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苏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必修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某些保健品含有一定量的性激素(或性激素类似物),对青少年的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从化学成分上分析,性激素属于( ) A糖类 B脂质 C蛋白质 D核酸 答案: B 试题分析: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脂质,常见的脂质的种类有: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 D、植物蜡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性激素的化学本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激素大部分是蛋白质类但是性激素比较特殊,识记特例。 右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 M和 N 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M以 N 为食 B N 以 M为
2、食 C M与 N 无捕食关系 D M和 N 的数量改变相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者为捕食关系,其中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则为捕食者;故 N 以 M为食,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间关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从图像判断种间关系,特别要把捕食跟寄生、互利共生区分开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 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种群与 b种群为捕食关系, a种群依赖于 b种群 B a种群与 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种群为 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 J型增长,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 答案: C 试
3、题分析:由图可知 ab之间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逐渐增加,最后 b被淘汰;故 AB错误; a种群为 S型增长,到达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不再增加,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间关系、种群的增长曲线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从图像判断种间关系,特别要把捕食跟寄生、互利共生区分开;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为(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植物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故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光,而不同的动物由于食物分布的
4、地方不同,故影响因素是食物。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垂直分层的原因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垂直分层的原因 在草 兔 狐 狼这条食物链中,属于第一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的生物分别是( ) A狼和兔 B免和狼 C草和狐 D草和兔 答案: C 试题分析:草为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兔为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狐为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营养级和消费者的判断。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特别注意第一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的判断。 若牛的摄入量为 100,其中粪便量为 36,呼吸量为 48,则牛的同化量为( ) A 16 B 52 C 64 D 84 答案: C 试题分析
5、:每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摄入量 -粪便量,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同化量的计算。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同化量的含义。 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 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B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 C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D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 B 试题分析: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取;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被分解者利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B中第二营养级就是指初级消费者,故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每个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去向 在 “青草 食草昆虫 蜘蛛 食虫鸟 猫头鹰 ”的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
6、最多的和最少的生物依次是( ) A猫头鹰和食虫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 答案: B 试题分析: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总能量比例最多的是青草,最少的是猫头鹰;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能量流动的特点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能量流动特点。 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 CO2;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被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再有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又会被分解者利用,碳就流入分解者;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这样碳又回
7、到无机环境。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碳循环。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碳循环过程。 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 “绿色 ”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 ) 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生命活动的进行、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答案: C 试题分析:兔和猎属于不同物种,故题中为种间关系。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提高读题能力。 下图曲线 代表抵抗力稳定性,曲线 代
8、表恢复力稳定性。一片被毁森林在恢复过程中,稳定性的变化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物种的种类有关,物种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 森林在恢复过程中,由于物种种类增多,故抵抗力稳 定性增大,恢复力稳定性变小。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稳定性的种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二者的含义。 天然森林很少发生松毛虫害,近几年来,某人工马尾松林常发生严重松毛虫害,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工林内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人工林成分单一 ,营养结构简单 C马尾松适应性差 D该地区气侯适宜于松毛虫生长 答案: B 试题分析:营养结构和稳定性关系:营养结构越复杂,抵
9、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人工林成分单一 ,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差,故一旦发生虫害,就容易遭到破坏。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营养结构和稳定性关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营养结构和稳定性关系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A错误;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要从三方面入手,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10、。 B正确 外来物 种入侵可能破坏原生态系统,导致原生物灭绝等,故 C错误; D中应该是合理利用,不是禁止开发。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多样性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等。 甲图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乙图是突触结构放大图,请结合两图,判断以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刺激 A点,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电表 B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乙图中与 D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物质 D能特异性作用于 F,使后膜 C发生兴奋或抑制 D由于 D只能由 E释放,决定着兴奋只能由 A单向地传递到 C 答案: B 试题分析: 刺激 A点时,兴
11、奋先到达距微电流计近的一端,引起指针偏转,之后到达距微电流计远的一端,再次引起指针偏转,两次指针偏转的方向相反, A正确 D 是神经递质,属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蛋白过程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错误;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后膜 C发生兴奋或抑制, C正确;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的在突触中单向传递。 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兴奋的传递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兴奋在神经元、神经纤维中的传递。 甲状腺激素在人体新陈代谢、体温调节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正常
12、人体内甲状腺分泌量增加时,以下能发生的有( ) A有机物分解加强 B对氧的耐受性增强 C TRH分泌量上升 D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故选 A;此时TRH通过负反馈调节应该减低, C错;体温不变,即产热量 =散热量,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右面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保持稳定 D无法确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该地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比较少,属于增长型;故该
13、地区人口数量将逐渐增加;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各个年龄结构的特征。 在沿海滩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高层芦苇茂密,中、低层绿草如茵,大量的禽鸟齐聚其中,水下还分布着大量的文蛤、蟹、虾和鱼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芦苇、绿草属于生产者 B文蛤、蟹、虾和鱼都是第二营养级 C其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 D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信息传递无关 答案: A 试题分析:芦苇、绿草属于生产者, A正确;鱼会吃虾,所以鱼还可以是第三营养级; B错误;生物群落还有水平结构, C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信息传递有关;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
14、的结构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关于右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当种群数量达到 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c点时进行 D K 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 e点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是基本保持不变,不是不再发生变化, A错误;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b点之后, B错误;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c点之前, C错误; K 值指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条件有关,条件越好, K 值越大。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S”型曲线
15、的特点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 “S”型曲线的特点 诗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描绘的现象,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 ,即为群落的初生演替;而次生演替就是由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 ,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分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可得,属于次生演替。 考点:本题 考查的是演替的类型。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判断演替的类型。 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
16、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答案: B 试题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A中唾液腺排放到体外;肠腺排放到肠液中,肠道内属于体外;不符合; C中汗腺、皮脂腺都是排到体外,不符合; D中胃腺、肝脏的胆汁都是排到肠道内,肠道属于体外,不符合。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的物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肠道属于体外,容易出错。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有:轴突 树突型;轴突 胞体型;故 AB 正确; C 中方向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 正确
17、;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即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兴奋的传递 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是从 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C兴奋可以在 和 之间双向传递 D由 、 、 构成突触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图为突触结构;其包括: 1突触前膜, 2突触间隙和 3突触后膜;4为线粒体;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于释放神经递质是胞吐过程,需要能量;故 ABD正确, 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
18、:本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的传递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兴奋在神经元的传递过程。 下列腺体中,既能分泌生长激素,又能分泌多种其他激素的腺体是( ) A甲状腺 B垂体 C唾液腺 D卵巢 答案: B 试题分析:甲状腺只能分泌甲状腺激素;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外,还可以分泌促激素,比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腺体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常见腺体的功能。 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的器官分别是( ) 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 B下丘脑、垂体、垂体 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D垂体、垂体、肾上腺 答案: C
19、试题分析:下丘脑释放促 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释放促 激素作用于相应腺体,使该腺体释放相应激素;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释放,肾上腺激素由肾上腺分泌。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激素的来源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激素的作用腺体和分泌腺体。 下列有关血糖来源和去向,以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 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 、 过程 C胰岛 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 过程 D胰岛素促进 、 、 等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图为血糖的来源去路,其中 123为血糖的来源, 4567为血糖的去路 A中肝糖原可以分解
20、,肌糖原不能分解,错误; B 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激素,是促进血糖的去路,抑制来源,故 B错误; D正确; C胰岛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升血糖,促进血糖的来源,故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糖的来源去向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血糖的来源去向 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 可注射适量( ) A甲状腺激素 B生理盐水 C性激素 D葡萄糖 答案: D 试题分析: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因此注射后小鼠会休克,要使其及时苏醒就注射葡萄糖。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胰岛素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胰岛素的功能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
21、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答案: B 试题分析:胸腺切除后皮肤更容易移植,说明是胸腺细胞器排斥作用,即 T淋巴细胞。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胸腺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分析题意,判断细胞的来源。 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会促进 T细胞的分化,并引起抗体生成能力升高。说明健康的心态能使细胞免疫能力和体液免疫能力分别( ) A提高、降低 B降低、提高 C提高、提高 D降低、降低 答案: C 试题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需要 T细胞起作用
22、,故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都会提高。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T细胞的作用。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的是 (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 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米种植 答案: B 试题分析:种群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种群的空间特征大致分为三类: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 A是成群型; C为随机型; D为均匀型;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种群的空间特征。 关于植物激素作
23、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可用于果实催熟 B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萌发 C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的伸长 D乙烯可用于诱导产生无籽果实 答案: C 试题分析:催熟的是乙烯, A错误;脱落酸抑制萌发, B错误;无籽果实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D错误;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植物激素的功能。 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答案: A 试题分析: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对抗生长素作用; 赤霉素:促萌发,促细胞生长,促开花和果实发育; 脱落酸:抑生长,促叶和果实的衰老
24、和脱落。缺水时使气孔关闭;保持休眠; 细胞分裂素:促细胞分裂,萌发,抗衰老(保鲜)。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植物激素的功能。 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 ) 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中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尖端下一段生长素分布不均,分布多的生长快,分布少的生长慢,故不符合。 B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侧芽 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顶芽产生生长素的不断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高浓度抑制了侧芽的生长,顶芽浓度较低,促
25、进其生长。故符合; C是生长素的分布,与题意无关; D中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不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生长素的两重性。 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右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 A左右相等 B左多右少 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 答案: B 试题分析: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故左侧生长素比右侧多;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向。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右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
26、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 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 A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B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C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D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答案: B 试题分析: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尖端产生生长素向尖端下一段运输,引起尖端下一段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弯曲; 甲有单侧光,但是中间被云母片隔开,故尖端下一段两侧生长素分布相等,故不弯曲; 乙有单侧光,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运输,故尖端 下一段的两侧都不含生长素,不生长也不弯曲; 丙中均匀光照,云母片阻断了右边生长素的运输,故在尖
27、端下一段左边的生长素比右边多,长的较快,故向右弯曲。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分析为什么胚芽鞘会弯曲。 下列哪个细胞或物质不 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 A T细胞 B吞噬细胞 C抗体 D B细胞 答案: B 试题分析:吞噬细胞能识别外来与自身的物质,但是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而 T细胞、 B细胞和抗体都能特异性识别相应抗原。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免疫细胞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归类。 综合题 图甲、乙分别为人体内局部组织结构及其生理活动示意图,据图回答: ( 1)健康人在饥饿时,图甲中的胰岛细胞分泌的 通过血液作用于受体肝细胞,
28、促使肝细胞中 ,从而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仍保持相对稳定。 ( 2)肝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其细胞膜上的 与细胞内外的信息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 3)图乙中的抗体是 细胞产生的,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 免疫。 答案:( 1)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分解 ( 2)组织液 受体蛋白(糖蛋白)( 3)浆细胞 体液 试题分析:( 1)饥饿时,胰岛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肝细胞中肝糖原分解,保持血糖稳定; ( 2)内环境即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故肝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内外的信息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 3)抗体有浆细胞(效应 B细胞)分泌,属于体液免疫。 考
29、点:本题考查的是激素调节、内环境概念、体液免疫。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种题目比较综合。属于简单题。 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 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 1)在反射弧的组成中,结构 的名称为 。结构 (填数字序号)表示感受器。图中突触结构有 _个。 (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填 “单 ”或 “双 ”)向的。 ( 3)在 C 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该处膜内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 ( 4)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 A、 B处神经纤维内,然后在结构 某处 施加一次有效刺激,却发现电表指针未发生偏转,那么施加刺激的位置在 。 答案:( 1)神经
30、中枢 3( 2)单 ( 3)由负电位转变成正电位,再转变成负电位 ( 4) A与 B的中点 试题分析:(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 1感受器2 传入神经 3 神经中枢 4 传出神经 5 效应器;由图可知,突触有 3个; ( 2)由于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 3)刺激 C后,该处膜电位由 “外正内负 ”变成 “外负内正 ”,当兴奋往前传递的时候,该处又会回到静息状态,即 “外正内负 ”故,其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转变成正电位,再转变成负电位 ( 4)当刺激 AB中点时,由于距离微电流计两端的距离相等,那么兴奋
31、先到达距微电流计两端的时间相同,故指针不会发生偏转;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反射弧结构、兴奋的传递。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兴奋的传递过程。 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沙混合后放在 0 5 的低温下 l 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地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 1)从图 中可以看出 (激素)对种子的萌发起促进作用,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 关系。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 。 ( 2)马铃薯块茎收获后也存在类似的休眠现象,要破除休眠,使之提前萌发应该使用上图中的 (
32、激素)处理,但在生产上人们常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此类激素的类似物,因为该类物质 。 ( 3)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农民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上图中 (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答案:( 1)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 拮抗 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 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的( 2)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 原料丰富,生产过程简单,在植物体内不易降解,效果稳定( 3)脱落酸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从 0 50天过程中脱落酸不断减少,说明它能抑制种子萌发,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故赤霉素和脱落酸是拮抗关系。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
33、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的; ( 2)有( 1)中可知,要破除休眠,应该用细胞分裂素或者赤霉素处理;由于该类物质原料丰富,生产过程简单,在植物体内不易降解,效果稳定,故生产上一般可用人工 合成此类激素类似物 ( 3)脱落酸能抑制萌发,故为了让种子早发芽,需浸泡一段时间。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的条件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植物激素的功能 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 1)( 5)题。 (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 (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 。 (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
34、入 年后开始的。 ( 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 型。 (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 ,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 点上。 答案:( 1) d ( 2) b ( 3) 2 ( 4) S ( 5) d b 试题分析:该图为 “S”型增长曲线, 0 a段,种群数量较少,增长较缓慢; a b段,随着种群基数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加快,到达 b点时最快; b c段,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变慢;到 d点之后,即达到 K 值,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d (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
35、点是 b (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 ab段,即在迁 入 2年后开始的。 ( 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 S型。 (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的点是 d,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以上,即 b点上。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S型曲线特点;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种群增长曲线特点;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检测计数。请回答: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 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36、 无菌水 /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 /mL 0.1 0.1 0.1 0.1 温度( 0C) 25 10 25 10 ( 1)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所探究的课题是 。 ( 2)分析此实验中无关变量有 。(至少列举 2个) ( 3)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可采用 法,在吸取培养液进行应需振荡试管,原因是 。 ( 4)在用血球计数板( 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 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大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 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 16,据此估算 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个。 ( 5)实验结束后,血球计数板的清洗方法是 。 答案:( 1)探究酵母菌在不同营养、不同温度条件
37、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 2)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培养液的 pH 、溶氧量等 ( 3)抽样检测法 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 4) 2107 ( 5)浸泡后冲洗 试题分析:( 1)由表格可知,其中温度、培养液是自变量;种群数量变化是因变量;故该课题可以是探究酵母菌在不同营养、不同温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 2)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比如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 、培养液的 pH 、溶氧量等 (3)酵母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为了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故在吸取培养液进行应需振荡试管 ( 4)小室的体积: 2mm2mm=410-4ml 样品稀释了 50倍后有 16个细胞,那么 410-4ml有 50*16个细胞,故 10ml中的细胞数为 105016/ 410-4=2107 ( 5)实验结束后,血球计数板的清洗方法是浸泡后冲洗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