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天体和天体系统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 A太阳系 木星 冥王星 B宇宙 太阳系 银河系 C太阳系 地月系 月球 D太阳 地球 哈雷彗星 答案: C 试题分析:冥王星和木星是同级的天体;太阳系属于银河系;地球和哈雷彗星没有从属关系;而太阳系 地月系 月球是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且有从属关系。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系统。 点评:本题考查天体系统中天体的从属关系,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识记天体系统的从属关系。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有美洲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A南极洲 B太平洋 C印
2、度洋 D大西洋 答案: A 试题分析:安第斯山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熟悉板块的划分。此题注意:北美洲的落基山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中国东南部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成因是( ) A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赤道低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 D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我国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东亚季风环流,降水丰富,故成为回归线上的绿洲。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大气环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3、考查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分布与成因,属于基础性试题。 一般来说,在北京人们 8点上班,在乌鲁木齐人们 10点上班,这是因为 ( ) A北京对工作时间的要求比乌鲁木齐长 B北京比乌鲁木齐天亮得早 C北京时间比乌鲁木齐早 8个小时 D北京在乌鲁木齐的西边 答案: B 试题分析:因为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日出得早,所以在北京人们 8 点上班,在乌鲁木齐人们 10点上班。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方时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越向西,时间越晚。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方时的差异。 根据所学地理原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沧海桑田 ”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4、回 ” C “水滴石穿 ” D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答案: B 试题分析: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与海陆间水循环原理相违背。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些地理原理。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地理原理。解答本题还需明确:由于水循环的作用,黄河之水也可以通过水汽输送而重新形成河流水;解答此题学生只要能结合水循环的基本原理,结合选项内容逐一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训练。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的风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形成( ) A 1 B 2 C 3 D 4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
5、转偏向力的影响。所以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故选 C。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近地面的风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低,对于此类试题,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学生要掌握力与风向的关系知识。 【方法指导】 三种力与两种风向的规律: 三种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 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6、从高压指向低压。 .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其方向为: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是与风向垂直,其只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 . 摩擦力 :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其方向总是与风向相反。因而摩擦力不仅能改变风向,而且可减小风速。 两类风即 高空风和近地风 . 高空风: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图。 . 近地风: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7、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如右图。 注意:在判断风向时,一定要审清题意,看是高空风还是近地风。 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 判断图中甲地原来应为下列哪一种构造 ( )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海沟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间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为向斜。在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在外力作用下,地形倒置,故 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对地貌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并能结合内外力的不同作用进而分析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判断背斜的方法可以依据岩层弯曲的形态,也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相比而言,后者是最可
8、靠的依据。 读某地海岸附近热力环流示意图 如果该地气压场比较稳定,且等压线分布均匀,则 ( ) A风由 b吹向 c, b地风力大于 c B风由 b吹向 c, b地风力小于 c C风由 c吹向 b, c地风力大于 b D风由 c吹向 b, c地风力小于 b 答案: C 试题分析: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的气温显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层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陆地,低层
9、形成海风,从上午开始吹至傍晚,风力以下午为最强。所以 c地风力大于 b地。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风。 点评:本题以某地海岸附近热力环流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海陆风的相关知识。学生明确海陆风形成的原因、白天、夜晚风向的区别即可。 古诗云: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题。 【小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古诗描述的是 (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小题 2】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 “才从塞北踏冰
10、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描述我国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小题 2】塞北和江南的差异主要体现南北差异,属于纬度地带性差异,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条件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为基础而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性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古诗来考查水平地域分异性规律。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可。 地带性分异规律 : (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热量为主导因素。 (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水分 为主导因素 . (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水热为主导因素。 ( 4)非地带性地
11、域分异规律。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 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 根据材料,回答题。 【小题 1】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 ( ) 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地理要素 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小题 2】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
12、小题 1】根据材料信息,水库建设影响河流下游的土壤肥力,水质、河床和海岸线位置等,即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小题 2】结合材料信息,这些现象都是由于阿斯旺水库建设,引起了河流水文环境的变化而影响了河流中下游的土壤、水质等因素。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建设及影响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抓住材料的基本信息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分析即可。并能结合阿斯旺大坝建设对库区和尼罗河中下游的水文环境的影响分析,注意比较差异。 读下图,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 B乙、丙、
13、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 A 试题分析:通过山麓自然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丙地位于热带,所以纬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甲、乙、丙。 考点:本 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对于此类题学生还要掌握:( 1)迎风坡降水条件较好,同一自然带在迎风坡出现的海拔较低;同一海拔,迎风坡更为湿润,植被生长情况较好,植株较为高大。(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两种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形成的气候条件可以是温带季风气候,也可以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关于图中洋流 a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补偿流 D对沿岸地区降
14、温减湿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中 abc洋流顺时针流动,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中洋流 a是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增温增湿的作用,按成因属于风海流。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准确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名称即可轻松解答。 【规律总结】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 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 “夏顺(时针)冬逆(时针) ”
15、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下列天气中与反气旋无关的是( ) A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B台风 C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D冬季的寒潮 答案: B 试题分析:台风与反气旋无关,台风为热带气旋。 考点: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气压系统对我国的影响。解答此题需明确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常见的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南亚季风的夏季风的风向是( ) A东北 B西南 C东南 D西北 答案: B 试题分析:季风环流的形成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的冬季风是单纯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北季风,夏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有
16、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为西南风。 考点:本题考查南亚季风环流。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季风环流及其形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其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另外学生还要掌握东亚季风的成因。东亚的季风的形成只是单纯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夏季的东南季风,冬季的西北季风。 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按照性质划分属于( ) A风海流 B寒 流 C暖流 D补偿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属于寒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即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为暖流, A、 C、 D错误; 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洋流。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全球的主要洋流分布,并
17、结合洋流的性质分析即可。本题还可以结合洋流对沿岸气候等方面的影响设计试题。 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 样 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火星表面只有稀薄的大气层, 错误;火星上有四季变化,但由于火星的公转周期较地球上长得多,故四季长度不可能一样, 错误。火星与地球相似主要表现为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选择
18、 A项。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系中火星与地球上地理现象的相似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需明确:火星没有厚厚的大气,火星的公转周期较地球长,火星与地球特征相 似的是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和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放出的能量中到达地球的很多,成为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 B太阳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C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煤、石油、核能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源;是地球地球、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能
19、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B项正确。太阳放出的能量中到达地球仅仅有二十二亿分之一,故 A 错;太阳辐射能与火山活动没有相关性,故 C错;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核能形成与太阳能无关,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 大气循环 水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能是题干中 、 、 物质循环的重要能量
20、来源,而 中能量来源则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地热能。答案:为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需明确生态系统中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指植物把环境中的无机物转换为有机物在生物体中循环,最终有以无机物形式回到环境。能量流动指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物体单向流动,最终以热能形式回到环境。 公元前 28年 ,曾有记载 :“三月巳 末 ,日出黄 ,有黑气大如钱 ,居日中央。 ”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光球 B色球 C日冕 D大气层之外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信息描述是太阳黑子,而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故选 A。 考点:
21、本题考查光球层上对应的太阳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太阳黑子的位置,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从题干信息得知此现象是太阳黑子。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与太阳活动周期等知识点。 当太阳风暴到达地球时,地球上具有可降低太阳活动对其影响的保护层是( )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地球磁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 300万千里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太阳风暴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通信设施受损。因此,当太阳风暴到达地球时,地球上具有可降低太阳活动对其影响
22、的保护层是大气圈与地球磁场。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太阳风暴的含义,理解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形式。 读图,完成题。 【小题 1】此时北半球正值 (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小题 2】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甲、乙两地 ( ) A角速度甲大于乙 B线速度乙大于甲 C角速度相等 D线速度相等 【小题 3】此时,地方时为 0时的经线是 ( ) A 120E B 100W C 20W D 60E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
23、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小题 2】甲位于赤道,乙位于温带,甲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两地都不是位于极点,自转的角速度相等。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小题 3】由图可知, 180经线为 8: 00,因此可以推算 60E对应的地方时为0: 00。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现象,通过极圈内的现象确定节气,通过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 6: 00来确定其他经线的地方时。 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选择 C项 。 考点:
24、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为地球自转的方向,俯视图中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若黄赤交角缩小为零,则地球上( ) A北极点永远是 B没有昼夜交替 C没有四季变化 D不存在地方时 极昼 答案: C 试题分析:若黄赤交角缩小为零,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则地球上没有四季变化。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黄赤交角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由于黄赤交角变化导致的地理现象的变化,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 公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证明自转现象的有( )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的交替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25、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冲刷严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昼夜交替反映地球的自转;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受侵蚀严重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此题需明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运动物体偏转现象。 下表中所列的是 12月 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 30分 9小时 09分 11小时 25分 13小时 56分 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
26、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 B 试题分析:同一天,南北半球相对应纬度昼长之和等于 24小时,丁地昼长 13小时 56分,位于南半球,相对应纬度北半球的点昼长为 10小时 04分; 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根据甲乙丙的昼长和丁地相对应北半球的昼长可以判断,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甲乙丁丙。 考点:主要考查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及随太阳直射移动所产生的变化。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该地的纬度是( ) 2326N 2134N 2526N 6826S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27、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即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45,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90-纬度差,纬度差为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当地纬度的距离,可直接计算当地的纬度应为 2134N或 6826S,而当地位于南半球,故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结合直接三角形的角度计算等内容即可计算。 综合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每空 2分 ) (1)A、 B两图中,表示冷锋的是 _,表示暖锋的是 _。 (2)A、 B两图中,表示冷气团的小写字母是 _,表示暖气团的小写字母是_。 (3)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是图 _(A、 B)所示
28、的天气系统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4)A图中天气系统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是 ,过境时的天气状况是 ,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 。 (5)A、 B两图中,降水强度较大的是 ,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是 。 答案: (1)B A (2)b a (3)B (4)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大风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5)B A 试题分析: 第( 1)题, A图冷气团后退,判断为暖锋; B图冷气团主动进攻,故判断为冷锋。 第( 2)题,冷气团由于密度大,故分布于锋面之下。暖气团密度小,故分布于锋面之上。第( 3)题,我国冬季的寒潮属于冷锋影响的天气。 第( 4)题,暖锋过境后,暖气团代替冷气团的位置,
29、故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雨区位于冷气团一侧,为锋前。 第( 5)题,降水强度较大的是 B冷锋,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是 A暖锋。 考点:本题考查锋面系统。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锋面天气图的基本判断方法和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解答本题需明确:( 1)冷气团后退为暖锋天气图;冷气团进攻,为冷锋天气图。( 2)冷气团总位于锋面之下 ,暖气团总位于锋面之上。( 3)暖锋过境的天气状况为连续性降雨天气;过境后暖气团代替冷气团原来的位置,则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4)冷暖锋雨区总在冷气团一侧,结合锋面的移动方向可判断雨区的锋前或锋后位置。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 2分,
30、共 20分): 这一天是北半球的节气是 ,日期为 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图中 A点的昼长为 小时, B点的昼长为 小时, C点的昼长为 小时。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 (填 “晨线 ”或 “昏线 ”), A、 B、 C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这一天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天安门广场 旗杆正午的影长一年中最 (填 “长 ”或 “短 ”)。 答案:夏至日 6月 22日 23.5N 0小时 6小时 12小时 晨线 B 昼长夜短 短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光照图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上,北极圈有极昼现象,南极圈有极夜现象。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均等。根据自转方向有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
31、界线是晨线,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北半球昼达一年最大值。北回归线一般中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影子最短。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极圈内的现象看节气与日期,根据日出时刻来判断昼长,根据纬度高低来确定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小。另外学生还需明确冬至日这天,北半球物体的影长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每空 1分,共 10分 )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 ”“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32、”与 “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_性。 (2)在 “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 ”中,甲地位于 _(风带 )。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_,对应的自然带 是 _带。 (4)从 “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 ”上可以看出, C地在 _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 地的自然带是 _ _带。 (5)在 “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中,自然带 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_地带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_为基础的。自然带 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_地 带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为基础的。 答案: ( 1)整体性 ( 2)盛行西风 (
33、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 4)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5)纬度 热量 经度 水分 试题分析: 第( 1)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上,差异性体现在各地区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的差异上。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与自然带。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布一一对应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 2)题,根据甲位于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故判断为中纬西风带,风向可根据高压指向低压 ,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可画出风向。 第( 3)题, A 地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在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第( 4)题,结合图示,根据 C地的位置,当气压带风带北移, C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当气压带风带南移,则 C地受中纬西风带影响,形成地中海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 5)题,自然带 的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性,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自然带 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运用情况,解答此提的关键是学生需掌握全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一一对应关系,明确自然带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