ,则假设不成立。 答案: ( 1) 伸长生长 两重 空白琼脂块 有无生长素 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 为探索影响动物体
13、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因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如下一些实验: ( l)实验一: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甲,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进行不间断检测。每隔 3d对甲鼠的甲状腺做一次等量切除,其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图中曲线 a表示的激素是 ,曲线 b表示的激素是 。 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的激素量)与甲状腺的体积成 关系。 通过该实验,还可以给人启示,对于患 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 2)实验二:为了验证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某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实验方案:取生长状况相同的雄鼠丙和雌鼠丁,其中给丙鼠每天喂含碘的食物,丁鼠每天
14、喂不含碘的等量的食物;两只鼠放在不同室内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对两只鼠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测定。请改正该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答案: ( 1)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正相关 甲亢 ( 2)丙鼠和丁鼠的性别相同 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 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 1)图中 a线段表示 状态; 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此时 Na+ (内、外、不)流。 (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 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 由 胞体传向
15、。 (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 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 的结合。 ( 4)在人体体温的神经 体液调节中,下丘脑是 ,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激素是 。人在寒冷的环境下会出现寒战,这是机体通过 增加产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剧烈运动后,机体降低体温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和 增加散热。 答案: ( 1)静息 0mV 内 ( 2)轴突末梢 ( 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 4)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 骨骼肌收缩 皮肤毛细管舒张 右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
16、答下列问题: (1)图中 为 ,突触由图中的 _(填序号)构成。 (2) 是 ,结构 中的液体为 , 的化学本质是 _。 (3)若 能使 产生兴奋,则当兴奋传导到 处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为 。在图示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_。 答案: (1)突触小泡 345 (2)神经递质 组织液 糖蛋白 (3)外负内正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回答下列免疫相关的问题: ( 1)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安全造成严重危害,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HIV在人体内的主要宿主细胞是 细胞,该细胞是在 中发育而成的。
17、 ( 2)下图 和 为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两种类型,请据图回答: 图 中的 c细胞是 ,它对 a细胞的作用是 。 图 中的 e是 ,它能和 f结合,从而中和或清除 f。当短期内 f再次侵入人体内,与之前相比 d产生 e的特点是 。( 2分) ( 3)某学生一参加打扫卫生活动, 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喘不过气,离开现场后症状就会消失。该同学的表现叫做 反应;引起该反应的物质叫做 。 ( 4)下列细胞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 ) A巨噬细胞 B记忆细胞 C效应 B细胞 D效应 B细胞 答案: ( 1) T(或 T淋巴); 胸腺 ( 2) 效应 T细胞; 使 a裂解死亡; 抗体; 产生速度更快、
18、量更多;( 2分) ( 3)过敏(或超敏); 过敏源; ( 4) BD( 2分) 某男子与一位重症禽流感患者有过接触,因而被要求进行医学隔离。在此期间,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但该男子除了体温稍有升高外,并未出现其他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发热是由于 _增多和 _不畅造成的。 (2)该男子在体温升高期间,按照自己以往对付感冒的做法,大量饮水。这样做会使得 _ _下降,减少对下丘脑的 _感受器的刺激,从而减少 _的分泌和释 放,导致排尿量 _,有利于排出代谢废物。 (3)虽然该男子这一次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却无明显流感患者病症,但这并不能保证他将来不会成为
19、禽流感患者的理由是: _ _。 (2分 ) 答案: (1)产热 散热 (2) 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 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 增大 (3)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因此再度感染后仍可能患病 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人体内环境是指 _,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填图中标号) ( 2)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请用箭头和图中的标号表示内环境 组成成分之间生物交换的关系 。( 2分) ( 3)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那么在饥饿状态下, B端与 A端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 ( 4)血浆、组织液
20、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 与 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_ _。 ( 5)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 _ _等系 统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 _ _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答案: (1)( 1)细胞外液 ( 2)( 2分) ( 3)葡萄糖 ( 4) 中含大分子蛋白质, 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 5)消化、循环 循环、泌尿 种群特征中研究较多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最造生长温度在 20 30 之间,常被用作生物实验的材料。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一定营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
21、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 :将 10mL无菌马铃薯 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 步骤 :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步骤 :将试管在 28 条件下连续培养 7天。 步骤 :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步骤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及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 1)在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前,往往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 ( 2)在取样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那么在用显微镜计数前,应对所取的样品进行怎样处理? ( 3)某小组根据 实验数据得出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22、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 “S”型增长 B酵母菌种群在第 4天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C第 5天至第 6天中,酵母菌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 K 值大约为 1100左右 ( 4)某同学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 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结果如下表。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 2分)若第 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 760个 /立方毫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2分) ( 5)该小组同学对该课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 /mL 酵母菌原液 /mL 培养温度( ) A1、 A2、 A3 10 0.1 15 B1、 B2、 B3 10 0.1 10 C1、 C2、 C3 10 0.1 5 该小组探究的课题是 ( 2分)。 该对照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 ( 1)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 ( 2)加适量的蒸馏水稀释;( 3) B ( 4) 2 4 1 3 ; ( 2分) 培养液中营养被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积累; ( 2 分,答出营养被大量消耗即可) ( 5)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缺少 15 以上的温度设计(或温度梯度设计不合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