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苏东台唐洋中学高一 3月学情检测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 )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项中正是由于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破坏,才引发水土流失;而正 是由于水土流失,才形成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的就是陆地环境整体性。故选 C项。 考点:本
2、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以情景设置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难度较小。学生熟练掌握整体性的表现即可轻松作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据报道,我国首座 70千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在江苏江宁建成并成功发电。据此完成题。 【小题 1】在江苏江宁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主要 原因是该地区( ) 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具有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资金与技术 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人口稠密,建太阳能电站可吸纳当地大量的下岗工人 A B C D 【小题 2
3、】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 A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B投资成本低廉 C技术先进 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在江苏建设太阳能电站,一方面是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市场广阔;另一方面太阳能电站投资大,技术要求高,而江苏具备 这个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青藏高原。 【小题 2】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能源,而且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太阳能的开发投资较高,能源密度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考点:本题考查能源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能资源的优势和开发要求,难度一般。 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
4、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修建 “西气东输 ”管道; 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兴建广 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 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西气东输 ”工程属于我国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属于新能源的开发,针对我国的能源分布不均和能源不足问题,故不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和解决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主要工程建设及其主要的作用即可判断,选择恰当的解
5、题方式是解题的关键。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2007年 11月 16日,孟加拉国发生强 热带风暴,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此回答题。 强热带风暴可能造成的灾害有( ) 大风 寒潮 洪涝 干旱 风暴潮 暴雪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强热带风暴所引发的风暴潮、暴雨、洪水、暴风所造成的损失为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寒潮是有强烈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降水少蒸发旺盛才会形成干旱。 考点:本题考查强热带风暴的危害。 点评:本题以 2007年 11月 16日,孟加拉国发生强热带风暴为背景考查强热带风暴的危害,难度一般。强热带风暴会带来风暴潮、暴雨、洪水、暴 风等。解答时注意不同自然灾害的成因分
6、析。 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撒哈拉沙漠中的风暴 B 2010年我国南方的冰雪天气 C亚马孙雨林中的持续强降雨 D长乐拉丁酒吧 “1 31”重大火灾 答案: B 试题分析: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判断自然灾害的基本标准:一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人为的;二是对人类造成灾害的而不是无害的。故只有 B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难度较小。解答时注意:自然灾 害的诱因是自然异变,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一下两种状况不是自然灾害 非自然原因引起的; 无人区,未对人类社会造
7、成破坏。 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 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 答案: C 试题分析:洪水属于自然现象,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只有当洪水造成人类的生命、财产、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损坏才形成洪灾。发生在无人区不叫洪灾。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洪涝灾害与洪水的区分。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时学生注意两者的区别即可轻松作答。 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下列灾害链表达错误的是( ) A.寒潮
8、 低温 霜冻 B.台风 风暴潮 洪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性原理可知:暴雨可以诱发的自然灾害是崩 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震不可能直接诱发干旱,故 C项错误。 考点:自然灾害的相关性原理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示关系中一定要求考生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出发,弄清图示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关系,其中 “暴雨可以诱发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震不可能直接诱发干旱 ”这是切入点,试题属于中档性的题目。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回答题。 【小题 1】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天山博格达峰的雪线下降 东
9、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 B C D 【小题 2】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B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气候变暖会使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减小 D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全球气候变暖,则高山冰川积雪大量融化,导致山地雪线高度升高,故 错误。 【小题 2】全球变暖打破了全球生态 平衡,使一些生物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增大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对
10、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全球变暖给生态系统带来影响的综合认知能力。学生只要掌握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的影响,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赤道到两极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热量也会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水平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即可轻松作答。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划分。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伸展成条带状。 答案:
11、 A 试题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基础上依水分条件为基础划分的。大致沿经线 (南北 )方向伸展沿经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 )更替。 考点:本题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即可轻松作答。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大致沿经线 (南北 )方向伸展沿经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 )更替,在中纬 度地区典型分布。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答案: A 试题分析:热量和水分随海拔高度的差异而发生变化,所以导致自然带发生更替。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垂直
12、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即可轻松作答。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导致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出现,一般各自然带大致沿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 (水平 )伸展,沿垂直方向更替。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石灰岩、白云岩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 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可溶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即可轻松作答。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人类的影响不同。据此回
13、答题。 【小题 1】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在( )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阶段 D现代文明阶段 【小题 2】现代社会土地 的数量与质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因为( ) 土地承受压力越来越大 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土地用途多样化 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水平越来越低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对人类影响较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较小,土地的质量主要以土壤肥力来体现,故选 B项。 【小题 2】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水平越来越高;土地承受压
14、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 越严重,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导致了食物安全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熟练掌握土地资源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即可轻松作答。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自然资源虽然各有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 【小题 1】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森林 B水资源 C石棉 D太阳辐射 【小题 2】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 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15、 ) 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出现断流 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意义不大 A p C D 【小题 3】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 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D 试题分析:【小题 1】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
16、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故选 C项。 【小题 2】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 ,地下水减少,山中的泉水会减少;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 ,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可能会出现断流;淡水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没有必然的联系;植树种草会增加生物,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重大意义。故选 D项 。 【小题 3】 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受地带性因素水热的影响,具有地带性规律。 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具有不均衡性;水力资源受流量和地势的影响,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受成矿条件的影响,不具有地带性规律;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受地带性
17、因素水热的影响,具有地带性规律。而 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影响,故其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种类、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种类及特征,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 理解地带性规律,掌握题中资源之间的关系及自然资源的分类。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题。 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 )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随着纬度的增加,山麓地带的热量也逐
18、渐递减,针叶林在山地分布的海拔也会逐渐降低。 考点:本题考查垂直地带分异性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 小,结合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考查垂直地带分异性规律与赤道向两极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关系。一般垂直地带分异性规律与赤道向两极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向对应。 下列叙述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影响而形成的是 ( ) A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所经历的自然带 B燕子春来秋往所见到的自然带 C沿埃及尼罗河谷地绿色长廊所见的自然带 D攀登新疆博格达峰所经历的自然带 答案: A 试题分析:主要是受水分条件影响的地域分异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在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方向上体现的 就
19、是到沿海到内陆。答案:为 A项。 考点:本题考查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性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情景设置考查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性规律,难度较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条件。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 ) A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B沿纬线方向更替 C东西方向变化 D南北方向延伸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由于热量条件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考点:本题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 题属基础知识识记类型,难度较小。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为有赤道向两极的水平分异规律及由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
20、域分异规律。知识总结如下: 我国北方自然带,从东到西呈现出森林 草原 荒漠的更替( ) A是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是太阳辐射的差异造成的 C沿纬度变化的方向而变化 D是非地带性分异 答案: A 试题分析:自东向西由森林 草原 荒漠更替是由于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递减造成的。属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 考点:本题考查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我国北方地区自 东向西的植被变化考查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学生熟记地域水平分异规律的内容即可轻松作答。 叙述反映陆地环境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特征的是( ) 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 B森林砍伐后,木材
21、蓄积量减少 C草原开垦后造成土地沙漠化 D排放有害物质,造成水体污染 答案: C 试题分析: “牵一发而动全身 ”是指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过渡开垦草原易造成土地沙漠化。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应用,难度较小。学生需准确把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在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22、是( ) A能量 B物质 C生物 D气候 答案: A 试题分析: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故本题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 力。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记住相关知识即可。 海洋对大气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大气输送大量( ) A动能 B势能 C热能 D化学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海洋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从而对大气产生影响。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热力的,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动力的。 故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的作
23、用主要是热力的,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动力的。 “厄尔尼诺现象 ”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 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结合材料完成题。 【小题 1】厄尔尼诺年会使秘鲁渔业受损,下图表示厄尔尼诺年秘鲁渔场的关联图,判断方框 、 、 、 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鱼类和海鸟大量死亡 上升流减弱 浮游生物减少 营养盐类减少 A B C D 【小题 2】下列地理现象,可能与厄尔尼诺有关的是( ) 澳大利亚东岸干旱 秘鲁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24、 印尼森林大火 2008年我国南方冰灾 A B C D 【小题 3】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 B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赤道逆流加强 C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水温度降低,营养物质减少,鱼类死亡 D厄尔尼诺造成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厄尔尼诺年,秘鲁沿岸由于东南信风减弱,使得上升流减弱,营养盐类上泛减少,使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和海鸟大量死亡。 【小题 2】在厄尔尼诺年,西岸由于气流上升减弱,澳大利亚、印尼等地干旱;而东岸荒
25、漠地带却出现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2008年我国南方冰灾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小题 3】, 厄尔尼诺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于南美洲赤道西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而导致可能南美洲西部盛行上升气流,故常出现暴雨。厄尔尼诺对太平洋两岸的气候影响显著,同时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赤道逆流加强。南美洲西部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渔场受到影响,渔业减产。 考点: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知道厄尔尼诺是出现在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反常的暖流。 读下图所示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图,回答题。 位于北半球的有( ) A B C D 答案: D 试
26、题分析:南半球的北坡为向阳坡,同一自然带的分布海拔高,所以 位于南半球;反之, 位于北半球。 考点: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还需明确垂直地域分异中,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脉,自然带越复杂。自然带类型最多的山地是低纬度地区的高山。 下列地理现象能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从我国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 ,植被生长茂盛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和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沙漠地区生长的骆驼刺根系不发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
27、的整体性。C项中正是由于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破坏,才引发水土流失;而正是由于水土流失,才形成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的就是陆地环境整体性。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以情景设置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难度较小。学生熟练掌握整体性的表现即可轻松作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
28、盆地 【小题 2】该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小题 3】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 ) A流水溶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 示溶洞、地下河反映喀斯特地貌,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小题 2】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而发育的溶洞、地下河。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 【小题 3】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某地地形发
29、育示意图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区、成因及发育条件,难度较小。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云贵一带。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石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 下,发生溶蚀和淀积作用,即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水的流动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越高。 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5分) ( 1)图示地貌为 地貌。 a是 , b是 , c是 。它们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1)喀斯特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碳酸钙)淀积 试题分析:根据地下洞穴及洞穴中微地貌景观可判断出这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流水化
30、学作用而形成的。 a是石钟乳, b是石笋, c是石柱,它们都是碳酸钙经淀积作用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种类及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别与形成原因。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石 钟乳、石笋、石柱等碳酸钙淀积体及溶洞、地下河。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问题。( 12分) ( 1)该图反映的是地理环境的 特征。自然景观从 的变化体现的是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_为基础产生的;自然景观从 的变化体现的是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_为基础产生的,在 (低、中、高)纬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 6分) (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
31、变化规律近似于( )( 2分) A B ( 3)把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4分) 温带大陆性气候 松鼠 温带季风气候 骆驼 答案: ( 1)差异性 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中 ( 2) A 试题分析: ( 1)沿 一 一 一 方向自赤道向两极自然带递变,属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其根本原因在于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分布差异;沿 一 一 方向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递变着,属于自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基础是水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 2)喜马拉雅山自山脚向山 顶反映了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 A。 (
32、3) 、 分别处在温带的沿海和内陆,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引起水分条件自沿海向内陆递减。 对应温带季风气候,相应动物为松鼠; 对应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动物为耐饥渴、善奔跑的骆驼。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以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难度一般。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图中 反映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因为太阳辐 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以热量为基础。图中 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以水分为基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相似
33、。主要是因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也发生的变化。不同气候类型对应不同的植被类型,生活的典型动物也不尽相同。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分析回答( 13分): 喜马拉雅地区总共有 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 5千米的巴尔纳 克冰川,自 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川研究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 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 1)造成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 3分) ( 2)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种现象
34、的发生?(至少答对三点)( 3分) ( 3)将下列选项按照因果关系用字母代号把下图填写完整:( 7分)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层出现的热膨胀 C极地冰雪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 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G全球平均 气温上升 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与砍伐 答案: ( 1)当前地球正处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大量破坏植被 ( 2) 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减少燃烧化石燃料; 大面积植树造林。(任写三点) ( 3) 试题分析: ( 1)冰川融化主要反映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大面积毁
35、林破坏植被分析;自然原因与地球处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有关。 ( 2)针对原因提出解决措施,从减少化石 燃料的使用,和植树造林等方面进行分析。 ( 3)结合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等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 点评:本题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融化为载体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难度一般。一般遇到原因分析需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原因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同时解答题目时注意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判断题 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答案: A 试题分析: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
36、各类活动,改 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减少过度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倡导简朴生活、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水等等。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任何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 全球气候变化就是指全球变暖。 答案: B 试题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跨度长且有冰期与间冰期之 分。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尤其近百年来,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
37、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所以全球气候变化不等同于全球变暖。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区别。 点评:本题属知识性试题,较为简单学生熟练掌握即可轻松作答。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全球气候变暖正使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点评:本题属知识性试题,学生熟练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即可轻松作答。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一些物种将由于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生产降低,某些
38、脆弱性物种灭绝的风险将增加。 2.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世界沿海低地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3.导致干旱、暴雨、洪灾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4.威胁人类健康。 峰林、溶蚀洼地、石柱、石笋都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 答案: B 试题分析: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流水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有峰林、峰丛等,溶洞、地下河、石 钟乳、石柱等为地下喀斯特地貌。 考点: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熟练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即可轻松作答。地面喀斯特地貌有峰林、峰丛等,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柱等为地下喀斯特地貌。 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答案
39、: A 试题分析:岩石的透水性越好,水流动性越强,水与可溶性岩石间的化学反应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 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 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考点: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试题需明确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所以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答案: B 试题分析: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浪费问题会出现资源型及水质性缺水。 考点:本题考查水资源的资源种类划分及可持续利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水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能不断更新、循环利用,也 可认为可再生资源。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浪费问题也会出现资源型及水质性缺水。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