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题。 【小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们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小题 2】与图示区域 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行政区 政治文化区 热量带 干湿区 三江平原 山东和青岛市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区域是人们根据需
2、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 【小题 2】文化区、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其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只有行政区有明确的界线。故 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和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标准和区域的主要特征等基础内容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只要能调用课本的基础知识分析即可。 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鞋厂同一旅游鞋产销流程示意图,读图完成题。【小题 1】该鞋厂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廉价的劳动力 丰富的能源 较高的技术 低廉的地价 A B C D 【小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 A该类鞋厂有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B
3、节能减排是该鞋厂提高利润的最重要途径 C旅游鞋质量差是该鞋厂获利少的主要原因 D放弃利用自己商标出口产品是该鞋厂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题 3】该鞋厂如果要改变企业在生产环节中的不利地位,提升自身的产业价值,需要 A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B尽量节省生产成本 C进行产业空间转移 D企业创新,拥有自己的品牌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外向型企业,故影响该厂的区位条件主要是丰富的劳动力和低廉地价。 【小题 2】劳动力的工资是影响该企业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廉价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有逐渐向经济欠发达
4、地区转移的区位,故该鞋厂随着我国产业东中西调整和西部大开发会向内陆迁移。 【小题 3】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生产环节中的最大不利是技术含量低,故经济效益 低,故为了提升企业的自身产业价值应注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产业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常规考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产业转移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分析。注意从图示中获取有效信息。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题。 【小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地广人稀
5、 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A B C D 【小题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 劳动力充足 机械化程度高 市场广大 复种指数高 交通运输便利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因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6、是 。 【小题 2】两地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复种指数低,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 条件是 。 考点:本题考查中外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并结合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区域实际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右图是我国不同产业地区集中程度变化趋势统计图 (基尼系数数值越高,表明地理集中程度或专业化程度越高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 (
7、 )。 A电子制造业 B服装制造业 C食品加工业 D黑色金属冶炼业 【小题 2】服装制造业分布趋势的变化,直接引起了我国 ( )。 A北煤南运 B南水北调 C西气东输 D人口迁移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直接根据图示判断,明显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服装制造业。 【小题 2】服装制造业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其区位分布的变化引起大量民工由内地迁往东南沿海。 考点:本题考查产业分布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不同产业地区集中程度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影响产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即可。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 推动
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 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小题 2】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 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我国各地城市化发
9、展模式不一样,如珠三角地区主要依靠对外开放的优势,而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符合 模式;浙江温州地区以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而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符合 模式;苏南靠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化发展,从而推进城市化;符合 模式;东北地区以丰富的资源为基础,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符合 模 式。 【小题 2】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地区,由于受南岭阻隔,故经济腹地狭小;且区域经济起步晚,产业基础薄弱,且科技与人才不足,但改革开放时间较早,是本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
10、掌握我国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注意比较分析;掌握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并结合选项分析即可。 下列关于东北农业基地今后发展方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平原地区农业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B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养畜牧业 C山区要大力发展林业,加快森林的砍伐速度,以满足国家的需要。 D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是:林木、人参、养鹿、中草药材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森林资源以保育为核心,森林的砍伐应该以合理轮伐为原则。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结合选项分析即可。 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题。 【小题 1】黑土分
11、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 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被冲刷变薄 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 D秸秆还田 【小题 2】我国最大的沼泽地在( ) A a B b C c D d 【小题 3】 c处农业生产类型为( ) A种植业为主 B畜牧业为主 C农产品加工业为主 D淡水养殖业为主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东北地区由于长期的重利用而少养护,故黑土流失是其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小题 2】 a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地。 B表示松嫩平原; c表示内蒙古高原; d表示辽河平原。 【小题 3】
12、图示 c位于我国大兴安岭西部,为内蒙古高原地区,草原广阔,故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为畜牧业。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分析即可。 右图是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 D亚马孙公路从大西洋沿岸贯通太平洋沿岸 【小 题 2】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 大气中 C0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13、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巴西热带雨林破坏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 A正确;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 B错误;热带迁移农业是雨林破坏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方式, C错误;亚马逊 公路 从大西洋沿岸横跨 亚马孙 地区,一直延伸到西部秘鲁边境,但不贯通太平洋沿岸, D错误。 【小题 2】由于热带雨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护全球的碳氧平衡,促进该地区的水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故雨林的破坏将导致全球变化,影响全球的
14、水热平衡;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考点:本题考查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和主要的生态环境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巴西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和主要的生态环境功能等基本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 用强烈、生物循环弱、生物生长迅速 B土壤是雨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储量最多的部分 C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 O2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雨林植物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释放大量的 CO2。 D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由于有充足的热量、丰沛
15、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优势表现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群落生产力高。但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 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故 ABC明显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调用课本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结合选项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内容的分析。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
16、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答案: B 试题分析: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自然环境优越,但矿产资源不足,故 B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我国不同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即可分析,注意结合选项分析。 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答案: A 试题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河网稠密,早期由于交通不便,故稠密的水网使田地较分散,限制农业生产,而现在随着技术和交通条
17、件的改善,稠密的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利用该地区的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我国的区域发展基本概况分析。 据美国每日邮报 2009年 9月 1日报道,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结合下图回答题。 【小题 1】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 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小题 2】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 30 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答案: 【小题 1】
18、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要对某地理事物进行变化监测需要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定位和追踪;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小题 2】结合上题分析,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的动态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则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掌握 “3S”技术各自的基本功能和应用,注意区别三者的基本功能的差异。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题: 【小题 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
19、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 植被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气候较干旱的草原地区,农牧业活动往往围绕水源地开展,草原中的水井所在地由于有较多的水源,农牧业活动多,对周围植被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地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应注意比较甲乙两图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材料是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题 50
2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 1560 2100 2460 【小题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小题 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
21、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等 )导致西北地区生态恶化,自然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小题 2】 A项为过度用水,会加剧土地沙化程度。 B项可在相对较为湿润的地区发展,但对整个干旱区而言,也会加大环境压力。 D项不现实。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和治理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区域自然环境特 征,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而治理措施一般针对原因分析即可,注意结合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和相关示意图,并分析回答:
22、 ( 12分) 2001年 4月 7日,吉林白城北郊岭下镇发生了一次强沙尘暴,据电视台介绍这次沙尘暴从早上 7点 10分开始到晚上 7点才结束,涉及内蒙古的中部、东部,黑龙江南部和吉林大部。 ( 1)按干湿区的划分,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 _区和 _区。 (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 ( 3)在 “农田防线示意图 ”中沙丘上空的风向画上箭头。 ( 4)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 _; _。具体而言,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移已营造了 “三北 ”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生态效益应是_。 ( 5)试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用相应的字母填入下列结构框图中。(每空只能填一项)
23、A土地盐渍化 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 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 D绿洲沼泽化 ( 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答案:( 1) 干旱 、 半干旱 ( 2)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人为原因: 1、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 3分) ( 3) ( 4) 生物措施 、 工程措施 、 防风固沙 ( 5)自左向右,自上而下为 C、 E、 A。 试题分析:( 1)按干湿区划分,区域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而沙漠主要分布于水资源不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我国西
24、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应从自然 原因:气候(降水量、蒸发量和风)、地表物质和植被;人为原因: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植被破坏等方面分析。( 3)根据林带位于沙丘的背风坡一侧可判断风向。( 4)根据图示的沙生植物和林带分布判断采取了生物措施,人工固沙带判断采取了工程措施。三北防护林主要针对该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故植被起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功能。( 5)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形成原因,并结合图示的因果关系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区域地理概况和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治理措施等内容,调用课本 相关内容即可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审题和
25、答题的完整性。 阅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9分) 2008年 12月 17日,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刚要。这标志着,珠三角地区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规划正式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期,正在广东面前开启。 30年来,得益于中央的政策优惠,凭借广东人敢想敢拼的劲头,广东率先打破了思想和体制禁锢,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1)20世纪 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 _ _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 为 _工业。 ( 2) 20世纪 80年代
26、,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双选 )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 3)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 _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 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 4)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分) 答案:( 1) 劳动 、 轻纺 ( 2) CD ( 3) 技术 、 电子电器 ( 4) 国家优惠政策、丰富廉价劳动力、优越的区位条件、侨乡(任答 3点) ( 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 1和图 2判断, 20世纪 80年代珠三角的主要工业
27、部门为轻纺工业,以廉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 2) 20世纪 80年代,珠三角主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当地改革开放的政策;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在引进外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3) 20世纪 90年代,该地区进行了产业 结构条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其中以电子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4)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工农业基础和历史条件等方面分析,注意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区域产业的发展概况和影响区
28、域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的一般分析思维,并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即可。 能源是支撑国家繁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读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10分) (1)据图甲分析,在气源地方面,西气东输二线与一线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 (2)请根据图乙、图丙分析广东省当前能源供需特点。( 2分) (3)为解决图乙、图丙所反映出的问题,广东省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 3 分) (4)试分析我国修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意义。( 4分) 答案:( 1) 部分来自境外 ( 2) 自给率低 (先高后低,近年来略有提高 );需求量大 (越来越大 )。 ( 2分) ( 3)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沼气
29、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进行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如西 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 3分) ( 4) 开发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管道建设将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输入地区的能源短缺,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 ( 4分) 试题分析:( 1)利用图甲中信息,二线工程从起点应位于境外。( 2)图乙说明能源自给率低,图丙说明需求量大。( 3)图乙和图丙信息反映,广东省能源供应不足,故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从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回答。( 4)可借鉴西
30、气东输的意义 ,从影响我国能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及能源安全的角度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能源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注意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我国的区域能源问题,调用课本关于解决能源不足的主要措施和能源跨区域调配的注意意义等方面分析,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读长江流域水系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7分) ( 1)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 2)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 3分) ( 3)三峡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_、_。 三峡工程首要的功能是 。 答案:( 1) 亚热带季风气候 ( 2) 流量大、流速快、无冰期、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任答 3点) ( 3分)
31、( 3) 水量丰富 、 落差大 、 防洪 试题分析:( 1)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 25-35的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2)河流的水文特征应从河流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含沙量、流速和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注意与该河流流域的实际相结合。( 3)河流水能资源主要从河流流量和河流落差两方面分析。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故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多发,故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功能。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分析思维和水能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基本
32、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注意分析的完整性。 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某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方向和产品输出方向图。 材料二:出口加工区(产业移入 地)提供的条件和进出口情况图。 (1)材料一图中实线箭头表示 _方向,虚线箭头表示 _方向 . (2)材料二图中,产业转入地为吸引更多的产业转入,除了发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外,还应该提供 _、 _等优势条件。 (3)谈谈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分析)。( 8分)。 答案:( 1) 产业转移方向 、 产品输出方向 ( 2) 低廉的劳动力 、 更多的优惠政策 ( 3) 促进
3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 (转移国 )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 (转移对象国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 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 8分) 试题分
34、析:( 1)产业转移应从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而产品则出现逆向回流。( 2)出口加工工业多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故影响该类产业的转移的因素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优惠的政策等方面的因素。( 3)产业转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主要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应和区域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分析,而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从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促进基础性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但可能给迁入地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注意应从有利和不利影响分析。 考点: 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及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考点,学生只要掌握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基础性内容,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即可分析,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