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 学年山东滕州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模块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回答题。 【小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单元,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是利用单一指标划分的 B黄河流域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黄河流域的边界是较为明确的 D黄河流域不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小题 2】图中甲处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的方式是 A RS 技术 B GPS技术 C GIS技术 D实地考察 【小题 3】若利用地理信息
2、技术,将图示区域某城市的交通道路网和地租等值线图层相叠加,则所得新图层可以用来 A区分土地利用的类型 B减轻工业企业的污染 C规划城市科技与文化区 D规划城市商业区的布局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河流流域是指河流的汇水区域,流域界线一般以山脊、山峰为界,故其划分的指标是单一性的,其边界较为明确;区域总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而区域下面还可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故 D错误。 【小题 2】监测并快速获取地面事物的影像资料,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功能。 【小题 3】将图示区域某城市的交通道路网和地租等值线图层相叠加,将获得该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地租高低,
3、是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两大主要因素。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划分和我国的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真正理解区域的基本涵养和基本特征,并掌握 “3S”技术各自的主要功能和实际应用。注意区别 “3S”技术各自的主要功能差异。 读我国东北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 1】冲积形成三江平原的 “三江 ”分别指 A嫩江、黑龙江、鸭绿江 B鸭绿江、乌苏里江、牡丹江 C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D松花江、牡丹江、嫩江、 【小题 2】甲、乙、丙对应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答案: 【小题 1】
4、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三江平原我国我国东北平原的最东北地区,其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交汇处。 【小题 2】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甲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位于内蒙古高原,为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乙位于东北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丙位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地区,为我国主要的林业基地。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掌握我国区域的河流分布、地形分布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判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煤 ”变 “油 ”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 握。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
5、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据悉,我国也已启动 “煤 ”变“油 ”项目。据此完成题。 【小题 1】硫、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放射性污染 B臭氧层空洞 C酸雨、酸雾 D重金属污染 【小题 2】我国之所以要启动 “煤 ”变 “油 ”项目,是因为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 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 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煤炭资源过剩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含硫、氮的污染物主要是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进入大气中,与水汽相结合,可能导致酸雨的形成。 【小题 2】我国实施 “煤 ”变 “油 ”项目主要是由于我
6、国煤炭资源丰富,而油气资源不足,且 “油 ”较 “煤 ”的环境污染较小,故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矿物燃料大量燃烧对环境的主要危害和我国的能源消费的基本概况和不同的能源资源的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差异,注意比较分析。 山西省的煤炭市场十分广阔是因为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煤炭需求量大增 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不高的特点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分析,煤炭市场广阔的原因有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随着人
7、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煤炭需求量大增。而我国山西省煤炭资源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故 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能源基地建设。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主要概况,难度不大。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世界其他地区生产木糖醇的主要原料是林木,在我国则主要使用玉米芯。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以玉米芯作原料提取木糖醇对东北地区的主要好处是 A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 B有利于减轻酸雨危害 C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D扩大林木的使用范围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 “世界其他地区生产木糖醇的主要原料是林木,在我国则主要使用玉米芯 ”分析,反映了我国
8、的木糖醇生产可减少对林木的需要而又充分利用了玉米芯,变废为宝,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故对我国东北的主要好处是可保护森林资源。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低,能从题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还可结合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或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等内容设计成题组。 阅读材料和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图,回答题 田纳西河流域在流域管理局的指导下,始终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统一为基础,以工业、农业、城镇 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建立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治理协调系统。 【小题 1】田纳西河治理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是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铅锌资 D土地资源 【小题 2】田纳西河流域目前
9、构成了美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先开发的电能为 A火电 B水电 C核电 D风力发电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水资源的综合开发。 【小题 2】田纳西河的能源主要来自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以煤炭和石油为基础发展的火电和核电的开发,由于核电的技术要求高,水电站建设的投资成本高,故区域发展的早期一般先开发的能源资源为火电。 考点: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和核心措施,并结合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等基本概况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性知识的落实。 读世界主
10、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 1】对目前世界森林主要分布区,叙述正确的有 低纬度 中纬度 中高纬度 高纬度 A B C D 【小题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两种类型分别是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直接根据图示分析,目前世界森林的主要分布区集中于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地区。 【小题 2】结合图示的纬度位置和世界主要森林类型的分布判断,目前世界主要的森林类型为低纬度地区的热带雨林和中高纬度的亚寒带针叶林。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为主要的人类农业生产区域,故原始
11、森林基本已不复存在而以人工林为主。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森林的分布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能直接从图示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分析即可。注意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分析。 下列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该区雨林破坏 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 D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在亚马逊地区,雨林的破坏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
12、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以及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考点:本题考查热带雨林的分布和雨林破坏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巴西热 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和巴西热带雨林开发计划等内容,注意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分析。 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 ) A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B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C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D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 答案: A 试题分析:雨林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故起到调节气候、维护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的主要功能。 考点:本题
13、考查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益,注意利用 “肺 ”的基本功能比较判断即可。 喀斯特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据此回答题。 【小题 1】我国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山东丘陵 【小题 2】形成喀斯特石漠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在我国的主要地形区中,云贵高原
14、地区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故石漠化分布最为广泛。 【小题 2】喀斯特地貌地区由于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程度低,而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则岩石裸露而形成石漠化地貌。故其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侵蚀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和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还可结合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 “红漠化 ”比较设计试题。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 合国环境署调查推断:目前,全世界约有 1 4的陆地、 2 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15、,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题。 【小题 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 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 D过渡放牧 【小题 2】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裸岩 D次生盐渍化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注意 “自然特征 ”的要求,故人口和过度放牧不属于自然原因,排除,而引起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包括气候干旱、多大风、植被少、地表物质疏松,故 A项符合。 【小题 2】由于不合
16、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干旱地区蒸发旺盛,而导致表层地下水大量蒸发,则地表盐分大量积累而形成土地次生盐渍化。 考点:本题考查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注意审题,掌握引起荒漠化的一般自然原因,并能结合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某调查小组对某地方圆 1 000米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状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题。 【小题 1】要对该地这种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 RS B GPS C GIS D人工科学考察 【小题 2】控制该生态
17、现象的发展和蔓延,所采取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 )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牧 C规定合理 载畜量 D防止过度樵采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空间定位和导航是 GPS的主要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利用卫星监测和获取地表影像资料,属于遥感的主要功能。而监测并快速获取地面事物的影像资料,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功能。 【小题 2】图示反映了草原地区,围绕饮水井出现过度放牧而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故应实施限制过度
18、放牧的相应措施, C项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 “3S”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 “3S”技术的各自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并能判断图示景观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注意区别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空间定位和导航 是 GPS的主要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
19、等功能。利用卫星监测和获取地表影像资料,属于遥感的主要功能。而气象局获取卫星云图是使用了遥感技术,而对卫星云图的图像处理和分析等是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系统。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掌握 “3S”技术的各自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属于常规考点,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下列关于长江 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
20、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 “粮仓 ”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D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受人口增长、城市化的影响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粮仓 ”地位不断下降,故 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发展阶段和对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掌握我国的区域发展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掌握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内容。 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 (1)长江三角洲和
21、松嫩平原的年平均气温有何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地理原因是什么? (2)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形成这种 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粮食生产地位下降,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1)长江三角洲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松嫩平原。( 2分)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2分) (2)自东向西递减。( 2分) 因为该区域从东向西距离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也越来越少。( 2分) (3)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河网密度大,
22、耕地破碎、分散,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 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4分) 试题分析:( 1)直接读图从年平均气温的高低比较即可。结合两地的地理位置可分析,两地的纬度差异是导致其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松嫩平原的降水量分布线判断,其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可从离海远近的差异而导致的夏季风的影响差异分析。( 3)由于长三角和松嫩平原在人口增长、城市化的影响的差异,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两地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差异等方面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比较分析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直接从图示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结 合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和
23、夏季风的影响分析。注意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题 下图为 “北半球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 ( 1)图 2四幅图中,正确反映图 1中沿 XY 所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是 。 |(选择填空) ( 2)图中河流 PM 段的大致流向为 ,其 岸冲刷较严重。 ( 3)计算图中居民区与甲山峰之间的最大温差约为 。(取整数) ( 4)人们计划在乙处兴建水库大坝,简述其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 ( 5)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内地形、地势分布的特点。该区域的农业以耕作业和林业为主,简述发展林业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 答案:( 1) A (1分
24、 ) ( 2)自西向东 (1分 ),南(右)岸 (1分 ) ( 3) 6(1分 ) ( 4)河谷狭窄地带,有利于筑坝,工程量较小;上游河谷较宽,有较大的蓄水区域。 (4分 ) ( 5)地形:北为平原,南为山地。(或北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 (2分)地势:北低南高。(或北部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南部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2分 ) 发展林业的经济意义: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 业产品。 (2分 ) 生态意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答出其中四点即可。(2分 )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 X、
25、Y所在的等高线分布判断, Y处位于山峰,而 X位于河谷,故图示从 XY 地势不断下降, A图符合。( 2)根据该河流穿过的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故河流从 P流向 M,注意利用左上角的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原则,判断河流的右岸受冲刷严重。( 3)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判断,甲山峰的海拔高度11001200 米,居民区的海拔高度 100200 米,故两地的最大高差约10001100 米,计算两地的温差约 6C。( 4)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乙处位于峡谷地带,其上游为盆地,故可从工程量和蓄水量等方面分析其优点。( 5)区域的地形特征需要指出其主要的地形类型,根
26、据图示等高线分布判断,该图示北部海拔低于 200米,判断为平原,而南部等高线密集,海拔较高,故判断为山地。其地势特征需要指出地势高低分布规律。发展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从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经济效益主要 从其提供的木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从图示的等高线分布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解题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能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局部地形; 能抓住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之间的关系判断河流流向,注意利用指向标; 掌握水库建设的有利地形条件和主要的优势; 掌握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读
27、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 简述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地理条件有哪些 ( 4分) (2) 山西省结合全区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单位产品耗电量相对最大的一条产业链是 产业链。( 1分) ( 3)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开采和加工转化步伐,国家在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山西省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 4分)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分) ( 2)煤 电 铝( 1分) ( 3)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
28、率;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3分) ( 4)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4分) 试题分析:( 1)影响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可从自然资源、交通、市场、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分析。( 2)直接比较图示的三条产业链,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故煤 电 铝产业链的单位产品耗电量最大。( 3)山西省的能源资源丰富,而其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外运能力不足,产业层次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故主要从加快铁路建设,提高煤炭的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保护环 境等方面分析。( 4)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山西省以煤炭为核心的重工业体系,故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也应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素分析和我国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问题,借鉴鲁尔区传统工业的治理和改善,分析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措施。学生需要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