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343.10KB ,
资源ID:348821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488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湖南怀化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湖南怀化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湖南怀化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乳酸与血浆中 NaHCO3反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促甲状腺激素在垂体细胞内合成,不在细胞外,故不符合;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是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不在细胞外,不符合; C蛋白质消化吸收在消化道内,属于体外,不符合; D乳酸和血浆中的 NaHCO3反应用于调节血浆的酸碱平衡,在血浆中进行,符合。 考点:内环境的定义 点评:要特别注意不同细

2、胞的内环境不同,比如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这是易错点,学生要抓住细胞 “直接 ”生活的液体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移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能: A促进侧根细胞分裂 B促进侧根的生长素的形成 C破坏根的顶端优势 D破坏侧根生长素的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尖能够产生生长素,向其形态学下端运输,从而使其下端生长素分泌过多,抑制其生长,故可通过移栽破坏根尖,解除顶端优势 ,促进侧根的生长;选C 考点:如何解除顶端优势 点评:理解顶端优势的原因。 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 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用具完整胚芽鞘的两组

3、植物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用切下来的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中央,然后给以单侧光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其中 自变量是 “某种物质 ”,且该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故应该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选 C 考点:实验设计能力 点评:实验设计是高考难点,故学生要引起重视。 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 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

4、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向光性由于向光侧生长素低于背光侧,引起向光侧生长速度低于背光侧; A不符合; 顶端 优势的原因: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顶芽优先生长。 B符合; CD都是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不符合; 考点:生长素两重性的运用。 点评:植物激素的运用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故学生要学会联系实际问题。 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迁入和迁出、出生

5、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迁入和迁出影 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故预测人口变化的是年龄结构,选 D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点评:识记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特别注意里面的用词,是 “决定 ”“预测 ”还是 “影响 ”。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

6、当种群数量达到 K/2时 ,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捕鱼时种群数量应保持 K/2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故选 B 考点: “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 点评:注重 “S”型增长曲线在生产上的运用。 下列有关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本实验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使用的是样方法。 B本探究实验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对照实验 C若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增加对培养瓶内培养液的稀释倍数 D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中对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统计使用血球计数板的方法;错误 C不是将培养瓶内的培养液稀释一定倍

7、数,是将取出来的培养液稀释一定倍数;错误 D计算要遵循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 D错误。选 B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过程。 点评:熟练掌握该实验原理、过程、注意点,特别是计算。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初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次生演替 :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故它们的起

8、始点不同。 考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点评: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定义。 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A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C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所获得 D通过分解者分解作用释放到环境中去 答案: C 试题分析: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取;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被分解者利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C中第二营养级 就是指初级消费者,故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每个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去向 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的种间关系很可能是 : 生物 必需

9、供应的生长因子 合成并释放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寄生 C互利共生 D捕食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红色酵母能够产生噻唑供毛霉利用,同样毛霉能够产生嘧啶供给红色酵母利用,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 考点:种间关系的判断。 点评:理解种间关系,特别是它们的曲线判断。 古诗: “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 ”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分别体现了生物学含意是 A生态系统演替种间竞争植物向光性 B生态系统演替互利共生植物向光性 C生态系统演替互利共生根向水性 D种间竞争生态系统演替植物向光性 答案: A 试

10、题分析:群落演替就是原优势种被另外一种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 ”描述的是演替的过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由于草长的很茂盛 ,争夺阳光等资源,因此豆就长得不好;故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向阳花木早逢春 ”,描述了植物的向光性。故选 A 考点:演替、种间关系、向光性的定义理解 点评:理解生物学特有的名词,注意与实际的联系,这是新的考点。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崇明岛上的全部生物 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种群:占有一定时间和空间

11、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群 落: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体;故可判断 1是种群、 2是群落、3是生态系统。 4不属于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故选 A 考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 点评: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 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 t0 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 B若在 t2时种群的数量为 N,则在 t1时种群的数量为 N/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2时 D在 t1 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在 t0 t

12、1内,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 t1的时候达到最大,从 t1 t2,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 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0,此时种群数量到达 K值,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故该种群增长方式是 “S”型增长;A错误; t2种群数量为 K, t1种群数量为 K/2;故 B正确;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应该在 t1之上均可; C错误; t1 t2,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种群还在增长, D错误; 考点: S型增长曲 线特点。 点评: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增长率的变化特点 细菌种类繁多,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如绿硫细菌;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有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

13、有腐烂动植物遗体的细菌,如枯草杆菌。上叙四类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属于 A生产者、生产者、分解者、分解者 B分解者、分解者、分解者、分解者 C消费者、分解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 物。 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或者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大部分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属于自养型; 消费者:利用他人有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的个体,大部分的动物等;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 由题意可知;绿硫细菌和硝化细菌是生产者;结核杆菌是消费者;枯草杆菌是分解者;故选 D 考点:生

14、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点评: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下列暗箱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正确的一组由左到右依次是 A向光弯曲生长、不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向光弯曲生长、不生长、直立生长、不生长 C向光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光弯曲生长、 D向光弯曲生长、直立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 A 试题分析: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 ,从而导致尖端下一段生长素分布不均 ,使向光侧生长素小于背光侧 ,向光侧生长速度大于背光侧 ;故会向光弯曲 ; 1有单侧光影响 ,故会向光 弯曲 ;2中没有尖端 ,不能产生生长素 ,不生长也不弯曲

15、 ;3没有尖端 ,虽然有单侧光但是尖端下一段生长素分布均匀 ,故直立生长 ;4左边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右边没有 ,故左侧生长速度大于右侧 ,向右弯曲生长 . 考点:向光性的原因 点评:理解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简单概括为 ”感尖弯尖下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一段 ) 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过敏反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 “已经入侵细胞 ”故此时启动的是细胞免疫来消灭抗 原。 考点:细胞免疫 点评:理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区别,一般病毒进入都是先经过体液免疫再进行细胞免疫,但要注意题目已知

16、是 “已经入侵细胞 ”,这是易错题。 下列免疫接种正确的有 狗咬伤后马上注射狂犬疫苗 为了预防乙肝注射乙肝疫苗 蛇咬伤后马上注射抗蛇毒血清 为预防伤寒注射伤寒菌苗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免疫接种有两种: 1、主动免疫:(注射疫苗)注射灭火的微生物;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减毒的微生物;用于预防接种; 2、被动免疫:就是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 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用于已经感染的患者; 和 由于病原体已经入侵,故此时注射疫苗已经来不及,要直接注射血清,即注射抗体。 错误; 正确; 和 中是预防,注射疫苗正确; 考点:免疫接种 点评:理解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的区别。 人体下

17、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体温调节 B血液 pH的调节 C内分泌的调节 D水平衡的调节 答案: B 试题分析:下丘脑的功能: 1、是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比如血糖调节中枢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主要在下丘脑。 2、下丘脑还可以作为感受器,其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变化,从而调节水平衡; 3、作为效应器,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 4、与生物节律有关。 血液 pH的调节靠血液里面的缓冲对, B不符合; 考点:下丘脑的生理功能。 点评:识记下丘脑在各种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加以区别。 人体神经

18、纤维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外侧电位分别是 A正电位、负电位 B正电位、正电位 C负电位、负电位 D负电位、正电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静息状态膜电位 是 “外正内负 ”,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此时的电位是动作电位即 “外负内正 ”;故选 D 考点: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的电位变化。 点评:学生应当理解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膜电位的变化,其中离子通道的开启跟关闭状态。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由于高温而出大汗 B由于低温而血管收缩 C在强光下瞳孔缩小 D截瘫病人下肢无知觉 答案: D 试题分析: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

19、射; ABC都属于非调节反射,生来就有的。而截瘫病人下肢无知觉是由于 脊髓受到破坏,不属于反射。 考点:反射的定义 点评:学生要学会判断反射的类型,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加以区分。 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若传出神经遭到损伤,其它部位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出现 A既有感觉又有运动 B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C无感觉不能运动 D有感觉不能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若传出神经受到损失,兴奋能传导到神经中枢,因此能够产生感觉,但是不能传到效应器,故不能运动。选 D 考点:反射弧 的结构 点评:识记反射弧的结

20、构,学会分析各部位受损后的结果。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 D 试题分析:学习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A正确;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 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故 B正确, D错误; 学习和记忆都是不断产生兴奋的过程,故涉及脑内神经递

21、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C正确。 考点:学习和记忆 点评: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要求也比较低,识记相应知识点即可。 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言语区 C大脑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下丘脑 答案: B 试题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各部分受损后引起的症状如下: W( write)区(书写性 语言中枢):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 S(speak)区(运动性语言中枢):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 V( Vision)区(视觉性语言中枢):不能认识词义,但是看得到。 H( hear)区(听觉

22、性语言中枢):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 由题意可知,该患者为 H区受到损失,属于言语区。选 B 考点: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各部分受到损伤后的症状。 点评:学生应该识记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各部分受到损伤后的症状,易混淆。 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 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 A甲状腺激素 B生理盐水 C性激素 D葡萄糖 答案: D 试题分析: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说明血糖含量较低,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注射葡萄糖。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使血糖含量降低;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个体的第二性征,不能调节血糖; 考

23、点:胰岛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功能 点评:识记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各激素的功能 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是 A皮肤、黏膜 B血液和消化液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D溶菌酶和肝脏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体免疫系统共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和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均属于非特疫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其中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故选 C。 考点: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点评:题目比较简单,识记三道防线即可,要注意第二道防线与第一道防线的区别。 对于第一次注射青霉素的病人,护士仍要对该病人皮试,关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护士技术没过关,她没掌握过敏原与机体作用的特点

24、 B青霉素与其它过敏原不同,第一次注射青霉素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C生活中人们可能已接触青霉素或青霉素类似物,第一次注射也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D出生时从母体获得了相应抗体,因而第一次注射青霉素也必须皮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有的人对青霉素过敏,即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生活中人们可能已接触青霉素或青霉素类似物,第一次注射也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考点:过敏反应的定义 点评:特别注意是 “已免疫的机体 ” 某人担心感染艾滋病,出现下列做法,你认为不妥的有: 拒绝与爱滋病患者握手和共同进餐 得知泳池中有 爱滋病患者,游泳回家后进行全身酒精

25、消毒 拒绝使用爱滋病人可能用过的剃须刀 拒绝给爱滋病人献血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艾滋病传播方式主要通过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题中 3属于血液传播;而 124都不会感染艾滋病。选 D 考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点评: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答案: B 试题分析: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免疫细胞有两种,若其移到胸腺中能发育形成 T淋巴细胞,若留在骨髓中发育,则形成 B淋巴细胞;切除胸腺鼠

26、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说明其排斥作用的细胞是 T淋巴细胞。选 B 考点:免疫细胞的形成 点评:识记免疫细胞的形成 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答案: A 试题 分析:二次免疫应答的特点: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用于消灭抗原。故选 A 考点:二次免疫应答的特点 点评:理解二次免疫应答的特点 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几周后,这个移植的肾脏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在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 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

27、原 D抗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外来物质,即有排斥反应。 “外来物质 ”即作为抗原,免疫细胞识别并启动免疫应答。 考点:免疫反应 点评:分析题意,学生一般不会 出错。 综合题 ( 10分)填写下列基础知识: ( 1)体液包括 _和 -_两部分 . ( 2)突触的结构包括 _ 、突触间隙和 _三部分 . ( 3)当我们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 ,则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_,这样的渗透压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导致 _激素分泌、释放增多 ,从而加强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起到保水的作用。 ( 4)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叫 _,它是由 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 来

28、。 ( 5)由 _和它的 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叫做生态系统 . 答案:( 1)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 2)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 3)升高抗利尿 ( 4)吲哚乙酸 色氨酸( 5)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试题分析:(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 ( 2)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 3)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分泌抗利尿激素,加强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起到保水的作用 ( 4)生长素又叫吲哚乙酸,它是由色氨酸经 过一系列反应变化转变来的。 ( 5)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考点:体液、突触、生长素、

29、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水分的调节。 点评:学生应该识记体液、突触、生长素、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理解水分的调节过程。 ( 10分)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 1)制备疫苗: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活细胞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灭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 _特点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 所用的疫苗。 (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 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 细胞并产生相应的 _;当 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30、反应,包括 _免疫和 _免疫。 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的处理:接种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 。为确定该疫 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 的疫苗。 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要 _ 。 答案:( 1)抗原( 2) 浆抗体相同细胞体液 疫苗病毒不同浓度 低 试题分析:( 1)制备疫苗,即制备抗原,但是要对抗原灭火又不能失去其抗原特点,才能达到效果; ( 2) 抗原进入细胞,可刺激 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

31、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实 验组,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接种该病毒。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不同浓度的疫苗; 由于抗体能对抗该病毒,故实验组的发病率要低; 考点:免疫预防 点评: ( 10分)下图表示人体内两种调节系统的部分结构或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若 “ ”表示促进作用, “-”表示抑制作用,则图甲中 a细胞为 _的细胞, 处的激素名称为 -_,作用为 _(用“ ”和 “-”表示 )。 (2)若乙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X、 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 Z为突触间隙 ) A代表反

32、射弧的 _,刺激图中的 _位点,可产生缩手反射,该反射过程中, Z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 _。 如果在 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 X点和 Y点各一个适宜强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次数分别为 _次和 _次。 已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反射活动,为探究其作用机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药物放在 Z点,刺激 Y点,发现电流表发生偏转,而效应器无反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药物是通过阻断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起作用的。另一同学对此实验作了相应的补充,使之更严密。你认为他的补充意见应该是_。 答案: (1)下丘脑甲状腺激素 - (2) 效应器 Y 化学信号 0 2 将药物放在 X点,刺激 Y ,电流表

33、偏转,效应器有 反应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 a为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其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又会反馈回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抑制相应激素的分泌。故 1为甲状腺激素,作用为抑制下丘脑的活动。 ( 2)由图可知, B为效应器, Y为传入神经; C为神经中枢; X为传出神经; A为效应器;刺激传入神经,可以产生缩手反应;突触处以化学性号的形式传递; 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故刺激 X不会引起电流表偏转;刺激 Y时有两次偏转。 药物放在 X点,刺激 Y,电流 表偏转,效应器有反应; 考点:反射弧的结构、

34、兴奋的传递及其影响因素 点评:注重考察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 ( 10分)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部分图解,请回答: (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结构和营养结构,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营养结构分别是( ) A食物链、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食物链食物网 C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食物链食物网 ( 2)鹰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 营养级。 鹰与蛇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 _和 。 (3)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_, 现假设该草原面积为 M平方米、通过上叙方法第一次鼠捕捉并标记数为 a,第二次鼠捕捉数为 b,其中含标记鼠为 c,则该草原

35、鼠的种群密度为 _. (4) 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 A、 B、 C、 D表示能量流动值。 X、 Y分别代表 。 据图可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据图可知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 A2=B2+C2 B. B=B1+B2+B3 C. B2-C2=D D. A=B+C+D 若三级消费者增重 1Kg,则最多耗费生产者 Kg 答案:( 1) D ( 2) 三、四捕食竞争 (3) 标志重捕法 ab/cM (4) 呼吸作用分解者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 1000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结构和营养结构,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故选 D; ( 2)由食物链可知

36、,鹰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四两个营养级;鹰与蛇两个种群之间既是竞争优势捕食关系; ( 3)调查活动力强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记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 /种群数量 =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 /第二次捕获数,设种群数量为 X,故 X为 ab/cM; ( 4)由图可知, X为呼吸作用, Y为分解者;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各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呼吸消耗 +被分解者利用 +以及用于自身的消耗,故应选 B 能量传递效率是 10% 20%,故按传递效率为 10%计算,三级消费者增重 1Kg,则最多耗费生产者 1000kg。 考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同化量的计算,传递效率。 点评:注意题中的传递效率是 “至少 ”还是 “至多 ”, 该用 10%还是 20%计算。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