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29.060 K 12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10562015 铜包铝导体塑料绝缘计算机电缆 2015 05 15发布 2015 08 15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10562015 I 目 次 前言 .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代号、产品表示方法及型号规格 24 使用特性 45 技术要求 46 成品电缆 87 交货长度 98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99 包装、运输和贮存 . 1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绝缘和护套材料物理机械性能 . 11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假定值的计算方法 . 15DB41/T 10562015 III 前
2、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 起草单位:河南华泰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焦作同心电缆有限公司、河南龙祥电力电缆有限公司、河南金水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汇丰电缆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磊、 郭亚朋、金世强、刘刚、王建华、王志强、陈春原。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 戚飞、郑先锋、王卫东、韦丽丽 。 DB41/T 10562015 1 铜包铝导体塑料绝缘计算机电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铜包铝导体塑料绝缘计算机电缆的代号、产品表示方法和型号规格、使用特性、 技术要求、 交货长度、试验方法 和检验规则、包装、运
3、输 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监控回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及检测仪器、仪表连接用连接线(以下简称电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有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51.11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1 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 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 机械性能试验 GB/T 2951.12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2 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 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 2951.132008 电缆和光
4、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3 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 密度测定方法 吸水试验 收缩试验 GB/T 2951.14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4 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 低温试验 GB/T 2951.21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21 部分:弹性体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 耐臭氧试验 热延伸试验 浸矿物油试验 GB/T 2951.31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31 部分:聚氯乙烯混合物专用试验方法 高温压力试验 抗开裂试验 GB/T 2951.32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32 部分:聚氯乙烯混合物专用
5、试验方法 失重试验 热稳定试验 GB/T 2951.41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41 部分:聚乙烯和聚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 耐环境应力开裂试验 熔体指数测量方法 直接燃烧法测量聚乙烯中炭黑和(或)矿物质填料含量 热重分析法( TGA)测量炭黑含量 显微镜法评估聚乙烯中炭黑分散度 GB/T 2952.12008 电缆外护层 第 1部分:总则 GB/T 2952.32008 电缆外护层 第 3部分:非金属套电缆通用外护层 GB/T 3048.4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 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GB/T 3048.5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 5部
6、分:绝缘电阻试验 GB/T 3048.8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 8部分:交流电压试验 GB/T 3048.9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 9部分:绝缘线芯火花试验 GB/T 4909.22009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 2部分: 尺寸测量 GB 5441.21985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工作电容试验 电桥法 GB 5441.31985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电容耦合及对地电容不平衡试验 GB/T 6995.3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 第3 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DB41/T 10562015 2 GB/T 17650.21998 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析出气体的试验方法
7、 第2部分:用测量pH 值和导电率测定气体的酸度 GB/T 196662005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 JB/T 81372013 电线电缆交货盘 DB41/T 8462013 电缆用铜包铝导体 3 代号、产品表示方法和型号规格 3.1 代号 3.1.1 系列代号 铜包铝导体计算机 电缆 DJC 3.1.2 燃烧特征代号 阻燃(A 、B、 C、D 类) ZA、ZB、ZC (ZR)、 ZD 无卤低烟阻燃(A 、 B、 C、 D类) WDZA、 WDZB、 WDZC(WDZR)、 WDZD 注1: ZD 为成束阻燃 D 类,适用于外径12mm 的电缆。 注2: ZC 类阻燃也可以表示为 ZR。 3
8、.1.3 绝缘代号 聚乙烯绝缘 Y 聚氯乙烯绝缘 V 交联聚乙烯绝缘 YJ 3.1.4 护套代号 聚烯烃护套 Y 聚氯乙烯护套 V 3.1.5 屏蔽代号 铜丝(镀锡圆铜线)编织屏蔽 P 铜(铜塑)带屏蔽 P2 铝塑复合带屏蔽 P3 3.1.6 结构特征代号 软结构 R 外护层代号 按GB/T 2952.12008中第4 章的规定 3.2 产品表示方法 产品用型号、规格及本标准编号表示。产品型号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如下: DB41/T 10562015 3 示例1:7 对,对绞组型,0.5mm2示例2:10 对,三线组型, 0.75mm的 铜包铝导体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表示为:DJC
9、VV 720.5 DB41/T XXXXXXXXX 23.3 型号 的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分屏蔽及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表示为:DJC YP3VP3 1020.75 DB41/T XXXXXXXXX 电缆型号见表 1。 表1 电缆型号和名称 型 号 名 称 DJCYV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CYVP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CYVP2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铜带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CYVP3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CYPV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分屏蔽聚氯
10、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CYP2V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铜带分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CYP3V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分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CYPVP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分屏蔽及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CYP2VP2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铜带分屏蔽及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CYP3VP3 铜包铝导体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分屏蔽及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 注:本表中未列出的电缆型号可按以上的规定编制;电缆暂无耐火型号。 3.4 规格 电缆规格见表 2。 表2 电缆规格 标称截面/ mm 0.5 20.75 1.0 1.5 2.5 对绞
11、组、三线组 137 护套代号 分屏蔽代号 绝缘代号 系列代号 燃烧特征代号(若有) 结构特征代号 总屏蔽代号 DB41/T 10562015 4 4 使用特性 4.1 电缆导体允许长期最高工作温度 聚氯乙烯绝缘70 ; 聚乙烯绝缘 70; 交联聚乙烯绝缘 90。 4.2 电缆的允许弯曲半径 无铠装无屏蔽层的电缆、有屏蔽层结构的软电缆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6 倍;其余结构的电缆,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2倍。 5 技术要求 5.1 导体 5.1.1 导体应符合 DB41/T 8462013 的规定。 5.1.2 固定敷设用电缆的导体采用第 1 种圆形实心导体或第 2 种圆形绞合导体,移动敷设用软电缆导
12、体采用第 5 种柔软圆形绞合导体。 5.1.3 导体的直流电阻见表 3。 表3 导体直流电阻 导体标称截面/mm20 时导体最大直流电阻/ (/km) 2第 1 种、第 2 种导体 第 5 种软导体 不镀金属 镀金属 不镀金属 镀金属 0.5 36.0 36.7 39.0 40.1 0.75 24.5 24.8 26.0 26.7 1.0 18.1 18.2 19.5 20.0 1.5 12.1 12.2 13.3 13.7 2.5 7.41 7.56 7.98 8.21 5.1.4 导体应光亮、无毛刺、无油污、无机械损伤。 5.2 绝缘 5.2.1 绝缘混合料为聚氯乙烯(PVC )、聚乙烯(
13、 PE)、交联聚乙烯( XLPE),其机械物理性能指标应符合附录 A 表 A.1 的规定。 5.2.2 绝缘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且应容易剥离而不损伤导体或镀金属层,绝缘表面应光洁、平整、色泽均匀,横断面上不应有目力可见的气孔和砂眼等缺陷。 5.2.3 绝缘厚度的标称值应符合表 4 的规定,绝缘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规定的标称值,绝缘最薄点的厚度应不小于规定标称值的 90%-0.1mm。 DB41/T 10562015 5 表4 绝缘标称厚度 导体标称截面/ mm绝缘标称厚度/ mm 2PVC PE XLPE 0.5 0.6 0.5 0.5 0.75 0.6 0.6 0.6 1.0 0.6 0.6
14、0.6 1.5 0.7 0.6 0.6 2.5 0.7 0.7 0.7 5.2.4 绝缘线芯应经 GB/T 3048.92007 规定的交流 50Hz 火花试验,其试验电压应符合表 5 规定 。 表5 火花试验电压 绝缘标称厚度/ mm 试验电压(有效值)/ kV 0.250.5 4 0.5 1.0 6 5.2.5 绝缘线芯颜色一般采用红、绿、白、蓝四种颜色。其色谱应符合表 6 规定。 表6 线芯色谱 线对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心对 1 蓝/ 白 - - - - - - - - - 中心对 2 蓝/ 白 红/ 蓝 - - - - - - - - 中心对 3 蓝/ 白
15、 红/ 白 红/ 蓝 - - - - - - - 中心对 4 蓝/ 白 红/ 白 绿/ 白 红/ 蓝 - - - - - - 中心对 5 蓝/ 白 红/ 白 绿/ 白 红/ 白 红/ 蓝 - - - - - n 层绞对 蓝/ 白 对绞组:除第 1 组(蓝/ 白),最后 1 组(红/ 蓝)以外的奇数组( 红/ 白) 和偶数组 (绿/白) 以此类推。 三线组:除第 1 组(蓝 /白/ 绿), 最后 1 组(红 /蓝/ 白)以外的奇数组( 红/ 白/ 绿 )和偶数组( 红/ 蓝/ 绿 )以此类推。 红/ 蓝 注:绝缘颜色可按用户要求选用。 5.3 对绞组和三线组 5.3.1 线芯绞合 每组可由对绞
16、组或三线组组成。对绞 组 的节距应不大于 120mm,三 线组 的节距应不大于 150mm。缆芯的同一层中相邻的线组(包括屏蔽线组)应使用不同的绞合节距。允许用非吸湿性材料填充,以使绞合组外形圆整。 5.3.2 分屏蔽 DB41/T 10562015 6 分屏蔽型电缆在缆芯外应有铜带(铝 塑复合带)绕包 或圆铜线(镀锡圆铜线)编织组成 的屏蔽层。必要时,允许采用双方协议 的其他屏蔽材料和型式。 用于移动场合的应采用金属丝编织屏蔽。 对于铝塑复合带屏蔽,屏蔽下应纵放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 0.2mm2绕包屏蔽带的厚度为 0.05mm0.10mm ,重叠率应不小于 15%。屏蔽层应平整,不得漏包。 的
17、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作为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移动敷设软电缆的引流线应为多根结构的绞合软线。铝塑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在内侧。 金属丝编织屏蔽用软圆铜线(镀锡圆铜线),编织单线标称直径不小于0.10mm ,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80% 。编织层不允许整体接续,露出的铜线头应修齐。每一米长度 上允许更换金属线锭一次。 编织密度用百分数表示,按公式(1 )和公式( 2)计算 : (1 ) ( 2) 式中: K编织密度% ; KfL编织节距mm ; 单向复盖系数; d 编织丝线直径 mm; D 编织层平均直径 mm; m 锭子总数; n 每锭根数。 5.3.3 分屏隔离层 屏蔽和线组之间应绕包合适的非吸
18、湿性带,屏蔽后,允许绕包合适的非吸湿性带 材。 5.4 成缆 5.4.1 单线组型电缆直接用线组作为缆芯。多线组型电缆的各线组按同心式绞合成缆芯。最外层绞向为右向,相邻两层的绞向相反。同一层中相邻两个线组应采用不同的绞合节距,每一层应有一个标志组。 5.4.2 固定敷设用电缆,缆芯绞合节距应不大于成缆外径的 20 倍;移动敷设用软电缆,缆芯绞合节距应不大于电缆外径的 16 倍。 5.4.3 成缆时允许用合适的非吸湿性材料填充,以使缆芯外形圆整。 5.4.4 成缆后无总屏蔽时,缆芯外允许重叠绕包合适的非吸湿性带材;成缆后有总屏蔽时,缆芯外应绕包两层合适的非吸湿性 带材。 5.5 总屏蔽。 5.5
19、.1 总屏蔽型电缆在缆芯外应有铜带(铝塑复合带)绕包 或圆铜线(镀锡圆铜线)编织构成的屏蔽层。必要时,允许采用其他符合用户要求的屏蔽材料和型式。 用于移动场合的应采用金属丝编织屏蔽。 5.5.2 对于铝塑复合带屏蔽,屏蔽下应纵放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 0.2mm25.5.3 绕包屏蔽带的标称厚度为 0.05mm0.10mm ,重叠率应不小于 15%。屏蔽层应平整,不得漏包。 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作为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移动敷设软电缆的引流线应为多根结构的绞合软线。铝塑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在内侧。 DB41/T 10562015 7 5.5.4 编织屏蔽用软圆铜线(镀锡圆铜线),其编织密度应不
20、小于 80%。编织层不 允许整体接续,露出的铜线头应修齐。每一米长度上允许更换金属线锭一次。 5.5.5 编织圆线直径应符合表 7 中规定的数值。假定直径的计算方法见附录 B。 表7 编织用圆铜线(镀锡圆铜丝)标称直径 编织前假定直径 d/mm 编织圆线直径/ mm d10 0.15 10 d 20 0.20 20 d 30 0.25 30 d 0.30 5.6 内衬层 5.6.1 挤包或绕包 内衬层厚度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表 8 规定标称值的 80%。 表8 内衬层厚度 挤包或绕包前假定直径 d /mm 内衬层标称厚度/mm d20 1.0 d20 1.2 5.6.2 当铠装下的金属层与铠装材
21、料不同时,应挤包一层合适的材料将其隔开。 5.7 铠装 5.7.1 铠装允许采用镀锌钢带或镀锌圆钢丝铠装。 5.7.2 铠装钢带或钢丝的结构尺寸应符合 GB/T 2952.32008 的规定。 5.8 护套 5.8.1 外护套应紧密挤包在缆芯、缆芯包覆层或铠装层上,且容易剥离而不损伤缆芯 。 5.8.2 护套表面应光洁、色泽均匀。 5.8.3 护套材料应为表 9 护套混合料的一种。外护套材料应与绝缘材料的工作温度等级相适应。 5.8.4 聚氯乙烯护套混合料和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混合料机械物理性能符合附录 A表 A.2的规定。 表9 护套混合料 护套混合料 代号 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聚乙
22、烯 PE 70 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 WH1 70 聚氯乙烯 ST1 70 ST2 90 5.8.5 护套厚度 挤包护套标称厚度值 TST(以 mm计)应按公式( 3)计算: S=0.025D+0.9( 3) DB41/T 10562015 8 式中: D挤包护套前电缆的假定直径,单位为 mm。 上式计算出的数值应按四舍五入修约到小数点后1 位。 标称厚度最小值 1.0mm。 护套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85% -0.1mm。 6 成品电缆 6.1 导体电阻 电缆的每芯导体在20 时的直流电阻应符合 表 3的规定。 6.2 绝缘电阻 6.2.1 电缆每组内的每一绝
23、缘线芯对其余绝缘线芯与屏蔽连接之间的绝缘电阻,在 20下 XLPE 和 PE 绝缘电缆其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3000M km,PVC 绝缘电缆其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25M km。试验电压为直流 500V,稳定充电 1min 后测量。 6.2.2 组屏蔽层和总屏蔽之间的绝缘电阻,在 20时可用直流电压为 2500V 的摇表测量,其值应不小于 1Mkm 。 6.3 耐压试验 成品电缆不浸入水中进行工频电压试验。 对无屏蔽和无铠装的电缆,电压应加在导体之间,试验电压值为1500V ;对有屏蔽或有铠装的电缆,电压应加在导体之间、导体与接地的屏蔽和铠装之间,试验电压值应为1000V ,电压应逐渐增加,并维持
24、1min ,绝缘应不击穿。 6.4 工作电容 成缆元件1kH z时的工作电容和电感电阻比 L/R 应不大于表 10的规定。 表10 电气特性要求 序号 电气特性 单位 PE、XLPE PVC 线芯标称截面/mm 线芯标称截面/mm220.5 1.0 1.5 2.50.51.01.52.51 1.1 1.2 2 最大工作电容 无屏蔽电缆 有屏蔽电缆 最大的 L/R 比 pF/m h/ 75 115 25 85 125 40 90 130 65 250 280 25 250 280 40 250 280 65 6.5 电容不平衡 屏蔽电缆线对对地的最大电容不平衡值,长度为 250m,频率为 1kH
25、z时,应不超过 500 pF。长度不是 250m时,测量值应做如下修正:测量值应乘以 250/L, L是试验电缆的长度( m) ,长度小于 100m时按 100m计算。 DB41/T 10562015 9 6.6 机械物理性能 6.6.1 成品电缆的绝缘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 附录 B 表 B.1 的规定。 6.6.2 成品电缆的护套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 附录 B 表 B.2 的规定。 6.7 燃烧性能 如果电缆有燃烧特性要求时应符合 GB/T 196662005的规定。 6.8 标志 成品电缆的护套表面应有制造厂名称、产品型号和规格的连续标志。标志应符合 GB/T 6995.32008的规定。 7
26、 交货长度 7.1 交货长度根据双方协议交货 。 7.2 允许长度不小于 20m 的短段电缆交货,其数量应不超过交货总长度的 10%。 7.3 交货长度计量误差不超过 0.5。 8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8.1 产品按表 11 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试验验收。 表11 试验方法 序号 试验项目 标准条文号 试验类别 试 验 方 法 1 结构尺寸 1.1 导体 5.1 T,S GB/T 4909.22009 1.2 绝缘厚度 5.2.3 T,S GB/T 2951.112008 1.3 线组绞合节距 5.3.1 T,S 正常目力和直尺 1.4 屏蔽 5.3.2; 5.5 T,S 正常目力和千分尺 1.
27、5 成缆 5.4 T,S 正常目力、直尺和游标卡尺 1.6 铠装 5.7 T,S GB/T 2951.112008 1.7 护套厚度 5.8.4 T,S GB/T 2951.112008 2 电性能 2.1 导体电阻 6.1 T,R GB/T 3048.42007 2.2 绝缘电阻试验 6.2 T GB/T 3048.52007 2.3 耐压试验 6.3 T,R GB/T 3048.82007 2.4 工作电容 6.4 T GB 5441.21985 2.5 电容不平衡 6.5 T GB 5441.31985 3 绝缘机械性能试验 6.6.1 T,S 本标准附录 B 中表 B.1 DB41/T
28、 10562015 10 表11(续) 序号 试验项目 标准条文号 试验类别 试 验 方 法 4 护套机械性能试验 6.6.2 T,S 本标准附录 B 中表 B.2 5 燃烧性能 6.7 T GB/T 196662005 6 标志 6.8 T,R GB/T 6995.32008 7 交货长度 7 T,R 计米器 8.2 产品应由制造厂检查合格后方能出厂,每个出厂的包装件上应附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8.3 每批抽样数量按交货批至少抽取 1 个试样,也可由供需双方协议规定。如抽样检验项目的结果不合格时,应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第二次试验,仍不合格,应 100%进行检验。 9 包装、运输和贮存
29、9.1 包装 9.1.1 成圈或成盘电缆应卷绕整齐,妥善包装。重量不超过 80kg 的短段电缆,可以成圈包装。 9.1.2 电缆盘应符合 JB/T 81372013 的规定。伸出盘外的电缆端头应加保护罩,伸出的长度应不小于 300mm。 9.1.3 每圈或每盘上应附有标签并标明: 制造厂名称; 型号; 规格,单位为mm2额定电压,单位为 V; ; 长度,单位为 m; 制造日期: 年 月; 电缆盘正确旋转方向。 9.2 运输和贮存 9.2.1 电缆应避免在露天存放,电缆盘不允许平放。 9.2.2 运输中禁止从高处扔下装有电缆的电缆盘,严禁机械损伤电缆。 9.2.3 吊装包装件时,严禁多盘同时吊装
30、。在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上,电缆盘应放稳,并用合适的方法固定,防止互撞或翻倒。DB41/T 10562015 1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绝缘和护套材料物理机械性能 A.1 绝缘材料机械性能 绝缘材料机械性能见表A.1。 表A.1 绝缘材料机械性能 序号 性 能 项 目 单 位 性 能 要 求 PVC/A PE XLPE 1 机械性能(GB/T 2951.11 2008) 原始性能:抗张强度,最小 断裂伸长率,最小 N/mm% 212.5 150 12.5 150 12.5 200 2 空气烘箱老化试验(GB/T 2951.122008) 老化条件:温度 时间 老化后抗张强度,最小 变化率
31、,最大 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最小 变化率,最大 h N/mm% 2% % 1002 168 12.5 25 150 25 1002 168 - 25 - 25 1353 168 - 25 - 25 3 热延伸试验(GB/T 2951.21 2008) 试验条件:温度 负荷时间 机械应力 载荷下伸长率,最大 冷却后永久伸长率,最大 min N/mm% 2% - - 2003 15 0.2 175 15 4 抗开裂试验(GB/T 2951.31 2008) 试验条件:温度 时间 h 1503 1 - - 5 高温压力试验(GB/T 2951.31 2008) 试验条件:温度 802 - - 6 收
32、缩试验 标志间长度 L 试验条件:温度 持续时间 允许收缩率,最大 mm h % - - 200 1303 1 4 DB41/T 10562015 12 表A.1(续 ) 序号 性 能 项 目 单 位 性 能 要 求 PVC/A PE XLPE 7 吸水试验(GB/T 2951.13 2008)电气法 处理条件:温度 持续时间 h 702 240 - - 8 吸水试验(GB/T 2951.13 2008)重量分析法 处理条件:温度 持续时间 重量增量,最大 h mg/cm2- - 852 336 19 低温性能试验(GB/T 2951.14 2008) 未经老化前进行试验 冷弯曲试验( 外径1
33、2.5mm ) 试验条件:温度 哑铃片的低温拉伸试验 试验条件:温度 -152 -152 - - DB41/T 10562015 13 A.2 护套材料机械性能 护套材料机械性能见表 A.2。 表A.2 护套材料机械性能 序号 性 能 项 目 单 位 性 能 要 求 ST1 ST2 WH1 PE 1 机械性能(GB/T 2951.11 2008) 原始性能:抗张强度,最小 断裂伸长率,最小 N/mm% 212.5 150 12.5 150 9.0 125 12.5 150 2 空气烘箱老化试验(GB/T 2951.122008) 老化条件:温度 时间 老化后抗张强度,最小 变化率,最大 老化后
34、的断裂伸长率,最小 率变化率,最大 h N/mm% 2% % 1002 168 12.5 25 150 25 1002 168 12.5 25 150 25 1002 168 7.0 30 110 30 1002 168 - 25 - 25 3 抗开裂试验(GB/T 2951.31 2008) 试验条件:温度 时间 h 1503 1 1503 1 1503 1 - 4 高温压力试验(GB/T 2951.312008) 试验条件:温度 802 902 802 - 5 热失重试验(GB/T 2951.32 2008) 试验条件:温度 持续时间 最大允许失重量 h mg/cm2 - 1002 168
35、 1.5 - - 6 收缩试验(GB/T 2951.13 2008) 标志间长度 L 试验条件:温度 持续时间 最大允许收缩率 mm h % - - 200 1003 1 4 200 803 1 3 7 低温性能试验(GB/T 2951.14 2008) 未经老化前进行试验 冷弯曲试验( 直径12.5mm ) 试验条件:温度 哑铃片的低温拉伸试验 试验条件:温度 冷冲击试验 试验条件:温度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 DB41/T 10562015 14 表A.2(续 ) 序号 性 能 项 目 单 位 性 能 要 求 ST1 S
36、T2 WH1 PE 8 碳黑含量( 仅适用于黑色护套) (GB/T 2951.412008) 标称值 偏差 % % - - - 2.5 0.5 9 腐蚀性( 无卤)(GB/T 17650.2 1998) pH 值,最小 电导率,最大 S/mm - - 4.3 10 - DB41/T 10562015 15 A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假定值的计算方法 B.1 概述 本计算方法用于确定电缆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尺寸以确定选用相关的数值,避免在计算中引起的任何差异。 B.2 假定值的计算方法 B.2.1 导体的假定直径 将列于表 B.1中第 1种、第 2种和第 5种导体的值作为计算用导体假定直径
37、 d。 表B.1 电缆用圆形铜导体的假定直径 导体标称截面积/ mm计算用导体假定直径 d /mm 2第 1 种 第 2 种 第 5 种 0.5 0.80 0.85 0.95 0.75 0.95 1.05 1.10 1.0 1.10 1.20 1.25 1.5 1.35 1.45 1.50 2.5 1.75 1.85 1.95 4 2.2 2.35 2.5 6 2.7 2.9 3.0 10 3.5 3.8 3.9 注:本表列出的导体直径只能作为本标准的计算基础,而不能通过测量来检验。 B.2.2 绝缘线芯的假定直径 将 B2.1所给出的导体直径的相应值加上规定的绝缘厚度与每根绝缘线芯其他任何必
38、须的隔离套厚度平均值之和的两倍,计算出绝缘线芯的假定直径 D1D。见公式( B.1): 1=d +2 i式中: (B.1 ) d 计算用导体假定直径(见表B.1 ); i 绝缘层的标称厚度(见表 4)与其他隔离层厚度之和。 B.2.3 线组的假定直径 对线组线对假定直径: dp= D12+2 p 三线组线对假定直径: d( B.2) p= D12.16+2 p( B.3) DB41/T 10562015 16 式中: P 分屏蔽层(如有)的标称厚度,其值按 B.2.5进行计算。 B.2.4 线芯绞合的假定直径 将B2.3 条计算的值乘以表 B.2中给出的相应的成缆系数 k,再乘以系数 Cf对线
39、组: D。见公式( B.4)和( B.5): p= kdpCf Cf三线组: D:分 屏为 0.89,总 屏为 0.82,既有分屏又有总屏为0.89; ( B.4) p= kdpCf Cf式中: :分 屏为 0.94,总 屏为 0.87,既有分屏又有总屏为0.94; ( B.5) k成缆系数(见表 B.2) 表B.2 线芯绞合成缆系数k 绝缘线芯数 成缆系数 k 绝缘线芯数 成缆系数 k 绝缘线芯数 成缆系数 k 绝缘线芯数 成缆系数 k 2 2.00 7 3.00 16 4.70 37 7.00 3 2.16 8 3.45 19 5.00 44 8.00 4 2.42 10 4.00 24
40、6.00 48 8.15 5 2.70 12 4.16 27 6.15 52 8.41 6 3.00 14 4.41 30 6.41 61 9.00 B.2.5 金属屏蔽的假定直径 金属屏蔽的假定直径(若有)见公式(B.6 ) Du=Dp+2 p+2 B式中: (B.6 ) Dpp 屏蔽层的标称厚度。 屏蔽层的假定直径; 单层金属带屏蔽时, p双层金属带屏蔽时, 等于金属带的厚度(见5.5.3 ); p圆铜线编织屏蔽时, 等于 2倍金属带的厚度(见 5.5.3); p除非标准中另有规定,隔离层应采用下列值: 等于 2.5倍的编织单线直径(表7 )。 绞合绝缘 线芯外的薄膜隔离层: 0.08mm
41、; 绞合绝缘 线芯外的刮胶织布隔离层: 0.15mm。 B.2.6 内衬层的假定直径 内衬层的假定直径(若有),铠装型电缆应将B2.4或B2.5所计算出直径的相应值加上规定的内衬层厚度标称值的两倍计算出内衬层假定直径 DbD。见公式( B.7): b=Dp+2 b 或 Db=Du+2 b式中: (B.7 ) b铠装层的假定直径(若有)见公式( B.8) 内衬层的标称厚度( 见表 8)。 Da=Db+2 a式中: ( B.8) Da铠装层的假定直径; DB41/T 10562015 17 a双层金属带铠装时, 铠装层的标称厚度。 a钢丝铠装时, 等于 2倍金属带的厚度(见5.7.2 ); aB.2.7 数值修约 等于钢丝直径(见 5.7.2)。 对于以上 每一种情况,计算值均应修约。 当计算值应修约到最接近的第一位小数; 如果修约前,要保留的后一位数字是 0、1 、2 、 3或4,则应保留不改变(舍去)。 如果修约前,要保留的后一位数字是 9、8 、7 、 6或5,则应增加 1(进位)。 C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