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分为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天体系统层次。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天体系统层次。 上题所述事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各环境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C差异性 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上题所述事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
2、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如下: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 图示 洋流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诱饵,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境,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
3、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天气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读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完成题。 【小题 1】形成图中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基础是 A地形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小题 2】图中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布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自然景观反映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形成这种变化的基础是水分。正确答案:选 B。 【小题 2】图中反映的
4、地域分异规律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图 1-17)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南向北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 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某南北向线路(海岸线、经线等)由赤道向两极。 从沿海向内陆
5、的地域 分异(如图 1-18)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东向西变化(沿经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中纬度大陆地区,尤其是亚欧大陆。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如图 1-19) A、自然带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更替。 B、成因:高山地区,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热状况改变的影响。 C、分布明显的地区:亚欧、美洲的高山地区。 下图是某沿海地区一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题。 【小题 1】若 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 位于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小题
6、 2】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A信风的影响 B赤道低气压的影响 C西风的影响 D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若 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位于温带地区;自然带北坡高于南坡,北坡为阳坡,位于南半球。正确答案:选 C。 【小题 2】落叶阔叶林带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或西风带影响,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山地自然带的分布和对应的气候区。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山地自然带的分布和对应的气候区。 路南石林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堆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风气侵蚀 答案
7、: B 试题分析:路南石林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考点:主要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同时产生自然灾害。完成题。 【小题 1】下列对我国部分资源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我国北方多煤和石油 ,南方多铁矿和煤 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少、热量多、水分多 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少;西南湿润、纬度低、光照强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和太阳能丰富 A B C D 【小题 2】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
8、 阶段 D现代文明阶段 【小题 3】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资源枯竭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作为可以不断循环的水资源,永远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争取少利用或不利用 A B C D 【小题 4】下面有关洪水形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描述,不正确的是 A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洪水 B气温升高,冰雪大量融化形成洪水 C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快,形成洪水 D流域内植被覆盖差,河流汇水速度快,形成洪水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4】 C 试题分
9、析: 【小题 1】我国北方多煤和石油,南方多有色金属;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强;西南湿润、纬度低、光照相对较弱。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农业文明阶段。正确答案:选 B。 【小题 3】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资源枯竭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正常使用可循环使用,如污染严重,则会影响循环使用, C 是错误的;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 护,适度使用, D是错误的。正确答案:选A。 【小题 4】地面坡度大,河道排水速度快,形成洪水。错误的是 C。 考点:主
10、要考查了我国资源的分布特点、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洪水形成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资源的分布特点、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洪水形成因素。 考点 1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人类的生产和 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社会属性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
11、物质财富 2以土地资源为例 采猎文明阶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这时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这一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农业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 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的
12、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考点 18:自然灾害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 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 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安全。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了解对该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以洪灾为例 洪灾的形成原因 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
13、经济活动等。 洪灾的危害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 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下图是 1992年和 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 1992年至 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14、C 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小题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1992年至 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冰原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带来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冰原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带
15、来的影响。 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题。 【小题 1】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B C D 【小题 2】图中 国最可能的是 A印度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符合的是 ,正确答案:选 B。 【小题 2】图中 国出生高,死亡率较低,属于传统型,符合的是印度,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口增长模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及代表国家。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 (原始型) 加速增长阶段 (传统型) 增长减缓阶段 (过渡型) 低速增长阶段
16、 (现代型)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模式 “高低高 ”模式 “过渡 ”模式 “低低低 ”模式 特 点 出生率 高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低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相关试题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 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09188801号 粤教信息 (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读台湾省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完成题。
17、 【小题 1】图中反映台湾省 A 60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 40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C 20岁人口比重现下降再上升 D 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小题 2】预测到 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B人口增长速度快 C就业压力太大 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中反映台湾省 60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40岁人口比重先上升后下降; 20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由图可知,预测到 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正确答案:选 A。 考点
18、:主要考查了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金字塔的判读及人口问题。 制约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消费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 C自然资源 D区域开放程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自然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 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下表是 “2009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资料 (据国家统计局 )”。读表完成题。 出生率 () 死亡率 () 常住人口总增长率 () 江苏 9.6 7 O 6.2 广东
19、11.8 4.5 11.7 江西 13.9 6 O 7.2 云南 12.5 6.5 6.1 注:常住人口是指在本乡镇 (街道 )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或虽居住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以及户口待定人口。 【小题 1】 2009年,下列省份中人口自然增长最慢的是 A江苏 B广东 C江西 D云南 【小题 2】 2009年,广东常住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江西的主要原因是广东 A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 C人口基数大 D迁入人口多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人口自然增长 =出生率 -死亡率,根据表中数据,人口自然增长最慢的是江苏。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0、2】 2009年,广东常住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江西的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达,迁入人口多。正确答案:选 D。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判断及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自然增长 率的判断及原因。 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 1】假定 等温线弯曲是由洋流影响导致的,则 A 是暖流, 是寒流 B 是寒流, 是暖流 C 都是暖流 D 都是寒流 【小题 2】假定该海域位于太平洋中,则 海域水温异常升高时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异常增多 B秘鲁、智利等可能出现暴雨,发生洪灾 C印尼、菲律宾等地异常多雨 D秘鲁渔场饵料丰富,鱼类异常丰富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21、: 【小题 1】假定 等温线弯曲是由洋流影响导致的, 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都是寒流。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假定该海域位于太平洋中,则 海域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水温异常升高时,秘鲁、智利等可能出现暴雨,发生洪灾;澳大利亚东部、印尼、菲律宾等地异常干旱;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等温线弯曲的原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等温线弯曲的原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现象。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如图 1-14所示。 下列四幅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中,能正确反映
22、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向右偏转,符合的是 D。 考点:主要考查了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下图为海陆间大气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若此图表示一天中某时段的气流运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气流运动常见于夜间 B该图所示气流运动只见于季风气候区 C该气流运动因太阳辐射量不同而产生 D陆地与海洋的高度差导致该气流运动的形成 【小题 2】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一年中某季节的气流运动,则所代表的典型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小题 3】北半球该季节时,下列四幅图所
23、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若此图表示一天中某时段的气流运动,陆地气流下沉,海洋气流上升,该图所示气流运动常见于夜间。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一年中某季节的气流运动,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则所代表的典型季节为冬季。正确答案:选 C。 【小题 3】由上题可知,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气压带、风带偏南,符合的是 B、 C, B处的盛行西风是错误的,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夜间海陆间环流、冬季海陆间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
24、握夜间海陆间环流、冬季海陆间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 、六个风带,如图 1-9所示。 2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 1-10所示。 3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
25、控制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东北信风控制 夏雨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读 “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 ”,其中丁表示日珥。据此完成题 【小题 1】丙代表的太阳大气是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小题 2】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天气和气候无关 B会发生极光和磁暴现象 C对
26、地面无线电通信极为有利 D引起潮汐现象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丙代表的太阳大气是光球层。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 “磁暴 ”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 “极光 ”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太阳大气层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太阳大气层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完成题。 【小题 1】与地球上生命存在无关的因素是
27、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B合适的日地距离,有适宜的温度 C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D只有一颗卫星绕转 【小题 2】若地球在海王星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A变为寒冷的 “冰球 ” B变为炎热的 “火球 ”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公转方向将会改变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
28、量适中 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自转周期适中, 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若地球在海王星轨道上运行,距离太阳变远,则会发生的现象有变为寒冷的 “冰球 ”。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回答题。 【小题 1】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的周期分别是 A 24小时、 23小时 56分 4秒 B 23小时 56分 4秒、 12小时 C 23小时 56分 4秒、 24小时 D 12小时、 24小时 【小题 2】下列现象是由地球
29、自转运动引起的是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随季节的变化 C地球上的昼夜之分 D昆明每天的日出日落时刻不同 【小题 3】运行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其运行速度和地球的自转速度相比,正确的是 A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不同 B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线速度不同,角速度相同 【小题 4】下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 (阴影部分为堆积物 ),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4】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的周期分别是 23小时 56分 4秒、
30、24小时。正确答案:选 C。 【小题 2】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是太阳的东升西落。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3】运行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其运行速度和地球的自转速度相比,线速度不同,角速度相同。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4】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北半球南岸侵蚀、北岸堆积;南半球北岸侵蚀、南岸堆积。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 3600, 2
31、3时 56分 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 24小时 (1)恒星年, 365天 6时 9分 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 5时 48分 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 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 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 0。 位于近日点( 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 7月初)时速度慢。 党的十八大于北京时间 2012年 11月 8日上午 9: 00举行开幕式, 11月 14日上午 9: 00举行闭幕式。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题。 【小题 1】远在美国旧金山(西八区)的中国爱国留学生要准时收看十八大开幕式,打开电视机的时间应不迟于 A
32、 11月 7日 17: 00 B 11月 8日 17: 00 C 11月 7日 5: 00 D 11月 8日 5: 00 【小题 2】十八大会议结束当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小题 3】十八大会议期间,有关太阳直射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北半球,向南移 B在南半球,向南移 C在北半球,向北移 D在南半球,向北移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党的十八大于北京时间 2012年 11月 8日上午 9: 00举行开幕式,北京位于东八区,美国旧金山(西八区)比北京晚 16小时,打开电视机的时间
33、应不迟于 11月 7日 17: 00。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2】 11月 14日上午 9: 00举行闭幕式,结束当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A点为春分日、 B点为夏至日、 C点为秋分日、 D点为冬至日)D点。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3】十八大会议期间,北京时间 2012 年 11月 8日上午 9: 00举行开幕式,11月 14日上午 9: 00举行闭幕式,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南移。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公转轨道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公转轨道图。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 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34、。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 11 所示: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 ( 1) 3月 21日 6 月 22日: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 2) 6月 22日 9 月 23日: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 3) 9月 23日 12 月 22日: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 4) 12月 22日 3 月 21日: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读下图日影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 1】为保证房屋采光,房地产开发必须考虑楼间距。昆明( 25N)楼间距的设计主要参考的光照日期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小题 2】按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楼间距设置
35、最大的应该是 A北京 B哈尔滨 C上海 D广州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冬至日,昆明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间距最大,所以,昆明( 25N)楼间距的设计主要参考的光照日期是冬至,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四个城市当中,哈尔滨的纬度最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间距设置最大。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楼间距的设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楼间距的设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 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下表是 6月 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题。 地
36、点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 30分 8小时 30分 12小时 13小时 30分 【小题 1】四地中属于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小题 2】四地所处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小题 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自转 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方时的不同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6月 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符合的是丁。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同一天,相对应的纬度昼长之和等于 24小时,丁地昼长 13小时
37、30分,南半球对应的点昼长为 10小时 30分, 6月 22日,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四地所处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丙丁乙甲。正确答案:选 C。 【小题 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 夏至 秋分:由 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 冬至 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
38、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 北温带许多国家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一般将夏季定为 A 4、 5、 6三个月 B 5、 6、 7三个月 C 6、 7、 8三个月 D 7、 8、 9三个月 答案: C 试题分析:北温带许多国家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一般将夏季定为 6、7、 8三个月。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北温带国家四季的划分。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北温带国家四季的划分。 季节的划分 ( 1)夏季: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 2)冬季: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 3)春、秋季
39、: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完成题。 【小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小题 2】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 B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 岩石啊 D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 大气圈 【小题 3】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 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C 试
40、题分析: 【小题 1】岩浆来自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正确答案:选 A。 【小题 3】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岩浆的发源地和火山灰云团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岩浆的发源地和火山灰云团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 1)划分依据: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2)圈层结构
41、 及特征: 圈层 厚度与界线 特征 地壳 地表至地下 33千米,平均厚度为 17千米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组成:以氧、硅、铝、铁、钙、钠、钾、镁为主,硅酸盐类矿物分布最广;上层以硅、铝为主,形成硅铝层;下层以镁、铁为主,形成硅镁层 地幔 上地幔 地下 331000km 上部有软流层,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发源地; 下部特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为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下地幔 地下10002900km 地核 外核 地下 2900-5000km 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 地下 5000
42、-6371km 呈固态,其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地壳与地幔是以莫霍界面为界;地幔与地核是以古登堡界面为界。 ( 3)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 1)大气圈 -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近地面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物组成,其主要成分是 N、 O,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垂直分层是: 分 高度 气温垂直变化 运动 天气 与人类关系 空气层 规律 原因 密度 高层大气 相关试题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
43、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读甲、乙两图,回答题。 【小题 1】甲图所示地貌名称是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背斜 【小题 2】乙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甲图所示地貌名称是山麓冲积扇。正确答案:选 C。 【小题 2】乙图所示地貌为河口三角洲,其形成
44、原因是流水沉积。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主要考查了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黄土高原的形成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读图完成题。 【小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以长波辐射为主 B 是加热大气
45、的主要直接热源 C 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D 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小题 2】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 辐射的主要是 A水汽和氧气 B氮气和水汽 C二氧化碳和水汽 D氧气和氮气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 (太阳辐射) 以短波辐射为主; 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增强; 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正确答案:选 D。 【小题 2】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辐射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汽。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了解大气的受热
46、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 1-5或图 1-6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 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综合题 阅读图
47、文材料 ,回答问题 .(10分 ) 材料 2012年 12月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 ,局部地区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雪 .下图是我国北方及周边地区 2012年 12月某时天气形势示意图。 ( 1) A处的气压是 (高气压或低气压 ),从气流状况分析,该地天气系统为 。( 2分) ( 2) B处的风向为 风, B、 C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地,判断理由是 。( 3分) ( 3)此时 ,与北京相吻合的天气系统是下图甲、乙、丙中的 ,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北京可能出现 天气;过境后 ,北京的天气 ,气温 ,气压 。( 5分) 答案: ( 1)高气压,反气旋 ( 2)西北风, B,等压
48、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 3)乙,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转好,下降,升高 试题分析: ( 1)读等压线分布图, A处的气压是高气压,从气流状况分析,该地天气系统为反气旋。 ( 2) B处风向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并向右偏,形成西北风;风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 B处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 3)根据图中信息,此时北京受冷锋影响,符合的是乙;冷锋过境时北京可能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过境后 ,北京的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考点:主要考查了天气系统的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冷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天气系统的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冷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 8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 A 带 C 带 E 带 (3分 ) (2)在图中画出 B、 D所代表风向。 (2分 ) (3)A处的自然带是 (1分 ) ( 4) C气压带的气流运动 (上升 /下沉),天气特点是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