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11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84一1999生态经济沟建设1999一12一02发布1999一12一20实施河北省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T 84一1999前言本标准依据GB/1. 1一1993对原标准DB13/T 84 1-7一1991进行修订.本标准将原DB13/T 84.1-7C生态经济沟建设标准,七项标准修订为DB13/T 84一1999生态经济沟建设标准.本标准由邢台市质t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邢台市、邢台县质t技术监份局负贵修订。本标准原起草人:李更春、刘风山、李华堂、宋书平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玉志、宋书平、李振才、成丽敏。河北省地方标准生态经济沟建设DB13/T 84一19
2、99代替DB/T 84.1-.7一1999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经济沟的定义、建设立地条件、工程措施、设计要求、生物措施及验收、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山区生态经济沟的建设。2定义本标准采用以下定义.生态经济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小流域内,通过人类活动干预生物群体与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的作用,形成的高效能的生态经济系统。注: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水口断面为界形成的自然集水单元.一般是指面积小于30km:的流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是指由若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要索所组成,它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是为达到规定的目的而存在的有机整体.3邃设立地
3、条件3.1海拨高度一般不超过1500m,面积一般不小于。.67kmz (1000亩)。3.2沟谷平均宽度不小于50m,3.3小于25度的坡面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0%以上,山坡相对高差在300示以下.3.4基岩以片麻岩、花岗岩、石英砂岩、页岩为宜。3.5土层厚度不小于10cm,3.6气候条件适宜,年降水量不小于400mm,3.7水资源可利用量一般应满足年灌水不小于1-2次。4设计要求河北省技术监督局1999一12一02批准1999一12一20实施DB13/T 84一19994.1设计原则4.1.1生态经济沟的设计应统一进行,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行综合治理,使之形成山、水、林、田、路相互协
4、调系统.4.1.2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因沟制宜,讲求实效。4.1.3要利于集约经营、产业化规模经营。4.2综合治理指标4.2.1防护林占流域面积的30%以上。4.2.2工程治理面积要达到70%以上。4.2.3建成10年后,林木筱盖率达到60肠以上,植被筱盖率达到90%以上,土地利用率达到80%以上。4.2.4建成10年后,缓洪拦沙效益达到70%以上.最后达到微度侵蚀指标.5工程措施要求5.1工程设置要因害设防,合理配置.5.2工程设计符合专业技术要求,坡面工程要求按10年一遇24h暴雨设计,沟道工程按2。年一遇24h暴雨设计.5.3工程完好率不低于90%。5.4坡面工程5.4.1排水沟5.
5、4.1.1设置位置排水沟设里于山脊和果树坪、梯田及水平沟的内侧。果树坪、梯田、水平沟内侧的排水沟都与山脊排水沟相通,山脊排水沟与沟谷中的谷坊坝相连.5.4.1.2特征及规格断面呈半回形、梯形或矩形,规格为宽X高(cm) =40X30。山脊排水沟用石头铺设,水泥浆砌。5.4.2鱼鳞坑5.4.2.1设置位置鱼鳞坑设置于坡面的上半部,约占整个坡面的1/3,或地面比较破碎的地段,呈品字形排列。5.4-2.2特征及规格2DB13/T 84一1999破土面呈半圆形,坑面低于坡面,向内倾斜,两端留引水口和溢水口,各部位名称及规格见表1和示意图1,表1坑各部位名称及规格cm部位名称长径短径深土埂高埂顶宽大鱼鳞
6、坑150-200100-x12060-8015-2010-15小鱼鳞坑70-10050-70-5010-158-10I纵断面n平面卜短径州图15.4-2.3密度鱼鳞坑的布设密度按公式(1)鱼鳞坑各部位名称示意图计算坑数每公顷=5.4.3果树坑5.4.3.1设置位置设计洪水总量坑长X宽X有效水深 (1)DB13/T 84一1999果树坑设置于坡面的中下部,约占整个坡面的2/3。呈品字形排列。5.4-3.2特征及规格破土面呈方形或圆形。方形的一般规格为(cm)长X宽X深=100 X 100 X 100;圆形的规格一般为(cm)直径X深二100X 100,5.4.3.3密度果树坑的布设密度按公式(1
7、)计算.5.4.4水平沟5.4.4.1设置位置水平沟设置于25度以下的坡面和坡脚。5.4-4.2特征及规格呈里低外高的带状梯田,水平沟保持水平,间隔带地质结构完整,植被完好。规格宽200cm,活土层深100cm,长不限。间隔宽400cm-500cm,埂宽20cm-50cm,埂高30cm。水平沟各部位名称及规格见图2,埂宽20一50一1犷.4- . 4,卜;宽200 1埂高30州It 11单位:cm图2水平沟各部位名称及规格示意图5.5沟道工程DB13/T 84一19995.5.1水平梯田5.5.1.1设置位置水平梯田设置于毛沟之中.呈阶梯状排列。5.5.1.2特征及规格长条状,石质地坎,内设排
8、水沟。规格:坡度在10度以下的,田面宽700cm-800cm t坡度在10-20度的坡面,田面宽500cm- 700cm,坡度在20.25度的坡面.田面宽不小于300cm.5.5.2谷坊5.5-2.1设置位置谷坊设置于支沟,干沟之中。5.5-2.2特征及规格向内稍弓.断面呈梯形,干砌石谷坊,高(cm) 100-250,顶高(cm) 100-120,迎水坡1,0.5-11,背水坡1:0. 5 =浆砌石谷坊:高(cm) 200-400,顶宽(cm) 100-150cm,迎水坡10.5-1:1,背水坡1:0.3.5.5-2.3谷坑间距的确定用公式(2)计算。谷坊间距二(2)5.5.3护地坝5.5-3
9、.1设置位置护地坝设置于沟滩、沟道过水面的冲泪侧。5.5-3.2规格根据洪水流量、沟道坡降以及河道过水断面确定.浆砌石护地坝高与宽比不小于10.7-0.85.5.4塘坝5.5-4.1设置位里塘坝设置于沟内口小肚大,地质坚硬有水源的地方.5.5-4.2设计要求流域面积小于2km,坝高小于lom的,采用10年一遇最大洪水量设计,流域面积大于2km,坝高不小于l Om的,采用20.年一遇最大洪水量设计.DB13/T 84一19995.6配套工程设置5.6.1水渠5.6.1.1设置位置水渠设置在坡面的上半部,支渠设置在斜坡的分水线,浇水垄沟设置在水平梯田、果树坑以及耕地的内侧。5.6-1.2特征及规格
10、渠道断面呈矩形,梯形或半圆形,流童小于。. 3m/t的土渠.渠底比降不小于1/2000,防渗渠底比降不大于1/1000,5.6.2道路根据生产需要在沟内设!干路、支跳和作业便路,主要规格如下:干路宽4m-5m坡度小于15度支路宽2.5m-3m坡度小于20度便路宽1. 2m-5m,5.6.3扬水站在有水源条件需要低水高调的地方,设t扬水站,用以改善生态经济沟的灌溉条件.盆溉提倡采用滴灌方法.扬水站及滴谁设施的建设要符合专业技术要求.5.6.4电力设施根据配套工程需要,按专业技术要求配里电力设施。6生物措施要求6.1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管理技术和经营习惯确定不同的生物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做到适地、
11、适法。6.2林业6.2.1防护林6.2.1.1设置位置防护林设置于山顶及坡面上的鱼鳞坑内,沟道低洼的地方、道路、堤坝、水渠的两侧.防护林面积占总面积300o-500o,J6.2.1.2树种选择防护林造林树种以刺槐、松、柏、杨、柳、栋、苦枝子、紫穗槐等乔灌树种为宜.6.2.2用材林6DB13/T 84一19996.2-2.1设置位置用材林设置于山坡的上半部及沟谷之中.6.2-2.2树种选择用材林造林树种以刺槐、松、橡、栋、杨、揪等树种为主。6.2.3E济林6.2-3.1设置位置经济林设置于坡面的中下部,坡脚的果树坪、果树坑、水平沟内及沟中的谷坊内、水平梯田和荒地之中.6.2.3.2树种选择在没有
12、灌溉条件且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置干果类,主要树种为板粟、核桃、大枣、柿子树、花椒等,有水浇条件且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置水果,以苹果、梨、桃、红果、葡萄为主。有养蚕经验的可适当设置桑林。在设置时要选择2-4种果树为主。6.2.4造林设计要根据本地的立地条件,对照河北省造林典型设计进行设计,在特有条件下,根据生态经济沟建设需要设计。6.2.5建成2年后,林木保存率不低于85%.6.3农业6.3.1沟内面积较大、肥力较高的耕地,以种植农作物或其它经济作物为主。6.3.2在幼林郁闭前,可在水平沟、水平梯田、果树坪间作矮杆或蔓生作物。间作作物必须选择耐瘩薄、耐干旱、经济价格较高的作物,间作作物与林果树间
13、要保持。.5m-lm的距离,无明显的争水争肥现象,没有共同的病虫害。6.4牧业6.4.1在沟内有适宜放牧的山场可建立牧场,牧场连片面积一般不小于l Okm ,6.4.2在沟内,可利用草源、树叶发展舍饲圈养的畜禽,并要形成一定的规模.6.4.3有防疫措施和防疫治病的仪器药品.6.4.4放牧、饲养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人工授精.机械化饲养、配方饲料等.6.5种草6.5.1在林间、树间、水平沟隔坡上和牧区小班内可种植优质的牧草、绿肥草种。如沙打旺、草水杯、毛叶若子、白三叶等,为生态经济沟林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肥源和草源。7DB13/T 84一19996.5.2人工草地每平方米必须有30株以上,且分布均匀,达不到要求的应补植。7验收、养护、管理7.1验收施工完成后,由技术专家和有关工程监理人员一起,按本标准要求联合组织验收。验收后要登记建档。7.2养护、管理7.2.1养护暴雨后应进行及时地检查、修补.做好排水沟清淤.7.2.2日常管理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要按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科学管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