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40B65DB41河南省地方标 准DB 41/T 14892017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2017-10-24 发布 2018 - 01 - 24 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1/T 14892017I目 次前言 .II1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5 普查准备 .36 外业调查 .47 内业整理 .88 成果总结 .89 检查验收 .9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相关调查表 .11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环境因子分类 13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优良林分与优良单株调查相关调查表 .15附录 D(资料性附录) 优
2、良单株选择常用方法 .19附录 E(规范性附录) 栽培利用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相关调查表 .21附录 F(规范性附录) 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树种与古树名木调查相关调查表 .24附录 G(规范性附录) 新引进和新选育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相关调查表 .30附录 H(规范性附录) 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 .33附录 I(规范性附录) 凭证标本采集记录表 . 35附录 J(资料性附录) 河南省(市、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参考提纲) .37DB41/T 14892017II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经济林和林木种苗工作
3、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运德、申洁梅、高福玲、刘占朝、郑晓敏、崔向清、闫凤国。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李红卫、乔良、赵庆涛、丁朝阳、何凤珍、穆笋、王丽、彭志强、卫发兴、宋言生。DB41/T 148920171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的术语和定义、总则、普查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成果总结、检查验收。本标准适用于林木种质资源普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6620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3 术语和定义GB/T
4、 16620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林木种质资源选育林木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林木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林木的遗传材料。3.2种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指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一定自然分布区内的具有相似遗传组成的林木群体。3.3变种种内的变异类型。与原种相比在形态构造上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特点,但是没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区域。3.4品种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3.5优良林分在同等立地条件下,与其他同龄林分相比,在速生、丰产、优质、抗性等方面居于
5、前列,通过伐除不良植株,优良木占绝对优势,可以改建成母树林的林分。3.6优良单株表现型优良的树木,即在生长和某些性状表现上,远远超过同等立地条件下周围的同种、同龄树木的单株。3.7DB41/T 148920172古树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3.8古树群在一定区域内,成片生长3株以上古树的群落。3.9名木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3.10目的树种也叫主要树种。最适合于经营目的和立地条件的树种,为森林经营的培育对象。3.11龄级根据森林经营要
6、求及树种生物学特性,按一定年数作为间距将林分划分成若干个级别,称为龄级。3.12每木调查对林分内每一立木按预定要求进行测量记载,称为每木调查。可分全林每木调查和局部每木调查。3.13树干通直度树干地上6 m区内树干通直程度。采用目测三级评分法,即通直、稍弯曲、弯曲。3.14形质指标能稳定遗传给后代的外部形态质量指标。3.15凭证标本物种标本所附带的采集资料,以提供证实某一物种在某一时间和空间的确实存在。4总则4.1 普查对象、内容与方法4.1.1 普查对象普查对象为行政区域内所有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原始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内处于野生状态的林木种质资源,包
7、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竹类等林木种质资源的种、变种和主要树种的优良林分、优良单株;b) 栽培利用林木种质资源:造林工程、城乡绿化、庭院绿化、经济林果园等种植的种质资源,包括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种和品种,实生林中的优良林分、优良单株,无性化栽培林分中的优良变异单株;c) 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树种与古树名木资源:包括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树种、古树、古树群以及名木。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树种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在河南省分布的树种,以及列入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树种;DB41/T 148920173d) 新引进和新选育林木种质资源:包括从省外(含国外、境外)引进和自主选育,但未审定推广的树种
8、和品种。已推广应用的,列入栽培利用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范围;e) 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采种林、试验林、植物园、树木园、种质资源保存林(圃)、种子库等专门场所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4.1.2 普查内容4.1.2.1 查清区域内乔木、灌木、木质藤本、竹类等林业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面积或株数)、分布及生长情况,记录分布地点的群落类型及生长环境。4.1.2.2 调查 树种种内的品种、品系、优良单株、变异类型等林木种质资源的来源、经济性状、抗逆性、种植面积与区域、保存状况等。4.1.3 普查方法采用资料查询、知情人访谈、踏查、线路调查、样方调查、单株调查等方法。4.2 普查成果
9、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主要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林木种质资源名录、影像、凭证标本,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调查过程中收集和编制的各类文字技术资料及图件档案等。4.3 普查工作程序普查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a) 普查准备:明确普查目的、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准备所需要的技术资料、仪器工具、物资等,组建普查队伍,培训技术人员;b) 外业 调查: 对河南省范围内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栽培利用林木种质资源、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树种与古树名木资源、新引进和新选育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等分别开展外业调查、登记;c) 内业整理:普查数据的整理、录入、汇总、分析,标本鉴定,图件绘编
10、,资料整理存档;d) 成果总结:编制普查成果报告,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e) 检查验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5 普查准备5.1 制定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制定包含调查时间、范围、进度安排、经费安排、普查人员组成与分工、保障措施等内容的具体普查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普查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普查依据和意义、工作思路和目标、普查对象和内容、承担单位及分工、工作步骤与方法、进度安排与调控、保障措施等内容;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机构与队伍组建、普查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检查验收等内容。5.2 组织准备省、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专家咨询组,明确分工,分别以相关高校
11、和市、县(市、区)为单位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5.3 资料准备DB41/T 1489201745.3.1 基本资料搜集调查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相关资料:a) 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档案、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林相图以及林业区划等相关资料;b)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木良种基地、林木采种基地、植物园、树木园、品种园、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各类苗圃基地的档案资料,历次林木良种公告,选优、优树收集、引种驯化以及各类子代测定林、种源实验材料、建园(场)材料等技术档案;c) 树木志、植物志、植物图鉴、植物检索表、地方志、植物名录、植物资源、森林资源和古树名木等资料。5.3.2 其他资料气
12、候、地理、土壤和社会经济等资料。5.4 调查用具准备5.4.1 仪器、设备及工具包括数码相机、电脑、数据采集仪、围尺、钢卷(围)尺、皮尺、土壤刀、测高器、定位仪、望远镜、生长锥等必要工具。5.4.2 图表和文具调查用图,调查表格,记录用纸、笔、包等文具。5.4.3 标本、样品采集器械采集袋、标本夹、枝剪、高枝剪、手锯、放大镜、吸水纸、台纸、透明纸、浸制试剂、硅胶、采集标签和鉴定标签等。5.4.4 辅助用品及其他野外常用药品、野外防护装备、通讯设备、安全用具等。5.5 技术培训开始调查前,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实训的方式,组织调查人员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普查技术规程、树木识别和分类、普查照片拍摄、安全
13、等有关知识及技术要求。6 外业调查6.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6.1.1 调查对象调查野生树种(变种)及其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生长情况等。调查目的树种的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6.1.2 资料查询DB41/T 148920175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和文献资料,掌握普查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基础信息,了解树种分布及整体概况。6.1.3 知情人访谈通过会议方式,召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询问调查区域内的特异林分和单株,确定重点调查线路和重点调查区域。6.1.4 林木种类调查6.1.4.1 踏查根据现有资料和了解的情况,利用森林资源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按照一定的线路
14、,了解资源分布区内树种种类、林分起源、结构、林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6.1.4.2 线路调查林木种类调查应以线路调查为主、样方调查为辅。线路调查应在踏查的基础上,结合森林资源分布图、地形图或卫星图片进行设计,调查线路的设立应考虑代表性、随机性、整体性及可行性相结合,根据自然条件的复杂程度和植物群落的类型确定调查线路和线路密度。重点沟谷调查不得少于沟谷总数的1/2,一般沟谷调查不得少于沟谷总数的 1/3。调查线路的长度和宽度应符合林分抽样的规定。在山区坡面地段,从谷底向山脊垂直于等高线设置;在河谷地段,沿河岸由下游向上游设置。在线路调查行进中,沿线路记录所有新见的树种(100 m
15、以内不重复记载),目测能见范围内(每侧 20 m)各树种因子,了解资源分布区树种、林分的起源、组成、林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沿调查线路记录观察到的不同树种,填写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树种调查表(见附录 A 表 A.1),并拍摄标准株形态照片。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的树种采集枝、叶、花、果等器官,压制成标本,拍摄形态照片,并记录照片原始编号,以供鉴定。注意掌握林木照片拍摄技术,重点拍摄生境、群体、植株以及叶、花、果实等能反映种质资源特征的照片,要求拍摄物主体突出,图像清晰。6.1.4.3 样方调查对树种种类多、分布面积较大的区域,根据树种种类、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样
16、方进行调查。样方的布设应涵盖整个调查地区内的各代表性地段,但不宜设在林缘,不能跨越河流、道路。在山丘地区,到海拔高程每一百米整数位时,需作样方调查。样方面积依据种质多样性来确定,一般样方面积设为400 m2;林木种质资源较少、地形比较开阔的地段样方面积可设为600 m2;全部为灌木类型的样方面积设为25 m2。样方为正方形或长方形,长方形样方最短边不得小于5 m。在丘陵和平原地区,采用线路踏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按南北向或东西向平行、均匀布设调查线路。在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分布的沿湖或沿河等确定踏查线路,沿线路进行调查,视情况每 1 km3km设置一个代表性样方进行样方调查。样方调查填写野生林木种质
17、资源样方调查表(见附录 A 表 A.2)。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B。6.1.5 优良林分调查6.1.5.1 优良林分的选择与条件首先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原则上选择没有开展系统选优和良种数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主要乡土造林树种;然后选择优良林分。优良林分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a) 野生林分或者实生苗(或点播、飞播)造林形成的林分;DB41/T 148920176b) 目的树种集中分布的中龄林或近熟林;c) 同龄林或相差 2 个龄级以内的异龄林,密度适宜,郁闭度不低于 0.6;d) 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他经济性状明显优良,没有经过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层疏伐的林分;e) 分布相对集中,面积 0
18、.3 hm2以上。6.1.5.2 调查方法6.1.5.2.1 样方设置在确定的优良林分内,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置样方。样方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样方调查面积应占候选林分总面积的2%,样方面积不小于400 m2。6.1.5.2.2 每木调查在样方内实测每木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目测树干通直度和结实情况等。同时调查林分面积、地形、树种起源、林龄及郁闭度等,调查结束拍摄照片,填写优良林分样方调查表(见附录C表C.1)。6.1.6 优良单株调查6.1.6.1 选择原则与方法6.1.6.1.1 选优原则首先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原则上选择没有开展系统选优和良种数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主要乡土造林树种;然后选
19、择优良单株。林内选优在确定的优良林分或者种源清楚且表现优良的林分中选择;散生木选优以形质指标为主,同时考虑并比较其年生长量、重要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等确定是否入选。散生木候选优树应是实生起源的成年植株,还应注意其周围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措施,其土壤条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6.1.6.1.2 选优方法优良单株选择常用方法参考附录D。6.1.6.2 优良单株调查调查优良单株的树高、胸径、冠幅、重要经济性状、特异性状等,拍摄照片,填写优良单株调查表(见附录C表C.2)。6.2 栽培利用林木种质资源调查6.2.1 资料查询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引种档案和文献资料,掌握该区域内栽培林木种质资源基础信息,了解栽培
20、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及利用情况。6.2.2 知情人访谈通过会议方式,召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询问栽培特异林分和单株。6.2.3 调查登记DB41/T 148920177在资料查询和访谈的基础上,对人工种植并在生产中利用的树种或品种,包括农家品种(地方品种),进行实地调查,登记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种类、数量、生长状况和分布等,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填写集中栽培树种(品种)调查表(见附录E表E.1)、城镇绿化树种(品种)调查表(见附录E表E.2)或非城镇“四旁”树种调查表(见附录E表E.3)。6.2.4 优良林分调查确定目的树种,从实生人工林中选择调查。调查方法见6.1
21、.5。填写优良林分样方调查表(见附录C表C.1)。6.2.5 优良单株调查调查方法见6.1.6。其中,品种化栽培的人工林只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填写优良单株调查表(见附录C表C.2)。6.3 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树种与古树名木调查6.3.1 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树种调查利用过去已开展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珍稀濒危保护树种、珍贵树种和河南省重点保护树种调查成果资料,进行实地核实,对原来没有调查的进行补充调查,拍摄照片,填写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树种调查表(见附录F表F.1)。6.3.2 古树名木调查查询登记古树名木的现有调查成果资料,进行实地核实,对原来没有调查的进行补充调查,拍摄照片,填写古树名木调查表(
22、见附录F表F.2)。6.3.3 古树群调查对普查区域内古树群分布地区逐一实地调查,记录群体生长环境及生长状况、形态特征,访问当地长者或查询历史资料等推断树龄,测量树高、胸径、枝下高、伴生植物等相关指标,拍摄群体、整株及花果的照片,填写古树群调查表(见附录F表F.3)。6.4 新引进和新选育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对有关科研、教学、生产等开展良种引进与选育的单位进行新引进和新选育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拍摄照片。新引进林木种质资源填写新引进树种(品种)调查表(见附录G表G.1),新选育林木种质资源填写新选育品种调查表(见附录G表G.2)。6.5 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调查6.5.1 资料查询通过查询历史技
23、术档案资料,掌握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定植等信息。6.5.2 调查登记对各类自然保护区、林木良种基地(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林木采种基地、种质资源保存库(圃)、试验林、植物园、树木园等保存的种质资源及各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级各类林业单位、涉林企业结合科研生产收集保存的林木种源、优良家系、品种(无性系、类型)、优良单株、优良亲本DB41/T 148920178等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登记,现场核查其名称、来源、特征特性、保存场所、资源现状等信息,拍摄照片,填写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见附录H表H.1)。7 内业整理7.1 外业调查表整理核对外业工作调查的内容、范围及各类调查表,补充遗
24、漏调查内容,对外业调查表进行统计、汇总并整理成册。7.2 影像整理对拍摄的影像进行归类并备份。核对影像资料的编号、种质名称、拍摄时间、地点与外业调查表相一致。7.3 凭证标本鉴定与整理对外业调查现场无法确定的树种,应采集枝、叶、花、果等器官,制作完整的凭证标本,首先根据凭证标本和野外采集记录、照片,利用现有资料进行鉴定。仍不能鉴定的树种,填写凭证标本采集记录表(见附录I表I.1),报请专家咨询组进行鉴定。制作的标本应妥善保存。7.4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根据统一编制的河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录入数据。统计分析按照县(市、区)、省辖市、全省三个层次进行。7.5 图件绘编按照调查对象以 1
25、/50000 地形图绘制分布示意图,包括优良林分、种子园、母树林、采种林、采穗圃、保存圃、保存林、植物园、树木园等的位置图。按树种绘制种质资源分布图,标注该树种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位置,还包括县乡村行政界,村镇、林场、主要山峰位置、水陆交通线(包括河流、公路、铁路等)。种质资源集中分布群落的位置及其界线,小面积的可不依比例示意其位置。用注记:标记到图上。8 成果总结8.1 普查报告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的编写参考附录J,报告名称河南省(市、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重点分析本区域的林木种质资源多样性,突出体现地区优势和特色。对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利用潜力进行客观和综合评价。根据调查结
26、果统计、编写树种名录和林木种质资源目录。8.2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国家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的要求,建立河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树种(品种)编号面积DB41/T 1489201798.3 技术资料汇集汇集的技术资料包括以下几方面:a) 管理与文书资料:文件、会议纪要、工作方案、技术规程、实施细则、培训照片、领导讲话、管理规章制度、技术经济责任合同等;b) 外业调查资料:调查簿、调查记录、外业登记表、凭证标本等;c) 图件资料: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照片、影像;d) 上述材料、图片和文字的电子文档;e) 其他成果材料。9 检查验收9.1 检查方法9.1.1 自查县级调查组(队)每完成
27、一个阶段的工作,应对清查、样方测设等调查图、外业记录资料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充完善。县级应成立普查质量检查组,对普查工作质量进行全面自查,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现场核查。对历史有记载、本次普查未发现的树种资源以及调查记录内容不全的应进行补充调查。9.1.2 核查省、市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分别组织质量检查组,对调查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核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纠正或补充调查。市质量检查组对辖区内的各县(市、区)组织核查,核查数量不少于该市调查总量的10%。省质量检查组对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及专项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抽查,抽查数量不少于该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及专项调查组调查总量的5%。9.2
28、检查内容9.2.1 调查因子正确率检查9.2.1.1 定量调查因子: 各项定量调查因子,包括经纬度、坡度、海拔、树龄、树高、胸(地)径、冠幅、树种分布面积等,测量误差要求小于 5%。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者,以调查值为准;反之,则以检查值为准;9.2.1.2 定性调查因子: 各项定性调查因子定性正确,填写无误;调查技术路线的制定是否正确,制定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要求。9.2.2 内业资料检查调查表格是否齐全,项目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准确;文字资料有无错、漏。图、表、文字资料是否一致;是否随意改动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和文字资料。9.3 质量等级评定普查工作质量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普查工作
29、质量等级评定见表1。种质鉴定正确率、调查因子正确率和种质信息漏登率三项评定中,若有一项指标属于不合格,质量等级即判定为不合格;如三项均达到合格以上,则按最低的一项等级评定。对外业调查(包括实测与记载)达不到调查要求的,应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数据录入不合格的,应重新录入。DB41/T 1489201710表 1 普查工作质量等级评定表质量等级 优秀 合格 不合格种质鉴定正确率 95% 90%95% 90%调查因子正确率 95% 90%95% 90%种质信息漏登率 5% 5%10% 10%9.4 验收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成果以会议形式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人员不少于 5 人,会议验收前应将验收材料送
30、专家组人员审查。验收程序主要包括普查(或专项调查)单位汇报普查(或专项调查)成果情况,质量监督核查人员发表质量检查书面意见,专家组成员各自发表审查意见,验收小组形成统一意见确定评价等次,验收小组组长宣读验收意见。验收结果评价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验收结果达不到合格要求的,应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DB41/T 1489201711AA附录A(规范性附录)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相关调查表A.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树种调查表见表A.1。表 A.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树种调查表市 县 乡(镇) 村,小地名调查人: 日期: 表格编号:树种编号树种名称生活型(乔木、灌木、藤本、竹)分布方式(集中、零星)
31、经度 纬度海拔(m)标本号原始照片编号中文名 俗名 拉丁名 填表说明:1.表格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2.市、县、乡(镇)、村:分别填写市、县、乡(镇)、村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3.小地名:要写清楚,如 XXX 林场 XXX 林班等。4.调查人:填写调查队(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 XX 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I 组。5.调查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 20160405。6.树种编号:每个树种的流水号,按顺序编号。7.中文名:树种的中文名称,采用树木志中的名称。8.俗名:树种的别名或当地的俗称。9.拉丁名:树种拉丁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外业阶段可不填。
32、10.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藤本、竹类 4 类,选填。11.分布方式:分为集中、零星 2 类,选填。12.经纬度按照度数记载,保留 5 位小数,如 N36.25220。13.海拔: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 m。15.标本号:应与采集标本的编号、附录 I 表 I.1 凭证标本采集记录表的编号相同。16.原始照片编号:每张照片都按照相同的规则编号。A.2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样方调查表见表A.2。DB41/T 1489201712表 A.2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样方调查表样方编号: 样方面积: m2市 县 乡(镇) 村,小地名经纬度:E N 海拔: m坡向:北坡、东北坡、东坡、东南坡、南坡、
33、西南坡、西坡、西北坡坡度: 坡位:谷底、下部、中部、上部、山脊群落类型及组成: 干扰程度:无、轻、中、重郁闭度: 灌木盖度(%): 草本盖度(%): 总盖度(%):生境: 土壤类型:调查人: 日期: 表格编号:层次植物名称物候期数量(株、丛)高度(m)中文名 拉丁名 填表说明:1.样方编号以市(2 位)+县(2 位)+小组(2 位)+顺序号(4 位)共十位数组成。2.经纬度按照度数记载,保留 5 位小数,如 N36.25220。3.群落类型及组成:按乔木层优势种-灌木层优势种-草本层优势种的方式填写,如侧柏-荆条-黄背草。4.郁闭度:指乔木层郁闭度,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十分
34、数表示,完全裸露为 0,完全覆盖地面为 1,如 0.7。5. 盖度:地上部分投影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乔木不填,灌木在小样方内目测、保留两位小数,优势草本目测、保留两位小数。总盖度:指植物(乔木、灌木和草本)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地面的比率。6.生境:平地、沟谷、阴坡、阳坡、山脊、村边、沟(塘、湖)边、路旁等。7.土壤类型:按土类填写,如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山地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水稻土、红粘土、新积土、风沙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8.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木质藤本。9.物候期:指调查时特征,如萌芽期、花期、果期、落叶期等。10.数量:乔木标明样方
35、内的实际株树,灌木标明样方内的实际丛数,草本植物不填。11.高度:乔木、灌木和草本分别填写平均高度,木质藤本不填。DB41/T 1489201713BB附录B(资料性附录)环境因子分类B.1 地形因子B.1.1 地貌 按大地形确定所在的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几大类。中山:海拔为 1000 m3499 m 的山地。低山:海拔 1000 m 的山地。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 100 m。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B.1.2 坡向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北坡:方位 338360,022。东北坡:方位 23 67。东坡:方位 68112。东南坡:方位 113157。南
36、坡:方位 158202。西南坡:方位 203247。西坡:方位 248292。西北坡:方位 293337。无坡向:坡度5的地段。B.1.3 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6个坡位。脊部:山脉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 15 m 的范围。上坡: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中坡:三等分的中坡位。下坡:三等分的下坡位。山谷(或山洼):汇水线两侧的谷地,若处于其他部位中出现的局部山洼,也应按山谷记载。平地:处在平原和台地上的部位。B.1.4 坡度 级为平坡5;级为缓坡514;级为斜坡1524;级为陡坡2534;级为急坡3544;级为险坡45以上。B.2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分为
37、如下 17 个土类:a)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伏牛山南坡与大别山、桐柏山海拔 1300 m 以下的山地;b) 黄褐土:主要分布在沙河干流以南,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海拔 500 m 以下的低丘、缓岗及阶地上;c) 棕壤:主要分布在豫西北部的太行山区与豫西伏牛山区 800 m1000 m 以上的中山,及豫南大别山、桐柏山地 1000 m 以上。从垂直带谱看,伏北与太行山下部与褐土相连,伏南与大别桐柏山地下部与黄棕壤相连,其上部往往与山地草甸土相接;d) 褐土:主要分布在伏牛山主脉与沙河、汾泉河一线以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e) 潮土:主要分布在我省东部黄、淮、海冲积平原,西以京广线为界与褐土相连
38、,另外淮河干流以南,唐、白河,伊、洛河,沁、漭河诸河流沿岸及沙河、颍河上游多呈带状小面积分布;DB41/T 1489201714f)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伏牛山、桐柏山的东部,大别山北部的淮北平原的低洼地区及南阳盆地中南部;g) 山地草甸土:多分布在 1500 m2500 m 的中山平缓山顶,位于棕壤之上;h)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侧山前交接洼地的蝶形洼地中;i) 盐碱土:盐碱土与盐土、碱土插花分布,主要分布豫东、豫东北黄河、卫河沿岸冲积平原上的二坡地和一些槽形、蝶形洼地的老盐碱地上;j) 水稻土:集中分布在淮南地区,豫西伏牛山区及豫北太行山区较大河流沿岸、峡谷、盆地及山前交接洼地,凡有
39、水资源可灌溉者均有水稻土分布,但较零星;k) 红粘土: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l) 新积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的新滩地上,经常被河流涨水时所淹没,新积土在任何气候下均可出现,故我省各地均有分布;m)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黄河历代变迁的故道滩地,由主流携带的沙质沉积物再经风力搬运而形成的,在豫北、豫东黄河故道均有分布;n) 火山灰土:主要分布在豫西熊耳山与外方山的余脉和太行山东侧余脉低山丘陵地区;o) 紫色土:集中分布在伏牛山南侧的低山丘陵,呈狭长的带状;p) 石质土:在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等地区,可见到的无植被防护或生长稀疏植被的薄层山丘土壤。石质土多分布与母质坚实度大、山坡陡峻的花岗岩、板岩、
40、硅质砂岩、石灰岩地区;q) 粗骨土:在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等地区,可见到的无植被防护或生长稀疏植被的薄层山丘土壤。粗骨土则多分布于坡度稍缓、母质松软易碎、硬度较小的页岩、千枚岩地区。表层以岩石碎片为主。DB41/T 1489201715CC附录C(规范性附录)优良林分与优良单株调查相关调查表C.1 优良林分样方调查表见表C.1。表 C.1 优良林分样方调查表编号:样方每木调查株号 胸径(cm) 树高(m) 枝下高(m) 冠幅(m) 树干通直度 结实情况 其他 填表说明:1.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2.县、乡、村:分别填写县、乡、村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1、。3.小地名: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XXX 林场等。4.调查者:填写调查队(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 XX 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I 组。5.填表人: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6.调查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 20160405样方林分因子调查县 乡 村 小地名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经度 纬度 海拔(m)坡向 坡度 坡位母岩母质 土壤类型 植被类型样方面积(m2) 目的树种名 林龄(年)平均枝下高(m) 平均冠幅(m) 林分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 郁闭度 密度(株/hm2)林分面积(hm2) 每公顷蓄积量(m3) 起源:天然林 人工林人工林种源 树种组成林分健康状况 良 中 差 结实情
42、况DB41/T 14892017167.经纬度按照度数记载,保留 5 位小数,如 N36.25220。8.海拔: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 m。9.坡向: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10.坡度: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度” 。11.坡位:分为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12.母岩母质:填写优良林分林地母岩母质,如石灰岩。13.土壤类型:按土类填写,如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山地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水稻土、红粘土、新积土、风沙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14.植被类型:填写具体的森林植被类型,如松栎针阔混交林等。15.目的
43、树种名:填写优良林分的树种名。16.林龄(年) :根据造林资料填写人工林优良林分的年龄,估测天然林优良林分的年龄。17.平均枝下高: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18.平均冠幅: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19.林分平均胸径: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20.平均树高: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21.林分郁闭度:指乔木层郁闭度,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十分数表示,完全裸露为 0,完全覆盖地面为 1,如 0.7。22.密度(株/hm2):实测。23.林分面积:实测或估测优良林分的面积。24.每公顷蓄积量:根据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求算。25.起源:分天然林、人工林 2 类,选填。26
44、.人工林种源:如为人工林优良林分,根据造林资料调查该林分的种源。27.树种组成:优良林分的树种组成比例。28.林分健康状况:根据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生长状况,更新状况、病虫害程度等综合评价,林分健康状况填写良、中、差。29.结实情况:描述优良林分结实情况, 分为无、多、正常、少量。30.株号:按调查顺序编写。31.胸径:使用测树尺测量,乔木量胸径,灌木、藤本量地径,单位为 cm,精确到整数。32.树高:用测高仪(或激光测距测高仪)实测,精确至 1 m。33.枝下高:测量从地面到树木主干上最低分枝的高度。34.冠幅:使用皮尺分东西、南北两个方向量测,以树冠垂直投影确定冠幅宽度,然后计算两个方向
45、宽度的算数平均数,单位为 m,精确到整数。35.树干通直度:目测。通直度在种源林中采用三级目测评分法,即树干地上 6 m 区,级通直无弯曲;级略有一个明显的弯曲;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弯曲。36.结实情况:描述单株的结实情况,分为无、多、正常、少量。37.其他:填写其他有价值的信息。C.2 优良单株调查表见表 C.2。DB41/T 1489201717表 C.2 优良单株调查表编号:县 乡 村 小地名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种(变种)中文名属中文名 科中文名种(变种)拉丁名属拉丁名 科拉丁名经度 纬度 海拔(m)坡向 坡位 坡度树高(m) 胸径(cm) 冠幅(m)枝下高(m)单株立木蓄积(m3)或
46、单株产量(kg)土壤类型起源 天然生长 人工栽培 人工栽培种源树种组成 结实情况优良单株重要特征描述(描述特殊形态特征、重要经济性状)照片编号备注填表说明:1.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统一编号,或由系统生成资源编号。2.县、乡、村:分别填写县、乡、村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3.小地名: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XXX 林场等。4.调查者:填写调查队(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 XX 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I 组。5.填表人: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6.调查时间: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 20160405DB41/T 14892017187.种(变种)中文名: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种
47、名。统一选用中国植物志及其所采用的恩格勒分类系统的种名(下同)。示例:油松。9.种(变种)拉丁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示例: Pinus tabuliformis,外业阶段可不填。10.属中文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属名。示例:松属。11.属拉丁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属名。示例: Pinus,外业阶段可不填。12.科中文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科名。示例:松科。13.科拉丁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科名。示例:Pinaceae,外业阶段可不填。14. 经纬度按照度数记载,保留 5 位小数,如 N36.25220。15.海拔:古树、名木、优良单株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单位
48、为 m。16.坡向: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17.坡位:分为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18.坡度: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度” 。19.树高:用测高仪实测,精确至 1 m。20.胸径:乔木量胸径,灌木、藤本量地径,单位为 cm,精确到整数。21.冠幅:按东西、南北两个垂直方向测量树冠垂直投影的宽度,然后取平均值,单位为 m,精确到整数。22.枝下高:测量从地面到树木主干上最低分枝的高度。23.单株立木蓄积或单株产量:用材树种根据树高、胸径求算单株立木蓄积;经济林树种实测单株产量。24.土壤类型:按土类填写,如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山地草
49、甸土、沼泽土、盐碱土、水稻土、红粘土、新积土、风沙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25.优良单株重要特征描述:包括特异性状,优树的优良性状描述。26.结实情况:描述单株的结实情况,分为无、多、正常、少量。27.照片编号:填写资源对应的照片编号,外业调查填写相机存贮的临时编号,内业及时整理。28.备注:填写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DB41/T 1489201719DD附录D(资料性附录)优良单株选择常用方法D.1 优势木对比法又称三株优势木对比法或五株优势木对比法,以候选优树为中心,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 10 m15 m 半径范围内(其中包括 30 株以上的树木) ,选出仅次于候选优树的 35 株优势木,实测候选优树和优势木的树高、胸径,并计算材积,求出优势木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与候选优树进行比较,若候选优树生长指标超过规定标准即可入选。否则,予以淘汰。该法一般在人工林或年龄结构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