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7 ,大小:406.14KB ,
资源ID:347382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473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41 T 1507-2017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25 000).pdf)为本站会员(fatcommittee2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41 T 1507-2017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25 000).pdf

1、ICS 07.060D 14 DB41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15072017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25 000)2017 -12- 06发布 2018- 03-06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41/T 15072017I目 次前 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调查目的 .24.2 调查任务 .24.3 调查工作原则 .34.4 基本要求 .35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 35.1 调查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35.2 工作量定额 .46 设计书编写 .66.1 设计编

2、写准备 .66.2 设计编写要求 .77 调查内容 .77.1 基本调查内容 .77.2 不同类型区专门调查内容 .108 技术方法及要求 .138.1 遥感解译 .138.2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测绘 .138.3 地球物理勘探 .148.4 钻探 .158.5 井探与槽探 .168.6 抽水试验 .168.7 样品采集与测试 .188.8 原位测试 .208.9 地下水动态监测与水位统调 .209 综合评价 .219.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219.2 地下水质量评价 .229.3 地下水污染评价 .229.4 土壤污染评价 .229.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23DB41/T 150720

3、17II10 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制 .2310.1 综合研究 .2310.2 图件编制 .2310.3 报告编写 .2511 数据库建设 .2511.1 建设内容 .2511.2 建设要求 .2512 野外验收与报告审查 .2512.1 野外验收 .2512.2 报告审查 .2612.3 资料归档 .26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27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地面物探技术方法选择 .29附录 C(资料性附录) 水文地质钻探主要技术要求 .32附录 D(规范性附录) 报告编写提纲 33DB41/T 15072017II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

4、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勘查院、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现国、王春晖、邱金波、詹亚辉、狄艳松、龚晓凌、李扬。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马庚杰、孙春叶、张金星、何贤珍、王倓、王晨旭、郭山峰、赵海军、王献坤、樊利、何佳晨。DB41/T 150720171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 1: 25 000)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25 000)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工作内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调查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写、技术方法及要求、综合评价、综合研究与

5、报告编制、数据库建设以及野外验收与报告审查。 本标准适用于1:25 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也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296 管井技术规范DZ/T 0017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 0072 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

6、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51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DZ/T 0173 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 0190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 000)DZ/T 026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DZ/T 0282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DZ/T 0283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 028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8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HJ 493 水质水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SL 166 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3 术语和定义 下

7、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DB41/T 150720172地下水系统具有水量、水质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包含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3.2 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3.3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3.4 包气带地表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3.5含水层能赋存、传输并能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可渗透岩层(体)。3.6 含水层富水性含水层输导、汇聚、产出地下水的能力。通常用规定口径与降深的单井出水量或泉水流量来表征。3.7 环境地质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

8、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破坏与土地资源损毁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地方 病、原生劣质地下水、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荒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4 总则4.1 调查目的1:25 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河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程度和研究水平,服务于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地 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以及重

9、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4.2 调查任务1:25 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包括:a) 查明含水层或蓄水构造空间结构与边界条件、地下水赋存分布及其数量质量特征;b) 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地下水动态特征、水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c) 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d) 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布、发育特征、成因、活动规律及危害程度,并预测发展趋势,进行地质环境评价;e) 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划、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f) 建立 1:25 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库。DB41/T 1507201734.3 调查

10、工作原则4.3.1 应坚持资源、环境、生态并重,优先部署在以下重点地区:a) 城镇建成区及规划区、重要经济区带、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急需的地区;b)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或所占供水比例较高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c) 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调蓄功能的地区;d) 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已经产生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的地区;e)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区。4.3.2 以解决地下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保护地质环境为主,针对不同地区存在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地质问题,以及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 境地质问题,各有侧重地部署不

11、同层次的调查工作。4.3.3 应充分搜集调查区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重视资料的再开发利用,将资料分析研究贯穿于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已开展过 1:25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或更高精度勘查工作的地区应以编图研究为主,适当部署补充性调查工作。4.3.4 同一个调查点和钻孔应尽可能有多个用途,满足多种工作需求,提高调查的工作效率。4.4 基本要求4.4.1 调查工作一般应按照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踏勘、设计编制与审批、地面调查、物探、钻探、野外试验、采样测试分析、野外验收、综合研究、报告编制、数据库建设、成果验收与资料汇交等 步骤进行。4.4.2 调查工作以 1:25 000标准图

12、幅为基本调查单元,或者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调查范围。水文地质调查与环境地质调查可以合并进行,也可分别进行。4.4.3 调查控制深度应根据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所涉及的深度加以确定。4.4.4 调查工作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研究程度的差异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划分出一般工作地段与重点工作地段,对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部 署一定的实物工作量。5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5.1 调查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5.1.1 按照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三类(见表 1)。DB41/T 150720174表 1 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3、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1)地形平缓,地貌类型单一;2)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3)地下水系统结构简单,含水层空间分布比较稳定; 4)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简单,水化学类型单一; 5)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浅,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不突出;6)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低。 1)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较多样;2)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3)地下水系统结构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 4)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较复杂; 5)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深,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较 突出; 6)地下水开发利

14、用程度中等。 1)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2)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3)地下水系统结构复杂,含水层层次多,空间分布不稳定; 4)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复杂; 5)水文地质条件差,地下水水位埋藏深,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6)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注: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则应定为该级别。5.1.2 按照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三类(见表 2)。 表 2 调查区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环境地质条件简单地区 环境地质条件中等地区 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地区1)地形简单,相对高差小于 50 m,地面坡度小于8,地貌类型单一; 2)地层及地质构

15、造简单,岩性岩相变化小,岩土体结构简单,工程地质性质良好;3)地下水对岩土体性质或工程基本无影响,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4)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弱或不发育,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不突出, 危害小; 5)人类活动一般,对地质环境影响轻,破坏小。 1)地形较简单,相对高差50200 m,地面坡度以 825为主,地貌类型较多样; 2)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岩土体结构较复杂,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3)地下水对岩土体性质或工程影响较大,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4)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突出,危害中等; 5)人类活动较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破坏较大。 1)地形复杂

16、,相对高差大于 200 m,地面坡度以大于25为主,地貌类型多样; 2)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复杂多样,岩土体结构复杂,工程地质性质差; 3)地下水对岩土体性质或工程影响大,水文地质条件差; 4)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强烈,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突出,危害大; 5)人类活动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严重,破坏大。注: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则应定为该级别。5.2 工作量定额1:25 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工作量定额执行表3的规定,1:25 000环境地质调查主要工作量定额执行表4的规定。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 本着继承前人成果原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

17、资料成果可纳入工作量定额。b) 环境地质调查勘探孔包括一般地质钻孔和专门地质勘探孔,二者所占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c) 常规水质分析指无机组分全分析,应根据需要适当部署生活饮用水全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样品。d) 当合并开展水文地质调查与环境地质调查,且工作量有交叉时,交叉的工作量可根据实际适当 减少,但不应低于表 3与表 4 规定工作量之和的 50%。DB41/T 150720175表 3 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额地 区类 别 调查路线间 距/km 调查点/ 个 水位统测 /个 水文物探/ 点 抽水试验/ 组 水文地质钻 孔数/个 常规水质分 析/件平原地区 简单地区 1.2

18、1.5 5065 1520 6075 34 2.02.5 1015中等地区 1.01.2 6585 2025 7590 46 2.54.0 1520复杂地区 0.71.0 85100 2540 90100 68 4.05.0 2025黄土地区 简单地区 1.21.5 5065 68 65750 23 1.82.0 812中等地区 1.01.2 6585 810 7590 34 2.03.0 1215复杂地区 0.71.0 85100 1012 90100 45 3.04.0 1520丘陵山地地区 简单地区 0.81.0 6080 68 2030 23 2.02.5 68中等地区 0.60.8

19、80110 810 3040 34 2.54.0 810复杂地区 0.40.6 110140 1012 4050 45 4.06.0 1015岩溶地区 简单地区 0.81.0 6090 810 3040 34 2.02.5 1012中等地区 0.60.8 90120 1012 4050 45 2.54.0 1216复杂地区 0.40.6 120150 1215 5060 56 4.06.0 1622表 4 环境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额地 区类 别 调查路线 间距/km 调查点/ 个 原位测 试/组 原状土样/ 件 勘探孔数 /个 水质污染分 析/件 探槽或浅井 /个平原地区 简单

20、地区 1.21.5 5065 24 2040 34 1015 23中等地区 1.01.2 6585 46 4060 46 1520 35复杂地区 0.71.0 85100 68 6080 68 2025 58黄土地区 简单地区 1.21.5 5065 13 1530 34 812 23中等地区 1.01.2 6585 35 3045 45 1215 35复杂地区 0.71.2 85100 57 4560 56 1520 58丘陵山地地区 简单地区 1.01.2 6080 45 68 13中等地区 0.81.0 80110 56 810 34复杂地区 0.50.8 110140 68 1015

21、45岩溶地区 简单地区 1.01.2 6080 34 1012 35中等地区 0.81.0 80110 45 1215 58复杂地区 0.60.8 110140 56 1518 8106 设计书编写6.1 设计编写准备6.1.1 资料收集DB41/T 1507201766.1.1.1 气象收集区内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湿度、冻结深度及暴雨等资料,其时间系列长度应与具体评价工作相适应,一般不少于30年。若区内或临区无专业气象站资料时,宜布设简易气象站进行观测。6.1.1.2 水文收集区内河流水系的分布、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径流量、水位及其特征值、水质、水温、含砂量及动态变化

22、资料;湖泊、水库的位置、积水及水面面积、蓄水容量、水位、水质、生态环境功能、 供水及防洪作用等;地表水源灌区的分布范围、灌溉引水量、灌溉面积等资料;若无相关水文资料时,宜布设简易测站进行观测。6.1.1.3 遥感收集不同时期、不同波段的航片和卫片等遥感影像与数据及其解译成果。6.1.1.4 区域地质收集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区域地质资料。6.1.1.5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应收集以下资料:a) 水文地质调查和勘察成果,包括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区内供水水文地 质勘察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等资料;b) 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工程、水土污染调查等成果报告,以及

23、区内主要环境 地质问题研究成果等资料;c) 各类钻孔、物化探、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环境监测、野外实验和室内试验等原始资料。6.1.1.6 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人类活动应收集工作区内的社会经济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发展规划以及矿山开采、重大工程建设情况等资料。6.1.2 野外踏勘6.1.2.1 应结合调查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踏勘工作。6.1.2.2 应选择典型路线,重点对典型地质剖面、地下泉水出露、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土地利用等进行野外踏勘。6.1.2.3 通过野外踏勘确定野外调查工作思路及主要工作内容。6.2 设计编写要求6.2.1 设计

24、编写原则设计书应做到目标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内容全面,方法得当,技术要求具体,组织管理和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经费预算合理。6.2.2 设计书内容要求设计书内容要求如下:DB41/T 150720177a) 设计书编写提纲按照附录 A 执行;b) 设计书附图及附件包括:1) 水文地质略图;2) 地质环境现状略图;3) 工作部署图;4) 典型水文地质钻孔设计图;5) 其它相关附图、附表。7 调查内容7.1 基本调查内容7.1.1 人类工程活动调查应调查以下内容:a) 调查区土地类型,各类土地的分布、面积,土地利用现状等;b) 工业与民用建筑

25、、道路交通、水利、电力、采矿、取水、输油(气)管道等重大工程建设情况;c)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等。7.1.2 水文调查应调查以下内容:a) 河流、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分布、水质;b) 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库容;c) 地表水与地下水(含暗河、泉等)的相互作用;d) 水利工程类型、分布、规模、用途和利用情况;e) 现状水利工程和地表水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7.1.3 地形地貌应调查地貌成因类型、分布、形态与组合特征、物质组成与时代以及地貌单元间的接触关系。调查研究地形地貌与地下水形成、埋藏、富集、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7.1.4 地层岩性应调查以下内容:a) 基岩地层层序、地质时

26、代、厚度、分布、产状、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和接触关系等;b) 第四纪地层分布、厚度、岩性、成因类型、形成时代、沉积环境、胶结程度、演化规律等,应 在成因类型基础上划分至组或段;c) 第四系与下伏地层的分界面,研究主要含水层的形成时代及新生代的沉积韵律,研究冲洪积层、 湖积层、泥炭以及冰积层的分布特征,确定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7.1.5 地质构造应调查以下内容:a) 地质构造类型、性质、产状、规模、分布、形成时代、活动性及其水文地质意义和对地质灾害 形成的影响。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工作区大地构造单元部位、区域构造和新 构造运动特征;DB41/T 150720178b) 褶皱构

27、造的类型、形态、规模,组成的地层岩性和产状,次级构造类型、特征和分布,储水构 造类型、规模和分布;c) 断裂的类型、力学性质、级别、序次和活动性,影响的地层,断层构造岩分带及断层的水理性 质;d) 构造裂隙的类型、力学性质、发育程度、分布规律,裂隙率、裂隙充填情况,构造裂隙与地下 水储存、运移的关系。7.1.6 地下水系统边界如果调查区存在地下水系统边界,应调查确定边界的类型、性质与范围,边界内外含水层结构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等内容。7.1.7 包气带应调查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厚度、分布及其入渗率、含水率、岩土化学特征与地表植被状况等内容。7.1.8

28、 含水层(组)应调查以下内容:a) 含水层(组)的埋藏条件和分布规律,包括岩性、厚度、产状、层次、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水位、涌水量、水化学成分以及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组)之间的关系和水力联系等;b) 隔水层的埋深、厚度、岩性、产状和分布范围。7.1.9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应调查以下内容:a) 地下水埋藏类型、水位埋深、水位标高、水温;b)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或途径、补给区分布范围及补给量,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分布、补给方式和补给层位、补给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史;c) 地下水流场、流向、流速、流量和流态;d) 地下水排泄区(带)分布、排泄形式、排泄途径和排泄量;e) 地

29、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和补给、排泄量;f) 地下水人工调蓄的有利地段、调蓄条件、调蓄范围和调蓄容量等。7.1.10 地下水动态特征应调查以下内容:a) 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的年内和年际动态变化;b) 泉、自流井的流量、水温、水质的动态变化。7.1.11 地下水化学特征应调查地下水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水化学类型及其时空变化。7.1.12 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应调查以下内容:a) 开采井的位置、深度、成井结构、开采含水层、开采量、用途、开采方式、开采时间等,调查 区分散开采井数、密度、开采总量和利用状况(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量);DB41/T 150720179b) 集

30、中供水水源地位置、开采井数量、深度、成井结构及间距、开采含水层、单井开采量、水源 地开采总量和利用状况,各开采井的静水位(或埋深)、动水位(或埋深)及历史变化情况;c) 其它地下水取水工程位置、取水方式、取水含水层、取水量和利用状况;d) 地下水年开采总量和各含水层(组)的开采量。7.1.13 环境地质问题调查7.1.13.1 应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破坏与土地资源损毁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区域地下水位 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地方病、原生劣质地下水、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荒漠化、盐渍 化、沼

31、泽化)等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7.1.13.2 滑坡、崩塌、泥石流按照 DZ/T 0261的要求调查。7.1.13.3 地面塌陷应调查地面塌陷分布范围、规模、危害程度、形成条件及其成因,预测发展趋势。7.1.13.4 地面沉降按照 DZ/T 0283 的要求调查。7.1.13.5 地裂缝应调查地裂缝位置、分布、规模等特征,确定地裂缝的诱发因素,分析地裂缝与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关系,确定地裂缝的诱发因素;了解和掌握地裂缝危害、监测、防治现状 与效果。7.1.13.6 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应调查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范围、年际变幅、中心水位与埋深,以及形成时间与发展历史,分析预

32、测发展趋势,了解其造成的危害状况。7.1.13.7 地下水污染应调查以下内容:a) 河流及其他受污染地表水体、污水回灌井、垃圾场等地下水污染源类型与分布,有害组分与数 量,地下水污染程度、范围、深度、方式与途径、危害程度等,预测发展趋势;b) 农作物种植区应重点调查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c) 城市、村镇附近应重点调查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d) 矿区附近应重点调查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e) 油气、盐碱矿开采区应重点调查油井及盐碱矿井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7.1.13.8 土壤污染应调查土壤污染现状、污染源类型、

33、分布、污染途径与介质特征、危害程度等,预测发展趋势。7.1.13.9 石漠化应调查石漠化分布、基本特征、地表堆积物特征等,分析石漠化形成的控制因素,了解和掌握石漠化危害、防治现状与治理效果。7.1.13.10 土地荒漠化应调查土地荒漠化分布、类型和发育特征,分析控制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了解其危害和防治现状。7.1.13.11 土地盐渍化与沼泽化应调查土地盐渍化及沼泽化的分布范围、演化历史、影响程度,分析其形成条件与地下水的关系,预测发展趋势。7.1.13.12 原生劣质地下水应调查原生劣质地下水分布范围、层位、化学成分、水化学特征、历史演化及危害程度,分析其形成

34、机理。7.1.13.13 地方病应调查地方病类型、分布、患病程度,以及地方病与地下水、土壤环境的关系,防病改水情况等。7.1.14 特殊类型地下水调查调查地下热水、矿泉水、咸水、卤水、肥水的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等。7.2 不同类型区专门调查内容7.2.1 平原地区DB41/T 15072017107.2.1.1 山前冲洪积平原应调查以下内容:a) 冲洪积扇分布范围及垂向、纵横方向岩性的变化规律,组成冲洪积扇的第四纪堆积物的来源、地层结构、岩性特征;b) 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接触关系,山前构造带的类型、力学性质、规模、活动性和水理性质(导 水、隔水、充水等),山前侧向径流补给;c) 冲洪积扇不同部位

35、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富水性以及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和水质、水量、水温的变化规律;d) 扇顶到前缘方向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分带特征,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溢出泉流量及总溢出 量;e) 埋藏型冲洪积扇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岩性、厚度及其水文地质特征;f) 河谷阶地的形态、分布范围、地质结构、岩性、厚度、成因和叠置关系,河谷阶地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以及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g) 山区河流对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位置及补给量;h) 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调蓄空间,确定有利的调蓄补给地段。7.2.1.2 冲(湖)积平原应调查以下内容:a) 冲积、湖积、冰水堆积等第四纪不同成因堆积物的形成时代、分布范

36、围、埋藏条件、厚度、岩 性特征以及接触关系;b) 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岩性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c) 湖相地层的分布、结构、埋藏深度、厚度、岩性特征;d) 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咸、淡水界面位置(水平、垂向)及变化特征,咸水分布区淡水透镜 体的分布规律、埋藏及形成条件;e) 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与土壤污染、地方病、土地盐渍化、土地沼泽化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7.2.2 山地丘陵地区7.2.2.1 基本调查内容应调查以下基本内容:a) 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力学性质、活动性、胶结和充填程度,不同构造的水理 性质、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储水构造的分布。b) 节理、裂隙等微构造的形态、

37、发育特征与不同地层、构造部位的关系,裂隙强发育带的产状及 分布情况,裂隙发育程度、充填胶结情况、地下水活动的痕迹。c) 山间盆地的成因、分布范围、汇水面积、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岩性、含水层的富水性和地下水 的赋存条件。d) 山间河谷平原含水层的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变化和富水性,沟谷长度、汇水面积、阶地形态与结构、分布范围等。e) 山区河流的长度、汇水面积、流量、水质,泉的分布、成因、高程、补给条件、流量、水质、水温和动态特征等。f) 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水土污染、地方病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DB41/T 15072017117.2.2.2 沉积岩地区应调查以下内容:a) 自流水盆地、自流

38、斜地等蓄水构造的分布、岩性、补给条件和富水特性;b) 软硬岩层组合情况,岩层产状与地形的关系,脆性岩层夹层的连续厚度、分布、裂隙发育特征 及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组合特征。7.2.2.3 岩浆岩地区应调查以下内容:a) 侵入岩类风化带的分布、性状、厚度及影响因素,围岩接触蚀变带的类型、宽度、裂隙发育程 度及其水文地质特性;b) 喷发岩类的喷发方式,各次喷发熔岩流之间接触带的性质、分布及其富水性,并注意研究凝灰 质岩层的隔水性及裂隙性熔岩的富水性;c) 各期熔岩台地的分布、高程、柱状节理和气孔发育程度等与地下水补给和赋存的关系;火山口 周围玄武岩岩性、厚度与地下水水位、水质及富水性的变化,边缘地下水

39、溢出带的分布。7.2.2.4 变质岩地区应调查以下内容:a) 大理岩的岩性、厚度、产状、稳定性和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对富水性的影响;b) 片麻岩及其它变质岩类的风化带性状、厚度、分布、汇水面积及富水性。7.2.3 岩溶地区7.2.3.1 按裸露型、半裸露型、覆盖型以及埋藏型等岩溶地层埋藏条件调查,调查各类型岩溶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7.2.3.2 应调查岩溶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石漠化、地下水污染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7.2.3.3 岩溶地质条件应调查以下内容:a) 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延伸情况、断层带宽度及其变化和充填物质等,研究断层带附近岩溶发育情况及其导水性和对岩溶水流运动的影响;b) 主

40、要褶皱、隆起与坳陷等的分布、性质及其相互间的连接变化情况,着重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内 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及岩溶水流赋存与运动的不同特征;c) 构造体系的性质与特征,研究不同构造体系对区域性岩溶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挽近构 造运动的表现,研究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对区域岩溶水的埋藏与运移的影响;d) 进行裂隙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的调查统计。7.2.3.4 岩溶地貌应调查以下内容:a) 裸露、半裸露型地区的岩溶地貌形态、地层岩性与岩溶地貌的关系、地质作用对岩溶地貌的影 响,岩溶洞穴的分布、空间形态、规模、充填物、成因等;b) 覆盖型和埋藏型地区的地表地貌形态、覆盖层厚度与岩性,下部岩溶形态、岩溶裂隙和管道

41、特 征以及岩溶发育程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情况,各种埋藏的古地貌及其与古岩溶的关系。7.2.3.5 岩溶发育特征应调查以下内容:a) 区域岩溶作用的动力条件及溶蚀速度,区域岩溶发育强度与控制因素的关系,地表各种岩溶形 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规律;b) 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空间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 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区域岩溶形态组合类型,岩溶发育与地下水分布的关系。DB41/T 15072017127.2.3.6 岩溶水系统应调查以下内容:a) 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地表水文网与岩溶发育的关系,地表水与岩溶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 与转化量,划分岩溶地下水系统;b) 岩

42、溶地下河及岩溶泉的位置、高程、形态、补给条件与开发利用条件、流量、水质及动态变化 等;c) 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7.2.4 黄土地区7.2.4.1 黄土丘陵区应调查以下内容:a) 梁峁形态、规模、高程变化,组成梁峁的黄土地层层序、时代、岩性、厚度,与下伏非黄土地 层或基岩的接触关系;b) 沟谷分布及形态,掌地、墹地的分布、规模、堆积物的厚度、岩性组成和汇水面积;c) 黄土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富水程度及水质,泉的出露位置、高程、流量、水质、成因等;d) 裸露和下伏基岩风化裂隙带地下水、沟谷冲洪积层潜水及基岩储水构造。7.2.4.2 黄土塬

43、区应调查以下内容:a) 地貌单元、形态以及微地貌,黄土塬的形态、规模、高程变化,塬面洼地的分布、形态、成因, 沟谷的分布及其切割程度;b) 组成塬体的第四纪地层层序、岩性、厚度,黄土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与贯通情况,黄土及古土壤层厚度及其组合特征;c) 黄土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与分布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塬坡泉水出露特征及其排泄量;d) 前第四纪地层、地质构造,基岩风化裂隙带地下水及储水构造。7.2.4.3 黄土河谷平原区应调查以下内容:a) 洪积扇、冲出锥、阶面、河床等地貌形态、特征,阶地的类型与结构,古河道的分布,河流水 文特征;b) 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岩相、厚度,土壤盐渍化程度、分布、

44、特征及其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7.2.4.4 应调查黄土崩塌、滑坡、泥石流、黄土陷穴、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地下水与土壤污染、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8 技术方法及要求8.1 遥感解译8.1.1 基本要求8.1.1.1 遥感解译应先于地面调查工作,遵循前期技术准备初步解译建立野外解译标志详细解译野外验证与同步解译再解译的工作程序。8.1.1.2 遥感影像应选择云朵覆盖少、清晰度高、可解性强的最新卫星图像及航空像片,其分辨率应不低于 2.5m。8.1.1.3 对水文地质问题及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特殊影像,宜选定重点地段进行多时相遥感资料的动态解译分析。8.1.2 遥感解译内容DB41/T

45、1507201713根据调查任务和不同地区及所选用的遥感图像的可解性与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解译内容,一般应包括内容如下: a) 地貌基本轮廓、成因类型、主要微地貌形态组合及水系分布发育特征,判定地形地貌、水系特 征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的关系;b) 褶皱、断裂(隐伏断裂、活动断裂)等主要构造形迹的分布位置、发育规模及展布特征,新构 造活动形迹在影像上的表现,判定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c) 各类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黄土、盐渍土等特殊土体的分布发育特征;d) 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圈定泉点、泉群、泉域、地下水溢出带的位置,河流、湖泊、库塘、沼泽、 湿地

46、等地表水体及其渗失带的分布,圈定河床、湖泊泥砂淤积地段及古溃口和管涌等发育地段、 洪水淹没区域,确定古(故)河道变迁、地表水体变化以及各种岩溶现象的分布发育;e)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规模、形态特征、危害以及发展趋势;f) 土地利用现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8.1.3 其它技术要求按照 DZ/T 0190 及 DZ/T 0151相关要求执行。8.2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测绘8.2.1 基本要求8.2.1.1 应以查明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和问题及满足编图为原则布置调查路线和调查点,避免均匀布线、布点。8.2.1.2 对点状地质环境问题应逐点调查,对线状地质环境问题宜采用追

47、踪调查,对面状地质环境问题宜采用路线穿越调查。8.2.1.3 野外工作底图应采用 1:0 000比例尺地形图,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简单的地区可采用 1:25000比例尺地形图,重点工作区应根据需要采用 1:10 000 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8.2.2 调查路线布置要求应以控制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以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重点,采用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布置调查路线,要求如下:a) 沿垂直河流方向穿越,必要时沿河谷、沟谷方向追索;b) 沿地下水流向及井、泉、岩溶水点、矿井等地下水露头多的方向;c) 沿含水层(带)和富水性、水化学特征变化显著方向;d) 沿原生和

48、次生环境地质问题变化显著方向;e) 沿垂直岩层(或岩体)、构造线走向;f) 沿地貌形态变化显著方向等。8.2.3 调查点布置要求应在下列地段布置调查点:a) 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b) 地貌、微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c) 井、泉、钻孔、矿井、坑道、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和地质灾害、矿山环境防治工程;d) 原生和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发育处;e) 污染源、垃圾场、矿山及固废堆放处;f) 与地下水及地质环境问题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DB41/T 15072017148.2.4 精

49、度要求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a) 按 1:25 000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采集数据;b) 控制性调查点和重要地质、地貌、水文地质体、地质灾害位置应采用仪器实测或精确的卫星导 航定位系统定位,一般性调查点可采用手持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定位;c) 宽度大于 50 m 或面积大于 2500 m 2的地质体、长度大于 250 m 的线状地质体(如断裂与褶皱等)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d) 对于具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放大表示于图上;e) 各类调查点及界线的图面标绘误差应不超过 1 mm;f) 调查路线与调查点密度按本标准正文表 3 和表 4 执行。8.3 地球物理勘探8.3.1 地面物探8.3.1.1 布置原则应按下列原则进行布置:a) 地面物探的布置应根据待查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而定,重点布置在 地面调查难以判断而又需要解决的地段、钻探试验地段以及钻探工作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