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5 ,大小:423.28KB ,
资源ID:366502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665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13 T 1283 1-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第1部分 X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pdf)为本站会员(周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13 T 1283 1-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第1部分 X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pdf

1、 ICS 11.040 C 43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 1283.1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 1 部分: X 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agnoses and therapy of medical imaging - Part 1: Reading principle and guidelines on writing report in X-ray photograph 2010 - 09 - 22 发布 2010 - 10 - 10 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13/ T 1283.12010 I

2、 目 次 前言 VI 1 范围 . . 1 2 胸部 X 线检查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1 2.1 正常胸部 X 线影像的描述 1 2.1.1 纵 隔的描述 1 2.1.2 肺 部的描述 1 2.1.2.1 肺野 . . 1 2.1.2.2 肺叶间胸膜 2 2.1.2.3 肺门 . . 2 2.1.2.4 肺纹理 2 2.1.3 胸 膜及胸膜腔的描述 2 2.1.3.1 心脏外型:正常人心型可依人体体型和其他特异而存在差异,在 X 线影像上,常根据心脏长轴的方向可分为三个类型 . 2 2.1.3.2 心脏大小 . . 2 2.1.3.3 心脏各弓影 2 2.1.3.3.1 胸部正

3、位像: . . 2 2.1.3.3.2 胸部右前斜位像 3 2.1.3.3.3 胸部左前斜位像 3 2.1.4 胸 膜及胸膜腔的描述 3 2.1.5 膈 肌的描述 3 2.2 常见胸部异常 X 线表现及病理、临床特征的描述 . 3 2.2.1 纵隔异常的 X 线表现描述 . 3 2.2.1.1 前纵隔异常的描述 . . 4 2.2.1.2 中纵隔异常的描述 . . 4 2.2.1.3 后纵隔异常的描述 . . 4 2.2.1.4 上纵隔阴影增宽的描述 4 2.2.1.5 纵隔结构移位的描述 5 2.2.1.6 纵隔阴影呈钟摆样摆动的描述 5 2.2.2 肺部异常的 X 线表现描述 5 2.2.

4、2.1 肺门阴影增大的描述 5 2.2.2.2 肺纹理增强的描述 . . 5 2.2.2.3 肺部病变的 X 线表现描述: 6 2.2.2.3.1 渗出性病变的描述 6 2.2.2.3.2 肺增殖性病变的描述 6 2.2.2.3.3 肺部纤维化病变的描述 6 2.2.2.3.4 肺部钙化的描述 7 2.2.2.3.5 肺部空洞的描述 7 DB13/ T 1283.12010 II 2.2.2.3.6 肺部空腔的描述 7 2.2.2.3.7 肺部肿块阴影的描述 7 2.2.2.4 肺野透光度异常的描述: 7 2.2.2.4.1 肺野透光度增强:代表肺泡内气体的增加。 7 2.2.2.4.2 肺野

5、的透光度减低(又称肺野密度增高) : . 8 2.2.3 胸膜和胸膜腔异常的 X 线表现描述内容 8 2.2.3.1 胸腔积液的描述 8 2.2.3.2 气胸的描述: . . 8 2.2.3.3 液气胸的描述 . . 8 2.2.3.4 胸膜增厚、粘连与钙化的描述 8 2.2.4 膈肌异常 X 线表现的描述 . 9 2.2.4.1 膈肌升高的描述 9 2.2.4.2 局限性膈肌膨出的描述 9 2.2.4.3 膈肌降低或低平 9 2.2.4.4 膈肌运动减弱或受限 9 2.2.4.5 膈肌呈矛盾运动 9 2.2.5 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 X 线表现的描述 . 9 2.2.5.1 左心室增大的描述

6、. . 9 2.2.5.2 右心室增大的描述 . 10 2.2.5.3 左心房增大的描述 . 10 2.2.5.4 右心房增大的描述 . 10 2.2.5.5 心脏普遍性增大的描述 . 10 2.2.5.6 主动脉伸展扭曲扩张延长的描述 . 10 2.2.5.7 肺动脉扩张的描述 . 10 2.2.5.8 心脏及大血管搏动异常的描述 . 11 3 腹部 X 线检查图像阅读的原则与诊断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 11 3.1 正常腹部 X 线透视及 X 线摄片表现的描述 11 3.1.1 正常腹部 X 线透视 . 11 3.1.2 正常腹部 X 线摄片 . 11 3.2 腹部 X 线透视及 X 线摄

7、片的异常表现的描述 11 3.2.1 膈 肌下新月形透光区的描述 . 11 3.2.2 胃 泡阴影增大的描述 . 12 3.2.3 肠 腔内气体液平面的描述 . 12 3.2.4 膈 下气液平面的描述 . 12 3.2.5 间 位结肠的描述 . 12 3.2.6 肾 脏影增大的描述 . 12 3.2.7 腰 大肌阴影增宽的描述 . 12 3.2.8 腰 大肌阴影模糊且消失的描述 . 13 3.2.9 腹 部密度一致性增高的描述 . 13 3.2.10 腹部小而密度极高阴影的描述 13 3.2.10.1 右上腹区形态不一的密度增高影的描述 13 3.2.10.2 左上腹区致密影的描述 13 DB

8、13/ T 1283.12010 III 3.2.10.3 下腹部致密影的描述 13 3.3 消化道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影像阅读原则与描述 . 13 3.3.1 食管 . 13 3.3.1.1 正常食管 X 线表现的描述 14 3.3.1.2 食管异常的 X 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 14 3.3.2 胃 及十二指肠 . 15 3.3.2.1 胃及十二指肠正常 X 线表现的描述 15 3.3.2.2 胃及二指肠异常的 X 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16 3.3.3 小肠 . 17 3.3.3.1 正常小肠 X 线表现的描述 17 3.3.3.2 小肠异常的 X 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17 3.

9、3.4 结 肠及阑尾 . 18 3.3.4.1 结肠及阑尾正常 X 线表现及常用基本描述术语 18 3.3.4.2 结肠及阑尾异常 X 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 18 3.4 泌尿系 X 线特殊造影 检查的描述 . 19 3.4.1 泌尿系正常的 X 线表现的描述 19 3.4.2 泌尿系异常的 X 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20 4 盆腔 X 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 21 4.1 子宫输卵管造影正常 X 线表现的描述 21 4.2 子宫输卵管造影异常 X 线表现的描述 22 5 骨、关节 X 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 22 5.1 骨与关节正常 X 线表现的描述 22 5.1.1 四

10、肢长骨的描述 . 22 5.1.2 四 肢骨关节的描述 . 22 5.1.3 脊 柱的描述 . 22 5.2 骨与关节异常的 X 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23 5.2.1 骨 质疏松的描述 . 23 5.2.2 骨 质软化的描述 . 23 5.2.3 骨 质破坏的描述 . 23 5.2.4 骨 质增生或硬化的描述 . 23 5.2.5 死 骨的描述 . 23 5.2.6 骨 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的描述 . 23 5.2.7 骨 质断裂的描述:系骨骼结构中断。 . 24 5.2.8 病 理性骨折的描述 . 24 5.2.9 假 性骨折的描述 . 24 5.2.10 疲劳性骨折的描述 24 5.2

11、.11 骨折移位的描述 . . 24 5.2.12 骨折对位良好的描述 24 5.2.13 骨折对线良好 25 5.2.14 骨折愈合的描述 . . 25 5.2.15 骨折延迟愈合的描述 25 5.2.16 骨折不愈合的描述 25 DB13/ T 1283.12010 IV 5.2.17 关节肿胀的描述 . . 25 5.2.18 关节破坏的描述 . . 25 5.2.19 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描述 25 5.2.20 扁平髋(又称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炎)的描述 25 5.2.21 骨性关节强直的描述 25 5.2.22 关节脱位的描述 . . 25 5.2.23 半月板撕裂的描述 26 5.2.2

12、4 盘状半月板的描述 26 5.2.25 关节内的游离体(关节鼠)的描述 26 5.2.26 脊椎发育异常的描述 26 5.2.27 颈椎环枢椎关节间隙增宽的描述 26 5.2.28 平腰侧弯畸形的描述 26 5.2.29 许莫( shmor)氏结节的描述 . 27 5.2.30 脊椎呈不稳固征象的描述 27 5.2.31 椎体骨质呈唇样增生的描述 27 5.2.32 青春期驼背症亦称休曼氏( Scheuermann)病的描述 27 5.2.33 脊柱呈竹节状的描述 27 5.2.34 脊椎后凸成角的描述 27 5.2.35 骨气鼓的描述 27 5.2.36 局限性骨脓肿(又称 Brodies

13、 脓肿)的描述 . 27 5.2.37 硬化性骨髓炎(又称伽脱氏骨髓炎)的描述 27 5.2.38 截肢残端骨髓炎的描述 28 5.2.39 弗兰克氏白线( Frankel 氏线)的描述 . 28 5.2.40 皮尔坎( Pcekan)氏征(又称“侧刺”)的描述 . 28 5.2.41 坏血病线的描述 . . 28 5.2.42 韦伯格( Wimberger)氏征(又称骨髓环)的描述 . 28 5.2.43 “O”型及“ X”型腿的描述 28 5.2.44 铅线的描述 . . 28 5.2.45 磷线(或称磷带)的描述 28 5.2.46 氟骨症的描述 28 5.2.47 “栅栏”征的描述 2

14、9 5.2.48 骨针征的描述 29 5.2.49 皂泡样征的描述 . . 29 5.2.50 袖口征又名柯特曼( Codman)氏三角的描述 29 5.2.51 穿凿状或鼠咬样缺损的描述 29 5.2.52 溶骨型骨肉瘤的描述 29 5.2.53 硬化型骨肉瘤的描述 29 5.2.54 混合型骨肉瘤的描述 29 6 头部 X 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 29 6.1 颅骨平 片正常 X 线 表现的描述 . 29 6.1.1 颅 骨侧位像主要显示的影像的描述 . 29 6.1.1.1 颅骨壁结构的描述 . 30 DB13/ T 1283.12010 V 6.1.1.2 颅缝的描述 . . 3

15、0 6.1.1.3 颅骨脑回压迹的描述 30 6.1.1.4 颅骨血管压迹的描述 30 6.1.1.5 颅底: X 线表现三个颅窝排列成梯形,呈前高后低。 30 6.1.1.6 蝶鞍的描述 . . 30 6.1.1.7 松果体钙化斑的描述: 30 6.1.2 颅 骨正位像主要显示的结构影像描述 31 6.1.2.1 颅缝的描述: 31 6.1.2.2 蛛网膜粒压迹的描述 31 6.1.2.3 岩骨及内听道的描述 31 6.1.2.4 眶下裂的描述 31 6.1.2.5 大脑镰钙化斑的描述 31 6.1.2.6 正常头颅额枕位( Towne 氏位)的描述 31 6.2 颅骨平片异常的 X 线表现

16、及常用描述术语 . 31 6.2.1 颅骨穹隆部骨析的描述:根据骨折线的 X 线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种 31 6.2.2 骨 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的描述 32 6.2.3 骨 折线伸入颅底的描述 32 6.2.4 颅 骨化脓性骨髓炎的描述 32 6.2.5 颅 骨结核的描述 . . 32 6.2.6 颅 骨多发性骨髓瘤的描述 32 6.2.7 颅 骨转移性肿瘤的描述 32 6.2.8 颅内压增高的典型 X 线表现: 32 6.2.9 颅内肿瘤钙化的 X 线表现特征 33 6.2.10 颅内血管病变钙化的 X 线表现特征 . 33 6.2.11 颅内炎性病变钙化的 X 线表现特征 . 33 6.2.

17、12 松 果体钙斑的移位 . 33 6.2.13 蝶 鞍扩大的几种类型: . 33 6.2.14 内 听道扩大及压迫性骨质吸收 . 34 6.2.15 颅缝过早闭合产生的头颅畸形的 X 线表现 . 34 6.3 脊椎 X 线照片阅读时应注意事项 34 6.3.1 正常脊柱 X 线照片 34 6.3.2 椎管内肿瘤 X 线照片的表现 34 6.4 脊髓腔造影异常 X 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35 7 乳突、鼻旁窦 X 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 35 7.1 乳突、鼻旁窦正常的 X 线表现的描述方法 . 35 7.1.1 乳突 35 7.1.2 常见乳突病变 X 线表现的描述 . 35 7.2

18、鼻旁窦 . . 36 7.3 常见鼻旁窦病变基本 X 线表现的描述 . 36 参考文献 37 DB13/ T 1283.12010 V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DB13/T 1283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分为 21 部分; 第 1 部分: X 线照片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第 2 部分: CT 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第 3 部分: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第 4 部分:医学影像学对比剂应用指南; 第 5 部分:脑血管疾病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指南; 第 6 部分: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 CT)应用质量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

19、 7 部分: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质量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 8 部分:肝癌介入性放射学治疗规范。 本部分为 DB13/T 1283 的第部分。 本部分由河北省医学影像学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提出。 本部分由河北省卫生厅科教处、医政处组织部署和指导。 本部分由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并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省卫生厅科教处、医政处、河北省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河北省计量科学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刘怀军、王藏海、冯平勇、赵俊京、时高峰、李智刚、李顺宗、荣小翠。 DB13/ T 1283.12010 1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 1 部

20、分: X 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身各部分 X线阅片及 X线报告书写的先后顺序和操作步骤,观察和描述的具体项目内容,X线报告书写和描述用词的应用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院、卫生院等医疗卫生部门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和相应的临床医学工作者。 2 胸部 X 线检查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2.1 正常胸部 X 线影像的描述 2.1.1 纵隔的描述 常在胸部侧位 X 线照片上将纵隔划分为以下九个区域来阅读和描述 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四胸椎椎体的下缘连线之以上区域。 中纵隔: 自胸骨柄柄体交界处至第四胸椎椎体的下缘连线以下至肺门下缘与 T8 连线以上区

21、域。 下纵隔:自肺门下缘与第八胸椎椎体的下缘连线之以下区域。 又以心影的前后缘为界分为纵隔之前、中、后纵隔三个部分 前纵隔:胸骨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前缘之间的区域,其内为胸腺、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居中,主要组织与结构有心脏及大血管。 后纵隔:心后缘、食管前缘与脊柱之间的区域,有食管、降主动脉、气管下段和神经及其它组织。 2.1.2 肺部的描述 2.1.2.1 肺野 肺野的透亮度一般情况下应与含气量成正比,当深吸气时,肺泡含气增多,体积相对膨大,血管显示也较稀疏,肺透明度则增加。透光度又与肺循环血管成反比,当呼气时肺血量增多,血管呈密集状,致肺透明度相对减弱。 通常采用下列划分方法

22、,人为地将肺野划分为三个带、四个部分作为阅读肺部图像的方法。 a) 三个带: 1) 内带:指肺野的内 1/3 部分,包括肺门结构及一部分较粗大的肺纹理。 2) 中带:指肺野的中 1/3 部分,此部肺纹理显示较细。 3) 外带:指肺野的外 1/3 部分,为肺之边缘部分,正常时可以显示显示有极细小之肺纹理。 b) 三个野: 1) 肺上野:为第二前肋端下缘画一水平线以上的肺野,有时又称为上肺野。 2) 肺中野:为上述线与第四前肋端下缘所划水平线之间的肺野,有时又称为中肺野。 3) 肺下野:中肺野以下的肺野,有时又称为下肺野。 DB13/ T 1283.12010 2 4) 肺尖部:指位于锁骨水平以上

23、的肺野。 2.1.2.2 肺叶间胸膜 斜裂有时可在侧位片上显示, X 线表现为一纤细密度稍高的条状或线状致密阴影,其形态系从 第四后肋骨水平向前下方斜行,止于前肋膈角后约 34 cm 处。 横裂有时可在正位片上见到,表现为一条由右肺门的中点,经右肺野直达右侧胸壁走形的细线条状致密影,通常也称为“毛发线”。 横裂与斜裂相夹的部位为中肺叶。左肺只有斜裂结构,故只有上下两个叶。 肋间隙是指为两肋骨之间的间隙,两前肋骨之间为前肋间隙,常常作为描述肺部病变的标记。两后肋骨之间的间隙,为后肋间隙,常常以此表述作为描述胸膜腔积液的标记。 2.1.2.3 肺门 肺门的主要结构是由肺血管、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等

24、构成。 肺门的位置位于第 24 前肋之间的肺野内带,内侧与纵隔阴影相连,外缘显示的比较清晰,密度也比较均匀。 2.1.2.4 肺纹理 肺纹理主要是指的在 X 线图像上自肺门向肺野伸展走行的血管构成之阴影。 主要是以肺动脉分支的投影为主,连同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结缔组织等构成。 由粗到细呈树枝状分布,走向比较一定,至肺外带时则变成极细,亦很少伸至外带。 如果在肺外带可见较粗乱的肺纹理则为病理状态,多描述为肺纹理增多或伴紊乱,有多种原因可以引起这种病理表现。 2.1.3 胸膜及胸膜腔的描述 正常时一般不被显影。 病变的胸膜及胸膜腔才可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影像学表现。 2.1.3.1 心脏外型 :正

25、常人心型可依人体体型和其他特异而存在差异,在 X 线影像上,常根据心脏长轴的方向可分为三个类型 垂直型:常见于体型瘦长者,表现为胸廓较窄,膈肌位置较低,心尖部向下垂稍向内移,心胸比值小于 1/2 。心外形表现垂直状。 横位型:常见于体型多矮胖,表现为胸廓短而宽,膈肌位置稍高,心尖部表现为向外移,心胸比值大于 1/2 或等于 1/2。心外形表现横径大。 斜位型:常见于体型匀称,心型介于两者之间,心胸比值等于 1/2(或小于 1/2)。 2.1.3.2 心脏大小 正位像上,心脏的横径一般不超过胸廓横径的一半。 右前斜位观察时,吞钡后食管无受压及向后移位。 左前斜位观察,心后缘不与脊柱影相重叠。 2

26、.1.3.3 心脏各弓影 2.1.3.3.1 胸部正位像 : DB13/ T 1283.12010 3 a) 心左缘分为三个弓(自上至下)分别为 1) 第一弓为主动脉球,稍向左凸,凸度可以随年龄而增大。边缘光滑,但有时合并有钙化。 2) 第二弓为肺动脉段投影,由肺动脉主干构成,其边缘可稍向内凹或平直,常描述称为“心腰”。 3) 第三弓为左心室缘,向左凸明显,常把其最向左凸的部位,称为心尖部。 透视下观察时可见第二弓与第三弓的搏动方向相反, 两相反搏动的交换点在影像上就称为“相反搏动点” 。相反搏动点的上移可作为评价左心增大的特征。 b) 心右缘表现为二个弓(由上至下分别为) 1) 第一个弓为主

27、动脉和上腔静脉复合影的右缘部位,在儿童时主要为上腔静脉的投影,随年龄增长则主要由主动脉所构成。 2) 第二个弓为右心房的右缘所组成。 2.1.3.3.2 胸部右前斜位像 心前缘由上至下其结构依次为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右心室及左心室的投影。 心后缘由上而下依次为左心房、右心房和下腔静脉的投影。 心影前缘与前胸壁之间的倒三角形的透光区, 被称为心前间隙。 当发生左心室或右心室增大时,此间隙可以变窄或消失。 心影后缘与脊柱之间的透光区被称为心后间隙。为左心房增大时食管可受压变形、后移。 2.1.3.3.3 胸部左前斜位像 心前缘自上而下,依次为升主动脉、右心房和右心室的投影。 心后缘由上至下,其结

28、构依次为左心房和左心室的投影。 正常情况下左心室的后缘不与脊柱重叠。当左心室输入道增大时,左心室可与脊柱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正常时,在主动脉弓影的下方可有一透光区,称之为主动脉窗,其间主要有左主支气管及左肺动脉等结构。当左心房明显增大时,该窗可被增大的左心房充填,使其变小或消失,可见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2.1.4 胸膜及胸膜腔的描述 正常时胸膜及胸膜腔一般不被显影。 当发生胸膜及胸膜腔病变时胸膜及胸膜腔才可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影像学表现。 2.1.5 膈肌的描述 在胸部正位像表现为位于两肺下缘的向上凸的弧形致密阴影,表面光滑,右侧膈稍高于左侧。正常情况下膈顶位于第六前肋端或第十后肋间隙水平,两侧

29、膈肌同时随呼吸而上下运动。 有时膈肌可因局部较薄弱而形成局部膨隆, 当强力收缩时膈顶也可呈波浪状改变, 属正常变异。 膈肌与心脏投影之间的夹角被称之为心膈角,膈肌与胸壁间的夹角称之为肋膈角,呈锐角。 通常后肋膈角位置较低。当有少量的胸腔积液时就常首先在该处显示,表现为后肋膈角的变钝或消失,此征象宜在侧位像上观察。 2.2 常见胸部异常 X 线表现及病理、临床特征的描述 2.2.1 纵隔异常的 X线表现描述 DB13/ T 1283.12010 4 2.2.1.1 前纵隔异常的描述 a) 胸骨后甲状腺 1) 常位于前纵隔上部,密度增高。 2) 临床上多有长期颈部甲状腺肿大的病史与体征。 3) 气

30、管受压移位是其重要 X 线特征,局部密度增高。 b) 胸腺瘤 1) 中年发病率较高。 2)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贴近心底的部位。 3) 良性者有完整包膜,肿瘤生长较缓慢,边缘锐利,密度均匀一致,常呈椭圆形或梭形的肿块阴影。 4) 恶性胸腺瘤则表现为轮廓毛糙,有明显的分叶现象,而且常并发重症肌无力症。 c) 畸胎瘤、皮样囊肿 1)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少数可位于下部。二者均可呈圆形或椭圆形阴影。 2) 畸胎瘤为实质性,可内含三种胚层组织,肿瘤内常有骨骼影或牙齿状高密度阴影为其特征性表现。 3) 皮样囊肿为囊性,发生组织比较简单,包含外及中胚层,多内含毛发、皮脂腺等,囊壁常有钙化。 4) 恶性者多呈分叶

31、状,边缘不光滑, X 线表现为一侧不规则的肿块影向肺野内突出。 5) 如肿瘤与支气管相通时,病人常可咳出头发及豆渣样的物质。 2.2.1.2 中纵隔异常的描述 a) 最常见者为恶性淋巴瘤 1) 临床上有特殊热型(间歇热)及血象改变 2) 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3) 表现为位于气管周围的占位阴影,肿瘤呈分叶状突出于纵隔两侧,此征象多代表多组淋巴结受侵。 4) 常伴有呼吸困难,系为肿块压迫气管所致。 5) 全身淋巴结肿大。 6) 对放射线治疗很敏感。 b) 中纵隔还可发生良性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等疾病。 1) X 线表现除显示相应的占位征象外,囊肿的密度低于实质性肿瘤密度是其鉴别点。 2

32、.2.1.3 后纵隔异常的描述 发生在后纵隔的肿瘤常见的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肿瘤等。 X 线表现为病变密度均匀、边缘比较规则而锐利,往往呈自纵隔一侧突出的肿瘤样阴影,并有不同程度的占位征象。 2.2.1.4 上纵隔阴影增宽的描述 发生在上纵隔的病变有很多,常见为以下几种: 淋巴结核: X 线表现为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并往往与上腔静脉阴影相重叠, 致使上纵隔阴影增宽,密度增高,边缘比较清楚。 淋巴肉瘤: 淋巴肿瘤引起两侧气管旁及肺门的多数淋巴结肿大时, X 线表现为上纵隔阴影增宽,DB13/ T 1283.12010 5 轮廓清楚且呈波浪状,密度比较均匀。 纵隔型肺癌: X 线表现为上纵隔阴影不规则

33、增宽,有分叶征,伴发肺气肿及纵隔和膈肌位置改变时可以帮助确诊。 恶性病变引起的纵隔淋巴转移致上纵隔阴影增宽: X 线表现为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局部密度增加,使上纵隔阴影增宽。 2.2.1.5 纵隔结构移位的描述 当单侧胸腔发生大量积液或积气时,均可导致一侧胸腔压力增高,致使纵隔影向对侧移位。 如一侧大面积肺不张或肺纤维化,也可使肺体积缩小。此时因患侧胸腔压力减低,可使纵隔影向同侧移位。 2.2.1.6 纵隔阴影呈钟摆样摆动的描述 是透视下发现支气管内可透 X 线异物的间接 X 线征象。 因异物为一活瓣状态,故吸气时纵隔阴影处于中间位,呼气时,正常侧的肺缩小,而患侧肺仍保持膨胀状态,故此时纵隔阴影

34、可摆向正常侧,再吸气时又回复原位,从而形成纵隔阴影的摆动病理现象。这种随呼吸运动而产生的纵隔异常摆动称为纵隔阴影呈钟摆样摆动。诊断支气管异物时,应结合透视所见。 2.2.2 肺部异常的 X 线表现描述 2.2.2.1 肺门阴影增大的描述 a) 临床上血管性肺门增大时常为两侧性的肺门阴影增大,但仍可保持血管分支的影像学特征,严重扩大可呈瘤状阴影,透视下可见血管性搏动的肺门阴影增大,称为肺门舞,此征象 常见于左心衰竭、动脉导管未闭、房间膈缺损等疾病。 b) 肺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炎症、肿瘤、结节病等。多表现为单侧性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占位阴影,仔细分析时往往具有淋巴结形态。 1) 如小儿肺门增大时多见

35、于结核。 2) 青年人肺门增大时可为结核或恶性淋巴瘤。 3) 中年老年人肺门阴影增大时则以肺癌为多见。 4) 偶可有少数正常小儿的双侧肺门影也可表现为生理性增大,应认真鉴别。 2.2.2.2 肺纹理增强的描述 肺纹理增强是指从肺门向肺野外围走行增多的放射状条形阴影。常由于肺血管扩张、支气管性病变及淋巴管性炎症等疾病所致。 a) 血管性肺纹理增强: 1) 表现肺纹理较粗大,但边缘较清楚,而且是从肺门向肺内保持血管走行的特征。 2) 肺静脉高压时可发生血管性肺纹理增强,肺纹理可增多增粗,边缘较模糊,从肺门向肺内保持血管走行的特征。 3) 肺动脉高压时肺纹理增强,主要表现为两肺较大肺动脉分支的扩张和

36、增粗,外周肺纹理纤细,形成“残根征”,相对而言,肺野密度比较清晰。 4) 其他还常见于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疾病之 X 线表现。 b) 支气管性肺纹理增强: 1)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 DB13/ T 1283.12010 6 2)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 3) 主要表现为肺纹理粗细不均匀,以两下肺野较明显。 4) 小儿肺炎一周后亦可出现肺纹理增强,但仔细分辨可见肺门阴影的边缘不甚光滑,显得很模糊。 5) 某些成人肺炎吸收后也可以出现局部肺纹理增强。 c) 淋巴性的肺纹理增强: 1) 常见于矽肺、癌性淋巴管炎等情况。 2) 表现为两肺呈纤维网状致密阴影密度不均

37、匀,网状结构之边缘模糊。 2.2.2.3 肺部病变的 X 线表现描述 : 2.2.2.3.1 渗出性病变的描述 X 线表现常描述为肺野内片状模糊阴影。可见于各种肺炎和结核病灶的周围炎。在 X 线表现上,根据病变性质及组织反应的不同,渗出性病变范围又可以表现为大片状或小片状模糊阴影。 a) 小片状模糊阴影(又称云絮状阴影)通常多指病变范围占据两个肋间隙以下的片状阴影。 1) 出现于上肺密度不均匀者,多为浸润型肺结核。 2) 散在一侧或两侧下肺野者,多为支气管肺炎。 3) 出现于单侧肺下叶近肺门者,应考虑非典型肺炎。右肺中叶之非典型肺炎很少见。 4) 分布于两肺同时肺门也出现蝶翼形阴影者,一般多提

38、示为肺水肿,应结合病史进一步诊断。 b) 大片状模糊阴影:通常指病变范围占据两个肋间隙以上的病变阴影。 1) 出现于上肺野时多为大叶性肺炎或上叶肺不张和肺脓肿的早期。 2) 出现在下肺野者多为大叶性肺炎,但阴影的分布与形态应与肺下叶的解剖位置一致。 3) 中等量的胸腔积液,特别是在立位 X 线检查时,表现为致密影的凹面向上、外高内低的弧形阴影。 4) 下叶肺不张,特点多为大片状阴影在心膈区呈三角形,其三角形阴影的尖端指向肺门。 2.2.2.3.2 肺增殖性病变的描述 此时多提示肺泡内有肉芽组织增生, 多表现为慢性炎症反应。 X 线表现为点状、 结节状的致密阴影,边缘较清楚、密度比较高,有时可相

39、互融合。 a) 点状及结节状致密阴影:最多见于局灶型肺结核的好转期或硬结期,结节或点状的致密影边缘清楚,内部密度相对较高。 b) 粟粒状致密阴影: 1) 最常见于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粟粒状的阴影较淡,呈大小相等、密度相同及分布均匀的所谓“三均”征象。 2) 粟粒状阴影亦可见于矽肺,但阴影的密度相对较高,且不太均匀,有粉尘接触职业史。 3) 两肺粟粒样病变可见于肺泡癌和二尖瓣狭窄,后者多为含铁血黄素沉着及血液中嗜伊红细胞增多症,所以亦可有肺部粟粒状阴影的表现。 4) 也可见于肺泡微石症、结节病、寄生虫病。 5) 还可见于肺钩端螺旋体病,其 X 线表现为两肺对称性弥漫分布的粟粒状阴影。 2.2.2.

40、3.3 肺部纤维化病变的描述 肺的纤维化病变阴影最常见于慢性肺结核、间质性肺炎、矽肺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肺间质性病变DB13/ T 1283.12010 7 等病。 X 线表现为索条状阴影,密度增高,索条状阴影粗细不均匀,边缘模糊。 2.2.2.3.4 肺部钙化的描述 肺的钙化灶多为干酪性病灶愈合的结果,也可是其他原因所致,如出血后血肿机化或寄生虫钙化等。 当钙盐沉着于病灶内时, X 线表现为边缘清楚、密度极高的斑点状阴影,可局限于肺的某一部或肺门淋巴结等处。 2.2.2.3.5 肺部空洞的描述 a) 虫蚀样空洞: 1) 肺部虫蚀样空洞多代表单纯肺组织坏死或缺损,多见于干酪性肺炎。 2) X 线表

41、现为病变密度不均匀,在肺实变的阴影中出现虫蚀空洞样阴影,且无明显或不明确的洞壁。 b) 薄壁空洞: 1) 肺组织内有一层纤维组织围绕破坏区,经肺的平均牵引而形成周围的空洞。 2) X 线可见空洞内壁一般较光滑,壁较厚,有时最厚处可为 1 mm 左右。 3) 常见于肺结核病变的早期空洞,空洞周围可有渗出性病变。 c) 厚壁空洞: 1) X 线表现为肺内的空洞样透光区,外形不规则,有密度增高的渗出性、增殖性及纤维性等不同类型的病变阴影。 2) 多见于肺结核病变的晚期空洞。 如果透光区比较大且洞内液体多,周围有较广泛的炎性浸润阴影者,常见于肺脓疡。 如果透光区在毛糙边缘的肿块影中呈现偏心性者,应考虑

42、为肺癌中心坏死后所形成的空洞,并多有支气管征。 2.2.2.3.6 肺部空腔的描述 空腔的病理并非系肺组织的破坏、液化所形成。 X 线可见其腔壁菲薄且无炎性浸润的病变阴影,可能为局部肺气肿、气囊、胸膜下的大泡或局 部气胸所致。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含气肺囊肿,此时,可描述为肺的空腔性病变。 2.2.2.3.7 肺部肿块阴影的描述 引起肺部肿块阴影的病因很多,常见于一下几种情况,应认真鉴别诊断。 位于锁骨上下区的边缘清楚的球形影,如果周围伴有结核病灶者,多为结核瘤。 位于肺的中外带的边缘呈分叶状或有小毛刺者,常见于周围型肺癌。 如果周围有炎性浸润的模糊致密阴影,多见于肺脓疡,随着病程的进

43、展也可出现空洞。 发生于两肺内多发性、大小不一的棉球状肿块阴影,而且球形阴影边缘清楚而软,常为肺的转移癌。 X 线报告可只描述在何部位有肿块阴影和可能性诊断是良性或恶性病变。 2.2.2.4 肺野透光度异常的描述: 2.2.2.4.1 肺野透光度增强 :代表肺泡内气体的增加。 DB13/ T 1283.12010 8 X 线表现为两肺野透光度普遍增强,肺中带费雯丽纤细,外带肺纹理细少。且伴膈肌下降和膈肌活动度减弱者,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X 线表现为单侧肺或某个肺叶的某肺段透光度增强时,且合并有邻近肺组织不张及受损者,多见于代偿性肺气肿。 X 线表现为在肿块性病变邻近出现肺的透光度异常时,

44、可能系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所致的肺气肿。应高度怀疑为肺癌。 2.2.2.4.2 肺野的透光度减低(又称肺野密度增高) : X 线表现为两侧肺野透光度弥漫性减低时,多见于肺水肿和炎症病变,前者在肺野中还可见到散在的片状模糊阴影。呼气时拍片常可使两侧肺野透光度减低,尤其是儿童,称之为呼气相。 X 线表现为单侧肺野透光度减低时,可能为一侧肺不张,此时并多伴有纵隔向患侧移位。应寻找肺不张的病因。 肺野的透光度减低还可见于中等量的胸腔积液时, X 线表现的特点是除肺野的透光度减低外还有纵隔向健侧移位。 2.2.3 胸膜和胸膜腔异常的 X 线表现描述内容 2.2.3.1 胸腔积液的描述 X 线表现为肋膈角变钝

45、、 模糊或消失: 此征象代表胸腔少量流动性积液聚集于肋膈角处所导致,亦可是胸膜的粘连。 鉴别方法是, 让患者卧位吸气状态下透视检查时, 如果肋膈角能显示出来,则为积液,反之则多为胸膜粘连。可嘱病人反复深吸气、呼气,仔细观察肋膈觉的情况。 X 线表现为下胸部呈大片状上缘为外高内低凹面的反抛物线状模糊阴影: 多为中等量流动性胸腔积液,但有时应与大叶性肺炎相鉴别。鉴别方法是,取卧位检查时,特征的上缘凹面消失者为积液的表现,如阴影与肺下叶位置一致者则为大叶性肺炎的表现。 X 线表现为一侧胸部完全呈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多代表有大量流动性积液的影像,此时应与一侧肺不张相鉴别。如果纵隔向患侧移位,则为肺不张

46、的表现,向对侧移位,则为大量胸腔积液的表现。 X 线表现为侧胸壁有半圆形致密影:其阴影底部靠胸壁,阴影边缘与胸壁所成的夹角呈钝角,边缘清楚,常为包裹性积液的特征性 X 线表现。 注意:有时因摄片时体位摆放不规范,也可造成两侧肺野密度不一致,应加以鉴别。 2.2.3.2 气胸的描述 : 气胸的 X 线表现为沿肺野外周有带状的气体样透亮区,肺的体积被压变形伴萎小。指胸腔内积气。 胸腔内透亮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 1/4 时,代表肺约被压缩 35左右。 胸腔内透亮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 1/3 时,代表肺约被压缩 50左右。 胸腔内透亮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 1/2 时,提示肺约被压缩

47、65左右。 2.2.3.3 液气胸的描述 液气胸指胸膜腔内同时有气体与液体存在。 X 线表现:胸膜腔内有上部为气体与下部为液体的致密影,形成典型的空气液平面征象。 2.2.3.4 胸膜增厚、粘连与钙化的描述 当胸膜粘连的范围比较小时,可单纯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消失,卧位检查肋膈角也不能显示。 DB13/ T 1283.12010 9 当胸膜粘连广泛时,可见胸壁有致密的带状致密影,肋间隙变窄,膈肌上升,纵隔向患侧移位。 当膈顶与胸膜粘连时,可见膈肌顶部呈幕状凸起,为粘连与牵拉所致。膈肌活动度减弱。 当胸膜有钙化时,还可在增厚的胸膜中见到片状或条状不规则的密度增高的钙化阴影,此表现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

48、、慢性脓胸、血胸等。 2.2.4 膈肌异常 X 线表现的描述 2.2.4.1 膈肌升高的描述 膈肌升高一般情况下可由腹腔内和胸腔内的病变引起。 腹腔内的病变如肝脓疡、膈下脓肿和肝肿瘤等,均可引起单侧膈肌升高或局部隆凸。 肠梗阻、腹水和腹腔内巨大肿瘤也可使两侧膈肌升高。 胸腔内病变如肺硬变、肺不张、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胸膜增厚粘连、肺底积液等,也可引起膈肌升高。 膈神经麻痹的患者也可引起膈肌升高,但是常伴有膈肌的矛盾运动应结合透视检查。 肥胖症或肥胖体型也可形成膈肌位置升高。 2.2.4.2 局限性膈肌膨出的描述 系指膈肌呈局限性的突出或膨隆,多为正常变异。 应与膈下肿块引起的膈顶局限性升高相区别

49、。 2.2.4.3 膈肌降低或低平 单侧膈肌位置低平者常见于气胸和一侧肺气肿等。 双侧膈肌位置低平者常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所致。 个别体型也可以引起双侧膈肌位置低平。 2.2.4.4 膈肌运动减弱或受限 发生于两侧者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及任何能引起膈肌升高的疾患,外伤、急腹症及腹膜炎等均可引起膈肌运动减弱或运动受限。 单侧者可见于肝脓肿、膈下脓肿、胸膜炎、肝肿瘤及贲门胃底部肿瘤等。 2.2.4.5 膈肌呈矛盾运动 X 线透视下可见患侧膈肌在吸气时上升,呼气时下降的运动或与健侧膈肌运动方向相反,代表膈神经麻痹。 2.2.5 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 X 线表现的描述 正常心脏、大血管与两侧含气的肺组织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