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为 “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题。 【小题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 A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B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D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小题 2】与 、 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小题 3】世人对 星球进行生命探测时首先查找液态水存在迹象 ,原因是( ) 存在液态水 ,说明温度
2、适宜 有液态水才能形成云雨现象 液态水可以形成多样的地表形态 生命起源于海洋 ,有液态水才可具备此基本条件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特殊性表现在地球是人类目前所探测的宇宙环境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小题 2】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分别是金星、火星,三者都是类地行星。相对于二者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小题 3】存在生命,首先要有液态水的存在,因为生命起源于海洋 ,存在液态水 ,说明温度适宜生物生存。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学生掌握地球的特殊性即可轻松做题。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地球是人类目前所探测的宇宙环境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这是由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身的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据专家预测 ,因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海平面到 2100年将升高 40 50厘米。图为 “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 ,完成题。 【小题 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滩涂面积减少 淹没部分耕地 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 B C D 【小题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臭氧层破坏 森林被大量砍伐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 B C D 答案
4、: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滩涂面积减少。淹没部分耕地不对,由图可知,图中耕地海拔较高。又因为港口所在地地势较低,可能被海水淹没,故该地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 “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的判读。 【重难突破】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就自然因素而言,包括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这是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是近几 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
5、主导因素,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结果,包括两方面:一是燃烧大量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2.全面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影响 表现 海面上升 海岸带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 部分地区被淹; 影响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业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 改变水循环 蒸发加剧,改变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发生概率; 地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水矛盾; 冰川融化,雪线上升 改变热量带和干湿区 全球变暖,使得中纬度气温升高,热带、亚热带范围可能扩大,寒带范围缩小; 温带耕作业区退化为草原,草原区退化为荒漠
6、 资源条件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增减,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自然灾害 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改变原有生态系统 使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会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水温度和洋流的潜在变化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产率提高,形成二氧化碳施肥效应 影 响 生 产 领 域 农业 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
7、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气温升高,温度带北移,高纬地区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 陆地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热带半干旱地区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病虫害加剧; 世界粮 食总产量下降 聚落 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工业 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企业承受日益严重的政策压力和税收负担 节水、节能和耐高温、耐干旱培育技术获得广阔市场 减少高纬地区的供暖能耗,增加低纬地区的制冷能耗 危害人体健康 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加快和扰乱新陈代谢; 改变某些传染病传播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滋生环境。 图为某四地气
8、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上图 气候的形成原因是( ) A受赤道低压控制 B受盛行西风控制 C受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 D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小题 2】上图四地中全年受单一风带影响和受风带、气压带交替控制的地方分别是( )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知,上图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原因是受赤道低压控制。 【小题 2】图中 为地中海气候,为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原因是受赤道低压控制。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
9、异的影响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与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分布。 【重难突破】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气候类型 主要成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数值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 100之间 最冷月均温 15 以上;年均温 26 左右;年降雨量2000mm以上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南、北纬 100200之间 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 750 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南、北纬 1
10、00250大陆东岸 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 15002000mm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高温少雨 南北 200 300大陆内部、西岸 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 200mm以下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ICP备091888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图为 “2011年 9月 12日 8时我国等压线分布
11、图 ”。读图,完成题。 【小题 1】由图可知:图中我国的气压形势及天气状况可以描述为( ) A大部分地区在高压系统控制下 ,天气晴好 B大部分地区在低压系统控制下 ,以阴雨天气为主 C小部分地区在高压系统控制下 ,天气晴好 D华北地区在低压系统控制下 ,以阴雨天气为主 【小题 2】此时,受 E天气系统影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东部海面( ) A受偏北风控制,多晴朗天气 B受偏南风控制,多晴朗天气 C受偏北风控制,多阴雨天气 D受偏南风控制,多阴雨天气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中等压线分布可知:图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在高压系统控制下 ,天气晴好。 【小题
12、2】此时,受 E天气系统影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东部海面受偏南风控制,又因为风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带来大量降水,故多阴雨天气。如下图中蓝色虚线为气压梯度力方向,红色实线为方向。 考点:本题考查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准确判读 “2011年 9月 12日 8时我国等压线分布图 ”,明确控制我国的气压中心。( 2)注意读题,题目问的是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东部海面风向,由图可知 E为低压中心,故气流辐合,北半球风向左偏,故风向为偏南风。 曹操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 子伯曰: “ 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 ” 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 比及天明,沙土
13、冻紧,土城已筑完。阅读以上材料,完成题。 【小题 1】文中所说的最有可能的天气过程是( ) A快行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慢行冷锋 【小题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的是(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题文中文字描述 “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 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 比及天明,沙土冻紧,土城已筑完 ”可知:文中所说的最有可能的天气过程是快行冷锋。 【小题 2】由图可知: A为冷锋, B为暖锋, C、 D天气系统均表示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判断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判断能力。 【
14、方法技巧】冷锋、暖锋的判别方法 ( 1)根据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势力强,冷空气就主动前进,这种锋属于冷锋,冷锋移动方向和冷气团前进方向相同。若暖气团势力强,则暖空气主动前进,冷气团被迫后退,这种锋属暖锋。暖锋移动方向和暖气团前进方向相同。 ( 2)根据冷锋、暖锋符号判断:冷锋、暖锋符号不同。为 冷锋符号,其中三角所对方向为冷锋移动方向; 为暖锋符号,其中半 圆圆 弧 所对方向为暖锋移动方向。 ( 3)根据锋面坡度判断:锋面坡度即锋面与地面的夹角。锋面与地面夹角大,表示锋面坡度大,一般为冷锋。锋面与地面夹角小,表示锋面坡度小,一般为暖锋。而锋面坡度大小又与冷暖气团势力强弱和锋面的移动速度有关。冷
15、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运动,其上面的暖气团被强烈抬升,冷锋的锋面坡度就大。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移动,速度较慢,故锋面坡度较小。 ( 4)根据天气变化判断: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和湿度降 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雨等天气现象。暖锋过境后,暖气团代替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 5)根据冷锋、暖锋的雨区范围判断: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或锋线附近,雨区范围狭窄。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雨区范围较宽。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
16、,冷锋前进方向暖气团一侧为锋前,冷气团一侧为锋后;暖锋前进方向冷气团一侧为锋前,暖气团一侧为锋后。 ( 6)根据过境时降水特点判断: 冷锋、暖锋过境时,产生了不同的降水特点。因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 历时短。因暖锋移动速度慢,降水强度小而历时较长,多连续性降水。 ( 7)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不同。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因而冷锋对我国天气影响大,而暖锋影响较小。 ( 8)根据气温判定:暖锋过境后气温会升高,冷锋过境后气温会降低。 ( 9)根据降水判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强降水现象是快行冷锋的表现(当然也可能是对流
17、雨);连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最显著特征。 ( 10)根据风向的变化判断: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若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则多为暖锋过境;反之,则多为冷锋过境;风向摇摆不定,多为准静止锋。 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首先判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因为它最好判断,该力的特征是垂直等压线,并由低压指向高压,其判断风向,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南半球风向左偏。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近地面风向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以下几点: ( 1)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 高压指向低压。 ( 2)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南半
18、球左偏。 ( 3)近地面的风:只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也受摩擦力的作用,最后与等压线斜交。 ( 4)南半球风向左偏。 图为 “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题。 【小题 1】 P地的气候特点是( ) 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 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 【小题 2】 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 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 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P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故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 【小题 2】 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暖湿的中纬西风。干冷的极地东风与暖湿的中纬西风在南北
19、纬 60度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暖湿的中纬西风爬坡上升,形成降水。 考点:本题考查三圈环流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三圈环流的成因。 【方法技巧】图析三圈环流形成过程 图反映的是某月 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题。 【小题 1】该气压分布状况的月份可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小题 2】图中 G1气压中心是( )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题文可知,图反映的是某月 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又由经纬度可知, G1位于北太平洋海域,气压为高压中心,故气
20、压分布状况的月份可能是7月。 【小题 2】 7月,北太平洋海域 G1气压中心是夏威夷高压。 考点:本题考查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经纬度对气压中心进行定位,由图可知,陆地上为低压,海洋上为高压,故为 7月份, 7月份,北太平洋海域气压中心是夏威夷 高压。 读图 ,完成题。 【小题 1】影响海上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惯性离心力 A B C D 【小题 2】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 ,最可能是( ) A城市热岛环流 B海陆风 C季风环流 D山谷风 【小题 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 ) A春季 B秋季 C白
21、天 D夜间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其中摩擦力减缓风速,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垂直于风向,不改变风速。 【小题 2】由图可知: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 ,最可能是海陆风。 【小题 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白天,因为白天吹海风,污染物会被带回城区。 考点: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居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地理图像的判读,考生答题时应注意从图中提炼地理信息,如楼房、轮船、风向、白天、黑夜等。 【知识小结】常见的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升降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
22、 (直接原因 ) 大气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相反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快,气压低,风由山谷吹向山上,为谷风;夜晚相反 城市风 城市人口、工业集中,人为释放的热量多,形成热岛效应,气流上升气压低,近地面气流由郊区吹向市区,高空相反 读图 “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判断题 【小题 1】在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中, a、 b、 c、 d四个位置气压最高的是( ) A a B b C c D d 【小题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地等压面向上弯曲 B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C甲地多晴朗天气 D气流由乙地流向甲地 答案: 【小题
23、 1】 B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在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中, a、 b、 c、 d四个位置气压最高的是 b,因为 b处等压面上凸。 【小题 2】乙地为低压,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甲地为高压,甲地温度低于乙地,甲地为下沉气流,故甲地多晴朗天气;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点评:本题难度居中,热力环流的成因与应用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过本题我们可以化难为易,只要把大气的运动方向画出、把等压面画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下图所示:红色曲线为近地面等压面,蓝色箭头为大气运动方向。在这里需注意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
24、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 (如图 ),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 。据此完成题。 【小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小题 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题文信息, “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 (如图 ),甲底部放一层
25、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 ”,由此推断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小题 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差异。甲底部放一层土,故土层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即太阳暖大地,大气又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即大地暖大气,而乙底部没有放土,故乙箱温度低。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从题文中获取地理信息,明确地面才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超级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 卡特里娜 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
26、灾难性的影响。 ”近日,英国新科学家网站出现了这样一篇 “耸人听闻 ”的文章。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太阳活动十分必要。据此回答题。 【小题 1】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B太阳 “强风 ”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C太阳黑子的多少,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太阳黑子与耀斑出现的周期相同 【小题 2】有关太阳风暴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可信的是( ) A对部分地区短波通信和短波广播造成短时间影响 B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C世界许多地区的降水量有异常变化 D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地震、泥石流频发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
27、析: 【小题 1】太阳的外部结构有光球层、色球层 、日冕层 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温度约低1500 。太阳黑子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为 11年。 【小题 2】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地球上降水异常增多;出现磁暴、极光现象。 考点: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即可轻松做题。 太阳活动类型 概念 意义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11年 1引起电离层扰动 2产生磁暴现象 3产生极光现象 影响大气状况 耀斑 色
28、球层上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图为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黑夜。据此回答题。 【小题 1】甲点位于乙点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西北方 D东北方 【小题 2】下列关于图示中各点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自转角速度丙地大于乙地 D自转线速度乙地大于丙地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而判断出此图为以南极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所以甲点位于乙点的西
29、南方。 【小题 2】地球自转的角 速度大约是 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乙地纬度比丙地纬度低,根据以上推出两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乙地大于丙地 。 考点:地理位置判断和地球自转的速度。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需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变化规律即可轻松做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 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表示北半球春分日是( ) A B C D 【小
30、题 2】当地球公转到哪个位置时,北半球一间开窗朝南的房屋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达一年中最大( ) A B C D 【小题 3】地球从 公转到 期间,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将( ) A越来越大 B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C越来越小 D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判断二分日要根据二至日与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我们连接太阳中心与地球的中心,此线与地球有一交点,此交点就为太阳直射点,我们再过地心画出赤道面,如下图所示,图中 处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节气是夏至。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 为春分日, 为秋分日, 为冬至日。 【小题 2】冬
31、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北半球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由图可知应是 处。 【小题 3】地球从 公转到 期间,正是北半球由春分到夏至再到秋分时节。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移动到赤道。所以北半球正午屋内的 光照面积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涉及的具体考点有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知识点,试题基础但综合性强,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题。 【小题 1】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
32、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 A调快 1小时 B调慢 1小时 C调快 24 小时 D调慢 24 小时 【小题 2】到达美国后,酒店大堂悬挂着三个大钟( 如图所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为( ) A 5 时 B 8 时 C 16 时 D 21 时 【小题 3】从广州往返美国(航线不变),旅客发现去程时间短,返程时间较长,这可能是因为( ) A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缘故 B受东北信风影响的缘故 C受高空西风影响缘故 D受时差影响的缘故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问题。日期变更线分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和自然日期变更线。飞机
33、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从广州飞往美国是从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西侧进入东侧,日期推后一天,即调慢 24 小时。日期变更线有国际日期变更线和自然日变更线之分。列表比较如下: 【小题 2】由图可知格林尼治时间是 0:00,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根据 “东加西减 ”的原则,北京时间应是 8:00。 【小题 3】从广州往返美国(航线不变),距离是固定的。广州往返美国航程中需经过西风带,从广州飞往美国是顺风飞行用时短,从美国返回广州 是逆风飞行用时长。 考点: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的时间差异。( 2)明确区时
34、的计算方法。( 3)知道盛行风向和洋流对交通的影响。这就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读图 (阴影部分为夜半球 ),回答题。 【小题 1】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A 70oE B 90oE C 70oW D 110oW 【小题 2】此日在( ) A 3月 21日前后 B 6月 22日前后 C 9月 23日前后 D 12月 22日前后 【小题 3】此季节,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西伯利亚冰天雪地 B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C江南地区春暖花开 D东北平原麦收正忙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
35、 160oE, 20oW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60oE -180o- 20oW 为西半球,此时平分夜半球的是 110oW,所以此时平分昼半球即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70oE。 【小题 2】由图可知此时昼夜平分应是春分或秋分节气,根据地轴倾斜方向推知此日是秋分即 9月 23日前后。 【小题 3】北半球的秋季即 9-11月。此时西伯利亚气温较低但还未达到冰天雪地的程度;巴西应是春季,巴西高原草木生机盎然;我国此时已是秋季,东北平原已是收获的季节。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将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寓以地球光照侧视图中进行考核,对学生要求较高。解答此题需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
36、,否则小题 2 易误选 A。 图表示甲、乙两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情况 ,且此季节北京多雷雨天气。读图 ,回答题。 【小题 1】此时太阳直射( ) A 20S B 20N C 10S或 10N D 20S或 20N 【小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年中甲、乙两地有两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B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C此日乙地日出东南方 ,日落西南方 D此日乙地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北京多雷雨天气的季节应是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图中甲地 6时日出, 18时日落,甲地昼夜等长应位于赤道,从图可清楚看出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37、70根据公式 H=90-|( 为某地的纬度, 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同半球用 “” ,异半球用 “+”)可知 70=90-( 0+)即 =20。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故此时太阳直射 20N。 【小题 2】如下图所示,黑色实线为甲地的太阳高度,图中蓝色虚线为乙地的太阳高度, 由图可知,甲太阳高度最大时,乙地太阳高度最小,故甲乙两地所在经度之和为 180度,且乙地位于南半球,又由图可知,乙地太阳高度最大为 50度,即太阳直射北纬 20度时,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50度,根据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乙地对应纬度为南纬 20度,因此甲乙两地均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故甲乙两地一年有两次直射机会,当太阳直射南纬
38、 10度时,甲、乙两地正午 太阳高度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与太阳高度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即正午太阳高度 H=90-|( 为某地的纬度, 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同半球用“” ,异半球用 “+”)。 读图 “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回答题。 【小题 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小题 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 ,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
39、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黄果树瀑布景观图中的主体要素是水,水所属于的圈层是水圈。 【小题 2】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 ,充分说明了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因为瀑布的形成过程 ,要先有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势落差,而后才可能有瀑布景观。 考点:本题借助景观图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点评:本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容易误选,小题 1易误选岩石圈,答题时一定要看清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 ”中的 “主体要素 ”几个字,小题 2要注意 “形成过程 ”这个关键字眼,细心了,考试时就不会做错了。 综合题 图
40、是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太阳俯视图,图中外圆为赤道,图示时刻为北京时间 18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 1)图中极点为 (南、北)极点, PB为 (晨、昏)线。 ( 2)北半球节气是 。直射点地理坐标纬度 ,经度 。 ( 3)图中各点的地方时刻分别是: D为 点, E为 点。 A地夜长为 小时。 ( 4) A、 B、 D三地比较,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角速度的大小关系 。 ( 5)若一物体沿纬线从 D 向 F 作水平运动,则物体将向 (南、北)发生偏转。 ( 6) A地位于 D地的 方向。 ( 7)此日后 3个月内,海口( 20N, 11030E)的正午太阳高度将: (选择填空)。
41、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再变小 D先变小再变大 答案:(共 13分,每空 1分) ( 1)南 昏线 ( 2)夏至 2326N 30E ( 3) 10 20 16 ( 4) B D A B=D=A(或相等) ( 5)南 ( 6)东南 ( 7) C 试题分析: 第( 1)题,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图中极点为南极点;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 PB上的点正在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故 PB为昏线。 第( 2)题,由图可知南极圈内为极夜现象,故北半球节气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纬度 2326N,又因为 30E平分昼半球,故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为30E。 第( 3)题,由图可知: C 点在晨线与
42、赤道的交点上,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6时,D点与 C 点经度差为 60度,时间差为 4小时, D在 C 的东侧,故 D的时间早,为 6+4=10点,另外由图可知: B点为 18时, E点比 B点快 2小时,故 E为 20点。 A地 16时日落,故 A地夜长为( 24-16) *2=16小时。 第( 4)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递减,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各处相等,故 A、 B、 D三地比较,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B D A;角速度的大小关系: B=D=A(或相等)。 第( 5)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半球为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地表运动的物体向左偏,故若一物体沿纬线从 D向 F作水
43、平运动,则物体将向南发生偏转。 第( 6)题,本题考查光照图中风向的判读,由图可知: A地位于 D地的东南方向。 第( 7)题,此日后 3个月内,即由 6月 22日至 9月 23日,海口 ( 20N,11030E)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先变大再变小。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本试题需注意:( 1)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再根据极圈内的现象来判断节气。( 2)夏至日不是夏季,答题时要看清题意,让我们回答什么,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3)时间的判断要找参考时间,如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
44、时,然后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来计算要求点的时间。 读图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 ”,完成下列各题:( 9分)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 , F , I 。 (2)从数量上看 ,AD的原因是 。 图中 I的作用是 。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 。 (4)深秋 ,我国北方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 ,以防止寒潮造成大面积冻害 ,其主要原因是 (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 ,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 ,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 ,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 ,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 ,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
45、(大或小 )。 答案:( 9分,每空 1分) (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 3)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2分) ( 4) D ( 5)小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图可知,根据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方向来判断:图中字母 A代表太阳辐射, F代表地面辐射, I代表大气逆辐射。 第 (2)题,从数量上看, AD,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辐射都到达了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共有三种方式: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 作用表现在平流层的臭氧吸
46、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反射作用表现在较大颗粒的尘埃,还有云层对太阳光的反射,没有选择性。散射作用主要是大气分子,还有微小的尘埃 对波长较短的可见光,例如蓝光紫光四面八方的散射,还有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还有小水滴 对各种波长散射。图中 I为大气逆辐射,其主要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第 (3)题,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第 (4)题,深秋,我国北方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以防止寒潮造成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47、第 (5)题,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小,云层本身就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但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知识点考查的是相当透彻,学生只要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就不难作答。 【方法规律】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气温分布规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 辐射 波长类型 与大气的关系 作用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大气直接吸收少 加热地面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大部分 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一部分透过大气进入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 补充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
48、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云层愈厚,反射愈强;散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 保温作用,又称为 “温室效应 ”。 (3)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和城市等因素也影响气温。 读图 “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完成下列要求:( 11分) ( 1)气压带、分别是: 、 。 ( 2)若上图表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风带为 、 为 。 ( 3)图中 H代表三圈环流中的 环流圈。 ( 4)各气压带中,少雨的是 ,多雨的是 (用字母表示)。 ( 5)各气压带中,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有 、 (用字母表示)。 ( 6)若上图表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则图中 D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正南风 ( 7)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